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合集下载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

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

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

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

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

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

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

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二.道教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第八讲 道教

第八讲 道教
第六讲 道教 29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 枕上日高卧,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 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 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
第六讲 道教
30
3、道教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烧 香 ;还 愿;报 赛 。
第六讲 道教
3
一、道家渊源
道家学说:道家的宇 宙观、人生观、方法 论是道教宗教哲学的 理论基础,也是道教 修炼学说的指导思想。 老子还被奉为祖师。 《庄子》中有关真人、 神人、至人成为神仙 信仰的依据。
第六讲 道教
4
二、道教简史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3、隋唐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第六讲 道教
5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1)太平道:为冀州巨鹿人张角所创。 此名直接来自《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 典),即“行太平之道”。经十余年教徒 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地方。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销 声匿迹。
第六讲 道教 6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六讲 道教
8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2)北天师道:寇谦之(365—448), 吸收儒、道思想,克服了原始道教中的巫 术色彩和造反教义,抛弃旧道教的繁琐的 修行方法把原来的讲求符咒医病去灾变为 偏重斋醮科仪,从而使道教更接近于作为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经他 改造后的北天师道在北魏首次取得了国教 的地位。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 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 次重要的理论总结。
4、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
正一派亦称正一道 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 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 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 一教主。
6、 民国道教
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 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与此同 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 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 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在上海还成 立过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总 会」、「中华道教会」等。民国道教基 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 功能越来越弱。
据说紫微北极太 皇大帝协助玉皇 大帝执掌天经地 纬,日月星辰和 四时气候。
勾陈上宫南极 天皇大帝也是星宿 演变而来。称他协 助玉皇大帝执掌南 北极和天地人三才, 统御众星,并主持 人间兵革之事,在 一些拜告天地、祈 祷降雨的呈文中, 勾陈与玉皇、紫微 大帝同列榜首。
后土皇地祗(女神),她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 美与大地山河之秀(故有人称之为“大地母亲”),与执掌天 道的玉皇大帝相配套。
女皇武则天,虽号称佞佛, 但也利用道教图谶为其登上 皇位制造根据,并拉拢利用 道士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武 则天在信仰上毫无疑问是笃 信佛教的,但对道教的神仙 长生也是有所追求的。到了 晚年更是如此。她曾令道士 为其章醮、投龙作功德,又 令道士炼药,供其服食。总 的看,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 较为复杂,既利用又抑制, 视政治上的需要而定。
(二)产生
1.五斗米道
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 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 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 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 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 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 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 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 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 四川青城山老 人心。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道教的第二 个思想来源 是战国秦汉 之际的黄老 之学 。
谶纬神学和 阴阳五行学 说也是道教 思想的第三 个来源 。
原始巫术和宗教是道教的第四个来源。 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也是道教的来源之一。
由于道教的形成是建立在广泛 吸收原始宗教、谶纬神学、阴阳五 行学说,以及道家和儒家的部分思 想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道教 的神学思想体系十分庞杂。经过长 期的酝酿,至东汉末年形成了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 目的的道教,其形成的标志就是由 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太平经》中崇尚均平的思想被该道所 借用,宣称“苍天(刘汉皇朝)已死, 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当立”,以 “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通过为人治 病等方式宣传教义。“太平道”重视民 间疾苦,为动荡不安的民众提供了精神 支持,所以民众乐于信从。在太平道创 立后的10余年间,发展信徒数达10万, 遍及青、徐、幽等8州,后发动了声势 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皆着黄巾为 标帜”,故称“黄巾军”。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的传播也湮没无闻。
道教十分的重视心性的修养,其主要方法 是修持守一法。
“一”就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大道”, “守一”要求人们摆脱外物引诱和情欲纷 扰,心性纯一,使自己的德性与自然相契, 从而到达合于自然的“真人”道德境界。 所以道教伦理以纯真、本然、宁静、无为、 合乎自然为善,以智巧、文饰、追求欲望 满足等为恶。
内丹修炼术集静功服气导引辟谷房中等诸种养生说主张按照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所谓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即通过长期修炼可以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最终达到炼神还虚此即成仙得道的境界
第八章 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长达 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 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则带 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与世界上其他宗 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由教主所创立的宗教, 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 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融合而成。道教 的成熟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 乎同步地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儒、道、佛 三者鼎足而立的局面。道与佛的区别之一为 前者本土,后者外来,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 社会。道与儒的区别之一为前者在野,后者 在朝,道教不似儒学具有鲜明的官方政治色 彩。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 科技文化、民俗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 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 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 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 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 2、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乐生、重生、贵生)。 • 道教是四大宗教中惟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 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 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 乐的。所以,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而且道教 认为,只要诚心悟道,可以肉身成仙。为此,道教提出 了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如内养、外养和房中术等,希望 通过修持,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3、善恶报应和承负 4、泛神思想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 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 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后 来演变为对联。
桃符
最低级别的神——土地爷 (俗话说:别拿土地不当神仙)
四、道教的主要文化遗迹。
(一)经典 道教的经籍总集是《道藏》,《道德经》
也是道教的根本经典。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 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符图、法术、斋仪、 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 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有关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 ,内 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皆“道”所化, 其本皆“道”。
王母庆寿
王母即“西王母”,俗称“王母娘 娘”,是天上职位最高的一位女 性神仙,所有得道成仙的女子都 隶属于她。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日为王母圣诞, 是日群仙皆來为之庆寿,王母在 其所居瑤池蟠桃園,设蟠桃宴会, 酬谢群仙。
铁拐李
钟离权
蓝采和
何仙姑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1、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认为“道”为万物之母,宇宙、阴阳、万
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此“道”相当于哲学里所谓的“物质”、基
督教里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是一个
最高的、不容质疑的存在。
2、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道教就是希望通过修炼能够得道成仙,能 够长生不死。道教不仅信仰神仙,还信仰鬼 神,因此从这种宗教信仰出发可以分为两 派—丹鼎派和符箓派。
“南天师道” ——陶弘景对“天师道”加以发挥 形成。
“北天师道”——北魏寇谦之在改革“五斗米道” 的基础上成立。
葛洪
3、唐宋:道教兴盛。
“正一道”:唐宋之后,形成以讲究符篆 为主的教派想,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 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
“全真道”:反对符篆,排斥咒术,而倡 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 真功。
太极拳
据说张三丰创太极拳,是因偶然间见蛇与 喜鹊之争斗,而触发灵感顿悟玄机,遂创武 当原式太极拳。 太极拳后经嗣相传授,据称 乃分张、陈、李、王、杜五大宗派。
太极拳又名长拳,亦名十三式。称长拳者, 是其似山峦无尽,绵绵不绝;又如江河波涛, 源源不息。
太极拳
太极十三式者,以其招式动作而定,即以 八卦、五行组合联贯形成十三招式;这其中 又应八卦方位分列为四正方、四斜方之连绵 动作,拳法以阴阳互动,相辅相成;金木水 火土,以五行相生相克,喻比人身内部心肝 脾肺肾,动静相依,阴阳相和,由此而生无 穷之变化。
丹鼎派
通过炼丹、吞吃仙丹而成仙。它又
分为两派:内丹和外丹。
(外丹是用外敷,内丹口服,修炼 )
炼丹
符箓派
符箓派是通过画符、念咒等方式来驱 使鬼神,治病、消灾等。是从古代巫术 发展而来的。
符箓
三、道教的神仙系统:
三清 :玉清 原始天尊(盘古)、
上清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
太清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
道士是通称,实际上道教内部有比较详细 的划分。
道教的信徒
信士: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宗教认定仪式 的人;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道士: 是指在经受皈依仪式以后,再经受传 度(正一教)或者冠巾(全真教)仪式,发放度牒 (道士证)的道教神职人员;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 羽化登仙的道士。
医学养生
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 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 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外丹黄白术
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 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 《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
教规教戒
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 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 《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 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 十规》等;
三是生活卫生保健亦是道教日常养生的 重要内容。
长生、贵生、恶死是道教追求的主要目标, 因此祛病除灾一开始就成为道教传教的主 要手段,也是“得道成仙”的修炼内容。 因此,不少道士本身就是著名的医生或医 学家。最著名的道教炼丹家葛洪、陶弘景、 孙思邈就是著名的医学家,对推动古代医 学的发展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二)道教名山:
1、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
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道教其他名山:武当山(湖北),平
都山(四川),崂山(山东)。
(三)道教重要宫观。
1、北京白云观:为全真派第一大丛林。 2、成都青羊宫:成都最大古老道观。 3、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
道观管理人员
方丈:亦可称“住持,戒行精严,德高望 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 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 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 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 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
长生不死
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 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 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 生不死,羽化飞升。
道教的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是避免各种伤生害身之事 。如道教讲 房中术,以节欲不伤害身体为要义。
二是摄养形神是道教日常起居养生中的主 要内容 ,即行气、按摩、养神、饮食、散步 。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
道士可以结婚吗?
正一派(符箓烧炼 )道士按传统皆为不出家道 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 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 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 全真派(苦己利人)道士按最初规定皆为出家道 士,有四点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结婚;第二,不 食荤;第三,平时也必须着道装;第四,束发面须。 基本上都住在宫观里。
中国道教文化
道家与道教
区别:
道家:先秦诸子之一,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 老子:“自然”、“无为”; 庄子:“逍遥
游”)
道 教:东汉以后创立和发展的宗教,以“道”为
最高原则,以产生不老为最高追求。
道教信徒为老君”、庄子为“南华真君”。
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从其主体内容来探 索其起源,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 基础上衍化而来: 一、道家学说 二、是鬼神崇拜 三、是神仙之说与方术 四、是黄老学说之神秘成份
机修道之处。
白云观
白云观
灵官殿(华山)
武汉长春观
武当金顶
张三丰:为武当派祖师
张三丰
生卒不详,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 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 年(1417)。名通﹐字君实(一作“君 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 遢。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 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 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第四,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官道职,最高 的是“金门羽客”,身带金牌,可直接出入禁闼。 第五,多次下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 道士,并给予优宠,以致当时一些道教首领的实 际地位已超越一般大臣之上。而且还下令道士、 女冠的序位在僧、尼之上。 第六,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 士,尽力促使道、儒合一。 第七,编修道教历史,多次下令访求道经,于政 和三年(1113)编修成《万寿道藏》5 481卷,并 将全藏刊板,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吕洞宾
张国老
财 神
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 神是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 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 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 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 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最早的门神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 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 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tu) 与郁垒的化身。
第三,规定全国各州都必须遵守道教的制 度,并对道教的各个代表人物和各地灵山 仙迹,都规定了崇礼醮祀制度。 第四,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 《老子》、《庄子》、《文子》、《列子》 开科取士,设置崇玄博士。
第五,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为 之作注释,并颁发全国。 第六,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和传播。 第七,大力倡导斋醮和制作道教乐曲。 玄宗的崇道行为,使道教在盛唐时出现空前 的兴隆景象,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 潮,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狂热的奉道之风。 玄宗不仅自己亲受道教法篷,拜道士为师, 而且公主妃嫔、朝臣高宫中有不少都请度为 女冠或道士 。
一、中国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1、东汉:道教创立。
“天师道”——“三张”,即张鲁、张衡、 张陵。“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教徒 必须交纳五斗米,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 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 又称“天师道”。
2、魏晋:道教发展。
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其代表作为 《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 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属道教;外篇言人间 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4.元明清 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了以道为主、兼容 儒释的“全真道”。从元代开始,道教正 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 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 道士。正一道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 饮酒食肉,以斋醮篆祈福禳禳灾为业,称 在家道士。 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清代开 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 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 衰落。
道教的十善: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 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净蠲恶,六 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 舍井,种树立桥,九为人兴利除害,十读三 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道士
道教创立之后,从道修行的神职教徒称道 士。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 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 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