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大师作品赏析
达芬奇十幅名画赏析

达芬奇十幅名画赏析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其中包括了一些最著名的油画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达芬奇的十幅名画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风格、创作技巧和艺术意义。
1.《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之一。
这幅作品以神秘的微笑和深邃的眼神而闻名于世。
达芬奇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表现力,将蒙娜丽莎的神秘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光影效果和色彩对比,使得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2.《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另一幅著名作品,它描绘了耶稣和十二使徒共进最后的晚餐的场景。
达芬奇通过精确的透视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再现了这一宗教场景。
他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的对比,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3.《圣母子像》。
《圣母子像》是达芬奇的一幅宗教题材作品,它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的亲子情景。
达芬奇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表现力,将母子之间的深情和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光影效果和色彩对比,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温暖和祥和的氛围,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受。
4.《维特鲁威人像》。
《维特鲁威人像》是达芬奇的一幅肖像画作品,它描绘了一位意大利维特鲁威贵族的形象。
达芬奇通过精确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表现力,将这位贵族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他运用了光影效果和色彩对比,使得这位贵族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圣母子与圣安妮》。
《圣母子与圣安妮》是达芬奇的一幅宗教题材作品,它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圣婴耶稣和圣安妮的亲子情景。
达芬奇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表现力,将母子和祖母之间的深情和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光影效果和色彩对比,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温暖和祥和的氛围,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受。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计学院院长,现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 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景德镇 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荣誉教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荣誉大使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出版有《平 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 《日本设计师对谈录》及《商标与机构形象》。
《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 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 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 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 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 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 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 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 “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 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 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 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 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 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 人文主义情怀。
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招贴设 计,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巧 妙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大家熟悉的中国银行的标 志设计以及多幅招贴,都能 体现这一特点。这些都是很 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作品提取了中国的传 统元素:毛笔的笔触,结 合日式的构图,巧妙的体 现了沟通交流的主题。让 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智 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 对话。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 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 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 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 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中的书被手握住, 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 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 计理念。
杉浦康平等设计大师作品赏析

主要著作和成就
著作
杉浦康平针对亚洲文化传统,撰写了大量关于知觉论,视觉交流,音乐论以 及图像研究的文章,其中包括:《日本的造型· 亚洲的造型》、《吞下宇宙》、 《造型诞生》、《叩响宇宙》、《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 纪》、《亚洲之书· 文字· 设计》、《亚洲的宇宙+曼荼罗》。 《疾风迅雷》 是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平生第一部个人作品集和首次作品展,它精选了杉浦全 部作品中480幅精美的图版。
亚文化与图像的运用
杉浦康平对中国,韩国,印 度以及日本的思想文化, 哲学 和美学等领域均有深刻独特 的认识和理解。 在他设计的杂志《自然与文 化》中,把传统能剧的形象 以及诸多日本神魔形象作为 封面设计的表现对象。这些 作品具有日本传统文化的神 韵,民族审美的特质;又具 备强烈的现代设计之美。是 杉浦先生追求的东西方精神 互补调和的体现。
封面排列强有力的大 字,东方式编排,用 眼睛跟踪文字,能产 生一种不自觉念出声 的冲动 。 简洁抽象图形的运用 让人印象深刻,文字 和图形的颜色对比高。 挖版的使用打破了版 面的沉闷。
创办于1971年的杂志《游》,受到 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和 摄影家等高端人群的追捧 。杉浦康 平为其设计的创刊号是细致的插图 画:天上掉下一滴牛奶的冲击,下 面出现网管状的溅处,摄影师捕捉 到这一瞬间变化,杉浦先生以此图 为依据。因此呈现的是,牛奶坠落 瞬间化作眼球、睥睨天空的意象, 将其绘制成插图 。可以看出杉浦康 平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 力。 这个版面的视觉度是最高的,简洁 抽象图形的运用,黑白的强烈对比, 图版率和文字跳跃率的提高,使画 面的让人印象深刻。
马蒂斯作品蔚蓝海岸点评

马蒂斯作品蔚蓝海岸点评马蒂斯(Henri Matisse)是20世纪法国著名画家和雕塑家,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明快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著称,其中《蔚蓝海岸》是他的一幅代表作品。
《蔚蓝海岸》是马蒂斯于1906年创作的一幅油画。
这幅作品展现了南法蔚蓝海岸的美丽景色,蓝天、碧海、金色的沙滩和青翠的植物构成了画面的主要元素。
整幅画面充满了活力和梦幻感,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
在《蔚蓝海岸》中,马蒂斯运用了大胆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来表达自然景色的美感。
他使用了大面积的蓝色来描绘海洋和天空,这种蓝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同时,他还使用了鲜艳的绿色和金色来描绘植物和沙滩,增加了画面的生气和丰富度。
整幅画面色彩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马蒂斯的《蔚蓝海岸》在构图上也十分巧妙。
他运用了大胆的剪影和平面化的手法,将景物简化为几何形状,突出了画面的平面感。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感知和理解,使观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欣赏海岸的美景。
除了色彩和构图,马蒂斯在《蔚蓝海岸》中还注重表现光影效果。
他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技巧,使画面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和沙滩上,形成了明暗交替的效果,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受。
《蔚蓝海岸》作为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海岸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活和自然的赞美。
通过简约而丰富的表现方式,马蒂斯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美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马蒂斯的《蔚蓝海岸》是一幅充满活力和梦幻感的作品,通过大胆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
这幅作品展现了马蒂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受。
无论是在色彩运用、构图还是光影处理上,马蒂斯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蔚蓝海岸》堪称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赞美的表达。
康定斯基作品赏析

康定斯基作品赏析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抽象艺术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丰富的色彩和抽象的形式著称,深受艺术界的赞赏和追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康定斯基的作品进行赏析。
康定斯基的作品以抽象艺术为主题,他认为艺术应该摆脱客观世界的束缚,通过形式和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灵魂的境界。
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黄红蓝》是康定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的主要色调是黄、红和蓝,它们分别代表着热情、活力和冷静。
康定斯基运用了大面积的色块和抽象的几何形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观赏这幅画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能量,仿佛被这些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
康定斯基的作品中,还有一类以音乐为灵感的作品,比如《无题(第一次印象)》。
这幅画中,康定斯基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画中的线条和色彩仿佛在跳动和振动,给人一种旋律和节奏的感觉。
观赏这幅画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音乐,仿佛听到了康定斯基对音乐的独特诠释。
除了色彩和形式,康定斯基的作品中还融入了一些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
比如《灰色》这幅作品,康定斯基用灰色的色彩和抽象的形状,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思考。
灰色象征着中立和平衡,它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以及各种对立面之间的统一。
观赏这幅画时,人们会被迫停下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总的来说,康定斯基的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他以抽象的形式和丰富的色彩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灵魂的境界。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和力量。
康定斯基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灵魂的映射。
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生活,康定斯基的作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疯子”梵高最著名的15张画讲解赏析,每一张都是经典

“疯子”梵高最著名的15张画讲解赏析,每一张都是经典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的一个新家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个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他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画风写实。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他已经摆脱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响,走上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同年,他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就告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生命的这短短30年里,他创造超过2000幅画作,今天果果选择他最著名的15幅画作一一介绍。
《吃土豆的人》时间:1885尺寸:83*114.5CM《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困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的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
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的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边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好胃口充满了负罪感。
昏暗的灯光,一家人眼中透露出饥渴的眼神,他们似乎在述说着他们的哀伤。
这幅画是梵高接触印象派前最重要的作品,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向日葵》时间:1888尺寸:95*73CM这幅《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小镇阿尔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让画家欣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幅画便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画家以短粗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显示出画家的生命激情。
艺术行业五位国内外著名家的代表作品与风格分析

艺术行业五位国内外著名家的代表作品与风格分析在艺术行业中,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介绍五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对他们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一、梵高(Vincent van Gogh)代表作品:《星夜》梵高是荷兰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星夜》是艺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以明亮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表达了梵高内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情感的思绪。
梵高的风格以浓郁的色彩和夸张的表现力为特点,他追求通过色彩和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以此来传达艺术的力量。
二、毕加索(Pablo Picasso)代表作品:《格尔尼卡》毕加索是西班牙的艺术家,他以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出色的才华闻名于世。
《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黑白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多变,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他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来塑造艺术作品,使其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深度的思考。
三、李可染代表作品:《鱼图》李可染是中国现代画坛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擅长水墨画和山水画。
《鱼图》展现了李可染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他的作品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但在构图和视觉效果上更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笔触的表现力。
李可染通过墨色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将自然界的美景和生命的力量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达利(Salvador Dali)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达利是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幻想和视觉效果。
《记忆的永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中的元素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达利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夸张的构图来表达他内心世界的幻想和思考。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梦境的独特解读,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感知力。
五、哈里斯·沙利文(Harris Sullivan)代表作品:《独特之美》哈里斯·沙利文是美国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以抽象表现主义为主。
日本视觉设计大师福田繁雄海报作品探析要点

一、福田繁雄简介福田繁雄(1932-)是日本今世视觉设计大师,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绩,对今世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田于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19岁)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24岁)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后,福田开始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观念,并借此开创出多种创作进展的方向和表现手法,成为那时较出名望的设计新秀。
1967年(35岁)即在美国纽约IBM画廊第一次举行个人展,随后其作品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并取得多项大奖。
1982年(50岁)他应美国耶鲁大学的邀请,担任客座讲师。
同时,福田仍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副会长、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TADC)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GAI)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RDI)会员。
福田是继龟仓雄策、早川良雄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以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
无论是在日本,仍是在欧洲、美国等地,他都被视为一名设计天才。
福田繁雄与岗特·兰堡(Gunter Rambow)、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并称为今世"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1]他在高中时曾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但由于那时艺术学校里没有漫画专业,最终将其幽默和天赋投入到设计领域,由此其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幽默性特点。
例如他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图2)这张海报,就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简练、诙谐的图形语言,描画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作自受,含义深刻。
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取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
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福田的创作范围相当普遍,除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月历、插图、标志设计等之外,也涉及工艺品、雕塑艺术、玩具、建筑壁画、景观造型等各类专业领域。
他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均能将其创作灵感发挥到极至,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视觉美感与艺术表现力,流露其独特的创作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福田繁雄
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 上的卓越成就使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 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现代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掌握和应用。他 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正如 福田自己所说的:"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 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因此,他 不断地对视错觉进行探求,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进行巧妙的组合达 到视觉上的新知,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共同营造出奇异的视觉世界, 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 他善于运用图底转换、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以单纯简洁的元素, 诙谐幽默的形式,创造出富有哲理性思维的视觉世界。他的设计理念 开创了现代设计的先锋,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开辟新路。 •
土豆招贴(深度分离)
•
•
冈特· 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 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 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兰 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 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他的土豆招贴, 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 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 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 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 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 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 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 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 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 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 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 力。
总结
• 靳埭强的水墨作品海报简洁大气,凸显独特的视觉魅力,首先是简 洁,在有限的时间表现出邓福内容页是与中国传统水墨的追求是一致 的,在极简单之中蕴含无尽的内涵,,具有原创风格,用水墨手法表 现现代主义,是对符号内涵的增值和扩充,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古典设计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是中国设计的典范。
•
1987年福田繁雄招贴
•
福田将静止坐在台 前的人的四个不同视 角的状态,表现于同 一画面,用单纯的线、 面造成空间的穿插, 大面积的黄色与人物 黑色剪影对比,使整 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 觉效果。这种空间意 识的模糊,在视觉表 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 特性。
• 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 设计的宣传海报中,福田 就开始利用"图"、"底"间 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 错视原理。作品巧妙利用 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 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 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 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 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 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 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 作品中的男女腿的元素, 也成为福田海报中有代表 性的视觉符号
德国视觉诗人:冈特·兰堡
冈特· 兰堡被称为“德国视 觉诗人” • 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 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 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 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 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 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 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 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 的突破。 • 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 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 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 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 外的一些象征含义。 •
国内外著名视觉大师作品赏析
组长:谢卓 组员:赵珍贤 李佳敏
福田繁雄简介
•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平面设计 师、视觉设计大师,长于错视 手法,被誉为日本平面设计教 父,与冈特· 兰堡、西摩· 切瓦斯 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 计师。 • 在高中时曾想成为一名漫画家, 但由于当时艺术学校里没有漫 画专业,最终将其幽默和天赋 投入到设计领域,由此其设计 作品具有浓厚的幽默性特点。 • 他的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 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 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 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 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总结:冈特·兰堡
国外学者将冈特· 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 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 到实际事物。 • 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 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光明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维 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中,不同的密集 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一如诗歌般的紧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张力得 到膨胀。 • 无论是空间的创造、式样的转换,还是用密集凸显具有倾向性的 张力,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 化。冈特· 兰堡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 的是心灵上的颤动。他运用他理性的思维,艺术的表达,新颖的创意 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其诗人的情怀为我们重新构造了艺术的境界, 他的视觉创造给视觉形象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
1945年的胜利
• • 异质同构原理的运用 福田是将异质同构的设计理念,以 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在其海报作品 中的先驱。在福田许多的海报作品 中,可以看到他对该设计原理的巧 妙运用。置换是其运用异质同构设 计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选择 一个常规、简洁的图形为基本形态, 保持其骨骼不变,再根据创意,置 换新的元素,组成新形。这种表现 手法,虽然物与形之间结构不变, 但逻辑上的张冠李戴却使图形产生 了更深远的意义。其要点是借助一 个基本形态,在保持基本形原来主 要特征的前提下首字母"F",对该字母进行变化。该系列又不同于"贝多芬 "系列中以发部轮廓为基本形态,在其轮廓内部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图形元素的 置换,而是以"F"为基本型,作者对其以往在众多平面作品中惯用的图形符号 或表现方式进行的重现。如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视原理和手法的运用, 坐着的女孩和奔跑着的动物形象的运用等。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号,成为 其异质同构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 去。 靳埭强说:"我不是天生的设 计师,只是自然地从生活中培养潜 能。热爱生活帮助我领悟宝贵的人 生观,同时给予我神妙的创作动力。
• 中国银行的标志,整 体简洁流畅,极富时 代感,标志内又包含 了中国古钱,暗合天 圆地方之意。中间一 个巧妙的" 中"字凸现 中国银行的招牌。这 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 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 典之作
书籍(式样转换)
• •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 用的设计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 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 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 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 版社宣传的效果。
靳埭强
• 靳埭强(jì n dài qiáng )1942 年生于广东省番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 系。裁缝出身,在夜校学习平面设计。 埭强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人物。 靳埭强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专业精神, 他认为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 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 的设计。
•
• •
谢谢观赏
• 互动这张海报意在宣 传互动,宣传交流, 整个页面看过去,不 难发现黑色墨迹组合 而成一个“互”,笔 墨组合出的并不是简 单的绘画,那些墨液 由黑色到灰色以致呈 现出奇妙的浓淡度, 互字还隐隐两个人影, 与中间的笔墨巧妙结 合。
• .运用水墨风格,简单 的画面,墨迹环绕出 两个圈,两个九,组 合成一个回家的"回", 象征着99年香港回归, 也表现了香港回归像 回家一样,中间的花 瓣,粉色的花即代表 了香港又蕴含新生意 比喻新的开始,简单 温馨美好,给人置身 与家的美好之中
社会文化招贴(张力的凸显)
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 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 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 种方法。 • 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 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 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 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 视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 的媒介。兰堡正是运用视知觉 的原理,通过元素的密集和发 散构成新的式样,凸显张力, 以达到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
•
图底关系的运用
• • 图底关系,有时也被称为正负形、反 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 福田对图底关系原理的运用不同于荷 兰著名的版画大师莫里茨·柯内里 斯·埃舍尔。对该原理的解读。埃舍尔 是在诠释数学理念的基础上,多对自然 形态进行图底反转的契合,给观者营造 一个不可能的世界。福田则是故意不明 确交代图和底关系,让图与底产生反转 互融的现象,进而产生双重意象。 福田的海报还追求图形的单纯化 (这里指在具象艺术范围内,求取相对 单纯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间的统一;就 形式而言,是以简约的结构包含复杂材 料组合的有序整体。)来共同诠释"图" 与"底"的关系:即"图"与"底"发生反转 并彼此融合成一个整体,进而产生双重 的意象,同时也赋予整个画面无限扩展 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