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生活中的水1.1 水的来源与分布1.2 水的净化与污染1.3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2. 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2.1 认识生物多样性2.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2.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 第七章磁铁与电3.1 磁铁的性质与运用3.2 电的产生与传导3.3 电路的组成与应用4. 第八章岩石与矿物4.1 岩石的形成与分类4.2 矿物的性质与识别4.3 岩石与矿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来源、分布、净化与污染,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掌握生物的分类与进化,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3. 让学生掌握磁铁与电的基本性质,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应用,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4. 使学生了解岩石与矿物的形成、分类、性质,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与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净化方法及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磁铁与电的性质及其应用岩石与矿物的识别方法2. 教学重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生物的分类、进化与保护电路的组成、连接与应用岩石与矿物的形成、分类与利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质检测盒、过滤器材、磁铁、电池、导线、岩石与矿物标本等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放大镜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来源、分布与节约用水。

引入生物多样性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生物的丰富多样性。

通过磁铁与电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磁铁与电的兴趣。

以岩石与矿物的实际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岩石与矿物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

针对重难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关键概念。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024年新版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2024年新版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2024年新版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结构与功能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天气的观测与预报宇宙探索与地球家园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简单的化学实验4. 第四章力与能量力的测量与作用能量转换与守恒简单机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物质科学和能量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力的测量与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采用思维导图形式,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难点,便于学生记忆。

3. 设计生动有趣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与测量。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本课件遵循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家园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活习性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简单的物理实验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地球上的自然现象4. 能量的转换常见的能量形式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律能量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分类及生活习性。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3. 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了解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4. 理解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律,了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球的运动规律,能量应用实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物质性质实验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分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家园: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活习性。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简单的物理实验。

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4. 能量的转换:常见的能量形式、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律、能量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物质性质变化的一个实例,并解释原因。

(3)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4)举例说明能量转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内容。

具体涉及第一章《植物生长与变化》第一、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条件、植物光合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植物生长过程,掌握种子发芽条件。

2. 使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条件及植物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植物生长过程视频资料。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瓶、绿豆种子、土壤、小喷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绿豆种子,提问学生:“大家知道绿豆是如何发芽、生长?”引导学生回答,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导入:播放植物生长过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

3.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发芽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必要条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家中种植绿豆,并分享种植心得。

5. 知识拓展:讲解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引导学生解植物如何制造养分。

7. 课堂反馈: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种子发芽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光照3.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条件光合作用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条件。

(2)用自己话解释植物光合作用。

(3)观察家中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1)种子发芽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光照。

(2)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有机物和氧气过程。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解植物生长过程和种子发芽条件。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太阳系、恒星和行星、宇宙的组成等。

2. 第二单元《动物与植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3. 第三单元《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

4. 第四单元《物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与宇宙、动物与植物、声音与光、物质与变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组成、生物的分类、光的折射、化学反应等。

2.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色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太阳系模型、显微镜、望远镜、音响设备、光学仪器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太阳系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太阳系的组成。

2. 章节讲解:分别讲解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第二单元《动物与植物》、第三单元《声音与光》、第四单元《物质与变化》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太阳系、恒星和行星、宇宙的组成。

2. 动物与植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食物链和食物网。

3.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

光电开关
浮球液位开关
接近开关
流量开关
压力开关
课后活动: 请大家回家以后,调查至少一种家用电
器的开关,是哪种开关。
1.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观察四接头电路暗盒结构图
从外面看
从里面看
四接头电路暗盒连接图
○A
○B
○C
○D
○A
○B 四接头接线盒连接检测
短路
(4)
断路
短路现象
当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 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 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 快就会被损坏。短路很危险 ,还可能会引发火灾。
课后探究:
1.课外请同学们研究:你能不能 用一节电池和两根导线来点亮 两个或者更多小灯泡?
2.小调查: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
特点:电流路径唯一,开关位置任意。
定义: 把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
并 联 电 路
特点:断断开开干一路条,支整路个,电不路影形响成别开的路支;路。
观察实验现象(1)
观察1:
当合上开关 时,两个灯 泡有什么变
化?
实验(1)结果
两 灯 泡 都

观察实验现象(2)
观察2:
当调换开关 的位置时, 两个灯泡有 什么变化?
实验一:检测橡皮擦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
(1)自检:先检查电路检测器灵不灵。用两个检测头的 金属部分相互接触,若小灯泡亮了说明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若小灯泡没亮说明电路检测器是坏的。
(2)检测1: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 是否发光。
(3)检测2:为了防止偶然的失误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 确,所以我们要重新再检测一次。
4.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4.3岩石的组成 4.4观察、描述矿物一 4.5观察、描述矿物二 4.6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4.7岩石、矿物和我们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界的规律1.1 时间的流逝1.2 季节的变化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2.1 植物的分类与特点2.2 动物的分类与特点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1 电能的来源与应用3.2 热能的传递与转化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的构造与地貌4.2 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原理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保护自然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植物和动物标本电能和热能实验器材地球仪和星空图2. 学具:记录本彩色笔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引导学生探讨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点,举例说明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特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实例。

概括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星空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时间的流逝:时钟模型季节的变化:四季图2. 第二章:植物的分类与特点:植物标本动物的分类与特点:动物标本3. 第三章:电能的来源与应用:电路图热能的传递与转化:热传递示意图4. 第四章:地球的构造与地貌:地球仪宇宙的探索与认识:星空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一天中观察到的自然界变化。

列举三种植物和三种动物,分别说明它们的分类和特点。

举例说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现象。

绘制地球构造图和星空图,标注重要信息。

2. 答案:观察到的自然界变化:如早晨太阳升起、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傍晚夕阳西下等。

植物和动物分类与特点:如植物中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动物中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现象与科学探究详细内容:1.1 日月星辰;1.2 气象万千;1.3 探索自然现象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详细内容:2.1 生物的特征;2.2 生物的适应性;2.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详细内容:3.1 能量;3.2 能量的转化;3.3 能量的守恒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4.1 地球的结构;4.2 地球上的资源;4.3 宇宙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2)认识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1)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2)生物的特征及适应性;(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等;(3)模型:如地球仪、太阳系模型等。

2. 学具:(1)笔记本;(2)笔;(3)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讲解:(1)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解析;(2)设置例题,进行讲解与示范;(3)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自然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电第一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的: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B、雷电的知识C、富兰克林的故事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

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

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

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

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

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

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

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

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

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D、关与电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目的: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说说电线的特点;•说说干电池的特点;•说说小灯泡的特点。

(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有什么新的问题?三、总结。

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课时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目的: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

(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

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二、探究过程: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

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五、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四课时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目标:1. 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 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 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二、探究内容: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

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后记:第五课时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目标: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

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

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