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汇
中国国代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一)技艺相通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技术与艺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器”的概念是物质生产的产品,器的制造包含了生产技艺与艺术创造。
“技艺相通”的观点,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中的记载:“能有所艺者,技也”。
古代把“大工”称为“木工”,“工”字在这里与“匠”字的意思相同,意味着“巧妙”、“工艺”、“意图”等。
综合这些意义,又说成是“工匠”;“工作”、“巧丁”、“巧匠”、“匠人”等。
在《魏书》中,也有“百工技艺”的记载。
所以,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
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
技术的“术”字意味着“技能”、“手艺”。
但是,通过“术语”等词来表达,则具备了专门的制作方法的意义。
韩愈在《师说》里讲到“术有专攻”,就是将技术作为某种专门工作来理解。
也可以是“道”,这当然是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设计的经典著作《考工记》说:“审曲面孰(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在古代掌管营造、车服、器械的官职最早称作“百工”。
工艺是技能,工艺是“技”之工艺。
没有好的技艺,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器物。
所谓百工之艺,反映了百工制作器具,首先要进行“艺术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反映了古代对造物设计的本质认识。
(二)材美工巧《说文》云:“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
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
”又云:“工,巧饰也。
”“巧”即“巧妙”,起源于“安排”、“计划”,意思为灵巧的手。
在器械造物方面,中国古代造物讲究工巧,所谓工巧,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而意匠之巧更为重要,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
战国时《荀子·荣辱》中就有“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的名言。
《考工记》不仅记录了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的设计成就、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传统文化。
这种古老的文化中,有一种叫做“设计思想”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时间流变而形成的设计思维。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带来
平衡,进而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古代的设计者们采用了遵循“五行”原则的设计思想来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五行”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宇宙生命
力学的共振规律的观念,有它的指导精神。
“五行”的概念将宇宙声动,时间流逝和四季
变换,以及对太极和立体空间的认识等等,作为基本参照,将它们作为设计思维的基础。
“五行”理论将建筑作品与宇宙、人类、自然三大类别有机联系,强调自然界与人类
心灵状态的相容性及建筑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和谐共生。
古代建筑设计旨在使设施在自然环
境中协调一致,与其他景观共存,发挥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此外,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还强调“简洁易用”为原则,着重提高建筑机械和空间设
计的使用效率,使其符合人类使用习惯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结合基本概念,如“五行”理论、“和谐与共生”思
想以及“简洁易用”原则,在进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独特的通用性与无穷的创
造性,具有历史意义。
它为当今广大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积极的灵感。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注重物与人的和谐,追求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完美融合,这种理念贯穿于古代建筑、家具、服饰等各个方面。
在古代建筑方面,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的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山水画”为灵感,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的设计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合理性,追求“方圆之道”,即以方正的外形和圆润的内部设计展现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谐的理解。
在家具设计方面,中国古代家具注重“雅俗共赏”的理念,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感和文化内涵。
家具的设计风格以简洁、典雅为主,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材料的自然质感,体现出中国人对简约、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服饰设计方面,中国古代服饰注重“礼仪之邦”的理念,服饰的设计风格以端庄、典雅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纹样的设计,体现出中国人对礼仪和传统的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注重实用性和美感的统一。
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的建筑、家具、服饰等设计,也对当代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创造出更加美好、和谐的设计作品。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一、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人们注重营造自然环境的氛围,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设计师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在的灵气和能量。
二、注重整体性和平衡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平衡。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利用空间、构思景观,力求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
设计师注重布局的合理性,追求空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建筑、家具、服装等方面,注重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追求整体的美感。
三、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意境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形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思想和意义。
例如,在文人画中,画家通过构图、色彩和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寓意深邃、意境悠长。
四、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中国古代设计师认为,一个作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应有实用价值。
他们注重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实用功能,追求实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
这一思想在家具、陶瓷、文房四宝等方面都有体现。
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家具的实用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形式的美感,追求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时代精神的表达。
设计师在创作中注重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潮,追求与时代的契合。
这种设计思想在建筑、绘画、服装等方面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
绘画和服装设计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尚潮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在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和平衡、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及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设计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 的不同 , 它通常是 由多种元 素 , 多 个建筑单体组合而成。即使建筑物本身可能是 一件完美杰作 , 但如果脱离了周 围环境便难 以独善其 身, 而这也体现 出中国传 统 思 想 中 的 中庸 和 谐之 道 。今 天 , 西 方大 量 建 筑 被移 植 到 中 国 , 有些未免显得唐突 , 我们不必 削足适履来将就欧美 的建筑 审美 , 而如何继承并发扬我们传统设计美学思想 , 结合今天 的社会 生 活 进 行创 新 设 计 或 许才 是 我 们 更需 要 重 视 的 。
露出 , 古时代 匠师们在它们外表形状加入一些巧思设计 , 使其成 为建筑本身 的装饰部分 。例如 : 粱头做 成“ 挑尖粱 头” 或“ 蚂蚱 头” ; 额枋出头做成 “ 霸王券 ” ; 昂的下端 做成“ 昂嘴” , 上端做成 “ 六分头” 或“ 菊花头 ” ; 将 几层 昂的上段 固定在一起 的横木做成 “ 三福云” 等待。而在屋顶的设计 上 , 古时代智 慧的匠师也对其 加以装饰 。《 诗经》 中就有“ 如鸟斯革 , 如翠斯飞 ” 的句子来歌颂 鸟翼 般舒 展 的屋 顶 和 出 檐 , 从 中也 可 以 看 出这 种 装 饰 手 法 具 有 很 强 的雕 塑 感 。 另外 , 在建筑外观上我们也可以看 出, 中国传统建筑 的颜色 的使用在世界各大建筑体系 中也可谓大胆 。中国古代建筑颜色 最初重在体现 自然的功能 , 突出原料的本 色, 唐代 以前都没有着 色。到了唐代 , 建筑有了统 一的规划 , 建筑 归“ 礼部” 管, 有 了等 级制度的划分 。唐代建筑 , 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 , 产 生了 鲜艳悦 目、 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 的色彩 , 皇宫 寺院用 黄、 红色调 , 红、 青、 蓝等为王府官宦之 色 , 民舍只能用黑 、 灰、 白等色。可 以说 , 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 宋 一 脉相 承 , 宋 代 建 筑 是 唐 代 建筑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油 漆 的 大 量 使用 , 以及印度佛教 的影响 , 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 时期 的 色 彩 反 映 了 当时 的 主 流 文 化 。宋 代 喜 欢 稳 而 单 纯 、 清 淡 高 雅 的 色调, 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 宗的哲理作基础 的宋代社会 思想所致 。到 了清代 , 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 , 建筑越来越重视装 饰性 , 这一 时期 最突 出的就是 “ 油漆彩 画” 。到 了清代后期 , 等 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 , 艺术 表现寓于 内容 要求 。例如宫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古代,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
首先,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设计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体现在建筑、家具、服饰等方方面面,都强调材料的选用、形式的塑造和功能的运用与自然的契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古人认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
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人文关怀、人性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建筑、器物还是艺术品,都注重人的舒适和美感。
另外,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中和”和“均衡”。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
应该追求平衡和和谐,包括设计。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往往会看到对称、平衡、比例等原则的运用,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思想的综合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设计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设计中应该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追求平衡和和谐,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急需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中国国代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一)技艺相通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技术与艺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器”的概念是物质生产的产品,器的制造包含了生产技艺与艺术创造。
“技艺相通”的观点,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中的记载:“能有所艺者,技也”。
古代把“大工”称为“木工”,“工”字在这里与“匠”字的意思相同,意味着“巧妙”、“工艺”、“意图”等。
综合这些意义,又说成是“工匠”;“工作”、“巧丁”、“巧匠”、“匠人”等。
在《魏书》中,也有“百工技艺”的记载。
所以,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
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
技术的“术”字意味着“技能”、“手艺”。
但是,通过“术语”等词来表达,则具备了专门的制作方法的意义。
韩愈在《师说》里讲到“术有专攻”,就是将技术作为某种专门工作来理解。
也可以是“道”,这当然是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设计的经典著作《考工记》说:“审曲面孰(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在古代掌管营造、车服、器械的官职最早称作“百工”。
工艺是技能,工艺是“技”之工艺。
没有好的技艺,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器物。
所谓百工之艺,反映了百工制作器具,首先要进行“艺术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反映了古代对造物设计的本质认识。
(二)材美工巧《说文》云:“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
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
”又云:“工,巧饰也。
”“巧”即“巧妙”,起源于“安排”、“计划”,意思为灵巧的手。
在器械造物方面,中国古代造物讲究工巧,所谓工巧,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而意匠之巧更为重要,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
战国时《荀子·荣辱》中就有“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的名言。
《考工记》不仅记录了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的设计成就、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古人的哲学思想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儒、道、释思想。
在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最为注重社会规范和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以“礼”的制度实现制定了严格的建筑修建的标准,比如建筑形制、建筑规模、建筑高低都必须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秩序和谐的实现。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思想是道家和佛家思想,追求的是出世思想,这是古人追求审美化的居住理念,以实现士大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也成了古代文人雅士最高的人生追求了。
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审美的整体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要顺应自然和天地万物。
在中国古代,城市住宅和古典园林也追求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不能归隐山林,就把大自然搬到自己家里来。
归田园居的生活模式总被认为是文人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
因此,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跟大自然的接触。
生活在自然山林中,虽只有陋室草庐,但也不失文人的淳朴高雅。
在田园生活中保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尚情操,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在,这种生活方式奠定了文人理想的居住基调,几千年来,仍然是中国古人最具魅力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于自然居住环境的推崇,还和中国士文化中的隐逸思想有关。
文人士子是中国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既是社会道德标准的体现者,也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士阶层信奉的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在仕途上顺利就会志得意满,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果官场失意,奸臣当道,就会遁入山林,过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以山水田园风光慰藉心灵。
隐逸是避世的一种体现方式,其本质就是归田园居的生活。
中国古代在园林形成了一整套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和具体的造园方式,其中蕴含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居住文化。
园林的设计宗旨就是要把自然山水模拟并浓缩于一园之中,如果不能栖身于村郭,则在城市中实现自然隐居的理想,大隐隐于市,使得园林成了避世的世外桃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总汇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人造物。
石器制造是以实用为原则和使用便利,开始有了极为初级的形式美感。
设计起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原始石器的设计美感随着人多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逐渐提高,把握一些规律,人的美和审美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兹生。
新石器的设计还有陶器的设计,陶器是原始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细泥红陶,绘黑陶,敞口,卷沿,浅腰,圜底近平。
口沿上施以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以条形或三角形,简洁明了。
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情,又似有某种原始巫术的意味,深藏奇妙的历史待解之奥秘,引人遐思。
彩绘船形壶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
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人头壶半坡类型陶器精品,泥质红陶,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人头像陶塑艺术品,为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有口,可盛水。
少女形象,仰头浅笑,樱唇微启,似在轻轻哼唱着歌曲,神态安详。
刻画手法细腻传神,甚为感人。
2.庙底沟型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从艺术的表现来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1)编织纹的模拟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
原始人们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注意物象的个性和主要特性,从而在艺术表现中,从写实的描写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如水。
劳动的节奏感。
(3)劳动的节奏感。
几何图案的有规律批组织和劳动的节奏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的一致以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 求统一而产生的节奏感。
劳动的节奏感和图案的节奏感的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在人们的感觉心理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4)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们为了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各个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彩陶装饰的形式法则:(1)对比法。
对比法。
是彩陶图案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它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2)分割法。
分割法。
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半山型彩陶不只应用形的分割,如旋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3)双关法:双关法:双关法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4)多效法:多效法:多效法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壶的侧面是红黑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类告别了仅仅以来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设计活动的历史,奠定了人类有意识的创新材质的实践活动的最初基础。
奴隶社会是一个残酷的流淌着努力鲜血的时代,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青铜器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器物的纹饰是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反映。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
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
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
青铜器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
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开放时期,人才自由交流,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到至今,也是传统美学的根基。
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异于西方酒神型为主体美学体系的美学系统,这个美学系统影响到设计的各个领域。
一、尽美尽善,“善” 是“美” 的内容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美和善的高度统一,他的全部艺术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近代学者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认为,孔子说《武》“未尽善” 主要是因为武王伐纣采用的是武力,而孔子眼中的至德是“以天下让”的泰伯、文王二人。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艺术也必须符合于政治教化、倡导高尚道德的目的,否则不管艺术上多么完美,也都是有欠缺的。
从设计定义角度讲,功用原则是设计最基础的层面,但把目的性的满足这种功利上的“善”当作是美的重要依据,这是儒家美学在美的范畴上与西方美学一个很大的不同。
在儒家思想家眼中,“美”跟“善”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许多场合下,甚至是等同的。
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功利性上的“善”为“美” 的主张。
孔子的政治、美学思想源于他对古代圣王和西周礼乐统治下全盛时期的向往。
西周时期,礼乐传统所引导的以伦理道德的“善”为内容的审美观,已经在建筑和器物的设计上烙下痕迹。
《周礼》中对于“礼”在器物上的贯彻有着详细的规定。
这种规定从阶级上来看,上到天子,下到平民;从器物种类来看,大到皇城,小到碗筷,覆盖了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设计原则最初是为了维护周王朝宗族家法的统治秩序,具有非常明显的宣扬伦理道德的功利性倾向。
儒学主张以“礼” 治国、人人自约以“德” ,因而在器物的设计中就会包含很大程度的对于“德”的表现,道德上的“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器物“美”的内容,成了衡量美的一个基础性标准。
这一审美标准在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具有讲究秩序,注重等级的原则,即所谓“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的位序观,这一点是儒家伦理道德之“善”的集中体现。
古长安城、故宫紫禁城都是典型的代表。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柏拉图和康德,也曾提到道德上的“善”对于美的重要意义。
康德认为道德上的善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美的形体是:“统治着人内心的那些道德观念可以眼见的表现。
但在长久以来西塞罗” “美在形式”的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西方美学界,他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究其原因,是中西方在看待美的社会性跟个体主观情感体验哪个更重要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要求在美学实践中首先体现人的社会性和伦理道德价值。
而西方酒神型美学更重视个体的感官体验,这样中西方美学理论就出现了关于“善”在“美”中地位的不同定位。
说文?一篇上》中对作为工艺品材质的玉石有这样的描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忮,絜之方也。
”这里将玉的色泽、纹理、鸣声、质地都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人对于美德的向往通过器物来得到表达。
将外在自然人化,使一些器物的设计具备了与人的情感跟道德理想相呼应的属性,设计者通过器物的材料来表达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和称颂,器物形态则是对人、宇宙这个纷杂世界整体不断发展、变化、流动而又达到整体和谐这一美感原则的体现,这是中国传统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儒家美学特征。
四、秦汉时期:汉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装饰特点: 1 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
2 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集味四字概括神学的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质朴而不简陋。
动:汉代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漆器织锦金银错等装饰都使人产生一种动感。
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但运用多层分割云气纹的穿插统一起来紧凑而不是繁荣缛填充而不是堆砌。
味:这里指的是装饰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类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类这种装饰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五、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
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器物上的装饰已逐渐与绘画合流,装饰图案中,体现了艺术意境之美,充溢着生动的“气韵”,造型匀称别致,线条富于韵律、色彩对比丰富,表现大自然富于变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人们热爱生活对自然充满深情的情趣。
北朝的刘昼直接谈到产品的实用与审美关系。
并且将对人有益作为选择物品的标准,不仅从材质的高贵、外表的漂亮来评价食物,这也是中国古代审美应用学理论重视实用的传统的发扬。
六、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文化、科技、经济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
隋代已经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
对建筑规划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宇文恺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唐时期建筑设计另一突出成就,反映在宫殿、寺院及住宅的设计上。
特别是到了唐代,其宫殿建筑设计气势雄伟,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