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老庄及道家哲学思想

老庄及道家哲学思想

《周易》从内容到形式都为道教所吸收, 它渗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体系、 方术仪式、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老子 的《道德经》在《易经》之后,虽然老 子未曾提及《易经》,但是《易经》的 基本的概念----阴阳,变化,刚柔,进退, 祸福,吉凶,都提及了。
乾、 坤、震、巽xù n、 坎、离、艮gè n 、兑
“名”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 或事物的表象。取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
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道“道”是内在的、实 际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虚的东西。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 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天地之始,无名无相,一片寂静,不知几劫几 世,突然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有了母,也就有了名, 故“道”是根本,“名”是表象,同时也是实 质。 所谓“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道家思想核心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 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 运动。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 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 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 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 —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对立面的统一)
五老
说法一: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说法二: 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 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 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 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 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
南斗六司: 天府宫:司命星君 天相宫:司禄星君 天梁宫:延寿星君 天同宫:益算星君 天枢宫:度厄星君 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元: 天枢宫贪狼星君 天璇宫巨门星君 天玑宫禄存星君 天权宫文曲星君 玉衡宫廉贞星君 开阳宫武曲星君 摇光宫破军星君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
雍正的诗:百年勋名身外影,一生荣辱镜中灯



老庄的智慧(八)——贫与富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 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寿也。《老子第三十三章》 庄子借粮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 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 秋水篇》 曾子、原宪、颜回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老庄的智慧(七)——荣与辱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式,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老子第二十八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 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 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楚王使请庄子的故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盗亦有道的故事: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 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 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庄子》 虎狼仁也的故事:至仁无亲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7、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qú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儒道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 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 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 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 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紫气东来图
而 著 《 道 德 经 》 , 后 出 关 西 。
子关他载度喜西天周 骑令向难关深迈象昭 青,朝逢西通进,王 牛 而以廷的行天,只时 至便请求,道此见, ,迎求道这,为东一 应接作机可知祥方夜 尹圣为会是有瑞有尹 喜人函,自圣之紫喜 请。谷于己人象气观 求老 关是千要,向察

老子出关
范曾· 老子出关图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13页/共14页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第14页/共14页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大宗师》)。这种状态是一种无所羁绊的精神
绝对自由,它与“道”的境界也就相仿佛了。
第11页/共14页
《人间世》(节选)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 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 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
第10页/共14页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第1页/共14页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2页/共14页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三讲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三讲老庄与道家文化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 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送白骨,令宵红绢帐底卧鸳鸯——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 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 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 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 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兼及其转型与创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

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可开、相互依存的,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因为我们向学生们介绍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知识本身,而是要使学生透过这些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而辅之以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 庄 与 道 家 思 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②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在汉初发挥了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的明显作
用,在思想领域获得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 其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发展到了盛极一时的状态,突出地 表现于《淮南子》一书。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 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朝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概论——
老庄与道家思想
2016年11月13日
主要内容

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道家学说的 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
“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 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各派对于道的描述存 有一定的差异, 但“道”有几个 基本的特征却是 各派所公认的。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三、道效法自然的品格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四、道是无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 上古而不为先。” 一方面又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产生与背景)
1、原始母系社会的遗风。贵柔、守雌、 水德,用温柔、慈爱的方式统治社会, 由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演化到对生命的 重视和对生命起源的探求。 2、对宇宙时空的形而上思考。陆九渊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那 么,宇宙空间的中心是什么?宇宙时间 的起点又是什么?老子说是“道”。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五、道确实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 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六、道之辩证法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且“周行而不殆 。”
庄子也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是谓天均。”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一、道为万物之源 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畴
就是一个“道”字。“道”为万物之宗,是宇宙 的本体,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研究了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提出“道 ”为世界最初根源的学说,他曰:“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 气以为和。 ”
这是老子设定的道产生万物的秩序。道为万 物之源,而自身却不再有源。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开 辟了不同的发展路向。庄子哲学的出现,就是其中最重要 的分化之一。
以庄子为代表的具有隐逸倾向的一批道家学者远离了 寻求政治体制改革和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主潮,把道家引 向了对现实和传统的批判以及探索人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超 越的方向。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 殆矣”,故庄子主张“齐物我”“齐生死”,“无己,无 功,无名”,从容进退,宠辱不惊,在有限的人生中,体 会无限的自由。(重视生命、发现与尊重个性、追求真情 实感、追求“神韵”境界)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①先秦道家思想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二、道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 之毒之,养之覆之。”又曰:“大道泛兮,其可 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 养万物而不为主。” 这里老子是把“道”作为字 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庄子也提出了“本根”的概念:“惛然若亡 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 根”。本根是宇宙的最高根本,万物所以存在的 根据。
老子又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 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庄子也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 (二)道家的演变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④后期道家、道家与道教
即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 “无为而无不为”。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产生与背景)
4、对个体价值尤其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道家一般 不看重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如儒家、法家看重的道德品 格、功业成就、政治权力等),而是人的生命价值、人的 个性、独立性、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境界。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身重于物”,表现出对 个体生命的有限的忧患和“贵生”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产生与背景)
3、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大 动荡—“礼崩乐坏”,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重建社会秩 序的主张:
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而道家认为 他们都是用人为的办法重建社会秩序,而这是违背自然规 律的(道德的、法律的),主张恢复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秩 序。
②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是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个分支,它
肇始黄帝,本宗老子,以热衷于探讨治国之道的鲜明特色 而有别于约略同时出现的以庄子为代表的另一个道家分 支。“黄老”之称不见于先秦典籍,而首见于《史记》。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②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改变了早期道家疏离
政治的一贯态度,转而积极地接近 政治权力,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是 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③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界比较活跃
的时期。这一时期崇尚道家的哲学思潮主导了思想界, 称为魏晋玄学,亦称为魏晋新道家。
学是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开创,其
玄学之名即来自《老子》的“玄之又玄”。玄学所讨论 的核心问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试图用道家理论 来重建名教的理论基础,解决社会危机和知识分子的信 仰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