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对于人们认识美、追求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体现。
一、儒家美学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在美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为人处世视为实现美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美德形象。
儒家还强调和谐与和美的追求。
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和谐的追求,儒家赋予了美的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自然修养和宇宙间的统一,这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中“和”的价值。
二、道家美学思想道家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真理和美。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合道,以自然包容的态度感知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道家还认为,美在于自然的流动和变化中。
正如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所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美,强调自然的无为而美,强调宇宙万物自我生长、自我变化的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墨家重视实用主义,并强调公平、公正和慈爱。
墨子认为以实际利益或功利为出发点,考虑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和个体的福祉,才是美的真谛。
墨家美学思想中的美,是通过追求实用和平等来实现的。
四、法家美学思想法家追求秩序和法律的美。
法家将秩序和法律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建立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组织结构,法家提倡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合理的制度来实现美的追求。
五、境界美学思想境界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界美学追求思想、情感和境界的升华。
境界美学在中国文人墨客中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境界追求。
新儒家学者李长之提出“大美学”的理念,即通过追求道德美、社会美和人生美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李长之主张,只有在个体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谐美的实现。
中国美学简介

中国美学简介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的理论和审美观念的总称,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和谐、均衡、内敛的审美追求。
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艺术密切相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理念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在中国美学中,自然景观被视为一种美的体验,通过欣赏自然景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和秩序。
中国园林艺术就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美丽的环境。
中国美学还强调“因势利导”。
这一思想认为艺术创作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画艺术中的“随机应变”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画家在创作时根据笔墨、纸张的特性,灵活运用各种技法,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在美。
中国人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和表面的华丽,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美”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中国文人墨客的审美观念中,才情、情感、品德等内在品质都是评价一个人美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国美学还注重平衡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音乐等元素也都追求平衡和谐,以产生美的效果。
中国美学注重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悠久,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使得中国美学在现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中国,有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注重内涵,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精神。
中国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他们的生活、情感、理念、行为和人格的反映。
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与当代的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美与人文美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美和人文美。
自然美在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界中生命、美、智慧、和谐等元素所构成的美学对象。
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们看到自然界中的风景、物象、声音、气息、色彩和形态,就感受到了天地万物之美,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美学理念。
人文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文人们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美融入人文美中。
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美是人的生命、意志、感情、思想、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人文美秉持着关爱和尊重生命的态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讴歌人类的智慧、善意和美好精神。
人文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道、物、情道、物、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要素。
道是指宇宙间的真理,是古代文人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道贯穿着自然现象和宇宙规律,如水、火、风、山、河流等。
文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中的情感和道德价值的探索,揭示了生命的真谛,挖掘了人类的内在美。
物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包括动物、植物、石、金、水、泥、木等。
文人们以自然物体为创作的来源,大量体现自然美的表现和精神内涵。
情是指人类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状态。
情绪的变化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文人们把这种自然性与文化的因素相结合,把个人情感的升华提升到宏大科学、宇宙哲学和人类道德原则等高度。
在情感与美感之间建立关联,强调美感在情感中的主导作用。
三、艺术与人生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与生活、修养、人生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
古代文人对艺术有着别具一格的理解,他们认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娱乐和娱乐性的产物,而是关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追求美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强调通过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个意象世界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的,可以在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一个涵盖了各种审美形态的概念,如壮美、优美、和谐、自然等。
它还涉及到人格美、道德美、心灵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意象之美: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于意象,而意象是由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结合而成的。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将情感与物象融合,形成具有意境的作品。
2.自然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之美是最高的审美形态。
在自然景观中,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美的象征。
3.和谐之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理念被视为美的体现。
4.人格之美:中国传统美学重视人格美,认为人的品格、修养、气质等方面是美的体现。
在道德层面,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被视为美的标准。
5.心灵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心灵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美的源泉。
在精神层面,善良、正直、诚实等品质被视为心灵美的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哲学体系,强调在物
理世界之外构建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种美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一直以来,中国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个观念不仅贯穿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基本上分为哲学和审美两个部分,哲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美的理性思考,审美则是透过车用五官,以感性的方式体验美的心理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美学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美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仁”和“礼”,发扬中庸之道和和谐之美,注重碎屑的教育,这便决定了儒家强调个体的完美及其内在的美,对个体的个性创造有提倡和支持作用。
道家美学思想则强调“自然之美”和“无为而治”,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主张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墨家美学思想则盛于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非攻”理论,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美的体现在于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审美在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和谐”、“节制”、“清净”和“中庸”等概念。
和谐是指凡事合乎自然规律,视听上和谐而不纷扰,日常生活上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节制是指凡事都应适度,不过度张扬,不失中庸。
清净意味着净化了心灵、思想和环境,使之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中庸则是指不过于偏向极端,不过度表现,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态度。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不断变化。
古代的美学思想在明清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以完全复兴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逐渐从哲学思考转向了文化审美,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美学思想逐渐的将传统尺度的美与现实尺度的美同等看待,将传统尺度的美进一步拓展至人道主义、普及化、世俗化的美上,为后来现代中国的美学思潮奠定了基础。
总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几千年来,这种思想不断演变和发展,拓展出了丰富的美学理论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审美方法,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这些思想融入了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首先,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注重“中和”与“谐美”。
中国古代文人常把“中和”视为一种理想境界,强调平衡与和谐的美。
这一思想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纷繁复杂的情感纠葛融入到整个故事中,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次,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强调“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指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这一思想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而著名,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通过对登高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给人以深思的启示。
第三,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注重“内敛”的表达方式。
相比于西方文学的直接表达,中国文学更注重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一思想在元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元曲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环境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西华山》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注重“意象”的运用。
意象是指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得非常巧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月亮、花草等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思想贯穿于作品的方方面面,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无论是“中和”与“谐美”、意境的表达、内敛的表达方式还是意象的运用,这些思想都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doc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概论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意境"包括了"意"(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
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无尽之韵味,被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达到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
简括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是从实际出发,把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音乐艺术要服从于一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规范。
音乐上强调"和"字,如:"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短长、疾综、哀乐、刚柔"。
中国的音乐美学源于传统,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到现代,固守传统是无为的。
只有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才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西方的美学也是世界文化组成的部分,中西审美文化相融合,以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根基,运用中西优秀的音乐方法为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世界的文化艺术。
2:古琴美学思想概论中国音乐上下三千年,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
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古琴音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是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是一不可多得的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柔之美,静美也,神清、骨秀、质柔、味 淡、韵适。
对人而言,男为阳刚,女为阴柔。
服饰 -- 汉代开 始男女的服饰 开始朝着阳刚 阴柔分化。 男-袍服、冠 帽(骨拙、质 刚) 女-襦裙(骨 秀质柔)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体审美 一、中国历代人体审美观 1、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以健壮、高大、白皙、 清新、自然为美; 2、春秋重朴素为美,战国好修饰为美;
表达了一种协调适度的美感,如“和悦、和 畅、和谐、柔和”等等。 音乐的和谐
“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 于温润呈之。” “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 所以达其中和也。”
建筑:
“故宫三大殿及其附属建筑艺术最富中和之审 美特色……其中心均在中轴线上呈纵深有序排 列。”
人体美的欣赏
美学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医和认为音乐的创造应该 和大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一致。 宋 代 欧 阳 修 提 出 “ 与 造 化 争 巧 ” 发 展 为 “当造乎自然”、“天然去雕饰”、“巧 夺天工”才是美的创造的最高境界。(盆 景)
四、文质之美
“文”即文饰,“质”即不加修饰的本质。
“文”不仅指色彩、形状的美化,还包括语言、文 笔等一切外在形式的美化;“质”不仅指本色给予 人感官上的美,更主要的还是指人的精神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两个 哲学思想,最初分别按照各自对构成宇宙的 基本元素的认识,来探讨宇宙的起源、生成 及其系统存在。但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二 者相互补充、统一为一个体系。“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而五行则是宇宙万物在阴 阳二气“大理”支配之下的根本存在系列。
(3)文质并重的人体审美
中国传统美学比较倾向于追求质美,美容中医学也 比较重视对质美的追求。
在历代中医书籍中出现大量的内服美容药方 ,如 “补虚驻颜”、“益气驻颜”、“活血驻颜”、 “丰肌悦色”、“(令发)变白返黑”等,都是通 过药物的内部调理,使人脏腑协调,脉络通畅,气 血充盈,带给人根本的美。
4 )少阳人:禀赋多阳而少阴。站立时好头 高仰,行步时好左摇右晃,两臂两肘常反挽 在身后;
5)阴阳平和人:禀赋阴阳之气和。从容稳 重,随和,温顺,和颜悦色,目光灵活, 举止有度,为人所尊重。
2、五行法 1)木型人:皮肤色 青,头小,脸长,肩 背宽大,身直,小手 足。
2)火型人:皮肤色 红,背脊宽,颜面瘦 小,头小,肩、背、 腰、腹等处发育匀称, 手足小,步履稳重, 行走身体摇摆。
“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六、刚柔
刚为刚强,柔为柔弱。最早由《易经》提出。
《易经》以“刚柔”分属“阴阳”,即阳刚 阴柔,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 与 刚 ” , “ 分 阴 分 阳 , 迭 用 刚柔 ” ,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美学意义
简言之,阳刚之美,动美也,神健、骨拙、 质刚、味浓、气盛;
《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 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和之美倡导的是和风细雨、含蓄淡雅、怨 而不怒,在对人的审美上,偏重于欣赏阴柔 之美。
美容治疗
中和的目的是为了趋于平衡,中医美容无论在基础 理论和临床治疗及美容保健等方面,都蕴含了“中 和”的思想。 美容中医在辨证思维过程中,将着眼点放在阴阳平 衡上。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医 美 教 研 室 彭 琴
中 国 传 统 美 学 思 想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1. 中国传统美学,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 母体,融文学、社会学与哲学于一体,历经 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 的审美人文学科。 2. 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
3. 中国“天人合一”观、“一元二极”思维 模式、直觉思维、意象思维是构成中国古代 审美思维最内在的因素,这些思维方式潜移 默化地对中国古代审美精神发生作用和产生 影响。
5)头面轮廓美 a.饱满的瓜子脸--前额天庭广而阔、颧骨微隆、 面颊有酒窝 b.毛发--乌黑、亮泽
发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中国传统体型健美的标准 a.女性:
春秋战国后期及秦 --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 饿死”“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
汉魏以后--服饰辅助,“环姿艳逸,仪静体 闲”
唐宋--“环肥燕瘦”
文质并重
既强调质的重要性,又重视后天的文饰。清 · 劉熙載就认为 “孤质非文”,“质”必须有“文”来表现,提出“质、文 不可偏胜”。
美学意义
形体美和精神品德美难以截然分开。 我国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人品之美,如葛洪,在向人 们提供大量中药化妆品配方以美化人外貌的同时, 又反对论人美丑仅求之以外貌,只看皮肤,不看心 志,认为只有“俗人”才会对人只看外形之粗简, 不察其精神品德来判断人的美丑。
明--丰肉微骨、平胸蜂腰、胸乳菽发、含而 不露 清--缠足、“蛋形脸,细颈项、瘦削肩、扁 平胸、细腰身、尖尖脚”
b.男性:
魁梧雄壮,伟岸有大丈夫气概;
更注重形神兼备,气韵动人,以形貌为基础 而超越于形貌之上。
思考题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人体审美有哪些独特 的要求?
2.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有哪些?
服饰、礼仪--冕服
是历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 时穿的最贵重的服装,主要由玄衣、纁裳 组成。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 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 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 的“十二纹章” 纹样。
上衣绘日月、星辰、 龙等彩色图案,意味 着上天有日月之光明; 下裳绣有山、华虫、 藻、火等彩色图案, 意味着地载万物。
3)土型人:皮肤呈 黄色,面圆头大,肩 背部丰满健美,腹部 宽大,下肢股胫结实 肥厚,手足不大,肌 肉丰满,全身上下各 部均匀对称。
4)金型人:皮肤色 白,方形脸,头小, 肩背小,腹皮薄,手 足小而坚实,足跟厚 而坚,骨骼劲实,行 动敏捷。
5)水型人:皮肤色 黑,面部凹陷多皱纹, 头大,颈部呈梭形, 两肩狭小,腹部宽大, 臀大,手足好动。
但并不排斥对人体美的文饰手段。
五、神韵之美
“神”指“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即指 天地变化的主宰。
“韵”指声音和谐,前后尾音相应,本意 是和谐的音乐,是一个具有音乐美感的概 念。
“神韵”最初指人的风度,自然、飘逸、 潇洒,或指画中人物生机勃勃,栩栩如生, 逐渐引申为人的精神风貌。
美学意义 表示审美对象的内蕴之美,是我国美学思 想最富民族特色的概念之一。 神韵体现出生命的活力,美容中医学强调 神韵美,但不排斥对形体美的欣赏,追求 神形俱美。
3、汉至唐--扬修饰、才情、仪容之美;
4、宋至清--倡阴柔病态之美。
二、中国传统人体审美的标准 1、阴阳法 1)太阴人:禀赋多阴而无阳。身材长、身 体大,面色阴沉黯黑,膝部弯曲很少能直 立;
2)少阴人:禀赋多阴而少阳。清高,行动 轻盈无声息。站立时常躁动不安,行走时多 俯着身体;
3)太阳人:禀赋多阳而无阴。气度轩昂, 常挺胸凸肚,多见于躯干向后反张而两膝曲 折;
文章
“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 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 ,皆可以为文 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 ,有其一端 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 废而阉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
书法
“书,要兼备阴阳之气,大凡沉着屈郁,阴 也;奇拔豪达,阳也”;
绘画
我国传统山水画讲究虚实布局,便是虚为阴, 实为阳,其余诸如画之前后、大小、浓淡、 远近、疏密断续等艺术之美都是阴阳之美的 显现。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最重要的原 则
三、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渗透交融,人 们只要遵循宇宙构成的系统及其系列存在 的规律,他的行为就会“合于天地之行”, 达到“人与天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最早体现。 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但并不排斥对自然的 改造,美的创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美学意义:
阴阳、五行的思想广泛体现在中国文化各个领域, 从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普遍应用于美学。 最早应用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是音乐。 音乐
早在春秋时就认为音乐生于由阴阳产生的六气,即 “生于(其)六气”。 汉时的《乐记》认为音乐是由阴阳二气和谐感应而 生的,提出“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 ……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二、中和之美 “中”处于正中;“和”刚与柔相济适中。 “中和”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 为处理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只有达到中和, 万物才能处于正常状态。
儒家引用为中庸哲学,“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后世美学思想有重 大影响。
美学意义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征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潜在的”、 “隐藏的”、“内在的”美学思想体系;
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因中国文化及其思维方 式而表现出一种女性特质(如浓厚的情感因 素、强调整体、平衡和谐、长于直觉感悟、 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 间因素等);
3.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审美观; 4.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个复合的互补系统, 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 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本质观 的整体特色;
4、中国传统人体各部位美
1)眉眼美 a.秦朝--蛾眉 李白曾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 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b.汉代--八字眉 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 淡。
c.唐代--柳眉、月眉 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 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 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 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 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