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
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和谐思维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
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对于丰富中国现代美学,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艾都是吉卦、吉艾。
“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
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
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因此,凡事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
中和思维正是对“度”的正确把握。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
《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
在孔子的影响下,荀子一也主张根据“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培养中和思维。
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
《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张海明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朴素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对朴素之哲学思想渊源及具体表现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归纳,并对有关朴素的某些误解作了澄清,指出朴素既是一种事物的本然状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巧,两种朴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总页数】9页(P38-46)
【作者】张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轨迹 [J], 唐虹
2.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试论克罗齐学说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J], 张敏
3.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形态之本源说——读劳承万《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J], 吴高泉;黄华军
4.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气”及其美学意义 [J], 蔡育曙
5.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又一次交锋——“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黄健云;张玉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美学思想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美感、审美、美学创造等方面的问题。
古代文学中也不乏美学思想的探讨和表达,这些思想和观点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古代文学中,美的审美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对自然美的追求。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其中所描绘的农村景色、野花野草、山水田园等,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这些描写常常以简练、凝练的语言形式呈现,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除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种以内心感受为主题的美学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情感表达等方面。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审视和理解。
这种以人的内心为创作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古代文学中非常显著,它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种与美学思想紧密相关的观念是意境。
意境可以理解为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它通过对语言、形象、节奏等方面的处理来实现。
在古代文学中,意境常常运用于描述景色、表达思想等方面。
比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对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等情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深思和感动。
意境的塑造是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法,它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此外,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学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艺术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抵制虚构和浮夸。
比如,在明代文学家冰心的作品中,她以真实的视角描绘了女性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展现出一种真实而动人的美感。
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真实性,使得作品更具有可信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表达丰富多样,不仅反映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注重了人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表达,同时强调了作品意境的营造和真实性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剧,穿越时空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其与自然融合的方式上。
古人重视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结合。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种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融合的美学观念,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意境。
二、儒家思想的美学价值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思想体系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对友情、师生关系和家庭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价值观。
这种美学思想使得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三、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的传达。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使用夜晚静谧的意象和抒发内心郁结情感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种以诗歌形式表现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享受和价值。
四、意境与传神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传神之美,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之一。
古代文人透过字里行间的精妙表达和意境的烘托,将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思考内化于诗意之中。
例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意境和传神之美,使得作品更具有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力量。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儒家思想的美学价值、艺术表现与传神之美,以及意境与传神之美等方面,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作者简介:杨清,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0级研究生。
摘要:朴素美与华丽美作为两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有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正是在它们二者相互兼容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关键词:朴素美;华丽美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一、朴素美与华丽美概述什么是美?美的范畴是什么?眉目清秀、五官端正是美,脸色红润、头发乌亮是美,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是美,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也是美;穿金戴银、衣着华丽是美,涂脂抹粉、浓装重彩是美,刻意雕琢、高贵典雅是美,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也是美,本文将要论述的是很少被人们探讨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其实,如果全面考察各种审美现象,可以发现朴素美和华丽美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自然界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形态。
(《论美的第三种形态》,宁夏社会科学,2003)1.朴素美古人最初是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也就是指用语言描绘客观事物时,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华丽词语,以表现客观事物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其次,朴素美还表现在要准确、大量地使用常用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没有一个生字,可是作者用极简单极平常的词语“直”、“圆”,把沙漠的全景都表现出来了。
再次,朴素的语言还可以表现生活的真实之美,准确运用白话语言和地方方言,逼真贴近的反映现实生活,如《琵琶记》中赵五娘的说词,用的全是平常话,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最后,朴素美还体现在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要避免重复,删除繁冗的文字,该简的地方就简,才能显出精炼之美。
综上所述,朴素美应是不刻意雕琢,极为平淡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求真求实的审美形态。
2.华丽美华丽美是与朴素美相对的一种审美表现形态,如果说朴素美美在自然质朴、含蓄委婉的话,那么华丽美则是美在色彩鲜明、铺张渲染;如果说朴素侧重表现事物的本来颜色,而华丽则重在表现艳丽的色彩。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与追求。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追求,反思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前进方向。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为读者展示其不朽的魅力。
一、自然与美的融合古代文学中,自然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元素。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赞美,他们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宏伟的建筑、美丽的花草等等,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通过对四季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这种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方式,作者将美学思想渗透到文学作品中,使读者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二、情感与美的共鸣古代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表达方式。
古人认为,情感是人类内心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可以触动读者的共鸣。
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各种情感,如爱、恨、忧愁、喜悦等等。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浪漫的追求。
他的诗中流露出豪迈的情感和奔放的个性,让人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痴迷与坚持。
这种情感与美的共鸣,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道德与美的关联古代文学中,道德观念与美学思想紧密相连。
古人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道德的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美丑对立的描写,以此表达道德观念与美学思想的结合。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描写各种可怕而丑陋的妖怪形象,让人感受到美与丑的对立。
通过这种对美丑对立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他对善恶界限的思考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四、艺术形式与美的展现古代文学中,各种艺术形式为美的展现提供了平台。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每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
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
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
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
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
”可知“素” (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
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精心整理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一、文学作品中朴素美的概念文学作品中的平淡朴素,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题目、语言、行文,不做作,不雕饰,不堆砌,不尚词藻,并且要求精练。
宋代散文大家在诗歌的创作中,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留下了大量的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
如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描绘了茫茫草原的美丽风光。
每当读这首诗,那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就会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的前面,使人如身临其境。
全诗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而是以其朴素的语言施展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首诗中,人们很容易被作者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可见,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美学思想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
《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
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率真。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这正是司空图对朴素的写照。
文学语言的朴素美是一种平易自然、不需雕琢粉饰、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或如抽穗高梁,茁壮结实,或如素花衣衫,洁净淡雅.或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或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
朴素的语言为什么美呢?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缩短了与生活的距离,传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章写得平淡朴素,是自然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特别是诗歌里则是与矫揉造作、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朴素美 (4)1.1朴素美的由来 (4)1.2 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 (5)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 (5)2.1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 (5)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 (6)2.3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 (7)2.4李贽:提倡简朴质直之美 (8)2.5阿炳:音乐情真意切之美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朴素美显示出质朴无华、淡雅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美学思想朴素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平淡Abstract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shows its simple,plain and eleg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is not only a basic living principle but an acceptable belief of aesthetics. What's called the utmost qualities of beauty are simplicity and plain,purity and natural.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yles of art forms and an aesthetic pleas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had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Key words:aesthetic thought simple beaut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e flat前言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不同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平凡的美丽。
那么,我就要说说朴素美,朴素美是一种自然美,心灵美,具有美好的意境。
它不华丽,不庸俗,不虚假,不贪婪。
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感悟,几分平淡。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朴素美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朴素。
朴素,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有条理,充实起来。
朴素是可信的,可爱的,可敬的。
外表的朴素不是真朴素,真朴素是心灵的朴素。
心灵朴素的人真实自然,心灵朴素的人平和宁静。
一个人,只有不怀非分之想,内心一派澄澈,才能安于过朴素的生活,也才能享受到宁静淡泊的日子的快乐与幸福。
1.1朴素美的由来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朴素”这两个字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美的对现实的摹仿,重在客观描述,属于现实主义。
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
因此,在我国古代美学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朴素,是一种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状态。
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
朴素之美即是一种本色之美、自然之美。
朴素美的思想反映到文艺观上,即提倡文风的自然素朴、简洁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
那些天然淡雅、言近旨远的文章最为文论家所乐道。
朴素为美的文艺观,在内容上要求抒写真情实感,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形式上要求简洁平易、素朴明朗,反对雕饰堆积、精刻细摹;风格上要求清新淡雅、浑融天成,反对柔靡华艳、冗杂寡味。
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直率的。
古人曾经用朴素无华、淡雅之类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很好的说明了朴素美是最原始的风格。
它有力的反映出原始人的美学思想和自然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朴素美这一风格,使我们对古代美学思想更加的怀念、渴望。
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朴素,是一种美的精神境界,是悬缀在人生命长链上的一颗明珠,它永远是刻在人们灵魂中的美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质朴无华、淡雅大方,它展露出人性之纯真。
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山间野菊,淡雅素洁。
如清澈山泉,潺潺流淌。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朴素之美源于一颗真诚、淳朴的心。
2.1 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朴素自然的语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自然表达,它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朴素”这两个字就来源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提倡“不美”之美,即“朴素”美。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对奴隶主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极度的憎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一些极端的主张,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认为仅有这些消极的措施还不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老子说:“天下之弱莫过于水,天下之攻强者莫之能胜”,也指出“扑拙”的力量,语言平淡朴素。
他认为未加雕饰的朴素语言才是美的。
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和虚伪的修饰。
在美学观上,老子提倡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
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大家多注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老子的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看法,能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在我们生活中,像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等等,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束缚、不雕琢、不虚伪的语言,真诚而又朴素!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求美的人。
庄子曾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天地宇宙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万物亦按照各自的规律自由地存在或生长,“朴素”之美属于自然之态,这是天地宇宙本身的属性,是最高的美。
“朴素”所强调的是自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不用人工雕饰。
在他看来,只有保持事物的本色,普天之下没有可以和它比美的。
他觉得,朴素之美是天地最高的美,要领略到这种大美,需做到“淡然无极”,如此方能使“众美从之”。
这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要求。
而要达到这种淡然空净的高度,必须以“真”为基础。
他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种“真”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庄子认为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不加虚饰,不受礼俗的影响。
如果违背这个道理,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染人的力量。
因此,可以看出庄子所提倡的是一种超乎言意之表、高乎声色之上的朴素之美、自然之美。
因此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之所以喜欢文学中的文字,是因为它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细品起来,却是那么幽香。
是一种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
可见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 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在许多诗里可以找到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各种美,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悲壮沧桑,有的宁静细腻……我以为诗之美,首要在于感情,其次在于内容,最末在于文采。
在那些让我记忆深刻的诗歌中,有一些诗,读来明白如话,朴实无华。
因为朴素,所以美丽;因为真诚,所以感人。
而我对孟郊的《游子吟》记忆犹新,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游子吟》中:“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真切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描写着最平常不过的场景,抒发着每个人都有的感情,却只有这三十几个字成为了绝唱。
我常想,每一个母亲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故事,这故事不轰轰烈烈,不为人所知,朴素真实,正如游子身上的一针一线,一头是游子,一头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