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研究的崛起
中国美学简介

中国美学简介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的理论和审美观念的总称,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和谐、均衡、内敛的审美追求。
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艺术密切相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理念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在中国美学中,自然景观被视为一种美的体验,通过欣赏自然景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和秩序。
中国园林艺术就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美丽的环境。
中国美学还强调“因势利导”。
这一思想认为艺术创作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画艺术中的“随机应变”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画家在创作时根据笔墨、纸张的特性,灵活运用各种技法,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在美。
中国人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和表面的华丽,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美”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中国文人墨客的审美观念中,才情、情感、品德等内在品质都是评价一个人美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国美学还注重平衡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音乐等元素也都追求平衡和谐,以产生美的效果。
中国美学注重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悠久,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使得中国美学在现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中国,有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注重内涵,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精神。
中国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美学思潮。
在这些思潮中,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潮,它们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
这三大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环。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提倡“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儒家美学追求的是人的完善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美学中,注重礼仪和文化传统,追求审美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境界。
儒家美学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道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另一个独特分支。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与自由无拘束的境界。
道家美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道”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在道家美学中,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超脱,倡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道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和追求心灵的自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
佛教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注重超越尘世的境界。
佛教美学追求的是超验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美学中,注重的是修行和悟性的培养,追求超越物质世界和个体欲望的境界。
佛教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舍弃”,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审美传统。
儒家美学注重社会伦理和人的修养,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个体的超越,佛教美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它们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丰富多样,其中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是三大重要思潮。
它们分别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自然和个体的超越、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美学理论演变:古典美学、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
01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背景
• 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文化多样 性的加剧 • 哲学思想的转型:解构主义与后 殖民主义的兴起
02
后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美学与 解构主义美学 • 20世纪后期:消费主义美学与大 众文化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主要观念及其代表 人物
现05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比较 分析
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相似之 处与差异
01
相似之处
• 批判性与反思性:对传统美学观念的质 疑与反思 • 多元性与跨领域性:美学研究与多种学 科的结合
02
差异之处
• 美学观念的表现:现代美学强调个性与 批判,后现代美学强调否定与解构 • 美学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美学追求审 美价值,后现代美学关注虚无主义与消费 主义
03
雕塑艺术
• 立体主义雕塑:空间与 结构的美学突破 • 抽象雕塑:材料与技术 的美学创新
02
绘画艺术
• 印象派绘画:光与色的 美学探索 • 抽象绘画:形式与色彩 的美学实验
04
文学艺术
•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 与象征主义的美学手法 • 后现代主义文学:元小 说与反讽的美学表现
03
后现代美学及其主要观念
• 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美学:否定与解构的美学观念 • 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美学:虚无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美学价值观念
06
美学理论演变的影响与启示
美学理论演变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01 艺术风格的变迁:从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再到后现代美学 02 艺术创作的创新:美学理论的发展推动艺术家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 03 艺术教育的改革:美学理论的变化影响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中国美学的概念

中国美学的概念
中国美学是指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审美
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包括了自然美、人文美、宗教美、艺
术美等多个方面。
它强调的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审美观念,注重道
德与美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艺术观念。
中国美学主要包括中
国古典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等不同阶段的研究。
其中,中国古典美学主要研究唐宋八大家等一些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与艺术
创作;中国近代美学则侧重于汲取西方美学理论,将其与中国美学相
结合;当代中国美学则试图在中国传统美学基础上发扬光大,探索中
国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价值。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中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特色。
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
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的观点与中国古典园林不谋而合,因此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景观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文化内涵,提出要点,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实例分析其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明确现代景观实际事例应当以传统文化的蕴含为重,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丰富的内涵,使之能够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ABSTRACTAs a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subject in integration of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nd h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To write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gardening art garden" i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garden, but also makes the art of play to the extreme, it is different in painting, poetry and other need with the aid of in lines, language, and other intangible artistic creation, but in limited range through a special way to express the creator of ideas, meaning to make the scene conveys emotion, feeling and scene blending, thus forming the vast artistic, verve alone high, contain philosophy, intriguing Garden State, which reflects the bread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sse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to realiz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armony, advocat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int of view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incid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modern landscape 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and combines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ase to analyze its cre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Clear practical examples of modern landscape should b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with modern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ich conno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rol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dea and practice, fin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1.意境之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
这些美学思潮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认为美是道德的表现和秩序的体现。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和“礼乐”,并将这些道德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表现出来。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表现,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
道家美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认为美是自然的表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强调身心的自然与宇宙的道法一致。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达到身心的放松与和谐。
道家美学对后来的中国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人画和文人诗的发展。
佛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追求和悟道,认为美是超脱生死轮回的表现和人与宇宙的解脱。
佛家认为艺术是一种修行的手段,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纷扰和痛苦,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佛家美学对于中国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面貌。
儒家美学强调道德与和谐,道家美学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佛家美学追求超脱与解脱,这些不同的美学理念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风格。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灵感。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侯禹升,张子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自古以来,形象思维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思考方式与实践活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件精美的“瓷器”,将“物、象、意、境”四字蕴藏其中。
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物象、意象、物境、意境”四个词语,两两一组剖析解读,得出“象”作为构建“境”的基础,“境”作为“象”所追求的目标,在“境”营造之后又可澄怀回味于“象”。
而后从创作与审美两个角度论证“物”“意”之间的关系,得出创作角度是“意”向“物”的落实,审美角度是“物”向“意”的体味,两个视角之间互逆互证,以此来加固中国古典园林的“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物象;物境;意象;意境篇著作中,传达出:对“自然之物”本身的重视,是一切创造的前提与基础。
辞海中对“物象”一词作如下解释“外界事物;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景物,风景;物候现象”。
就“物象”之于园林的整体空间,实则所描述的是静观立法的微观单体。
物象是园林空间中客观存在事物的外在和内质表象:境因象生,因象生景[6]。
类比中国画中的“物象”之“人物、山水、花鸟、亭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则为构成园林整体空间环境之“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个体单元。
首先是从形的概念上讲,万物皆有表象,如园林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枇杷芭蕉、亭台轩榭……”以“象之形”促进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使人感知到是山、是水、是林、是亭。
其次是从质的概念上看,它包含了物象的内部结构、生长规律、体态、色泽、产地等。
以园林的掇山艺术为例,扬州个园选用不同材质的石材:春山(笋石)淡治、夏山(湖石)苍翠、秋山(黄石)明净、冬山(宣石)惨淡,通过“象之质”来营造四时之景。
1.2古典园林之“意象”“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

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摘要】为您整理了美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道家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种美学类型,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总纲。
提出凡是与道相协调,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善、美,"天人合一"的审美标准既是对神仙世界的追求。
一、"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意境观概况的说"以无为本""崇本举末"从形神关系上讲,神本形末,又贵神不废形,于形见神。
形即为实,神即为虚。
从意象关系上讲,就是从象入意,意本象末,又贵意不废象,于象见意。
象即为实,意可称虚。
虚实关系最初、最根本的思想应该是老子哲学,这种"虚"的观念对于中国美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这种从"有"到"无"不仅是六朝美学,也是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
首先,对形象之超越意味着在艺术表现上不是去追求对事物自身形象的描摹,而是要求选取最能表现虚之实,从实见虚,这又带来表现方法上的简易。
因为具体的形象往往是繁复多样的,如果全盘复制,往往会使创作者自己主管的情趣隐没于对象之形中。
二、意境中的自由"心"境界之"无"的根本特征是自由。
这种意趣和庄子是一脉相承的。
金丹元说:"我们说庄的精神是中国意境说的源头,庄子强调自由,强调求助于自我之心的‘游’,都直接催动着意境说的萌芽。
"自由之境界。
这是一种虚幻的仙境,是现实中没有的,诗人只是借它来表示现实世界的不可"托身"。
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无",是对现实"有"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研究的崛起
发表时间:2018-07-16T17:07:21.0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作者:李勇
[导读]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体验”之学与“生命境界”之学。
美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境界”。
“生命”指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
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这种“生命精神”,所升华出来的是“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
(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体验”之学与“生命境界”之学。
美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境界”。
“生命”指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
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这种“生命精神”,所升华出来的是“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
“生命”被诗意地映照在“境界”里,就产生美。
而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旨,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底色。
一、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思想启蒙与美学立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908)中首次从美学视角标举“境界”说,以此既异于佛家之“六境”,又异于王昌龄首倡之“意境”。
王国维将“境界”与“气质、格律、神韵”等在“本末”层面上加以言说,使“境界”真正成为一个美学范畴。
虽然他对“境界”一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但王国维的词论实以“境界”为核心展开的,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的总结,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真正理论形态的一个开端。
深受王国维境界论的影响,朱光潜在他的《诗论》(1931)中,从“直觉”与“移情”、“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方面详
细阐述了中国诗歌境界理论,朱光潜不仅把王国维的境界说情趣化,同时也将这一旨趣拓展到宇宙和人生的领域,即著名的“宇宙的情趣化”和“人生的艺术化”之美学命题。
冯友兰在《新原人》(1938)中以“觉解”为标杆,深入探讨了“境界”一词,并依此演绎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正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指谓的审美境界。
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从“意境”角度深刻而生动地诠释了“艺术境界”的美学内涵,并对其哲学底蕴、生命体验、艺术精神等方面进行大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境界与哲学境界、生命境界的内在关联,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审美观、艺术观等,均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文化溯源与理论自觉
20 世纪后半期,伴随两次全国范围的美学大辩论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学热”,学界在译介西方美学著作的同时,也从新开始整理和挖掘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资料,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致思模式和言说范式。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1),以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示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审美境界与审美风格。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中,系统梳理了从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到王国维关于“境”、“境界”范畴的诠释,并将其思想渊源上溯到老子和庄子哲学。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1991),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考察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并以此追问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认为只有接着王国维讲,才有中国美学的未来,从而引发了“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争论。
而今看来,“生命美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哲学”本色是一脉相承的,也更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
蒙培元的《心灵超越与境界》(1998),从心灵境界与生命体验之维度,系统梳理了自《周易》到当代新儒学各家的种种境界,该书虽然是写中国哲学史的,但以“境界”为主线爬梳中国哲学史的思想脉络,不失为一种新颖而有益的尝试,对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三、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哲学反思与理论建构。
21世纪伊始,秉承上世纪的学术成果,学界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境界美学”理论充满信心,以期由此搭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平台。
其主要旨趣与脉络如下:
其一,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放置于对“境界”一词的辞源学与范畴学的考察之上。
王建疆的《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2006),对“境界”一词的历史流变以及“境界”与人生、审美、意象、意境等范畴的关联做了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梳理和研究。
王振复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史》(2009),以道、气、象为主要维度和基本范畴,系统梳理和构建了中国美学范畴的历史、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气”、哲学意义上的“道”与艺术学意义上的“象”,依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本原、主干与基本范畴,各自构成范畴群落的互相渗透与相互论证。
李明的《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2011),从“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涵义、理论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境界”一词的理论内涵。
刘凌在《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2012)一文中,对“境界”说的理论渊源、美学内涵、文化背景以及境界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诠释。
其二,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置于广阔而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
张世英的《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2007),在中西传统文化与中西哲学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人生境界的各种层面,认为哲学追问的根底决定着人生的境界与意义。
他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而“万有相通”的“审美境界”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作者重点梳理了儒道两家美学在“境界”层面上与“成人之道”的内在关联。
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2006),以生命体验、生命超越、生命安慰为灵魂底蕴,演绎和述说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种种境界,颇具哲学功底。
李昌舒的《境界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2008),也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之下诠释了“境界”的美学内涵。
其三,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升华为“境界本体论”并加以言说。
陈望衡的《美在境界》(2007),在系统整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本体论”的美学思维框架,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
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象”和“境”以及由此衍生的“意象”、“意境”、“境界”等是中华美学的审美本体,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切审美快乐和评价均由此发生,而“境界”的本体则建基于更高的本体——“道”之上,它不仅单纯停留在艺术领域,也指向和延伸至生命存在的维度。
其四,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鉴之于中国艺术本体和中国艺术精神。
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2006),以“生命本体”为基点,以“生命体验”为运思模式,探讨了中国艺术在“生命境界”层面上所呈现的种种样式,并辅之以深厚的哲学底蕴与文化背景,进而又探讨了若干中国艺术部类(绘画、书法、园林等)的艺术精神与审美境界。
而对于中国艺术其他部类如诗歌,则有吴言生的《禅宗诗歌境界》(2001)、禹克坤的《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2002)、陈伯海的《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2006),等等,皆取得
丰硕的学术成果。
总体而言,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学术成果喜人,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偶见一丝缺憾:一是没有以“境界”为主线真正重新系统而完整地梳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脉络和言说体系。
二是没有以“境界本体论”为致思模式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形态与理论体系,学界期待这一课题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有待学者们进一步调适视角、缜密究诘、填补空白。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勇(1962年7月—),男,山西省五台县人,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