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美学整理(1)

一.填空题1.美学之父是鲍姆加登2.西方美学从古到今三大演变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
3.美的本质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反映。
4.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美的现象在于美本身。
5.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等著作,推翻了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而通过主客统一的实践即对象化活动来把握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说明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
6.无论是泰勒的《原始文化》还是弗雷泽的《金枝》,都并不是专门的美学著作,而是人类学著作。
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所说。
《道德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所说。
8.中国人审美实践的核心意识是时间意识,主要艺术门类是抒情诗和音乐。
9.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10.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这应该看做是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11.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12.王国维是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
13.蔡元培是现代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
14.《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15.魏晋时代,人称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也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16.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所谓象征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17.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最早涉及美学范畴。
18.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19.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2)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摘要:相比较西方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正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所说,中国古典音乐着重于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将思想情感和文字联为一体的的手段,可以让观众在接触艺术形式后,通过对其内容的联想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境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意境之美;古典音乐审美一、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中国传统音乐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精彩、最绚烂的部分。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问题,学术界早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探讨。
正如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宗白华认为:“音乐对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总体特征是“淡远”、“深邃”、“雄浑”的,正如道家的“大音希声”一样,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以最少的乐音来给人最丰富的蕴含,比如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古琴、箫等,都是此类的代表,其意不在乐曲本身,而是在声音之外,着重对声音外的意境的描写。
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即是此类的意思,他认为弹琴真正的乐趣不在于乐曲本身,而是在于对乐曲之外意境的领会,弹琴就是为了能够体会到乐曲之外的意趣,这是一种超脱于音乐本身,重视弦外之音的哲学思想。
因此,追求音乐外的“意趣”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最常使用的创作手法、欣赏手法,作为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也是中国人衡量艺术作品至高标准,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一个突出特征。
上文的“意趣”也可称为“意境”,也与我们常说的“境界”相等。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境界非所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有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些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佛则谓之无境界。
”仔细的分析这段文字,在这段话中,王国维先生将文学创作中的“象”与“意”都统一于“境界”之中,并简要的将“境界”划分为“象”与“意”,即自然境界和人文境界两种,显而易见,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其应是属于人文境界的范畴,即注重“意”的范畴,侧重于对人的自身等内在精神品质的追求。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作者:吴远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和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并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分期;主要特征回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先民活动中就存在着早期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
突出的例证是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吕氏春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名篇的出现。
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撰的《乐记》中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留下了有关音乐起源、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政治等的关系等记载。
魏晋名士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和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汉代出现了《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到魏晋、隋唐、宋代、明代直至清代,都出现了各自朝代立场鲜明的音乐审美意识及相关音乐美学言论。
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一样,派别林立,异常丰富。
为了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本文从初步萌生期、多元并存期以及交融发展期三个时段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上古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期,原本处于至高无上的神明地位已经明显降低,相应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上升,而且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也已形成。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音乐实践的发展,也促使音乐审美经验的逐步提升,出现了虢文公、史伯等人思考音乐的记载,虽然他们并没有留下成篇的完整乐论,但已经提出了“和”“同”“中”“淫”“音”“心”“乐”“礼”“哀”“乐”“平和”“新声”“德音”等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音乐思想、礼乐思想与“平和”审美观的萌芽状态就此形成。
美学基本范畴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 的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 学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 日常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 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 胜论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 修辞效果。
▪ 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18世纪英国美学 家博克。我们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人物了。 《论崇高与美》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认为“美感以 快感为基础”,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 础”。
第五章 美学基本范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什么叫范畴?
▪ 什么是范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 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 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 就更为的重要。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 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优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
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 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 美。 ▪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 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 痛苦。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
▪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 学内涵。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 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 特地位。他认为,美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 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他还认 为美的愉快是跟质相连,而崇高主要涉及量。 因此,一个是数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崇 山峻岭、大海、天空。一个是力量的无限巨 大的崇高,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圆”的审美1、传统文化与中华精神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延续了5000 余年的伟大民族, 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 这个基本精神是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个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精神”。
它集中表现于《周易大传》中。
在《周易》中, 乾坤两卦是总纲。
乾乃天,坤乃地, 天地合一, 形为球体。
天地包罗了万物, 其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最后万物又归天地。
这种循环不止的现象把“圆”的本质特征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所以我觉得“圆”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中国古典舞“划圆的运动”中,我们看到了佛家“轮回。
也感受到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还可以看到道家(“万物负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念)。
当然,划圆运动更是集中体现了《周易》的思想,根据《周易》的思想及太极阴阳图的启发,中国人发明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动作轨迹基本上是循着圆和曲线进行的,中国古典舞虽然是一种与太极拳不同的运动,但其哲学依据却是一样的,它所体现的力的运动方式也是一致的,它们都属于一种内聚的力的表现。
2、“圆”的含义与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什么是圆,“圆”是不多不少的, 是圆满准确的, 而不是有棱有角的。
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图形,“圆”大多用来表示形状,其实“圆”的外延远大于此,圆与科学、人文以及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
再说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在道家、宋代理学家及许多文化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圆”式思维,“圆”还是汉族柔性精神的具体表象,这种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
学、电学、光学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圆的推动。
(2)、圆与人文■以圆为善。
圆具有均匀、对称、圆顺,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观的品质。
因此,以圆为善,这已经是人类的共识。
■以圆为范。
规矩成方圆,有方有圆,以圆为范,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思想。
■以圆为美。
西方数学哲学认为:“圆是最美的图形”,圆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以圆为贵,以圆为美,这也是人类的共识。
00037 美学 OK

华业(英华业)教育
第二、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第三、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是所谓自由只是哲 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三、 简答 1、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答: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 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 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
2、 我们不同意主客观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而主张按照人一世界一体的存在论模式来解释审 美关系。
4、中和的审美特征 答:第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 第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5、神妙的审美特征 答:第一、形而上的超越性。 第二、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 第三、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 第四、“神妙”具有内在自由性。
6、艺术品的初步定位 答:第一、艺术品应是人们用“艺术品”一词直接指称之物。 第二、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 第三、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第四、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为什么库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地位? 答:第一、库勒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 教育的理论奠基于对审美活动性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这样他就不仅把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 形式明确区别开来,而且也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第二、从人性的内在结构入手,以人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 第三、库勒认为,要消除人性的分裂状态,实现人性的完善和谐,既不是用感性去消灭理性, 或者用理性去吞没感性,也不是从人以外去寻找某种统一的标准,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存在于 人自身。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

35、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他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32、 审美即教育。审美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指。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的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向全面发展成长的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33、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1)境界与人生境界;(2)从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的生成。
21、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创构的以“境界”为核心的范畴的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一个开山纲领。
22、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都是以美育实践为轴心而展开和发挥的。提出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说”,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最早开拓者。
23、 主观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学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60、
61、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
62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两个 侧面。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
这些美学思想从理论著述上看是零碎、不系统的。
古要谈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就不得不从宏观入手,从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对美学形成发展的影响着手。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
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
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春秋时期,随着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思想家开始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对审美和艺术的看法,提出“和”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强调艺术美产生与艺术诸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和谐关系中,另一方面则强调主体审美享受的适中。
“和”甚至成了审美批评的尺度。
这种美在和谐的审美倾向和美学趣味,奠定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
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思想家们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没有冲突的,只有顺应自然才有整体和谐、才有美。
如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
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
故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天融合才能返璞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中国文学艺术中大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抒发对大自然的关注或喜爱之情的情景合一的作品。
中国成熟最早的抒情文学既是极好例证。
如《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伴随着生产劳作,并赋予一定的情感意象的。
重视情感的抒发,注重情景交融,使的言志缘情的表现说成为中国最早的美学思想。
《尚书•尧典》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毛诗序》明确提出“言志”即表情,“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晋陆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到了唐代孔颖达、李善等,则试图将“言志”与“缘情”两说统一,认为“情”即“志”。
孔颖达在《左传正义》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从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诗艺理论的逐步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中国文学创作中强调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审美习惯和要求。
至于后来的性灵说、童心说、意境说等,都无不强调所说的、所表现的东西要以抒发了某种情感为旨意,形成了艺术以情为主的美学思潮。
而这种情感往往是指一种超然物外、神游于大自然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真性情和美好境界。
这些都是古人讲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作为至美境界的体现。
当然这种“以和为美”的思想,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
古人认为社会的和谐法则是“礼”。
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必须是守礼的人,及个人要服从群体、社会,要用社会伦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古人将立德看作人生第一大事,其次是立功,在次是立言。
如正统儒家文化强调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人”,而“仁”必须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达到等。
中国传统文学中往往将忠诚义士作为歌颂中心,而恪守礼教之人物形象亦是多如繁星。
这与“尚德”,以真善美的结合为至美境界不无关系。
社会伦理的和谐要求人们讲求仁义道德,这使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儒家)以价值论为基础强调道德的功利性,强调文艺应成为道德的教科书(如孔子认为诗可修身养性),文艺
始终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道。
虽然其间也不乏提倡个性美的论调,但唯美主义倾向从未占主导。
这种以价值论为基础的美学思想,高扬社会整体的保存与安定,从某种角度看扼杀了个性创造力,体现了一种复古的倾向,使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呈一种封闭又循环不断的状态。
另外,由于文艺要有益于社会,故文艺中抒情表现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主张情理结合。
文艺中的哀乐之情的抒发需受社会伦理的限定,决不是动物性情感的自然发泄。
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作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判断,即是一中和节制为审美标准的。
而《金瓶梅》、《水浒传》则长期被正统文学视为“诲淫诲盗”的作品。
古人认为,文学艺术只有“情理结合”、“尽善尽美”才算是好作品。
在我国古人心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是丰富的、容纳万有的,不排斥异物的。
人与自然、与社会都是没有冲突和对抗的。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整体和谐,突出万事万物对立而又不相抗,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
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中国古典美学著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对立统一的美学概念,如“礼乐”(相和)、“形神”(统一)、“情景”(交融)等。
这些概念看似没有确定性,不够明晰,但却充满辩证法的道理,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同时,由于“和”的无处不在,容纳万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不注重考察具体的一事一物和事物的外在形式,而重在把握或感悟事物的“意”(精神)、神(韵)、气(质)等。
如荀子认为“气”为宇宙本源,气化万物;但谁也不能明确说出气是什么,它无处不在,只能凭直觉去感悟。
犹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整体而轻局部,追求神似、气韵、意态等,视神气为个体与整体相通之处,即是中国和谐美以整体规定个体的艺术表现。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有一个不变的核心丰富扩大,即博大精深又停滞而无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