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理念,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不可忽视。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自称为“道德经”的作者,庄子又被称为“逍遥游”的作者。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本、本质、源头,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这就是说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治”,而是要在自然的运行中顺从自然,不要过多干预或者强制改变事物的运行,这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顺势而为”非常类似。

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既然人力是无法改变大自然的东西,那么人类社会的运转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乐生于天时,治道合于人情”——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太多的人为干预,就可以按照自然规律,顺利地运转起来。

其次,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也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道”,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与天同在”的理念。

也就是说“天”和“人”是自然和人类的两种不同的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人类也应该顺应天道、和自然相处。

这样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美术、哲学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道家思想对文化价值的塑造与转化也具有相当的意义。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所追求的并不是功利的成功、利益的积累,而是一种“真我平和”的让自己心灵得到平静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被广泛地吸收和运用到中国文艺、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艺术的价值不再仅仅是在传达作品内在情感的同时,更应该是传达作品语言和形式带来的“美感”,以及创作者对自我境遇的“反省”。

对于人生也是同样道理,人生意义不在于能够得到多大多精彩,在于每个人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它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家的思考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哲学和宗教等方面。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纵横家思想等多个角度来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知识点。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由孔子创立,主张以仁爱和礼仪来治理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提倡“仁”的概念,即待人以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包括《论语》、《孟子》等。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道”这一概念,认为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根源,人应该通过放弃私欲和功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包括《道德经》和《庄子》。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由墨子创立,提倡兼爱、非攻和尚同。

墨子主张以兼爱之心对待所有人,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强调以非攻为原则,主张用道义和仁爱来解决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古代与儒家和道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强大的法律和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强调权威和集权治理,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关于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的研究。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的艺术和策略,包括攻守、布阵、用兵等方面的技巧。

它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实践和战争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学说,以鬼谷子和张仪为代表。

纵横家主张权谋和智慧,注重权术和策略,主张通过权谋和智慧来获取国家的优势和利益。

纵横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丰富而多元的,从儒家思想的仁爱、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墨家思想的兼爱非攻、法家思想的严刑峻法、兵家思想的战争艺术,到纵横家思想的权谋智慧,每一种思想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流派和思想,而道家思想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起源及特点、道家哲学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及特点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奠基人被认为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原则和应用,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张顺其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虚无缥缈的道,认为人应该去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去除杂念和欲望,从而达到超然的境界。

道家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看来,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人应该顺应自然流转,追求自然关系下的真理和善治。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摒弃私欲、功利和权力的追求,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

无为而治并不是懒散无为,而是指追求在无私无欲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做事,避免人为的干预,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道家哲学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

在道家哲学层面,道家主张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追求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他们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去除杂念和情感的干扰,以获得灵性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和人生观,许多文人士大夫追求清心寡欲的境界,反对功利主义和权力斗争,以此来追求真正的人生意义。

在社会伦理层面,道家思想也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守朴安静,追求简朴和无私无欲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道德观念。

尊重自然和顺从宇宙的理念,使得中国人注重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传统礼仪规范的形成,比如祭祀仪式、宴客规矩等,都带有深厚的道家思想烙印。

在政治制度层面,道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学经典导论04-11庄子的怀疑和批判

国学经典导论04-11庄子的怀疑和批判

4-11庄子的怀疑和批判作为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庄子对功利是蔑视的,因此他不依附于任何统治集团。

这是一种独立,保证了他思想上的自由与叛逆。

他超然物外,冷峻审视各个学派和社会万象,又学识渊博“无所不窥”,养成了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

老子的“道”论,庄子的齐物思想,铸就了庄子怀疑主义的批判武器,对社会人生、权威信条具有天生的否定力量。

这是在先秦其他思想流派里很少见的。

庄子的《齐物论》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怀疑论思想。

庄子的怀疑论是系统的,他不仅怀疑主体的认识能力,而且怀疑认识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和认识标准。

由此,庄子提出了以不知为知的怀疑论主张,并以怀疑论为武器批判各种权威和偏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还要不停的去追求。

是很危险的,因为人会受到时空以及后天教育的局限。

这是庄子对认识主体的怀疑。

庄周梦蝶,不知道何为真实,何为虚幻,这是庄子对主客关系的怀疑。

辩论争锋,输赢不能证明谁对谁错,也没有人能绝对的公正评判输赢,这是庄子对认识标准的怀疑。

他的怀疑论本身蕴涵有批判精神,是怀疑现实、批判现实的思维反映。

在《庄子》一书中,他对现实、统治阶级、仁义礼乐、智巧等的批判之辞尖锐激烈,俯拾皆是。

火力最集中之处,当属彼时已经赫然成为显学的儒家。

《庄子》一书,站在自然人性的角度上,批判了儒家所谓“仁义礼乐”给人带来的问题。

庄子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象征意味浓烈的寓言:“南海之帝为儵(shu),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忽就是时间,混沌就是本来浑朴自然的人心。

他认为,人心本是浑朴自然的,当人类智巧与日俱长,开始推行仁义教化,看似是一种“开窍”,实质上是一种违背人类本性的“有为”之举,会带来恶果。

庄子批判礼义教化,不是说教化不好,而是批判人们推行实践礼义教化的行为,不是出于天然,而是一种后天的人为,“人”与“为”加在一起,这个字就是一个虚伪的“伪”字。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

03
道教思想概述
道教思想的基本概念
以"道"为核心
01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是宇宙万物运行
的规律和法则。
重生养生
02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强调重生养生,注重
修炼和养生实践。
自然无为
03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
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道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无为而治
总结词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观 念,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干预、不 强制、不执着。
VS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人类常常因为过度的欲望和执 着而失去了自然本性,因此应该尽可能地 减少干预和强制,让事物自然发展。无为 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的 顺其自然,不妄为,不强求。
柔弱胜刚强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不妄为,不强求,以达到一种自在、自由、自主 的生命状态。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 、庄子等。
2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道 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 道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
3
庄子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更深入地探讨 了自由和生命的问题。
起源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源于古代的巫术、神仙传说 和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发展
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信仰和实践特点。
道教思想的主要教派与信仰
01
正一道
正一道是道教的主流派别,信仰 三清尊神,注重斋醮、符咒、法 术等修炼实践。

蒙田为何被很多中国读者所喜欢

蒙田为何被很多中国读者所喜欢

蒙田为何被很多中国读者所喜欢蒙田《随笔集》中折射出来的哲学思想之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亲和力。

他的怀疑主义、亲近自然、中庸适度原则等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的先哲们有着相似的语言表述。

因此蒙田的作品一直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开创了散文体的先河,并且他的散文集《随笔集》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非常受欢迎。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书中所折射出的超越时代的智慧,涉猎话题的博大,思想的深刻,更是因为蒙田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有许多相似性,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蒙田与中国文化并无实质性的接触,对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一无所知,但历史学家博克说:“蒙田迟早要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中国道家思想的人物。

”为何如此说呢?蒙田的散文为何会有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子呢?请从以下四点来理解:1,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蒙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怀疑主义,《雷蒙·塞邦赞》是《随笔集》中集中体现蒙田怀疑主义思想的篇章,其中有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座右铭。

蒙田的怀疑主义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

当时的法国正经历一场浩劫,这就是从六十年代初起,持续三十多年、席卷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法国宗教战争。

蒙田的后半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度过的,他彻底陷入对天主教的失望和怀疑中。

由于种种原因,蒙田放弃了波尔多市长的大好仕途,一头扎入自家阁楼的书海中潜心读书写作,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这个举动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解,同时期的法国作家、数学家帕斯卡还批评蒙田没有责任感。

然而这种退隐归田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有种熟悉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的庄周、陶渊明等一些东方的名人隐士。

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失望和怀疑之外,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怀疑上。

蒙田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对人的赞美和肯定已经到达极致。

蒙田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蒙田怀疑人的理性,怀疑人的认知能力,认为人其实一无所知,却盲目自负的把自己当作世界之王。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对后世影响力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道家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其与道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后来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道德经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由古代先贤老子所著,其中道的概念是核心与主题。

在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了道的本质与特征,强调尊崇自然与去争夺的态度。

这一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社会,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乃至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宇宙的规律和基本内在力量。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与无为而治。

在古代社会,由于封建等制度的压迫,人们普遍缺乏解放自我的机会,因此道家思想的倡导无疑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捍卫人性的精神支持。

与道家思想相对应的是道教文化。

道教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追溯到先秦时期。

道教的核心信仰是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通过修炼和悟道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道教的修炼方法以内丹修炼为主,通过调养身心和冥想等方式以达到修道的境界。

道教文化通过庙宇、符箓、行仪等方式,深入民间,并形成了一种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

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

道家思想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它的思想根基。

而道教文化作为一种实践和信仰体系,则通过具体的方式和仪式传递和实践了道家思想的思想观念。

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由与去争夺的品质,使人们心怀宽厚,追求宽容与和谐。

同时,道家思想的坚持无为而治,使当时的社会形态得以相对稳定,减少了抵触与冲突。

而道教文化,则在宗教仪式与信仰的宏观层面上凝聚了社会共识与认同,提供了人们超越尘世困扰的精神舒适区。

如今,道家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作文

辩证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作文

辩证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作文英文回答: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alectical Thinking.Confucianism and Daoism, two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China, have profoundly shaped Chinese culture and thought. While they share some commonalities, they also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articularly in their approaches to dialectical thinking.Confucianism.Confucianism, founded by Confucius in the 6th century BC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 propriety, and social harmony. It views society as a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ruler at the apex and the common people at the base.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the ideal society is one where everyone knows their place and fulfills their dutiesaccordingly.In terms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Confucianism is characterized by a focus on the "Golden Mean." This concept holds that virtue lies in moderation, avoiding both extremes. For example, in the Analects, Confucius advises against being "too hasty" or "too cautious" and instead recommends find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Confucius also believed that the way to achieve harmony and order is through educ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He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classics,practicing ritual, and cultivating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By following these principles, individuals can become exemplary citizens and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Daoism.Daoism, founded by Lao Tzu in the 6th century BCE, is characterized by a mystical and naturalistic worldview.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and the Dao,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or pattern of the universe. Daoists believe that the Dao is beyond human comprehension and cannot be described or defined.In terms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Daoism is marked by a rejection of opposites and a focus on unity and wholeness. Daoists believe that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They see no fundamental distinction between good and evil, life and death, or self and other.Daoists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pontaneity and non-action (wu-wei). They believe that the best way to live is to let go of attachments and desires and to follow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Dao. By doing so, individuals can achieve a state of serenity and harmony with the universe.Comparison.While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share some common features, such as a focus on ethical conduct and the importance of self-cultivation, they differ significantlyin their approaches to dialectical thinking.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Golden Mean and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opposites. Daoism, on the other hand, rejects opposites and focuses on unity and wholeness.Thes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dialectical thinking have influenced the ways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have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For example, Confucianism has shaped the Chinese emphasis on education, hierarchy, and social order. Daoism, on the other hand, has influenced the Chinese interest in nature, spontaneity, and mysticism.中文回答: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辩证思维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开创了散文体先河,并且他的散文集《随笔集》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非常受欢迎。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书中所折射出的超越时代的智慧,涉猎话题的博大,思想的深刻,更是因为蒙田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有许多相似性,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蒙田与中国文化并无实质性的接触,对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一无所知,但历史学家博克说:“蒙田迟早要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中国道家思想的人物。

”而他的适中、谦逊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也有相似之处。

当然,蒙田哲学思想中的及时行乐的主张与中国文化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1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蒙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怀疑主义,《雷蒙·塞邦赞》是《随笔集》中集中体现蒙田怀疑主义思想的篇章,其中有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座右铭。

蒙田的怀疑主义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

当时的法国正经历一场浩劫,这就是从六十年代初起,持续三十多年、席卷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法国宗教战争。

蒙田的后半生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度过的,他彻底陷入对天主教的失望和怀疑中。

由于种种原因,蒙田放弃了波尔多市长的大好仕途,一头扎入自家阁楼的书海中潜心读书写作,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这个举动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解,同时期的法国作家、数学家帕斯卡还批评蒙田没有责任感。

然而这种退隐归田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有种熟悉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的庄周、陶渊明等一些东方的名人隐士。

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失望和怀疑之外,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怀疑上。

蒙田是一位獨树一帜的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对人的赞美和肯定已经到达极致。

蒙田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蒙田怀疑人的理性,怀疑人的认知能力,认为人其实一无所知,却盲目自负的把自己当作世界之王。

但蒙田不是不可知论,而是相对论者。

他在《雷蒙·塞邦赞》中指出人类对美的定义没有固定的标准:“意大利人认为肥胖是美,西班牙人认为骨瘦嶙峋是美,而我们法国人有人认为白皮肤是美,有人认为褐色皮肤美;有人认为纤弱温柔美,有人认为健康丰腴美”。

蒙田进而突发奇想:“当我逗猫玩的时候,天晓得是它逗着我玩,还是我逗着它玩?”这与庄周的迷惘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周梦蝶,抑或蝶梦庄周?人类相较于动物贵在有理性,但动物难道就没有理性,并且人类的理性就能认知真理?事实是人类什么也不知道,蒙田将自己视为考察对象,客观的评价,才会发出了那句呐喊:“我知道什么?”
蒙田提倡人类多亲近大自然,因为自然蕴含着真正的真理。

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格也与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2
蒙田和儒家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精华。

其核心是人不应该处于任何极端之处,而是要站在中间地带,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偏不倚。

这是生存的哲学,因为位于中间地带的事物比靠近两个极端的事物生命力更长久。

两个极端是相互关联的,彼此转化的。

而蒙田的适中原则与儒家的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惊人相似。

蒙田在他最后一篇散文中写道:“不足和过多殊途同归”,“我认为中等价值是最好的价值”,“一个伟大的心灵,喜中庸而恶卓越”等等,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

另外,儒家思想还鼓励人要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一日而三省吾身。

蒙田同样建议人类要自我完善,自我丰富,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并发挥出人类最好的那部分,骄傲自负是人类最大的错误和缺点,真正的智者是谦逊的人。

蒙田在《雷蒙·塞邦赞》中批评人的无知、傲慢时有一段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

”蒙田认为谦逊的人是真正的智者,这也和儒家思想很相像。

3
蒙田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同
蒙田的相对思想,对自然的崇尚等都与道家思想相似,但他的怀疑主义远没有庄子来得彻底。

蒙田的怀疑仅限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怀疑事物世界的客观存在。

他的怀疑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宗教和一些人文主义者的,是平息宗教战争纷争、恢复天下太平的手段。

而庄子不仅怀疑人的认知,也怀疑物质对象的客观存在。

在庄子看来,一切都是虚无的、不可靠的,人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去顺应天地间的“道”。

但蒙田不否认生命和物质世界的真实性。

蒙田的适中有序,中等价值最好等思想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

但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治世之道,是情感和理性的折中,多少有点违背个人意愿,压抑个性,从而达到济世救民的目的。

而蒙田的中庸思想尊重个体生命,他是在设计一种人生境界:“最美好的生活是普通的、人人可及的生活,有条不紊、没有奇迹、不越常轨”。

蒙田希望人们用中庸思想来进行自我调节,在动荡的时代,仍能快乐的生活。

结语:
蒙田的哲学与怀疑的道家思想和中庸的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相似,蒙田的怀疑思想中包含享乐主义,他提倡及时行乐,推崇人体价值,对生命重视,还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心态,这与道家思想的超脱尘世,与儒家思想的压抑个性、磨平棱角在更深的内涵层面还是存在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