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知识
七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归纳道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的很多教育体系中,道法都是必修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七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道教基础知识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信仰体系。
2. 道教的主要神仙道教信仰的主要神仙有三清、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城隍等。
3. 道教组织机构及宗教仪式道教的组织机构包括道观和道士,宗教仪式包括祭祀、念经和燃香等。
二、道教思想1.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强调“道”是世间一切存在物和现象的本源。
2. 道教世界观道教的世界观有“三界”、“五行”、“八荒”等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追求长生不老和通神悟道。
3. 道教伦理观道教伦理观主要包括“道德经”中提出的“仁、义、礼、智”等观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三、道教文化和艺术1.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文化演进、哲学、道德、文学、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
2. 道教艺术道教艺术包括道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道教武术和道教民间艺术。
四、道教与现代生活1.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道教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道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道家思想在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的归纳,道法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的人格培养和思想文化的提升,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道教文化常识

(3)陆修静(406-477年) 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 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 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 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 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 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 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 建统治者结合。
陆修静的生平: 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 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 东吴丞相陆凯的後裔。自少修习 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 精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 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 梦,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 遍游名山,声名远播。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 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 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 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 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 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 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 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之神紫微北极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勾陈南极大帝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祗女神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河之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玉皇大帝在西游记中被称为是万神之王
安史之乱後,处於顶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经典遭受 战火的焚烧,道教宫观福地也受到破坏。但唐统治者崇道尊 祖的既定政策变,中唐以後道教又逐步恢复发展,到唐武宗 时,又掀起一个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继承玄宗之遗 风,主要表现为: 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 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 第二,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时的旧制。 第三,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 第四,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由於崇 信道教,加之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武宗於会昌 四年(公元844)下令废除佛教,僧尼还俗。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世纪。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核心理念、传承方式,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和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拥有独特而深奥的哲学思想。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其含义丰富而多样,既可指代宇宙天地的本源,也可指代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道教中,修道成仙是一种追求长寿、健康和超凡能力的修行方法,强调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升华。
二、道教的传承方式道教在中国的传承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经典典籍以及道教组织等方式进行。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南华经》等,这些经典是道教信徒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道教组织如全真教、武当山等是道教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传授修道方法和道教教义,传承并发扬道教文化。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修道心得,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素材。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融入了宗教仪式的神秘与庄重,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2. 对医学养生的影响:道教注重修养身心,倡导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在古代,许多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术被纳入到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道教注重自然疗法和草药治疗,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鼓励奉行无为而治、仁爱之道,主张关心他人,懂得谦逊与宽容。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思想的补充与互补。
4. 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道教对官僚制度、善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道士也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既担任宗教职责,又担负着社会公共事务。
中国道术基本知识点

中国道术基本知识点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即为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身的完善。
在中国道术中,有许多基本知识点是我们了解道教和实践道术的首要内容。
本文将逐步介绍这些基本知识点。
第一步:道的概念道(Dao)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有多重含义,既是宇宙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道是无形无物的,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
在道教中,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自身的完美。
第二步:阴阳五行阴阳和五行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道术的基本知识点。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相对性质,如阳光与阴影、昼与夜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和土,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修炼与内丹修炼是道家追求心灵与身体完善的过程。
在道术中,修炼主要通过内丹法进行。
内丹是指通过炼制特定的药物或运用特定的呼吸法、冥想等方法,以达到身心合一、提升自身能量和境界的目的。
第四步:道德与行为准则道家强调修养道德,追求道德的高尚。
在道教中,有许多道德与行为准则被奉为基本原则。
道德要求道德人格的塑造、慈善行为的实践、自律自省、谦虚谨慎等。
第五步:符咒与法术道术中使用符咒和法术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
符咒是一种特殊的文字,通过刻写或书写在特定的材料上,用于起到辟邪、保护、祈福等作用。
法术则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法、手势或咒语,用于达到特定的目的,如增强个人气场、调节能量等。
第六步:道教神祇道家信仰众多神祇,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
这些神祇被视为道家修行的对象,人们通过向他们祈求、礼敬等方式与神祇进行联系和沟通。
第七步:道术实践道术的实践包括修炼、祭祀、炼丹、研习经典等多个方面。
修炼是道家修行的核心,通过修炼提升个人的境界和能量。
祭祀是对神祇的敬拜和尊重,炼丹是通过炼制药物提升身体和灵性。
总结:以上是中国道术基本知识点的一些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道家思想、实践道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道教知识点总结

关于道教知识点总结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和哲学体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组成、运行和影响的。
道教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文化、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宗教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对道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
道教的理念和实践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巫术和阴阳五行等思想。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不断吸收其他宗教和哲学的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2. 道教的核心理念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组成、运行和影响的。
道无形无象,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道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运行,摒弃功利、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增长智慧、修身养性、达到真我。
3. 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文献,其中包括《道德经》、《周易》、《庄子》、《南华经》、《太上感应篇》等。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它主要阐述了“道”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4. 道教的宗教体系道教的宗教体系包括天师派、全真道、太上道等。
其中,天师派是道教的主要分支,其教义以符咒、修炼、祭祀等为主要内容,强调对神明和鬼魂的崇拜和祭祀。
全真道则注重内丹修炼和丹田导引,主张修炼炼丹以求得长生不老。
5. 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修炼方法包括内丹修炼、丹田导引、符咒神术、颐养生命、炼丹长生等。
内丹修炼是道教最主要的修炼方法,即修炼丹田气功,以达到炼丹长生的目的。
符咒神术则是通过符咒和法术与神明和鬼魂交流的修炼方法。
6. 道教的礼仪和仪式道教的礼仪和仪式包括道士的受戒、祭祀仪式、道观的建筑和布局等。
道士受戒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即在道观中接受长老教师的传授和授戒,以成为正式的道士。
道教的祭祀仪式包括对神灵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以获得平安和福祉。
7. 道教的文化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等方面。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道家文化术语

道家文化术语
1. 道家:又称“老子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去除烦恼的修行方法。
2. 道德经:是老子创作的道家经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强调“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观念。
3. 道: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宇宙存在的原理,不可捉摸、难以言说,而其本质是无物无形的。
4.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之一,认为人应该依照自然法则生活,尊重自然,不做强求、逆行、人为破坏的事。
5. 太极拳:是道家养生功,曾在明清时期广泛传播,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强化人的意志力和调节情绪。
6. 内丹功:又称丹道功,是道家精髓之一,是通过内心意念的锻炼、吸纳营养精华、升华气质等方法,从而为实现长生不老打下基础。
7. 阴阳五行: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阴阳衍生万物,五行为阴阳之体现。
阴阳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中医、风水、儒家思想、音乐艺术等。
8.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重要命题,强调不要轻举妄动,要以“无为不为”来治理政治经济。
9. 如是我闻:是佛教经文开头的一句话,强调信徒应该以正法经教作为依据,才能获得正见。
10. 要玄德,去攀附:《庄子》中的名句,强调人应该学习饱腹而不厌、行为谦虚而不卑的真正修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谦之
(365—448) 南北朝时北魏天师道 道士。得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支持,用儒家 思想为指导,改造天 师道,增加礼教内容, 制定乐章诵戒,使道 教由原来不驯服的民 间宗教变成士族宗教。
陆修静
• • • • • • • (406—477)南朝时宋 朝人。对南天师道进行 改革和整顿,建立道官 论功升迁制度,整理道 教经书,使道教斋仪基 本完善,成为创制道教 科仪的第一位大师。
道观的装饰
• 道教宫观殿堂,常以太极八卦图为装饰。八卦太 极图是道教的标志。道教殿堂常用饰物,如: • 日、月、星、辰——仙家的生活氛围; • 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 鹿——禄 • 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 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避邪,麒麟、 凤——祥瑞 • 课堂提问: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建筑及布局有何 相同与不同?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天官财神
护法神将
• 护法神将很多,多属于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供奉的俗神,常见的有: • A、关帝——关帝圣君,关羽。以河南洛阳关林的关帝庙最著名,山 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湖北当阳关林为三大关 林。 • 儒称武圣人,释称伽兰神(鼓楼),道称关帝圣君。唯一受到儒、释、 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 • B、王灵官——道教著名护法神将,,相传为宋朝道士王善。天将之 首,镇守山门 • 门神——汉代为神荼、郁垒;唐后为秦叔宝、尉迟敬德 • C、灶王——主管饮食之神,腊月二十三,灶君要上天表人罪状,民 间用饴糖祭祀,希粘其口,以免上天奏人恶事,除夕夜迎其下降。 • D、土地——道教村社的守护神,又叫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土地婆 婆。民间年年奉祀,以保四方清静,五谷丰登。 • E、城隍——城市守护神。旧时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抬城隍游行, 后随人扮的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以示惩恶扬善。
• • •
道教的崇拜对象
• • • • • • • • • • • • • • • • • • 尊神 A、三清 道教供奉的最高尊神。 太清(右,东) 玉清(芙蓉冠,穿云霞紫袍) 上清(左,西)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原始天尊 灵宝天尊 B、四御 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 玉皇大帝——总执天道诸神 北极大帝——掌管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 南极天皇大帝——掌管南北极,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 事 后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灵,山河之秀的女神 C、三官 早期道教的显要神灵 天官——赐福,正月十五 地官——赦罪,七月十五 三元日 三元大帝 水官——解厄,八月十五 D、日月五星 五曜 七曜 E、四方之神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原始天尊
• 玉清 • 芙蓉冠,穿云霞紫袍 • 三清殿中居中
灵宝天尊
• 上清 • 三清殿中居左或西
道德天尊
• 又称太上老君、太清 • 三清殿中居右或东
பைடு நூலகம்
玉皇大帝
• 总执天道诸神
北极大帝
• 掌管天经地纬 • 日月星辰 • 四时气候
南极天皇大帝
• • • • • 掌管南北极, 天地人三才, 统御诸星, 主持人间兵 革之事
道教文化知识
陈晓红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Pzhxiao_hong_chen@
道教的形成
形成——原始道教阶段,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184),河北巨鹿人。他在东汉末年汉灵帝 时期(184年3月5日)发动黄巾起义。以后太平道被禁止,残余信 众大多融入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34—156),又叫张道陵,沛国人(江苏丰 县),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东汉顺帝时(汉安元年,142年), 到蜀中鹄鸣山(鹤鸣山,四川大邑)修行,创五斗米道,于青城山 传教。 • 得名:入教者必须交五斗米,故名。 • 因张陵用符水咒语为人驱鬼治病,故又称鬼道。 • 张陵——天师,张衡(子)——嗣师,张鲁(孙)——系师,合称 三师,因此五斗米道亦被称为天师道。 • 东汉末年,张盛到江西龙虎山,在张陵所筑玄坛旧址建坛传 符簶。天师道遂以龙虎山为基地,世代流传。
• 相同:二者的建筑布局都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多为传统的院落式;有明显的中轴线,其主要殿 堂均居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则是僧徒的生活 居住区;二者均绕以红墙。 • 不同:称呼不同,佛——寺院、寺庙,道——宫 观;建筑物不同,佛——七堂伽蓝,道——神殿、 膳堂、宿舍、园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不同, 佛——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 楼等,道——山门殿、灵官殿、神殿等;道教宫 观的饰物有鲜明的意义。
道教的发展
东晋时期,天师道进入理论化阶段。江南豪 族信教,使天师道在理论体系上逐渐完善 起来。 代表人物: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 道教发展到南北朝时期,教义思想、科仪规 范、神仙体系、庙堂设置等均已完备,道 教理论体系和组织形式趋于成熟。
葛洪
• • • • • • • (283—343), 东晋道士,号抱朴子 。他将道教杂存的神 仙方术与中国儒家纲 常名教结合,著《抱 朴子》,为道教奠定 了理论基础。
道教名观
五重阳
• • • • • 全真派,创始人 王1112—1170), 号重阳子。咸阳人, 出身豪门。终南山, “活死人墓”。
邱处机
• • • • • (1148—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 山东栖霞人,曾应蒙 古成吉思汗(元太祖) 之诏,被封为邱神仙。
道教的基本教义
• • 1、道为万物之母 道教创立之初,奉老子为最高天神及祖师,以《道德经》 为圣典。以“道”和“德”为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把 “道”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加以崇奉,认为“道”是宇宙 的本源与主宰,为万物之母。“德”是对道理论的实践, 德者得也,得于道果谓之德。 2、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道教认为“道”可因修而得,得道即可长生不老,成神 成仙。 道教的修炼方法称为道术,如:内养、外养、房中术、 斋醮、符簶、守庚申
中国道教文化遗迹
三山——传说中三座神山,指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 符簶派名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丹鼎派名山:葛仙岭、罗浮山
道教发祥地
• A、终南山 • 山内楼观——道观之祖、老子墓、重阳宫为道教 圣迹。 • 终南山重阳宫、山西芮城永乐宫、北京白云观, 并称全真派三大祖庭 • 重阳宫是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修道和埋骨之处。 • B、青城山 • 道教创始人张陵在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便在青 城降魔、治鬼、传道,其子张衡、孙张鲁都在此 嗣法。故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 C、鹤鸣山
后土皇地祗
• 执掌阴阳,生育 • 万物之灵,山河 • 之秀的女神
天官
地官
水官
神仙
• •
•
• • •
• • • •
道教崇奉的仙有天仙、地仙、人仙、神仙,队伍十分庞杂,最多见的有: A、真武大帝——北方之神,水神,着黑衣,持宝剑。雷祖,武曲星,著名 真武庙有:广州佛山祖庙和云南昆明太和宫 ,武当山为其祖庭。 (赵 玄朗) B、文昌帝君——梓潼星君,文曲星,主大贵,掌管功名禄位。四川梓潼七 曲山,梓潼大庙文昌宫是全国文昌庙的祖庭。 (张亚子) C、魁星——二十八宿中奎星,主管读书人的文运,赤发蓝面鬼,足踏鳌头, 一手执笔,一手拿斗。“魁”有首之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便是应度 高中的象征。 D、八仙——张果老(拍板)、韩湘子(笛子)、吕洞宾(宝剑)、汉钟离 (扇子)、何仙姑(荷花)、铁拐李(葫芦)、曹国舅(渔鼓)、蓝采和 (花篮),八位仙人各有所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E、妈祖——东南沿海,航海女神,称天妃、天后或天上圣母。我国三大妈 祖庙:福建湄州妈祖庙(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 (林默, 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的六女儿,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在福 建莆田湄州岛羽化升天) F、财神 文财神——陶朱公,相传为春秋时的范蠡 武财神——赵公元帅,赵公明。相传为青城山的鬼帅,被张天师降伏,改邪 归正,被封为“玄坛大将”,能预料商贾行情 G、东岳大帝——生死之神,本为泰山之神,是道教中最高阴神
道观的主要殿堂
• 1、山门殿 供青龙、白虎,相当于佛寺的金刚 力士 • 2、灵官殿 供王灵官(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四周常有四大元帅:马胜、温谅、赵公明、关羽, 相当于佛教的四大天王。 • 3、神殿 所供尊神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三清 殿——三清;玉皇殿——玉皇大帝或四御;三官 殿——天地水三官 • 配殿常供: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关帝等。 • 此外,斗姆殿、藏经楼、鲁班殿、阎王殿、火神 殿、华佗殿、财神殿、药王殿等,供相关的神。
全真道
•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全真派,创始人王 (1112— 1170),号重阳子。咸阳人,出身豪门。终南山,“活 死人墓”。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 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提倡孝谨纯一,正心 诚意,全性以养真,注重清修内养,戒律严格。修行者必 须出家,不娶妻,不茹荤腥,继承了丹鼎派重内修的一些 传统。重内丹修炼,不尚符 ,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 • 全真七子:王重阳的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 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个弟子分别继承道统, 并自创门派,以邱处机开创的龙门派最兴盛。 •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栖霞 人,曾应蒙古成吉思汗(元太祖)之诏,被封为邱神仙
道教的仪则
• 道教讲求威仪,且内容广泛,如:斋仪、醮仪、住观威仪、 行止威仪、沐浴仪、服饰仪、入食仪等,都是约束道士行 为的一些礼仪规范。 1、称谓 • 男性——道士、道人、道长、乾道,或尊称为天师、炼师 等 • 女性——道姑、发冠、坤道 • 道观负责人——监院、住持或当家师 • 信教但不出家——居士、信士 2、服饰 • 道教的服饰为道袍和巾冠。 • 巾——道士们常戴的帽子,有九种;冠——是道士们撇在 发髻上的簪子。佩戴巾冠为服饰威仪的体现,也是道教徒 身份的标志。 3、见面礼仪
道教的主要经典
• 根本经典——《道德经》 •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唐代编成第 一部道藏《开元道藏》;明代的《正统道 藏》《万历续道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