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道家美学思想》ppt课件
目录
道家美学思想概述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审美观道家的艺术观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01
CHAPTER
道家美学思想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美学思想逐渐形成。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则倡导“天人合一”,他们的思想为道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然无为
顺应自然
自然之道
道家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认为自然之道是最高法则,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3
02
01பைடு நூலகம்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美,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无需人为加工和修饰。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主张简约、朴素、自然,反对过度的人工装饰和繁琐的细节。
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艺术思维
道家审美观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认为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种思维模式对现代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一定的影响,促使艺术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思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04
CHAPTER
道家的艺术观
自然之美
道家强调自然之美,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无需过多的人为修饰。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追求内心平静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VS
道家美学提倡内心平静,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的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减少焦虑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重视精神生活
道家美学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修养身心、提升道德来达到精神的满足。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的理念,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
目录
道家美学思想概述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审美观道家的艺术观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01
CHAPTER
道家美学思想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美学思想逐渐形成。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则倡导“天人合一”,他们的思想为道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自然无为
顺应自然
自然之道
道家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认为自然之道是最高法则,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3
02
01பைடு நூலகம்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美,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无需人为加工和修饰。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主张简约、朴素、自然,反对过度的人工装饰和繁琐的细节。
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艺术思维
道家审美观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认为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种思维模式对现代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一定的影响,促使艺术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思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04
CHAPTER
道家的艺术观
自然之美
道家强调自然之美,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无需过多的人为修饰。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山水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追求内心平静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VS
道家美学提倡内心平静,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的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减少焦虑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重视精神生活
道家美学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通过修养身心、提升道德来达到精神的满足。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的理念,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境的破坏,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企业管理与领导力
总结词
道家美学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和修 养,对现代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领导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 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和带动团队。在现代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道家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理念也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即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员工自我管理、 自我激励,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道家美学的主要观点
01
02
03
自然之美
道家美学主张自然之美, 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审 美境界,强调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
虚静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虚静之美, 认为虚静能使人超脱于世 俗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 和解放。
简约之美
道家美学追求简约之美, 反对过度装饰和繁琐的工 艺,推崇朴素、自然的美 感。
道家美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05
道家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与儒家、墨家等思想相互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格局。
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艺术
03
道家美学在艺术中的体现
绘画艺术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家美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为追求自然、简约、意境 深远的美学理念。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道家美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美存在于自然之中, 因此绘画艺术追求表现自然之美。同时,道家美学思想倡 导简约,反对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技巧,强调以最简单的 形式和色彩表现内在的真实。此外,道家美学还强调意境 的深远,通过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深远意境, 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达的内在精神。
企业管理与领导力
总结词
道家美学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和修 养,对现代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领导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 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和带动团队。在现代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道家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理念也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即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员工自我管理、 自我激励,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道家美学的主要观点
01
02
03
自然之美
道家美学主张自然之美, 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审 美境界,强调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
虚静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虚静之美, 认为虚静能使人超脱于世 俗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 和解放。
简约之美
道家美学追求简约之美, 反对过度装饰和繁琐的工 艺,推崇朴素、自然的美 感。
道家美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05
道家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与儒家、墨家等思想相互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格局。
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艺术
03
道家美学在艺术中的体现
绘画艺术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家美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为追求自然、简约、意境 深远的美学理念。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道家美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美存在于自然之中, 因此绘画艺术追求表现自然之美。同时,道家美学思想倡 导简约,反对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技巧,强调以最简单的 形式和色彩表现内在的真实。此外,道家美学还强调意境 的深远,通过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深远意境, 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达的内在精神。
道教文化常识-幻灯片PPT课件

道教文化常识
1
基本内容
•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2
一、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的主要经典为《道德
经》和《道藏》。道教尊老子 为教祖,将《老子》一书改名 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
《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编,
集道教经典之大成,是中国
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
分。唐代编写出我国第一部
35
斋醮,亦称斋醮科仪,道教 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 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 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 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 子戏,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 俗称“道场”,谓之“依科 演教”,简称“科教”,也 就是法事。其法为设坛摆供, 焚香、化符、念咒、上章、 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 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 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33
三、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一)道教常用的称谓
1.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 2.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当家的。 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长。
34
(二)道教常用的仪式
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 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 魔,治病除灾。符箓术导源于巫觋。
21
神仙:真武大帝
22
神仙: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 (民间俗称文曲星)。宋 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 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 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 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 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利 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 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 崇拜。
23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1
基本内容
•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2
一、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的主要经典为《道德
经》和《道藏》。道教尊老子 为教祖,将《老子》一书改名 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
《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编,
集道教经典之大成,是中国
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
分。唐代编写出我国第一部
35
斋醮,亦称斋醮科仪,道教 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 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 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 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 子戏,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 俗称“道场”,谓之“依科 演教”,简称“科教”,也 就是法事。其法为设坛摆供, 焚香、化符、念咒、上章、 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 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 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33
三、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一)道教常用的称谓
1.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 2.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当家的。 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长。
34
(二)道教常用的仪式
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 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 魔,治病除灾。符箓术导源于巫觋。
21
神仙:真武大帝
22
神仙: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 (民间俗称文曲星)。宋 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 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 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 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 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利 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 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 崇拜。
23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第六讲: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

例如:刘勰强调文学构思就是“陶钧文思,贵在 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宋代画家郭熙强 调为了发现美的自然,画家必须具有一颗“林泉 之心”、“万虑消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2.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 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说在河南 省商丘市)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 者。曾做过漆园小吏;家贫,以打草鞋为生。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极大。 “虚实结合”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一条 重要原则,也是后世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大突出特 点。
中国绘画讲求画面留有巨大的虚空,认为“空则灵
气往来”;中国书法讲求“计白当黑”,在“白”
(无)中呈现汉字字体的灵越飞动;中国园林、中
国建筑讲求布臵虚空,“虚而万景入”,尽量不阻
(3)老子的存在论美学: “有”与“无”、“虚”与“实”统一
《老子》11章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与“无”、
“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
物才能流动变化,才能成为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
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3)庄子的相对主义美学思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先秦道家文化》课件

展。
生态环保
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 指导现代科技在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方面的应用,推动绿色科技的
发展。
05Biblioteka 道家文化的未来发展道家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道家文化作为东 方智慧的代表,将有更多机会传播到 世界各地,与不同文化交流融合。
跨文化交流平台
学术研究与教育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 道家文化在学术界的研究,同时开展 道家文化的国际教育项目,提高其国 际影响力。
《庄子》
总结词
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详细描述
《庄子》是庄周所著,继承和发展了《道德经》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 和无为,主张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列子》
总结词
道家思想之重要补充
详细描述
《列子》是列御寇所著,其思想与《道德经》、《庄子》一脉相承,强调个体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贵生”、“全生”的理念,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道家文化的整体观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为 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道家文化与现代社会
道家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01 自我管理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自我管理,在现代社会 中,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 绪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02 环境保护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 中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03 健康养生
创新思维的激发
道家文化鼓励开放、包容 、创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 和开拓新的领域。
生态环保
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 指导现代科技在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方面的应用,推动绿色科技的
发展。
05Biblioteka 道家文化的未来发展道家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道家文化作为东 方智慧的代表,将有更多机会传播到 世界各地,与不同文化交流融合。
跨文化交流平台
学术研究与教育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 道家文化在学术界的研究,同时开展 道家文化的国际教育项目,提高其国 际影响力。
《庄子》
总结词
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详细描述
《庄子》是庄周所著,继承和发展了《道德经》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 和无为,主张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列子》
总结词
道家思想之重要补充
详细描述
《列子》是列御寇所著,其思想与《道德经》、《庄子》一脉相承,强调个体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贵生”、“全生”的理念,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道家文化的整体观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为 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道家文化与现代社会
道家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01 自我管理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自我管理,在现代社会 中,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 绪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02 环境保护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 中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03 健康养生
创新思维的激发
道家文化鼓励开放、包容 、创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 和开拓新的领域。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PPT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八仙
五、道教的宫观
山门 灵官殿 三清殿 四御殿 三官殿
山门殿实图
白云观
——北京最大的道观,中国著名道观之一
灵官殿
• 灵官殿主要供奉道教的 护法镇山神——王灵官,往 往是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 的第一座殿。 • 王灵官是道教中地位最 高的护法镇山神将,和韦驮 相似,又叫五显灵官,镇守 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 位王灵官,其形象一般为方 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 轮,右手执钢鞭。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说明了阴 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
•
阴阳分化则为两仪生四象,再由四象生八卦,八卦代表 自然界的事物,说明阴阳运动衍生万物(大干世界,从宏观
道家思想课件ppt

道家的文学观
1 2
文学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道家认为文学是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能够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家认为文学具有启迪智慧、弘扬道德的作用, 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3
文学的审美标准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含蓄的审美标准,认为文 学应该表达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过于追求 形式和辞藻。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哲学进行对话,为人类思考宇宙、生命和存在提供
独特的视角。
02
生态保护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现代生态保护提供了理念基础。
03
平衡个人与社会关系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有助于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
CHAPTER
05
道家的艺术与审美
道家的音乐观
音乐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01
道家认为音乐是表达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的一种方式,能够达
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音乐的社会功能
02
道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
和谐与道德修养。
音乐的审美标准
03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质朴的审美标准,认为音乐应该表达内
崇尚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的美,人类 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道家的道德观
宽容
道家主张宽容,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以达到和 谐共处的境界。
谦逊
道家倡导谦逊,认为人应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要自以为是、 骄傲自大。
诚实
道家认为,诚实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人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要虚伪矫饰。
无为而治的应用与实践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历史上曾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纳,如 汉初的黄老之学、唐代的道家思想等。其应用范围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践上强调与自然 和谐相处,减少过度的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 规律发展。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淡泊名利
无为的观念也表现在对名利的淡泊,不刻意追求,从而体现出一种 超脱世俗的美学态度。
静态美
在艺术表现上,无为观念常体现为静态的美,如水墨画中的留白,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玄妙之道
1 2 3
玄之又玄
道家追求的玄妙之道,体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深 邃思考,这种玄之又玄的境界是道家美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意境深远
在艺术创作中,道家追求的玄妙境界常表现为意 境深远,让人有一种超脱现实、探寻宇宙奥秘的 感受。
内涵丰富
道家的玄妙之道还为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如 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等观念,都为美学思想注入 了新的活力。
03
道家美学思想在艺术领 域的体现
文学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性的回归, 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体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世事沧桑的 感慨。
01
02
03
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 的美,人类应当崇尚自然 、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自然而然
道家强调万物皆应自然而 然,不加人为干预,才能 展现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简约朴素
道家倡导简约朴素的生活 方式,以减少对自然的破 坏,同时更能欣赏到自然 的原汁原味。
无为而治
无为之美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这种无 为的观念在艺术和生活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意境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注重意境之美,强 调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 达。将这种思想融入艺术创作, 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 术作品。
和谐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追求和谐之美,注 重作品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在现 代艺术创作中融入这种思想,有 助于创作出视觉效果和谐、内在 意义深远的作品,满足现代人的 审美需求。
无为的观念也表现在对名利的淡泊,不刻意追求,从而体现出一种 超脱世俗的美学态度。
静态美
在艺术表现上,无为观念常体现为静态的美,如水墨画中的留白,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玄妙之道
1 2 3
玄之又玄
道家追求的玄妙之道,体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深 邃思考,这种玄之又玄的境界是道家美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意境深远
在艺术创作中,道家追求的玄妙境界常表现为意 境深远,让人有一种超脱现实、探寻宇宙奥秘的 感受。
内涵丰富
道家的玄妙之道还为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如 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等观念,都为美学思想注入 了新的活力。
03
道家美学思想在艺术领 域的体现
文学
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性的回归, 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体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世事沧桑的 感慨。
01
02
03
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 的美,人类应当崇尚自然 、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自然而然
道家强调万物皆应自然而 然,不加人为干预,才能 展现出真正的自然之美。
简约朴素
道家倡导简约朴素的生活 方式,以减少对自然的破 坏,同时更能欣赏到自然 的原汁原味。
无为而治
无为之美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这种无 为的观念在艺术和生活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意境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注重意境之美,强 调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 达。将这种思想融入艺术创作, 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 术作品。
和谐之美
道家美学思想追求和谐之美,注 重作品整体的协调与平衡。在现 代艺术创作中融入这种思想,有 助于创作出视觉效果和谐、内在 意义深远的作品,满足现代人的 审美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老子的认识论美学: 美与丑相区别而成就自身
《老子》2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释义:这段话表明,“美”只有在与其对立面“恶” (丑)善相区别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同理, 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低、长与短也只有 在相互区别中才能成就自身。
老子像
(1)老子的本体论美学: “道”、“气”、“象”的纯粹美学 视界
《老子》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 信。”
释义:“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它在冥冥中产生 “气”(即“精”)、“象”等。比起“道”的 本体性存在,“气”是由“道”产生的混沌的 “一”,而“象”则是“气”化为“二”(阴与 阳)后的具体的东西。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 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2.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 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说在河南 省商丘市)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 者。曾做过漆园小吏;家贫,以打草鞋为生。
庄子像
(1)庄子“与道合一”的本体 美学思想
因此,“道”和“气”是“象”的根本,离开了二 者,“象”就成了无生命的东西。反过来,对“象” 的关照不能停留在其表面,而要进入到对“气”、 “道”的关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象”的生 命。
受此种观念的影响,中国美学认为,一切审美形象, 都必须能体现蕴藏在其后面的宇宙、自然之道,揭 示出其生命的本体,才配称一个艺术形象;反过来, 对艺术形象的审美,不是把握其外在的形式美,而 是透过形象把握到艺术形象的本体和生命。
第六讲
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
1.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 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重耳,号老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老子生下来就有白眉 白胡,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著有《道德经》,为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
五代 董源:《潇湘图》
(4)老子的体验论美学: “涤除玄鉴”
《老子》10章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释义:“涤除”就是洗去尘垢,即祛除人们的 各种主观欲念和成见,使头脑变得象镜子一样 明亮;“玄”就是“道”,“鉴”就是观照。 “涤除玄鉴”命题讲的一个基本意思是:要实 现对“道”的观照,就必须祛除主体内心的各 种杂念,保持内心的虚静。
(3)老子的存在论美学: “有”与“无”、“虚”与“实”统一
《老子》11章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与“无”、 “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 才能流动变化,才能成为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老 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极大。“虚 实结合”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一条重要原 则,也是后世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
释义:上述对话里,惠子是逻辑的胜利者,庄子是 美学的胜利者。“请循其本”道出了庄子美学的最 高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 自然本源性的自由(“逍遥游”)存在境界。只有 这种境界才是天地之“大美”境界。庄子说:
“ 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 也。”(《庄子•知北游》)
庄子歌颂天地自然无声无息、孕生万物而不彰之 “大美”,认为在这种大美境界里,你听不见叽 叽喳喳谋划的声音,看不见忙忙碌碌奔走的身影, 人们不争巧,不图功,不忙利,不把仁义挂在嘴 上,不把道德悬在心理,但四时运行,万物生长,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宁静。这是人类一副理想的 美学图景。
(2)庄子自然美思想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 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释义: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强调“法天贵真”, 反对人为雕琢之美。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是 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3)庄子的相对主义美学思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 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中国绘画讲求画面留有巨大的虚空,认为“空则灵 气往来”;中国书法讲求“计白当黑”,在“白” (无)中呈现汉字字体的灵越飞动;中国园林、中 国建筑讲求布置虚空,“虚而万景入”,尽量不阻 断人与宇宙自然的天然联系……直至后世中国美学 的最高范畴“意境”的诞生,都直接受到老子这一 思想的影响。
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局部)
老子同时对这个命题做了注释:“致虚极,首静 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 这个命题经后世美学家发挥挪用,成了人们进行 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审美体验和的必要条件, 为后世美学家和艺术家所广为推崇。
例如:刘勰强调文学构思就是“陶钧文思,贵在 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宋代画家郭熙强 调为了发现美的自然,画家必须具有一颗“林泉 之心”、“万虑消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