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考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彳图次化椀论篆习要点(整理版J注1:这个整理版可能不一定很完善,大家如果发现有缺漏或者失误的可以补上或改正并且重新上传。
2、红色部分是我认为可能会考的考题得分点,大家可以参考。
3、大题部分相信大家都有抄下来了,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己经整理好了,哪位整理好了的可以传上来一起共享哈。
祝大家考试顺利!1、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
2、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3、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4、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6、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7、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8、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2、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1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14、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1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16、商鞅制定连坐法,17、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国学的概念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总称。
国学源自中国传统文明,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国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
二、国学的历史渊源国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
尧舜禹启蒙学术,孔子提倡儒学,老子倡导道家,墨子提倡墨学,庄子提倡庄学,孟子提倡孟学,解说训诂孔子经典,这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符号。
隋唐时期,大量的经学文献产生,成为儒家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新儒家学说。
清代儒学达到巅峰,学者们著书立说,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巅峰时期。
现代国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学术,形成了新的国学研究体系。
三、国学的基本内涵国学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儒家思想是国学的核心,涉及《五经》、《十三经》、《论语》、《庄子》、《尚书》、《大学》等经典,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
在文学领域,国学涉及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在史学领域,国学主要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三国演义》等历史文献和史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哲学领域,国学主要包括《六经》、《道德经》、《易经》、《庄子》等哲学经典,以及儒学、道学、墨学、法学等各种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观念。
在艺术领域,国学主要涉及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四、国学的研究方法国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对比研究、现代研究等多种方法。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小学中国文化知识点归纳

小学中国文化知识点归纳中国文化知识点归纳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的国家。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开始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对小学阶段中国文化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
1.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比如春节期间家庭团圆、吃年夜饭、贴春联和放鞭炮,元宵节时吃汤圆、猜灯谜和放烟花等。
3. 中国传统戏剧:中国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戏剧,如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而闻名。
4. 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而著名。
著名的传统建筑包括故宫、乐山大佛、长城和寺庙等。
5.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等。
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意境而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6.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乐器和音调而著名。
著名的传统乐器包括古琴、二胡、琵琶和笛子等。
传统音乐通常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
7. 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品味而闻名。
著名的传统服饰包括汉服、旗袍和蓝布衫等。
每个服饰都有其特定的制作工艺和用途。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武术、茶道和饮食文化等。
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而著名。
中医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按摩疗法等。
10. 中国传统体育:中国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哲学思想而闻名。
著名的传统体育项目包括太极拳、功夫和武术等。
这些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注重内外兼修。
以上是小学阶段中国文化的主要知识点的简要概括。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进对中国的热爱和认同。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一文化的定义简单应用文化的定义文化即人话其中“文”即纹路“化”即从人心到人体由物质到精神在到物质的过程。
西方学术认为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
国内通常把文化概念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仅指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综合运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八个阶段如下第一个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者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用打击、刮削的方法制造粗糙的石器工具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方法工艺较为精细。
就物质文化来看中国在新时期时代已经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制陶业和丝织业的出现导致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旧制度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经历了从血亲杂交、血缘群婚到族外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就精神文化而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迹呈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态。
具有记事或象征特征的刻绘符号一杯较为普遍的的发现。
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遗迹也在各地被普遍发现。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者“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三代。
这个时代主要有文字的发明。
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建立、宗教性礼仪中心的建筑等此外大型的宫殿、祭坛和文字的发现无不确切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初现。
周代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所不包而又文质彬彬的礼乐文明。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社会制度方面封建制度开始萎缩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已在酝酿之中。
文化思想方面以儒、墨、道、法、名。
阴阳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开始崛起。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包括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大力推行思想文化的统一“焚书坑儒”事件也严重破坏可古代经典的传承终因秦政暴虐被汉王朝取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汉王朝均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国力最强的国家。
修筑万里长城创立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此外还有汉赋、汉文以及纪传体通史《史记》、断代体《汉书》和指南针和造纸术的发明。
此阶段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还有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创立。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转折时期。
在社会政治方面门阀制度和土族政治取代了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成为此后几百年间中国政治文化的突出特征。
社会政治的分崩离析引发了文化的分化与多元。
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开始盛行。
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阶段包括隋、唐两代。
隋唐在政治上创立三省六部制其文化格局可以说是“儒道佛”三教鼎力中国化的佛教也创立于此时其中尤以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
此外此时代另一重大成就就是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人才铨选制度的建立。
国家的统一强盛政治的清明宽松文化的多元兼容造就了唐代文学艺术的极大繁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
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就历史的逻辑来看这次转折自唐代中叶就已经开始“安史之乱”是其界标。
此阶段的具体表现为理学的创立、上层文化的雅化、市民文化的勃兴、文官政治的确立和科技的发达等。
宋代科技的突出成绩是指南针和印刷术、火药的发明。
以宋史的南迁为标志中国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移。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罗马天主教也于此时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教区。
第八阶段是中国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编的时代包括明清两代。
政治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集政治、军事、财政权力与一身。
明清时代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和集大成时代。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的编撰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化臻于成熟的象征。
在学术方面明代的“心学”和清代的“朴学”是明清两代最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中国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中国文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
中国的人文精神所重的不是个体的人、人的个性及其自由发展而是群体的人和人的群体性是家庭、宗教、国家乃至天下。
所以说中国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
第二伦理本位。
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社会形态使得中国文化围绕男女、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乃至君臣等各种关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伦理规范。
第三天人合一。
天在此指自然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体上说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四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彼此孤立的农业自然经济造成一个极度分散的社会因此就需要有一个高度统一的权力机构来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整合但统治者毕竟要靠劳动人民养活所以尊君与重民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相辅相成的两大特制。
第五尚中贵和。
中者中庸和者和谐。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
尚中就是保持适当的尺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凡事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如此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理解近现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争论。
物质层面的争论19世纪60年代以前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制度层面的争论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张学习西方制度鼓吹君主立宪批判专制倡导民权。
创办报纸开设新式学堂鼓吹“诗界革命”、“小说革命”。
观念层面的争论无私新文化运动改造国民性问题与主义之争。
关键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问题与主义东西文化科学与玄学中国社会性质为人文精神。
第一章人生——社会思想一儒家思想简史综合运用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包括以下四个阶段1. 先秦儒家。
先秦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个人修身方面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方面的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一种旨在济世与实践的、具有积极入世色彩的哲学思想体系富有浓厚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
2.两汉经学。
汉代时儒学成为经学成为了与政治相贴近的学术。
针对经典的不同字体和版本当时出现了古文经和今文经。
在诠释经书的过程中汉儒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趋炎附会并歪曲经书原义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特色为统治者的政权添加浓厚的神秘色彩由此两汉儒学经学化的沦陷导致了儒学的神学化最终在思想和学术上濒临灭绝。
3. 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主要指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明代理学主要之阳明心学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两脉分支其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偏重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天即理”后者认为“心即理”前者向外物求理后者则向内心求理前者强调“积学成圣”和后天的学习和反省后者强调直指本心即知即行的建议功夫前者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后者则正注重张扬个性人格。
4. 清代朴学。
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指斥理学的虚空浮泛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口号致力于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找出经邦治世的出路然后随着清初遗民的救世热情逐渐冷却和统治者文网的日趋严密儒学逐渐走向了纯学术的方面学术上的轻宋学重汉学最终演变为沉潜的朴学及对古代典籍的整理、训诂和考据之学。
简单的应用古文经和今文经的异同针对经典的不同字体和版本出现了古文经和今文经。
其中古文经和今文经同属于儒学范畴今文经是凭老师宿儒的记忆口耳相授以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整理而成的经书古文经则是先秦的古字写成流传下来的经书。
今文经推崇孔子古文经推尊周公今文经注重发掘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文本训诂和名物考释。
今文经学意在干预政治好讲阴阳灾异学风活泼而常失之空疏荒诞古文经学专注经文本义和典章考据学风朴实而常失之繁琐。
今文经学主张合时古文经学主张复古。
两者的矛盾消长常常与社会政治动向和时代精神风气相配合成为政治革新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重要特征。
二儒家代表人物识记 1.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礼”主要代表作为《论语》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创了平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及主流其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2孟子名柯鲁国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了“性本善”的人性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的政治观倡导“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思想其代表作为《孟子》。
孟子的学说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3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所长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他与孟子学说相辅相成突出孔子的“礼”提出性恶说。
其代表作为《荀子》。
2.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董仲舒西汉人。
他提出“天人三策”显露出儒学神化的倾向代表作有《春秋繁露》。
孔颖达唐代人唐代经学家有以疏解经的著作《五经正义》它的颁行标志着经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
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皆以此为准对封建社会的思想学术有重要影响。
3.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周敦颐、二程、朱熹、陆王。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实万分”的命题其代表作为《周子全书》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二程致中国北宋理学家程颢与程颐兄弟。
兄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
世称“二程”因二程为洛阳人故历史上称其学派为“洛学”。
二程的哲学本体论核心是“天理”或“理”其代表作为《二程全书》。
3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人南宋哲学家。
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说”。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
4陆王指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南宋金溪县人。
人称“象山先生”其代表作《陆九渊集》。
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命题主张“吾心之良知即理”“知行合一”代表作为《王文成公全书》。
3. 清初儒学代表人物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
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
2 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主张“经世致用”著有《日知录》等3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
他提出“循天下之公”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戴震字东原是请乾嘉学派中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哲学上肯定“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世界本体论主张性善说。
著作《戴氏遗书》《戴震集》。
三儒家主要典籍理解“四书五经”、《论语》、《孟子》《荀子》《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孟子字义疏证》1“四书五经” “五经”指5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时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立于学官故称“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