高一下学期第5次周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第一、二两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

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

“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

宣泄、涤除出去,又可译为“净化”。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①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含解析
应当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作用的能力。
B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一种改革创新文化,不是“和〞文化,不符合题意。
应当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屡次保家卫国、自卫还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争完毕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其次,源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X“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慍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底。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如此。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这时,胖姑娘敲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秦母,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刚我说重了,你别生气……〞秦工笑着说:“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四川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赤峰四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宣言书和纲领,在此序中雨果论述了美丑对照原则。

他居于历史的高度,批判了古典主义僵死的戏剧内容和束缚作家手脚的“三一律”,历数古典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核心。

生活是广阔丰富的,文艺要反映生活。

古典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多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选取题材,从而塑造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

他们认为艺术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光明的事物,而不能写滑稽丑怪。

在他们看来,滑稽丑怪是不美、不合理性的,并有损古希腊、罗马的一些英雄人物形象。

雨果认为“舞台是一个视觉的集中点。

世界上,历史上,生活中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能够在其中得到反映”,“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古典主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只准表现“优美”“崇高”事物,将一切平凡庸俗丑陋的东西都拒之门外。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挑战性地提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将文学的审美价值扩展到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领域,突破了古典主义单一的审美观,也是浪漫主义文学求真、向善、表现自然的特点之体现。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起着先驱的作用,它首次强调了丑的重要性,把丑提到了与美平等的地位,在这之后丑愈来愈凸显出其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学问。

(每小题3分,18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险衅(pàn)喋血(dié)浸渍(zì)苌(cháng)弘化碧B、悚然(sǒng)先妣(bǐ)监生(jiàn)长歌当哭(dàng)C、庇护(bì)遴选(lín)间或(jiàn)呱呱落地(guā)D、聒噪(guā)会稽(kuài)陨首(yǔn)流觞曲水(shāng)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圭臬濯淖寒暄皇天厚土B、修茸安详惨怛颓壁残垣C、邈远枯槁踌躇游目骋怀D、长锸形骸狼籍沸反盈天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父母给我身体,自己品牌。

②今年春节,我去济南探望了我中学时的老师。

③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责任人员必需对此进行深刻。

A、打造专诚反思B、打造专程反省C、塑造专程反省D、塑造专诚反思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她的宏大,她的醇厚、和善、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B、但见,文天祥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C、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不能耳提面命,体罚学生。

D、尽管妻子下岗了,但夫妻二人仍相敬如宾,生活美满华蜜。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诸于规整,付诸于企盼,付诸于众目睽睽。

B、为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在春节时能和家人团聚,山东高校日前在全校进行了2019度资助千名学生回家过年活动。

C、美伊舰船对峙持续了大约30分钟左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D、对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我们要刚好复习,充分打算,否则,我们将不会考出志向的成果。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 级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2023.04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如果把 2013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 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

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 158 篇和 15 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和“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美联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

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

2022 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

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高一试卷】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一试卷】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

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中国,《朱子读书法》作为一本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B.古人认为读书如果只是“辞章记诵”,就背离了读书的本意,因为其目的是猎取功名。

C.只有了解作者的语境、品性、意图,以古人为师,进行自我治理,才能够把书读进去。

D.读书要能“出乎其外”,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作为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简述古人读书之法的演进过程,阐明古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文章在二、三两段引述陈善和王国维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书方法作了介绍和阐释。

C.第四段具体分析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中读书人的角色定位,并指出读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一些要求。

D.文章先概述古人的读书之法,然后层层递进,重点分析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法的内涵、做法、特色和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读书方法的探讨,《朱子读书法》《读书分年日程》《五经读法》等著作有传承关系,继而陈善又总结出“读书须知出入法”。

B.善于读书的人应当做到两点:首先能够走进书里,“见得亲切”;然后熟悉作者语境和个人品性,消化所读之书,实现经世致用。

C.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

D.明代选择《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教科书,按照系统做法反复训练,以期达到“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体现了鲜明的儒学特色。

【答案】1. B B项,古人认为,把“辞章记诵”的读书方法作为猎取功名的手段背离了读书的本意;而不是认为“辞章记诵”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故本题选B项。

2.A A项,“古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错,原文是“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故本题选A项。

3.D A陈善是南宋人,他的《扪虱新话》要早于《读书分年日程》等著作;B“熟悉作者语境和个人品性”应是“见得亲切”的前提;C孟子是前人,陈善是后人,所以“对……非常赞同”不当。

故本题选D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中国企业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也就是说,华为被美国政府“封杀”了。

事情的影响很快显现。

美国谷歌公司表示将停止对华为新制成终端设备的支持,毫无疑问,这对华为智能手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面对美国凌厉的攻势,华为启动了“B计划”。

使用海思研发的芯片作为手机现有芯片的替代品,同时华为也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最晚于明年春天面市。

该系统打通了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以及其他智能穿戴设备,兼容所有的安卓应用和WEB应用,是面向下一代技术设计的操作系统。

但是,这样的新系统是否为市场、用户所接受,仍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如果认为华为受特朗普政府的禁令影响,仅限于此,那么就是对华为公司的低估。

华为绝不仅仅只是一家5G网络或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同时也是一家在物联网、云计算及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方面均具备相当实力的综合型企业。

在2018年的年报中,华为将公司愿景描述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因此,尽管美国政府针对华为,频繁对其欧洲盟友施压,但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低。

(摘编自郑伟彬《美国制裁华为,背后不可忽视的变量》,《新京报》2019年5月26日) 材料二:日媒《日本经济新闻》6月27日发表一篇名为《解剖华为P30 Pro》的报道,称华为公司智能手机在全球销量中排名第二。

在其最新机型P30 Pro手机当中,美国制造商的零件占比仅为16%(以价格计)。

依据日媒统计的P30 Pro的零部件成本数据,一台P30 Pro手机当中,来自美国的零件为15个,总价值为59.36美元,占总价的比例为16.3%;来自中国大陆的零件为80个,总价值为138.61美元,占比为38.1%;来自日本的零件为869个,总价值为83.71美元,占比为23.0%;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零件为83个,总价值为28.85美元,占比为7.9%;来自韩国的零件为562个,总价值为28美元,占比为7.7%。

(摘编自《日媒把华为最新款手机拆了,发现一组惊人的数据!》,环球网2019年7月2日)材料三: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对中国华为公司实施全面制裁。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华为公司实施制裁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因为美国已经意识到,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美国并没有充分的比较优势。

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采取制裁措施,目的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对中国华为公司实施制裁,使世界其他国家在与中国华为公司合作的时候有所忌惮,不要为了商业利益和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而加强与中国华为公司的合作。

第二,美国通过对中国华为公司实施全面制裁,试图迫使中国华为公司开放自己的知识产权系统,放开自己的设备和通信网络,随时接受美国通信安全专家的检查。

实际情况是,德国公司和法国公司与中国华为公司有竞争关系,因此,虽然德国和法国的企业并非不想采用行政手段将中国华为公司的设备和技术排除在本国市场之外,但是,他们知道,如果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离不开中国华为公司的知识产权。

因此,他们不能充当政府的帮凶,公开拒绝中国华为公司的第五代设备和技术。

现在中国华为公司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战略,一方面加快生产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另一方面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不断地收缩阵地,以便让中国华为公司在未来的商业合同谈判中拥有更多的优势。

如果中国华为公司为了推销自己的设备或者网络技术,屈从于一些国家的压力,被迫开放自己的商业秘密,那么,中国华为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必然会一败涂地。

美国在通信领域采取的是“两步走”战略: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华为公司采取制裁措施,要求中国华为公司必须开放自己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则试图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开展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工作,争取在未来的通信技术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乔新生《美国制裁华为的真正目的》,中评网2019年4月23日)4.下列不属于华为应对美国制裁措施的一项是 ( )( 3分)A.使用海思研发的芯片作为手机现有芯片的替代品。

B.加快生产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终端设备。

C.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不断地收缩阵地。

D.向世界各国公开其经营策略和网络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面对美国政府的强大攻势,华为因为有众多的智能业务这个基础能够从容应对,可见,美国的禁令对华为不可能产生大的影响。

B.根据日本媒体的数据,华为一台手机的零部件成本以价格计,虽然中国的企业所占比例名列前茅,但美国、日本等国也占有不低的比例。

C.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全面制裁华为导致华为产量下降,包括美国在内的与其相关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企业也将受到影响。

D.华为手机的一个新机型就有着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产品,可见,一项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借助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6.美国制裁华为的两个目的有可能实现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6分)【答案】4.D D项,“向世界各国公开其经营策略和网络技术”错误。

由原文材料三相关表述“如果中国华为公司为了推销自己的设备或者网络技术……必然会一败涂地”可知,“经营策略和网络技术”属于商业秘密,不能向世界各国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