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特殊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士人一贯而普遍的美学追求。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生成是多中艺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虚与实原来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意境的结构特征中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种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梦想形象(虚)的总和。
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
这便是艺术意境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对于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探讨,自古以来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和观点。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权且引用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在他看来: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那么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这是对实境与虚境的具体阐释,是以实境为根底的虚境,又是以虚境为想象空间的实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显示出意境创构特征中独有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如何实现,就得对艺术意境中虚实创构原理作进一步考察。
一、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与景物融合,从而提升艺术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创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由实到虚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具体可感的客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化、人化了的艺术形象,也即是将景物化为情思,主体的情感特征移入客观对象。
这种转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意境”理论和道释文化

意 境 , 中国传统 美学 的核心 范畴 。中 国的艺 术意 境 理论是 以“ 象” 基 础 的主 要 理论 。它 的形成 是 是 意 为 与“ ” 象 这个 范畴 的 出现 分不开 的 。“ 这个 范畴 在 先秦 就 已出现 。《 象 老子》 中的“ 象无 形 ” , 易传 》 太 说 《 中也 有“ 立象 尽 意“ 之说 .庄 子》 《 中提 出“ 罔“ 象 。经过一个 漫长 的历史 过程 , 了汉 魏六 朝 之 际 , 象 ” 于 转化 成 到 “ 终 了“ 意象 ” 。它 已经取 得 了意和 象 、 和秀 、 和骨等 多种 规定 性 , 隐 风 内涵 大 大丰 富 了。 这一 点 是与 陆 机 、 刘勰 、
进 渐 中 国化 有 着直 接 酌被 影 响关 系。 关 键 词 :意境 ; 家本 菲 ; 学影 响 ; 释 文化 道 佛 道 中 围分 类 号 : 1 1 0
一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8— 74 2o )3 0 5 5 10 29 【o2o —05 —0
、
“ 境 ” 意 蕴 的简 要 回顾 意 说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苏州 252 ) 苏 江 10 1 摘 要: 从 境 ” 意 蕴 酌 历 史发 展 , 见 遗 一 具 有 民 蘸 特 点 酌 美 学 范 畴 和 中 国 古代 文 化 酌 密 切 关 系 “ 意 说 可 意
境 ” 产 生 的 丰 源 在 于 姒 老庄 为代 袁 酌道 家思 想 . 说 而促 成 它成 为 一 个独 特 而 卫 完整 的 美 学 范畴 . 和 佛 学 酌 东 进 井 卫
“ 意境说 ” 的意境 并 非一个 概念 。后来 皎然 在《 诗式 》 中提 出了 引人 注 目的“ 境 ” , 外 , 仲 武 的《 取 说 此 高 中兴 间
文学概论

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秦《庄子》的“自由之境”和《易经》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意境这一概念的最早萌芽。
三国著名的经学家王弼在对《易经》注释时说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意”对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意境概念做过论述,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将“境”作为诗歌理论。
盛唐之后,文学意境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将意境作为诗歌概念或艺术理论正式提出。
他认为诗歌有三境:一曰物镜。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山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接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提出了诸如“缘情不尽曰情”“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意境确立。
但是,真正的意境论集大成者是晚清的王国维。
他在《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个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而已。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到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那么,对意境我们该作何界定呢?由于意境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尤其是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丰富复杂,几乎有以“情景交融”说,“典型性像”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占主要的四大类十种以上的含义和界说。
今天我们吸取一个概念因被引申得无所不包而失去理论意义的教训,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即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诗画意境下的文化表达——以纪录片《中国》为例

艺术探讨99视界观.2021.06诗画意境下的文化表达--以纪录片《中国》为例冯玉莹(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摘 要:纪录片《中国》改变了以往历史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与中国传统美学融合,追寻韵味悠远的意境之美,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诉说中华文化的根系,呈现出大写意的美学风格。
本文将主要探讨影片如何在诗意中讲述历史,传递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纪录片;诗意;意境《中国》是由湖南卫视、芒果TV 联合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目前豆瓣评分为8.6分。
第一季共12集,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盛世局面。
导演李东坤试图在《中国》里建立一套全新的审美体系,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而是在思想、在审美上引领一种思潮。
《中国》力求在“诗意化影像”与“历史纪实”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在历史中渗透着诗意的美好,叩击着观者的思绪灵魂。
一、影像风格的诗意呈现《中国》作为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摒弃了历史资料镜头的运用,完全采用“实景再现”式拍摄。
导演运用细腻的光影、和谐的色彩以及诗意化的慢镜头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美学体系,使浩瀚历史犹如一幅大写意的水墨画呈现于荧屏之上。
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性,大都采用纯自然光,但是纪录片不是现实的复现,而是追求“艺术真实”。
纪录片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应充分利用光的各种功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内在情绪,创造特定可信的环境气氛。
在《中国》第一集中,室内搭景部分均采用戏剧式的舞台光效,背景呈黑色调,突出历史的庄严感与厚重感。
孔子杏坛收徒的片段,画面明亮,色彩饱满,呈现出金灿灿的暖色调。
然而,当鲁昭公战败逃亡的消息传来时,画面转为冷色调,孔子从逆光中走来,身影朦胧,冷色调和蓝绿烟雾的处理,是对孔子内心痛苦和悲愤的写照。
导演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诗意的自由的表达,一股冷峻、怅然,却不乏诗意的形式跃然于荧屏之上。
色彩即情感,不同色彩或同一色彩的不同运用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将哲学、文化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学术体系,它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审美理论和美学实践等方面。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道、境、意境、意蕴、情趣、韵味、化境、性情、气质、格调、雅趣等。
其中,“道”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阐述和把握万物之理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境”则是指对物象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它是构成美感的基本元素之一。
“意境”和“意蕴”则是指诗画中所表现的抽象意境和情感内涵,它们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情趣”、“韵味”、“化境”、“性情”、“气质”、“格调”和“雅趣”则是用来描述艺术作品的美感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词汇,它们是构成艺术品位的基本因素之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中,也渗透到现代设计、建筑、雕塑、影视等领域中。
它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及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2-0147-05“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路春艳,张雁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境”承载了历代文人对人与人、人与世界等关系的感悟和体认,浓缩了他们的生命感怀和人生理想,同时它所承载的视觉潜质和哲理内涵最终超越诗歌而扩展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之中,成为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美学基因。
纵观中国电影史,其中不乏对意境传统的影像表达和理论阐述。
1979年有四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设置了离别段落,并营造了韵味浓厚的诗画意境,这种美学“共谋”是电影人对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文人电影”抒情传统的下意识回望。
同时,197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又为影片增添了另一种象征意味的道别,无意中也书写了银幕外的人们对往昔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许。
关键词:中国电影;1979年;意境;离另美学基因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中国古典文学中寄情山水的经典名作以及关联紧密的“意境”创作,很早就累积成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学传统。
徜徉于山水之间,情与景交会,意和象联通,可“兴”“观”、可“群”“怨”。
作家笔下的“九谷八溪”“左湖右江”婉转吟唱、情浓意重,而“悠然南山”“巍峨卞山”则雄浑高远、备受景仰。
这些充满画面感、音乐感的诗画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文本资源和美学旨趣。
其中,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强调韵味、弱化冲突的“文人电影”便是对这种美学传统的承继和发展。
从《小城之春>(1948)到《林家铺子》(1959)、《早春二月》(1963),再到《城南旧事》(1983)、《青春祭》(1985)等,诸多影片将意境和心境的描摹渗透在故事进程中,意味隽永。
此外,也有许多影片致力于在场景设置上营造这种源自诗画传统的美学意境。
以1979年为例,《归心似箭》《春雨潇潇》《李四光》《二泉印月》这四部影片都有离别场景,在意境营造上匠心独具,这些离别段落通过核心的构图要素营造出熟悉的离愁别绪和传统的美学韵味,同时,音乐和诗歌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传统意境的纵深感,增添了一份时间意识甚至哲理意味。
2021年美术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2

2021年美术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2一、单选题(共30题)1.《蛙声十里出山泉》是20世纪哪位画家的作品?()A:齐白石B:张大千C:黄宾虹D:徐悲鸿【答案】:A【解析】:《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于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
2.美术语言是指美术的造型元素和()。
A:形式原理B:透视原理C:点、线、面D:块、面【答案】:A【解析】:美术语言是指美术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
3.以下哪一项是贝多芬的代表作?()A:《命运交响曲》B:《叶甫根尼·奥涅金》C:《黑桃皇后》D:《天鹅湖》【答案】:A【解析】:《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 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
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
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BCD三项都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
4.“黄金面罩”绘制于外国古代的()。
A:古埃及B:古罗马C:古希腊D:古印度【答案】:A【解析】:埃及黄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面具,发现于他的陵墓中。
5.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艺术风格属于()。
A:俄罗斯巡回画派B:法国巴比松画派C:意大利威尼斯画派D: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答案】:A【解析】:《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俄国画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1879年创作的著名历史画,形象地表现了近卫军的妻子在告别上断头台的亲人时那种痛苦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
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
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
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
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
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
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
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
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
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
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
《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源于某种哲学观点,可能受到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
关于意境的诞生,学界形成了几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并且佛禅的空无之论的“内向转”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
持此观点的学者是刘成纪,在其《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析了道和禅作为一种否定的认识论,没有给任何东西的实存留下余地;其“空空如也”的“空”不仅为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划定了边界,而且决定了意境必然趋于空寂辽远的本质。
作者认为意象真正成为一个美学或诗学范畴需要完成由对象向心灵的转换;意境是中西(印度)合璧的产物,没有佛教及后来的禅宗由“空”引申出来的“境”,中国美学就不可能由意象接着讲到意境。
作者从“意”着手分析,指出《庄子》中“意”出现了六十余次,并且这种“意”是心灵性的;道家的这一特性有了与强调心本体的禅宗对接的可能性。
“境”虽在中国固有传统中找不到根据,但在佛教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不单单指称人的生存困境,也是主体精神扩展的空间,并提出了“境由心造”的主张。
并通过论述禅宗造成主导性影响的唐宋时期,更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出意象不是强调托物言志的情象,而是作为心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必然会被更具包容性的意境取代。
最后得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美学的本体。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引用了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来说明意境。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从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