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1ppt课件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ppt 课件

社会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行为准则应以自然 主义为指导。
生态保护意识
道家强调人类应当具备生 态保护意识,珍惜自然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道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主张在满足当代人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 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保意识觉醒
道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平衡身心
道家思想提倡平衡身心,即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在现代生活 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道家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自 然规律,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遵循道家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 高生活质量。
ERA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 。
背景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反 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道家思 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 一。
庄子
老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 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 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行
干预。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发展 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 不违背自然法则。
守柔处弱
道家主张守柔处弱,认为柔弱 胜刚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 谨慎的态度。
反朴归真
道家追求反朴归真的人生境界 ,认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
道家思想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3
三、无为政治
▪ 《老子》的政治指导思想可称之为“无为政 治”。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二章)。
2020年9月28日
14
无为政治的内容和实现的手段
▪ 《老子》的无为绝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 望,而是一种政策,用作实际叫做“为无为 ”。在《老子》看来,当时人们都是沿着“ 有为”的道路行事,这就是“有争”、“有 欲”、“有知”等等,这些正是产生祸乱的 根源,“为无为”首先要把这一切铲除。
▪ 老子认为,一切所谓“有生”之物,都违背 了自然之道,他主张复归于“静”,复归于 “无”。
2020年9月28日
7
▪ 老子认为人道与天道是相背的,《七十七章 》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 大道是以暧昧不明、清静无为为宗旨,即所 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老子》四十 一章)。而人总是有所欲求,以进取为满足 ,以有为为能事,他们“不足知”、“可欲 ”、“欲得”、好声色走马之乐,结果,破 坏了大道,导致了祸咎及身、“多藏”而“ 厚亡”的悲剧。
▪ 道家讲“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 核心范畴。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 为的境界。因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 家的基本主张。
▪ 法自然(或因道)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特点
2020年9月28日
2
第一节 老子
▪ 老子与《老子》一书,是学术界争讼不决的 疑难问题。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楚。司马迁作 《史记》,虽给老子列传,但从内容上看是 含混不清的。
《道家管理思想》课件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与配合。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优化组织结构
强化团队建设
倡导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整体性管理思想
05
整体性管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以实现组织整体最优化的管理思想。
整体性管理关注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和整合,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体或部门的目标。
整体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策略。
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目标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平衡原则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资源配置。
柔性原则
追求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赢,通过合作、协同和共享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共赢原则
尊重多样性,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
包容原则
加强内部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制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协同与整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和目标,管理者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优化组织结构
强化团队建设
倡导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整体性管理思想
05
整体性管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以实现组织整体最优化的管理思想。
整体性管理关注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和整合,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体或部门的目标。
整体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策略。
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目标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平衡原则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资源配置。
柔性原则
追求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赢,通过合作、协同和共享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共赢原则
尊重多样性,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
包容原则
加强内部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制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协同与整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和目标,管理者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道家思想课件ppt

道家的文学观
1 2
文学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道家认为文学是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能够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家认为文学具有启迪智慧、弘扬道德的作用, 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3
文学的审美标准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含蓄的审美标准,认为文 学应该表达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过于追求 形式和辞藻。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哲学进行对话,为人类思考宇宙、生命和存在提供
独特的视角。
02
生态保护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现代生态保护提供了理念基础。
03
平衡个人与社会关系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有助于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
CHAPTER
05
道家的艺术与审美
道家的音乐观
音乐与道家哲学的关系
01
道家认为音乐是表达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的一种方式,能够达
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音乐的社会功能
02
道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
和谐与道德修养。
音乐的审美标准
03
道家追求自然、简约、质朴的审美标准,认为音乐应该表达内
崇尚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的美,人类 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道家的道德观
宽容
道家主张宽容,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以达到和 谐共处的境界。
谦逊
道家倡导谦逊,认为人应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要自以为是、 骄傲自大。
诚实
道家认为,诚实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人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要虚伪矫饰。
无为而治的应用与实践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历史上曾被许多统治者所采纳,如 汉初的黄老之学、唐代的道家思想等。其应用范围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践上强调与自然 和谐相处,减少过度的人为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 规律发展。
道家思想ppt英文课件

Emphasizing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Taoist philosophy believes that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means of solving problems. It advocates daring to break through conventions and try new methods and ideas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02
CATALOGUE
Advocate for governing without action: Taoist philosophy believes that the best way of governance is to allow things to develop naturally, rather than excessive intervention. It emphasizes respecting natural laws and avoiding excessive human intervention to achieve natural harmony in society.
By developing inner peace, we can better handle stress situations and improve our overall well being Taoism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control and the ability to retain call in the face of diversity
Taoist philosophy believes that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means of solving problems. It advocates daring to break through conventions and try new methods and ideas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02
CATALOGUE
Advocate for governing without action: Taoist philosophy believes that the best way of governance is to allow things to develop naturally, rather than excessive intervention. It emphasizes respecting natural laws and avoiding excessive human intervention to achieve natural harmony in society.
By developing inner peace, we can better handle stress situations and improve our overall well being Taoism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control and the ability to retain call in the face of diversity
道家思想PPT课件

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大曰逝(大道的
运行指向遥远的时空), 逝曰远(遥远的时空无比深远),远曰反(大道运行到遥远的时空又会周
行而反,回到原点)。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
目关于”道”的内涵
13
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意识形态,还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政 治模式,即小国寡民。
•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道德经》八十章)
• 不妄为,不折腾
14
庄子
•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 286年),战国时代楚国 蒙地(今蒙城)人,战国 哲学家、文学家。他的代 表作品为《庄子》,其中 的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
哲学思潮,其实质是以道家为本、杂糅儒家思想
学 的哲学流派,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三
玄为理论支柱。
22
魏 前期玄学家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本,以
名教为末,主张人性自由发展;
晋
中期阮籍、嵇康是玄学中的激进派,提出
玄 越名教而任自然;
学
后期向秀、郭象将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名教就是自然,应安命乐性,任之而不互羡,
——《道德经》 道: 不可道之物; 宇宙的本源; 以自己为法则。
8
道是宇宙本体,是宇宙和人类万物的终极本源,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规则,
它遵循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模式循环运行: 有物混成(有一种东西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寥兮(寂寥旷大),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而不停止), 可以为天下母(她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勉强给它一个名
运行指向遥远的时空), 逝曰远(遥远的时空无比深远),远曰反(大道运行到遥远的时空又会周
行而反,回到原点)。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
目关于”道”的内涵
13
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意识形态,还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政 治模式,即小国寡民。
•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道德经》八十章)
• 不妄为,不折腾
14
庄子
•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 286年),战国时代楚国 蒙地(今蒙城)人,战国 哲学家、文学家。他的代 表作品为《庄子》,其中 的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
哲学思潮,其实质是以道家为本、杂糅儒家思想
学 的哲学流派,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三
玄为理论支柱。
22
魏 前期玄学家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本,以
名教为末,主张人性自由发展;
晋
中期阮籍、嵇康是玄学中的激进派,提出
玄 越名教而任自然;
学
后期向秀、郭象将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名教就是自然,应安命乐性,任之而不互羡,
——《道德经》 道: 不可道之物; 宇宙的本源; 以自己为法则。
8
道是宇宙本体,是宇宙和人类万物的终极本源,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规则,
它遵循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模式循环运行: 有物混成(有一种东西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寥兮(寂寥旷大),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而不停止), 可以为天下母(她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勉强给它一个名
道家介绍 ppt课件

道家文化在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 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 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 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 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 智慧。
道家重要思想。
•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 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 主的“道”的哲学。
•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 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 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 之道。
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 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以致世人忽视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 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 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炼丹。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 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 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 值与生命力。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简介
目录
一:道家发展历程。 二:道家重要思想。 三:道家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 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人生的境界,必须从 “外”“内”两方面进行克制和修养。
A.对外的克制;就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各 种欲望的自觉克制。
B.修炼内功——内修。这是庄子人生哲学 的另一面。做到坐忘,心斋,达到死而不亡。
21
魏 战国后期严遵的《老子指归》,其深刻的逻辑形 晋 式上推理开魏晋玄学的先河。 玄 魏晋玄学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创的
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演 变 1、道家学说
2、鬼神崇拜 3、神仙之说与方术
25
➢ 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
➢ 魏晋时有葛洪、葛玄等;
道 ➢ 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改革道 教,形成宫观式道教;
教 ➢ 唐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得到了充
的
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邈、王玄览、马承祯、吴 筠等人;
202444/9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46
2024/9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 养、外养、房中术。
•
28
外养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 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 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 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 以羽化升仙。
内养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 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 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 ,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道”的本质特征
❖ 第一, “道” 是宇宙所以生成和存在的始基, 是万有世界的本原和根据,因而无所不在,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的本质特征
❖ 第二,“道”是一种恍惚窈冥、包罗万象、有精有 信的不可言状物,具有不可感知的虚无性。
.无Biblioteka 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二、“无为”即“无事” 老子认为“无事”则无繁苛之政、无扰攘之事、无
兵役之劳,则国家社会就可达到“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
“道者,万物之奥也,”、“渊兮似万物之宗”(第 三十二章、第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已生”(第三十章)
“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道”为其他 事物所依托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依托,它可以生成 万物而自身却不可以被生成。
老子对到“道”的特性的描述:无、玄、朴、浑、 奥、根、无名、无象。
.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即“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以一种不用心、
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 切,而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 自来。”(第七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七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
❖ 二、史官文化 ❖ 三、兵家传统 ❖ 四、氏族遗风
.
什么是“道”?
❖原义:道路。
《周易》之“履道坦坦”(《履》九二)、“复自 道”(《小畜》初九)、“反复其道”(《复》)
❖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地、人之道”的说法, 原本也是指天地运行之轨道以及人事的某种行 为规范。
❖上升为哲学范畴,始于老子。
.
什么是“道”
道家哲学体系建构的完成(本 体论、认识论、人生论)(杨 朱、列子、庄子)
黄老学说(从自然无为的天道 中推引治国救世之道,“立俗 施事”)(文子、范蠡、《黄 老帛书》)
与纬学及方仙道相结
合:道教
.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的生平已很难考证。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也,名 耳,字伯阳,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
铁器、水利 和牛耕广泛 应用,生产 力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发 生巨变,周 礼与奴隶制 度崩解
道家
儒家
墨家
诸侯争霸,“春 秋无义战”,
目的:争夺权力、 土地和劳力
百家争鸣
士的解放, “学在四 夷”
法家 .
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原始道家(开创了 哲学的本体论) (老子、关尹子)
与士林儒学相结合: 玄学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 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 唯不争,故无忧 。(第八章)
庄子其人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 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
庄子其人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 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 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 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 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 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 “无为”即“善为(道)”
两种对立的“为”: 1.一般统治者推行的“为”,即“有为”。指各种政事法令、
功业道德,以及追求名位福禄、声色货利的行为。 2. 道家所倡导的“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
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即摒弃“妄为” 后的一种不造作、不偏执、不骚扰的、合乎自然的行为 和状态,也就是要“善为(道)”,善于以自然而然的 态度、方法去成就事情。
“道”的本质特征
❖ 第三,“道”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寂寥 不改,往反周行,具有永恒的循环性。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第四,“道”以自然为法式,具有人无法主宰的 自然性。所以人应以天地为法式,而天地则以道 为法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文化渊源:
❖ 一、《易经》思想
《易经》所体现的自然天道观引导老子进一步走向形而 上学的 本体论的探讨。
《易经》的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老子辩证法的形成 的影响。
《易经》的巫术式思维方式和巫辞式的语言,都在《老 子》中有所反映。
❖ “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与孔子同时云。”
——司马迁·《史记·老子传》
.
元·赵孟頫《老子像》(故宫博物院藏.)
老子标准像
《道德经》
❖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记录在《道德经》中,又名《老 子》或《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在出函谷关前撰 写。《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 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书上 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守 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其上不皦(读角,清晰), 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 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 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 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 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 为《南华经》。
“道”的本质特征
❖ 第一, “道” 是宇宙所以生成和存在的始基, 是万有世界的本原和根据,因而无所不在,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的本质特征
❖ 第二,“道”是一种恍惚窈冥、包罗万象、有精有 信的不可言状物,具有不可感知的虚无性。
.无Biblioteka 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二、“无为”即“无事” 老子认为“无事”则无繁苛之政、无扰攘之事、无
兵役之劳,则国家社会就可达到“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
“道者,万物之奥也,”、“渊兮似万物之宗”(第 三十二章、第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已生”(第三十章)
“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道”为其他 事物所依托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依托,它可以生成 万物而自身却不可以被生成。
老子对到“道”的特性的描述:无、玄、朴、浑、 奥、根、无名、无象。
.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即“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以一种不用心、
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 切,而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 自来。”(第七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七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
❖ 二、史官文化 ❖ 三、兵家传统 ❖ 四、氏族遗风
.
什么是“道”?
❖原义:道路。
《周易》之“履道坦坦”(《履》九二)、“复自 道”(《小畜》初九)、“反复其道”(《复》)
❖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地、人之道”的说法, 原本也是指天地运行之轨道以及人事的某种行 为规范。
❖上升为哲学范畴,始于老子。
.
什么是“道”
道家哲学体系建构的完成(本 体论、认识论、人生论)(杨 朱、列子、庄子)
黄老学说(从自然无为的天道 中推引治国救世之道,“立俗 施事”)(文子、范蠡、《黄 老帛书》)
与纬学及方仙道相结
合:道教
.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的生平已很难考证。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也,名 耳,字伯阳,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
铁器、水利 和牛耕广泛 应用,生产 力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发 生巨变,周 礼与奴隶制 度崩解
道家
儒家
墨家
诸侯争霸,“春 秋无义战”,
目的:争夺权力、 土地和劳力
百家争鸣
士的解放, “学在四 夷”
法家 .
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原始道家(开创了 哲学的本体论) (老子、关尹子)
与士林儒学相结合: 玄学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 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 唯不争,故无忧 。(第八章)
庄子其人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 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
庄子其人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 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 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 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 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 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 “无为”即“善为(道)”
两种对立的“为”: 1.一般统治者推行的“为”,即“有为”。指各种政事法令、
功业道德,以及追求名位福禄、声色货利的行为。 2. 道家所倡导的“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
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即摒弃“妄为” 后的一种不造作、不偏执、不骚扰的、合乎自然的行为 和状态,也就是要“善为(道)”,善于以自然而然的 态度、方法去成就事情。
“道”的本质特征
❖ 第三,“道”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寂寥 不改,往反周行,具有永恒的循环性。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第四,“道”以自然为法式,具有人无法主宰的 自然性。所以人应以天地为法式,而天地则以道 为法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文化渊源:
❖ 一、《易经》思想
《易经》所体现的自然天道观引导老子进一步走向形而 上学的 本体论的探讨。
《易经》的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老子辩证法的形成 的影响。
《易经》的巫术式思维方式和巫辞式的语言,都在《老 子》中有所反映。
❖ “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与孔子同时云。”
——司马迁·《史记·老子传》
.
元·赵孟頫《老子像》(故宫博物院藏.)
老子标准像
《道德经》
❖ 老子的主要思想都记录在《道德经》中,又名《老 子》或《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在出函谷关前撰 写。《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 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书上 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守 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其上不皦(读角,清晰), 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 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 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 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 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 为《南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