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周考试卷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考试题(附答案)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都做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全对的⼀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见B.忸怩喋⾎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A功⽽⽆还⼿之⼒。

B以步⾏为宜,时间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科学的⽅法,对儒家学说进⾏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之屈伸,⼀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的责任和义务。

B.⽬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批思想品质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污染,极易发⽣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死亡。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条⾼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个句⼦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情,这些形象本⾝就是诗⼀般的语⾔。

2021年秋高一语文古诗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周周练一

2021年秋高一语文古诗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周周练一

2021年秋高一语文古诗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周周练一(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

玉楼春元好问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二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塞外异常肃杀的自然环境,"白雁"一句点明时令。

B.琵琶声声肝肠寸断,频频回望终是无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昭君出塞时复杂的心境。

C."旧爱玉颜今自恨"句今昔对比,写出了王昭君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

D.末句用青山的万古不老来形容愁苦的绵延不尽,寄寓了词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慨叹。

2.通读全词,简要阐释昭君"愁"的具体内涵。

(6 分)(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两句用月亮来比喻贤士,并向天发问,借以表达对贤才的强烈渴求。

(2)《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畅游之乐自作者笔下泉涌而出,其中表现仿佛离开尘世、飞升成仙的句子是“,”。

(3)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即一个人的文采或文采超过质朴都不理想,进而强调文质和谐并重才能成为君子。

【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1.(3分)C(“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理解有误。

)2.(6 分)遥嫁边塞的悲苦与凄凉,远离家国的不舍与留恋,久居深宫的冷落与孤寂,悲苦难诉的自怜与隐忍。

(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3.(6 分)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每句 1 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南省溆浦县楚才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题五 含答案

湖南省溆浦县楚才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题五 含答案

楚才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试卷(五)总分:90分班级:姓名:一、语言基础(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葳.蕤(wēi ruí)窈窕..(pái huái) 伶俜..(línɡ pīnɡ)..(yǎo tiáo)徘徊B.箜篌..(kōnɡ hóu) 遗.施(yí)拊.掌(fǔ) 摧藏.(zànɡ)C.否.泰(pǐ) 哽咽.(yè)玳瑁..(zhí zhú)..(dài mào) 踯躅D.鲑.珍(ɡuī) 便.言(pián)晻晻..(yǎn yǎn) 蹑.丝履(niè)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驱使主簿遗弃琉璃 B.裁衣纨素怅然嘻戏C.流苏鸳鸯骢马蒲苇 D.娇逸红罗磐石彷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②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

长远看来,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的过程。

③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站在桥头的情况。

A.骇人听闻循序渐进风尘仆仆 B.骇人听闻按部就班风餐露宿C.耸人听闻循序渐进风餐露宿 D.耸人听闻按部就班风尘仆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内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大批量进口国外的奶粉再还原成牛奶,致使国内的鲜奶收购价格下降。

B.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C.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执行政策,再次明确防止不得恶性抢夺生源。

D .果业部门将重点支持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提高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

2021高一天舟高考周测小卷语文答案

2021高一天舟高考周测小卷语文答案

2021高一天舟高考周测小卷语文答案《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

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

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

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

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

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

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

”“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

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

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

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高一语文周考卷

高一语文周考卷

高一语文周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瑰(guī)宝炽(chì)热踯(zhí)躅(zhú)悚(sǒng)然B. 拘囿(yòu)摺(zhé)皱嗫(niè)嚅(rú)暮(mù)霭C. 愠(yùn)怒跻(jī)身悄(qiǎo)然阐(chǎn)发D. 蹩(bié)脚摺(zhé)叠澹(dàn)然纤(xiān)维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熨帖摩肩接踵脉络分明纷至沓来B. 振聋发聩呕心沥血姗姗来迟破釜沉舟C. 良辰美景锋芒毕露良莠不齐破镜重圆D. 气势汹汹风驰电掣草长莺飞和颜悦色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处之泰然,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

C. 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让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失常,结果名落孙山,让大家感到遗憾。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决定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

C. 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D.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5.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友情深厚感情的一项是()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请根据诗句内容,补全下面这句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 请默写《离骚》中的名句:“ ,。

”()8. 《论语》中,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出自《论语·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 ”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圣光班高一语文周考(三)

圣光班高一语文周考(三)

圣光班高一语文周考(三)一、现代文阅读(共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教育科举教育是以科举为重心的教育,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考试领导下的教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应试教育”。

不过,科举教育虽以应试为中心,却包含了提高文化素质的内涵。

科举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牵涉面很广,性质很复杂。

它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但也具有教育考试性质。

它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学校则以养士为目标。

取士与养士互为依存,取士必有赖于养士,二者不可分割。

从《新唐书》立《选举志》以后,历代正史《选举志》皆包括了科举和学校两方面的内容。

研究古代教育、学校,不能不言及科举;同样,论说科举也不能绕过古代学校教育。

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历代一直困扰着统治者的难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的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明清两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

在明清科举考试系统中,乡试以下的府州县试就是入学考试,岁试和科试则是学校教育进行过程和结束阶段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以入仕为士人实现人生抱负唯一途径的传统中国社会,科举对知识分子是一支有效的指挥棒,因此,学校教育必然要受科举的制约。

唐宋至明清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的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科举与学校的轻重消长关系,遵循着一种从离散到聚合的发展规律。

在科举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学而优是为了仕。

除了很短暂的例外,1300年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强大指挥棒,指导和操纵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举成了学校的目标,考试内容便成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自然成为学校的培养标准。

【高一试卷】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一试卷】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2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周考试题

2012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周考试题

高一语文周考试题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科举制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

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

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

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

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

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

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周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里建成了一座水库,四周种上了柳树、桃树、梨树以及各种花卉,与过去的脏、乱、差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
....。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再闻琅琅读书声。

伴随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全民阅读已在中华大
地蔚然成风
....,书香氛围愈加浓厚。

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所带来的裂变
式的传播力,让传统出版望其项背
....。

④张帆为尽快完成设计,每天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克服设计上的困难,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
得到了领导的评头论足
....。

⑤倘若没有天马行空
....的创作想象力,没有鼓励创新的大环境,即使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到头来还会再次慨叹“没有《功夫熊猫》”。

⑥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差强人意
....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雄安新区将种植10万亩苗景兼用林。

新区造林围绕自然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健康森林为目标,营造“千年秀林”。

B.高铁动车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在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上有成果,但在某些零部件上还存在缺陷,在技术实现上有短板。

C.留置的采用,让诸多重大复杂案情得以突破,让串供、藏匿证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如何规范留置的使用条件和审批程序,仍需要思考。

D.成都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空间形态,改进通风环境,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等。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________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做出图解。

①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②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③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④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4.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分)()
A. 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

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发给父亲的短信)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
浅尝辄止啊!”
D. 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5.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


(2)苏轼的《赤壁赋》中“,”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在浩瀚无穷的自然宇宙中,人作为个体生命是多么的渺小。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4)、《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

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四、写作(60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

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重,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