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都是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是以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为主体,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的一个异于西方美学的自成体系的美学系统。
1.儒家思想的艺术观念传统儒家始终对艺术持肯定态度,高度重视艺术陶冶、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儒家艺术观念始终将艺术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着眼于艺术的教化功能,历来把诗、乐、礼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路。
这是中国艺术和审美十分注重主题思想性的重要传统依据。
(1)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艺术审美作用和教化作用的深刻认识。
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打动读者,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诗歌可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群,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事父”、“事君”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说诗的教化和认知作用。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兴”是前提,“观”、“群”、“怨”离不开“兴”,只有通过“兴”的艺术感染作用,才能实现“观”“群”“怨”,这表明孔子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里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体现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参考题目三、文学理论部分论艺术真实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
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
论审美变形14。
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
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
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
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
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
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
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
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
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
《故事新编》研究6。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
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
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中西方历史进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对美的认知异然“美学”一词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18世纪,随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蓬勃发展,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开始确立。
鲍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人赋予美学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借助西方美学系统理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西方谓之的“美学”理论,但对美的本质、美的意识的感觉、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诠释,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却比比皆是,这种理学体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
对事物本质、意识的认知,古籍《易经》、《尚书·洪范》、《论语》、《大学》、《诗经》等皆涵盖其中。
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起点高,主观世界的客观意识视野广,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延续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的美学理论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学理论较容易,西方学者真正明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当不易的道理。
当然,文化本身不是用来比较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着眼现实世界,认知中西文化的优秀与伟大,使之坚守与传承,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深入探究美学的意义,真正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从意识形态的演变、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促进社会进步和美学理论的完善提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追求的特点。
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不同,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认知、审美意识、审美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结果。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儒、道、释三家思想,它们对人类的审美有着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统和礼仪,强调教育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重视自然和身体,强调“自然无为”,释家思想强调“空”和“静”。
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中,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标准和美的价值观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美是一种品质,是为礼仪、规范和道德的体现,是在人的一举一动中彰显出来的。
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敬”、“仁”和“礼”,这些理念体现在美学中,强调对美的敬重和对美的追求。
儒家对美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把美学理论具体化为“美德”、“恶习”等概念,并将之运用到具体的行为上。
而道家思想则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是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感知和领悟。
道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无为而治”和“自然主义”,这些理念体现在美学中,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追求。
道家的审美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取向应该是自然、简朴、稳重和无为而治。
释家思想强调的是观念的清明和精神的净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境界,是对人类内心深层需求的回应。
不同于儒、道二家注重对美的规范或对自然的尊重,释家持有一种超越性的观点。
从佛教的角度出发,它强调建立在个人内心的审美情感,由于佛教思想强调的是“空”和“静”,所以,释家的审美观宣扬的是一种内在的、身心合一的审美。
虽然儒、道、释三家思想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交融的地方。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同思想的融合,在美学理论的交叉应用上呈现了较为丰富的面貌。
儒道互补,释道合一,这三种思想互有补充,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美学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儒道释哲学对美学的影响是深刻而独特的。
儒家审美追求具有完美道德和规范意义的美,道家强调自然和内心的美,释家强调心灵和精神的美。
这些不同思想的交融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浓缩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中国儒家文化与其美学思想

一
情推广 到 国家君 臣关 系:君为 一国之主 , 犹如一家之父, 臣为子 , 因此 对 父母 的 “ ” 以扩 大为 对君 王 、 孝 可 国家 的“ ” 忠 。
“ ” 另 一层 含 义 是 修 身 , 道 德 准 则 的 仁 的 对
后, 不禁 击节叹道 :《 尽美 矣 , “韶》 又尽善 也 ;武》 《 尽美 矣, 未尽善也。0 ” 孔子 的音乐
一
子 既 以“ ” 释 “ 仁 来 礼”, 以“ ” 释 又 礼 来
“ ” 仁 。
为根据 , 以仁 为凭藉 , 动于六艺( 乐 活 礼、 等) 的范 围之 中。 ”孔子培 养学生, 就是 以
仁、 德为纲领 , 以六艺为基本 , 学生能够 使
明的实践性, 为后世美学思 想的研 究和 发展奠
定 了坚 实基 础 。 关键 词 : 仁 礼 乐 和
为人处世 的态度。在所 有这 些对 “ ” 仁 的 中华 民族有 着几千年 的历史 文化 积
淀, 形成 了自己独特 而伟 大的民族风格和 民族精 神, 其基本 精神表 现 了 自强不息 、 厚德 载物、 居安思危 、 乐天知足 、 崇尚礼仪 理解 中, 孔子对颜 渊的解答是最为清 晰明 练 的, 克 己复礼为仁” 即“ 。克 己复礼追求
鉴 赏才能 , 表现在他 提倡 中和 美、 还 正声 美和雅乐美 , 反对 强音和“ 淫声” 上。孔子 日:《 “ 关雎》 而不淫 , 乐 哀而不伤 。0由此 ” 可 见 , 子很注 重 音乐 中“ ” 孔 和 的美 学 内
涵 。他 继承 了春秋 时期 前贤对音 学“ ” 和 的美 学观念。孔子说 : 以道为志 向, “ 以德
化 中也包含有情的形式化 , 正是 因为这一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中国审美的灵魂中和是千百年来中国在审美中话之不绝的灵魂,中庸而和谐的美谓之中和。
中国的智者大多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因为他们遵循中庸之道,不张扬不过分,追求的是那一份完满的恰到好处。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世界,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不惟刚柔相合,中和之美还要求所有相对应的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
清人刘熙载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
一、中国审美界对中和之美的追崇中国在艺术中对中和之境的追崇是由来已久的,也是历代不息的。
儒家美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
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儒家美学自春秋时期诞生,迄今已2500余年,在如此久远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卷帙浩繁、斑斓多姿的儒家美学文化遗产,这其中以“中和”为美的美学观,是儒家美学的核心。
孔子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
”《艺概》论诗“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评《国策》“沈而快”、“雄而隽”,认为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奇”,主张书法“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 ,如果把中国古典美 学看作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 ,那么儒道两家美学思 想所追求的审美主体与社会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 是其系统中的超稳定互补结构 。古典美学的发展历 程 ,实质上主要是这两个超稳定结构以遗传基因的 方式在系统中的历史性的演绎 、发展与双向交构互 渗 ,直至僵化沉寂 。由此可见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 美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The Sta tus of Confuc ian Aesthetics in the H istory of Ch inese C la ssica l Aesthetics YANG Q i- feng
( Guang’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an, Sichuan 638000) Abstract:Confucian aesthetics, which takes Confucius as the originator and " benevolence" as the basis, was developed into an aesthetics ideolog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 sychology and ethics by Mencius and Xun Zi from each of their own point of views. In Confucian standards, the beauty of " harmony" is the most basic things. According to this, in the art, Confucians fully affirm s the value of the aesthetics and art in cultivating peop le’s temperament or coordin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Confucians fully af2 firm s the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Confucians emphasize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peop le’s comp 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natural beauty, Confucians ad2 vocates " virtue theory" which tends to view the nature in an ethical and p sychological way and it is also ac2 customed to compare natural things to some kind of personality or character. Through this, we can see that Confucian aesthetics occup 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Key words: Confucian aesthetics; classical aesthetic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ny; aes2 the tic s
一 、儒家美学的特征和演变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 ,他继承和发挥中国 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 ,以“仁学 ”作为分析和解决美
和艺术的根本立场 。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 ”的延 伸 、发展 、其目的仍是为了“礼 ”的实现 。孔子美学的 基本点在于 : 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 必要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 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 。根据这一基本点 ,艺术 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 ,可以发挥的 ,但这种作 用同时也 被 认 为 只 有 使 群 体 和 谐 发 展 才 有 真 正 意 义 。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 ,个体的心 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
孟子的美学思想可说是孔子美学体系的继续 。 《孟子 》中对以道德品性为特征的“仁义 ”、以美善统
收稿日期 : 2009 - 04 - 15 作者简介 :杨奇峰 (1980 - ) ,男 ,大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
·13·
杨奇峰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周大鹏 :吴昌硕绘画的金石韵味
新时代艺术样式的发展成长 。吴昌硕的画作正是以 石鼓文古籀笔法为媒介 ,不求形似 ,而重在“画意 ”, 来描摹他的“自然 ”,并将传统的中国文人画创作带 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篆籀之法的挥洒中 ,中国近 代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
二 儒家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在中国古典美学 中的核心作用
“天人合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既是中 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命题 和理论基础 。其反映到美学思想中 ,即认为作为人 类的审美对象的自然 、社会 、艺术都与作为审美主体 的人有内在的相通性 ,在艺术 、审美中达到合和化一 的境界 。
一为特征的“中和 ”等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孟子 之后 ,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挥者便是荀子 。 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相统一 ,贯穿了整个荀子 美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也显然是儒家追求“中 和 ”境界的美学理想的继续 。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 继承荀子 ,他赋予“天 ”以“仁 ”的特性 ,将“天 ”人格 化 ,同时又肯定人的主导作用 ,他正是在这一前提下 论述“天人合一 ”的 。这种美学观念 ,虽有其神秘性 , 但在中国 美 学 史 上 常 常 成 为 艺 术 家 们 所 遵 循 的 原 则 。“六朝 ”时期 ,玄学之风勃兴 ,儒家思想作为显学 或名教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 ,但其热爱生命积极入 世和求实 的 精 神 依 然 不 同 程 度 地 影 响 着 当 时 的 文 论 。唐五代时期 ,虽佛 、道比较盛行 ,但儒家从未消 遁 。其言志 、载道与致用的美学思想 ,明道 、征圣与 宗经的美学标准一致受到重视 。明理学历经“滚 、 洛 、关 、闽 ”学派和“陆王心学 ”的阶梯式推动 ,在方法 论上走的是“儒道释 ”互补的道路 ,但主要是以后两 者来补充前者 , 从而把儒家的“中和 ”或“中道 ”与 “天人合一 ”等思想发展到极致 。清朝美学的代表人 物当推王夫之 、叶燮 、石涛和刘熙载 。他们对文与 质 、真与假 、诚与幻 、空灵与实际 、诗品与人品 、阳刚 与阴柔等范畴的相互关系的论述 ,始终遵循着儒家 “中和 ”为美的美学准则 。
儒家 、道家学派都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强调了 人与天的内在的和谐 、适应 、顺从的关系 。西汉董仲 舒在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天人合 一 ”的命题 ,并进一步把天人合一的观点解释为天人 感应 ,赋予这一命题以道德 、伦理 、政治 、情感等各方 面的内涵 ,直接影响了其后这一概念的演变和发展 。 至宋明理学 ,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 ,又吸取了道 、佛 的天人观 ,形成了更富哲理意义和思辨色彩的天人 合一理论 ,标志着古代“天人合一 ”说的最后完成 。 尽管在本体论上 ,天人合一在宋明理学中有气 、理 、 心等不同派别 ,但是他们的基本精神则是相通的 。
摘 要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 ,以“仁学 ”为基础 ,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 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 ,“中和 ”为美是最为基本的 。基于 此 ,在艺术领域 ,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 ;在人格美领 域 ,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 ;在自然美领域 ,儒家主张 “比德 ”说 ,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 ,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 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 。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 关键词 :儒家美学 ;古典美学 ;天人合一 ;中和 ;审美 中图分类号 : G1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3974 (2009) 03 - 0013 - 03
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阐述 ,为中国古典美学 奠定了哲学基石 ,使中国古代美学体现了迥然不同 的特征 。从“天人合一 ”的哲学范畴出发 ,中国美学
·14·
强调人的审美意识顺应符合自然 ,强调审美过程中 的物我统一 ,心物感应 ,使“天人合一 ”成为一个核心 的美学范畴 ,其包含的意义十分深广 ,几乎中国古典 美学的所有范畴都以此为基础 。
三 、儒家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道 ”的贡献 。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 ,“道 ”的内涵层次最为 丰富多样 。这一方面因为“道 ”范畴的发展纵贯上下 几千年 ,其间 ,儒 、道两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言“道 ”, 形成了其复杂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 ,另一方面也因 为它还旁及哲学 、伦理 、政治 、社会心理 、文学 、艺术 诸多领域 ,以致人们难以全面而清晰地了然其全貌 。 因此 ,梳理出“道 ”的内涵层次 ,厘清各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对于彰显“道 ”之全貌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 益。 在探讨儒家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道 ”的贡 献之前 ,首先对儒家之“道 ”的审美特征应该有初步 的了解 ,具体说来儒家之道的审美特征可分为以下 几点 : 第一 ,中和 。儒家“人道 ”的美学内涵包括了人 格美和社会美的种种规范 ,而“中和 ”则是这种种规 范最集中 、最典型 、最概括的表述 。“中和 ”一词由 “中 ”与“和 ”二字复合而成 。“中 ”有居中不偏 、兼容 两端之义 ,也即正确而适当 ;“和 ”有协调之义 ,把杂 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 ,“中 和 ”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方面条件 ,没有杂多或对 立的因素 ,“中和 ”不能生成 ;杂多或对立因素不能构 成理想的统一体 ,“中和 ”也不可能实现 。作为儒家 施行“人道 ”的根本原则和审美的至高标准 ,“中和 ” 首先要求美的艺术必须以礼义为法度 ,规范文学艺 术情感的抒发 ,促使个体感性情欲与社会理想规范 处于“中和 ”状态 , 以实现“仁义 ”之道 。其次 ,“中 和 ”注重艺术因素的相反相成 ,主张通过协调对立的 两端 ,达到辩证统一的艺术效果 。 第二 ,至诚 。儒家之“道 ”是人们必须遵循且须 臾不可分离的社会准则与规范 ,其最高境界是“至 诚 ”。这不仅因为“至诚 ”是人之本性 ,而且因为“至 诚如神 ”。“至诚 ”,也可视作“诚 ”,指真实无妄 ,诚 一不二 。从道德意义而言 , 人的本性诚实 , 就会与 人 、物 、天三者之性相互通融无间 ,相互影响 ,相互作 用 。从审美意义而言 ,“至诚 ”既可以“致曲 ”,即可以 明察一切 ,曲尽精微 ,人以真诚之性去体物 ,也能尽 物之性 ;又可以“无息 ”,即人的“至诚 ”之性既可通于 天地 ,就可与万物一道运行而不断地充实自我 :不息 则久 ,久则徵 ,徵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 。 这样就达到了人天共美的崇高 、博大的 (下转 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