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摘要】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体现在精美细腻的工艺技艺中。
传统工艺设计的精髓在于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当代社会中,工艺设计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形式上,更多的是将古代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工艺设计对当代生活有启示,提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工艺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代的工艺技艺得以延续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当代价值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审美特征、当代价值、传统工艺设计、精髓、当代生活、启示、传承、创新。
1. 引言1.1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个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工艺设计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这些审美特征包括形式的简洁纯粹、色彩的深沉明快、线条的流畅优雅等,展现出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的独特风貌。
传统工艺设计的精髓体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加工,对工艺技艺的独到掌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不仅可以为现代工业设计提供灵感和参考,更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工艺设计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工艺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创新和传承,才能使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2. 正文2.1 审美特征的体现审美特征是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许多方面。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注重整体的和谐美感,追求形象与意境的统一。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
本文将围绕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礼仪文化与社会和谐、孝道传统与家庭价值观、中华美学与审美情趣、儒家思想与道德教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身份认同,更能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孝道传统,提升审美情趣,引导道德教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自信、身份认同、礼仪文化、社会和谐、孝道传统、家庭价值观、中华美学、审美情趣、儒家思想、道德教化、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结合、个体成长、社会发展、重要性、当代社会、重要地位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诸多元素,如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佛教教义、中医养生等等,每一部分都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智慧结晶。
其独特魅力在于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传统戏曲、传统美食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更是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独特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体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更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基础。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
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
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
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
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
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探析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探析艺术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它充满着美的情感、价值和思想。
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影响着世界艺术。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进行探析和思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而且也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欣赏。
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神韵华美、意境深远中国传统艺术一直以来都以神韵华美、意境深远而著称,这已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艺术一直是与哲学、宗教、文学等紧密联系的,因此,它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也不仅仅限于形式美的表现,而是更深一层的涉及到精神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书法、绘画和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都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以及对于美好生命、天地万物、自然和人性的领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所表现的乐理、音韵美和形式美,都融合在对弦乐演奏家的想象和赞美之中,形成了一种高度抽象和精神化的意境美。
二、丰富多元、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的美感上,还体现在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崇高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涉及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民俗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和民间艺术。
三、道德诠释、审美教化中国传统艺术与道德和文化内涵的紧密联系,也使其具有强烈的审美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道德价值甚至政治价值的诠释。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在传统艺术中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对于中国文化的人文追求和博大精深的思维体系以及对于艺术的高度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蕴含着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表达,对于现代社会的美学体验和审美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在于它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格,它通过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
正是这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底蕴,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审美追求的重要来源。
其次,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民族的情感、历史的记忆以及人类的智慧,通过独特的审美表达,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情感共鸣。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通过墨香和线条的流动,传递出一种古朴、含蓄但又优美的情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仅让人们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感,更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令人产生思考和反思。
此外,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审美追求的启发和引导。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而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为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例如,中国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流畅的身段、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多变的唱腔,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并通过精湛的艺术表达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美学追求。
这种艺术形式的追求和创新正是对现代社会审美追求的新鲜血液和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追求不可忽视。
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融入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推荐下载】美学: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美学: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摘要】以下由为您编辑了美学论文: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欢迎阅读!!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
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
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
中国美学的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
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
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标准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的美和自然的美。
与西方美学强调外在形式和技术的完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中国人更注重画家通过笔墨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不仅要具备技巧上的精湛,更要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内在美的追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技巧和节奏。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自然之美。
在绘画中,中国人追求的是画作所传递的平和、宁静和内敛之美。
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追求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美。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符号为题材,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古琴、古筝等乐器常常被用于演奏传统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统一。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作品传递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挽美学的独特品格众其当代价值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独特品格人生当代价值论文摘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
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
”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
中国美学的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
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
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
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
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大宗师》)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 (《庄子·知北游》),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其出发点及其归宿点,依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
”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
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己。
禅宗美学也因其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禅”则体现着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
禅宗美学是将禅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法性,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
它既是禅宗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讴歌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加深了对于人生、宇宙的诗性领悟,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美学增添了于现世人生中使人生诗性化的内容与理论。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现实人生包含了生命与生活,人的生命世界与人的存在状态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生命感受,体验、反思之中孕育出来。
无论汉字“美”的最始初的文字,还是许慎“羊大为美”之说,都与中国原始生殖崇拜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观念,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气”是生命的本质。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只有具有生命的特征,生气灌注,气韵流转,才有了文学艺术之美,而中国传统美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范畴,也都是由生命的生气之美衍生而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从而又体现出鲜明的体验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验美学特征,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
在审美体验活动中,中国传统美学又十分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内缘己羽,外参群意,随大化氰氢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最终趋于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即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超越而获得一种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与高蹈。
而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美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
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
对人生美与艺术美的研究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独具特色的人生美论与艺术美论。
人生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宇宙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禅宗,都把对人与人生的探索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展开的。
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
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
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
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
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
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
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
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千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山的人生境界。
由于各自思想的差异性及其宗旨、目标的不同,儒、道、释三家美学各自在对于人生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
儒家美学发展出了“和”的审美思想。
强调美与善、情感与理智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道家美学发展出关于“妙”的审美理想。
强调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在于对自然万物形式美的把握,而且在于体悟其中所蕴籍的作为美的生命的本体的“道”与“妙”。
体现了禅宗美学重视对人的内在生命意义的体验,推崇对人生的一种随缘在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圆满自足的自由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还体现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种鬓追求因其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而使心灵返朴归真,进入生命的澄明之境,而升华为一种审美人格。
四、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美如果说人生美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根与干,那么,艺术美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绚烂的鲜花与丰硕的果实。
这种中国传统美学中向诗性栖居的生成的关注与追求,现实地展开为两个基本向度。
一方面,将个人不幸与家国忧思汇融一体,以诗发愤抒情;或者以诗排解内在心灵焦灼,安顿生命。
从而诗(艺术)成为趋向诗性自下而上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发展、人格的养育与建构历程中,艺术又成为人生现实地超拔为诗性栖居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兴于诗”、“成于乐”(《论语·泰伯》)、“游于艺”(《论语·述而》)。
这种诗意栖居的向往与追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性个体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体现,而且也是文化知识群体共同的心声,从晋代的兰亭之会到宋代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等的西园雅集,都十分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美学将艺术也看成同人一样的有机生命体,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具有明显的人化特征。
刘翩说:“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雕龙·附会》)。
基于人化的、以人拟艺的美学观念,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发展出了十分丰富、重要的并且具有独特特性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美学理论。
如“形”“神”“气”“韵”“风”“骨”“筋”“血”等等。
这些范畴与思想之间相互关联而发展出了关于“形神”、“风骨”、“气韵”等等,而这些丰富、繁多的理论范畴,又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形成一个十分宏大的美学理论体系与美学范畴体系,共同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一个突出方面。
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将艺术看成是一个犹如人一样的有机生命整体,从而以人拟艺,而且也将艺术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创造主体的特征相联系,因此,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一类的美学命题与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
从而中国传统美学深入地探讨了艺术家的气质、才识、志趣、学养,乃至于情感、心理、生理、艺术创造力等等诸多因素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而言,是为解决、思考诗化人生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并且,艺术也成为超越死亡,走向不朽的途径,如曹王所言:“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才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不托良史之辞,不假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通过艺术,人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美学体现出鲜明的生命美学与体验美学的特征,强调、肯定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