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 小学科学四上年级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光的传播3. 电的力量4. 磁铁的吸引力5. 岩石与矿物6. 植物的生长7. 动物的适应8. 天气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光、电、磁铁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
2. 认识常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3.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电的力量、磁铁的吸引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路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2)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电的力量:讲解电路的组成,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磁铁的吸引力:讲解磁铁的性质,以及磁力线的分布。
(5)岩石与矿物:介绍常见岩石、矿物的特点,学会鉴别。
(6)植物的生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7)动物的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8)天气的奥秘: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现象。
3. 随堂练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光的传播原理3. 电的力量与磁铁的吸引力4. 岩石、矿物特点5. 植物的生长过程6. 动物的适应策略7. 天气的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画出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解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线分布。
(5)列举三种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6)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套)

探索 更多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轻轻拨动
轻轻敲击
敲击上方
提示:可以用手轻轻触碰正在发声的物体
探索 有办法证明鼓和音叉也在振动吗
有水的水槽
带绳的乒乓球
泡沫粒
研讨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
小结
我们的发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
拓展 我们的发声器官
声音
第3课时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鸟叫声 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 很响,比较刺耳
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研讨
假如要把这些声音进行分类——
鸡叫声、风声、猫叫声、狗叫声、
流水声、开车声、喇叭声、二胡声、
碎玻璃声、机器声、雷声
你会按什么标准分呢?
小结
声音分类
序号 第1个 第2个 第3个 第4个 第5个 第6个 第7个
探索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观察1:在“鼓膜”的上方相同 位置制造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振动情况;
观察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 同的地方制作相同的声音,观察气球 皮的振动情况。
声音能够引起橡皮膜振动,声音越强越明显, 距离越近越明显。
研讨
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 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声音
第5课时 声音的强与弱
导入
音乐片段节取自《将鼓独奏》
游戏: 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 放低手臂; 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 抬高手臂。
提问:声音的强弱是 怎么形成的呢?
探索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 声音强弱的关系
分 贝仪
怎样让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可用分贝仪测量,单位是分贝(dB)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天气⒈我们关心天气一、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第二部分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
图中的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了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
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便于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活动的前提下,学生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接下来把学生带到室外,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当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并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回来后并进行交流。
二、教学背景: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这个星期正式进入四六年级科学的学习。
我们学校对科学课的安排是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六年级每周三节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
《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
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
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 2.风 3.温度 4.降水量)。
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目录一、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显微镜用玻片、镊子、滴管、清水。
实验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切片,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其他植物细胞的切片,巩固观察技巧和知识理解。
二、实验二:研究物体的运动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小车、轨道、重物、秒表、尺子。
实验步骤:1、在轨道上放置小车,将重物放在小车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使用秒表记录小车行驶的时间,用尺子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
3、分析实验数据,探究重物质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三:探究温度对物体溶解速度的影响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温度对物体溶解速度的影响,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材料:热水、冷水、食盐、搅拌器、滴管、烧杯。
实验步骤: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食盐。
2、使用搅拌器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溶液,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
3、记录两个烧杯中食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分析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目录一、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显微镜用玻片、镊子、滴管、清水。
实验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切片,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3、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其他植物细胞的切片,巩固观察技巧和知识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防雷击
不宜参加晨炼 注意交通安全
练习
•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 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 大气状况。 • 2、我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 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作业
• 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 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挑战活动一:
周气象员
挑战活动一:
月气象员
日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
月气温变化条形统计图
练习
•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 日历。在天气日历中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 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观察天气在每 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 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 。
环节 绘一绘 测一测 做一做 看一看
。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
• 。
降水形式 雨
雪 冰雹 ……
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
.
• .
雨量器原理
。 几种简易雨量器
• 。
简易雨量器制作步骤
。
1、找一个直筒透明杯(或饮料瓶),高15厘米以上。
• 。 2、用尺子在纸条上画好刻度,单位毫米。
3、将纸条竖直粘到杯外面,使纸条0刻度线和杯内底部对齐。
12
32.5及以上
飓风:内陆少见,暴力性的损坏。
。
• 。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清烟随风偏, 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 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 六级举伞步行难,七级迎风走不便, 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 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 很少见
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前言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物体的性质、人类的五官、动植物的特征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文档将对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二、教材概览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1.物体的性质2.人类的五官3.常见的动植物4.空气和天气5.造纸的故事6.杂物的分区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实例讲解。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各单元简介1. 物体的性质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常见性质。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人类的五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的五官及其功能。
学生将了解到眼睛的作用、耳朵的作用、鼻子的作用、嘴巴的作用和皮肤的作用。
通过学习五官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3. 常见的动植物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动植物的特点、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4. 空气和天气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他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空气的透明、无味和有质量等特点。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5. 造纸的故事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造纸的过程和原料。
学生将学习到造纸的历史和演变,并通过实验了解到制作纸张的基本步骤。
6. 杂物的分区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对杂物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和整理,学生将了解到按照不同的特点将杂物进行分组。
四、教材特点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结构清晰:本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设置了各个单元和小节,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层次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学生能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学生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3、学生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大的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引入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学科科研课题
科学课开展课外小团体活动的研究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1
9.1-9.4
始业教育、我们关心天气
√
2
9.7-9.11
天气日历、温度与气温
√
3
9.14-9.18
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
√
4
9.21-9.25
云的观测、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
5
9.28-10.2
第一单元小结
√
6
10.5-10.9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课题
1.5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学生能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3、学生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
17
12.21-12.2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
18
12.28-1.1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第四单元小结
√
19
1.4-1.8
复习
√
20
1.11-1.15
复习
√
21
1.18-1.22
复习
√
22
1.25-1.29
期末考试
√
课题
1.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出好的教学程序,做好每节课的课前准备。
上课方面的措施
能够做到按教案设计来上课,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语言上做到通俗易懂,利用好这40分钟。
提优补差工作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小论文写作等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作业以及平时的动手实验给予指导。
课外活动
科学小记者团活动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课后反思
课题
1.6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学生能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学生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国庆节、中秋节假期
√
7
10.12-10.16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
8
10.19-10.2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9
10.26-10.30
溶解的快与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
10
11.2-11.6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第二单元小结
√
11
11.19-11.13
2、揭示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课题
1.4风向和风速
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12
11.16-11.20
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
13
11.23-11.27
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14
12.30-12.4
保护我们的听力、第三单元小结
√
15
12.7-12.11
身体的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
√
16
12.14-12.18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二、实地观察天气
1、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2、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生能用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3、学生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准备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