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合集下载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颇为密切,中国电影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较有力地促进了电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电影类型。

道教文化是中国电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影片类型、故事内容和情节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

本文试图对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电影的关系进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现象加以考察,寻找走出误区的合理化对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

东汉末年,道教勃兴,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由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在西蜀鹤鸣山创立。

太平道由张角于东汉灵帝时创立,以《太平青领书》为主要经典,并发动过“黄巾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使其成为官方认可的道教正统,史称“北天师道”。

大约与此同时,南朝道士陆修静也在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史称“南天师道”。

在发展过程中,道教又先后涌现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净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新旧教派发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统。

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纳伏羲八卦和易学作为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为思想渊源,兼采儒墨观念作为伦理道德,又采用巫觋之风和谶纬之学作为“术数”,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谱系,发展出呼吸吐纳、存一守思、金丹修炼等多样化的炼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术和一整套斋醮道场的科仪程式。

堪称内容深广、蔚为大观。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竞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对方的成分。

如“《列仙传》云: ‘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经。

《功夫熊猫》系列中“道”文化意象的传递

《功夫熊猫》系列中“道”文化意象的传递

功夫熊猫》系列中“道”文化意象的传递《功夫熊猫》是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工作室制作、派拉蒙影业出品发行的动画影片,已于2008 年、2011 年推出两部。

两部影片都借用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因素,再加上好莱坞的精密制作,让国内爱影人爱恨交加。

本文在析出电影中技术与娱乐因素的基础上力图挖掘分析该影片中的“道”文化内涵即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意象在电影中如何得到了成功地展现,这既能促进“西方化”的中国文化因素的国内接受,又能为中国文化的“西送”提供新的视角。

一、“道”文化意象的构成(一)文化意象的概念文化意象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财富的精华,它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还具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

但是在谢天振教授的专著《译介学》中的“文化意象” [1] “并未和传统的意象进行对比,指出其差别,导致文化意象与传统意象的混淆” [2] 。

事实上,文化意象只是翻译学词汇表述层面的一个简单术语,并无其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将它应用到任何文化主体的表述关系中。

在表述人们对周遭事物的观感时,人们通常用具体的事物来指代抽象的概念,以已知、易知来推测未知或难知。

而文化意象其实就由这两个层面构成即物象和寓象。

前者作为一种感性经验,可以呈现为一种乃至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后者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感情,可以被理解为“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 [3] 。

物象一般是信息意义载体,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客观部分,寓象呈现更多的则是主观因素。

文化意象通常在文艺作品方面表现得更为深邃,因为文艺作品常常赋予具体生活事实想象与虚拟的层面。

《功夫熊猫》系列作为美国好莱坞以“中国功夫+中国国宝大熊猫”信息粘贴为模式的巨型制作,少不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意象的深入体悟。

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的文化意象在此系列影片中虽看似缥缈,却框架清晰。

(二)“道”文化意象的构成“道”文化在这里包括道家文化与道教文化两部分。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儒道文化众所周知,武侠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都有他自己所神往的一个快意恩仇的世界。

在此之前,金庸、古龙、梁羽生笔下的那些漂泊江湖的侠客在笔者的心目当中已构筑了清晰且具体的武侠形象。

中国的小说家们利用这些人物将武侠转化为一种流行文化,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使他们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太过成功,以至于给后来者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

武侠故事的描写方式已经基本定型,而其审美趣味也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循规蹈矩尚能延口残喘,而欲求变化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点,如果说在笔者没有第一次完整看完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中国武侠片;它的动作过于轻盈而显得缺乏力量感;它的故事主人公不明显,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邪对立。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卧虎藏龙』最后的成功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而且,笔者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决非侥幸,不只是因为飘逸的动作镜头,黑瓦白墙的江南景致或者是哀婉悠扬又不失大气的音乐;而是因为创作者找到了一个描写武侠世界的全新着眼点——从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描述故事。

而这不仅真的给外国人带来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又成功地树立了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把这次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古典文化对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次重大胜利。

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必然要先谈及“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春秋时期孔丘创儒家学派,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中国武侠电影之文化

中国武侠电影之文化

中国武侠电影之文化武侠文化与情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如超级英雄之于美国人,而武侠在中国因其悠远的历史和繁复的内容,而更显的丰满。

有一句俗话说,“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因之使得中国的武侠电影曾几度繁荣,气象盛大。

它作为一大类型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乃至世界的电影史上,都占有重要的,无可替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葩。

这与它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武侠电影融入了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是中国文化的全面反映,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1、孺家、道家、佛家等学说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一种勇于人供的人生观。

一种重义轻利、兼济天下的价值观,一种牺牲自我、委曲求全的处世观和伦理感化的教育观。

在中国武侠电影中,其人物也多以儒家规范来约束自己,体现了一种儒家风范。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无为”并不是真的无为,而是因势利导,清虚自守,谦卑自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灭是非,齐生死,忘物我,合异同,才能逍遥自得。

这与电影中的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佛教教义的全部内容是“四谛”:“苦谛”、“因谛”、“灭谛”、“道谛”。

佛教认为人生困苦多多,全是贪欲作怪。

此说在两汉之际传人中国,逐步地中国化,主张普度众生,因果报应。

这种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解救自己的信念,特别是擅长武功的少林寺、南少林寺的历史故事,成为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爱。

中国的武侠电影,清净无为、顺其自然,往往是侠客们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武侠电影并没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宗教的教义直接转变成暴力的旗帜,而是巧妙地将宗教的伦理与其影片的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提供了合理的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叙事突出了宗教自身的…出世精神”。

2、环境:“天人合一”的美学综合表现中国武侠电影,取材于民族传统文化,纳为己用,致力于美的综合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武侠电影,同时又深深浸润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江南的小桥流水、西北粗犷苍茫的沙漠、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这些自然景观在武侠电影中呈现出特有的民族风情。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一、引言中国电影的进步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不息探究和进步,如今中国电影已成为国内外观众瞩目标焦点之一。

当代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究

当代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究

当代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究当代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究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融合与创新的革命,以更为多元化、理念更为独特的形态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尤其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中国电影也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特色。

本文着重探究当代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深入剖析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电影中的体现1.题材阐释中国电影在题材上,时常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比如《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大明宫词》等,这些电影都以明清时期作为背景,讲述了各自不同的故事情节,同时高潮迭起的剧情和极度饱满的美学包容,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角色刻画中国电影在角色刻画方面,也常常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展示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度感,在视觉和精神两方面切切实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鬼子来了》中的英雄人物,他不仅仅是一个祖国忠诚的战士,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勇猛、正义、忠诚等核心价值。

而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既深谙武学,又兼顾家族尊严,并肩战斗的勇士,在电影的票房收入和口碑评价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艺术形式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电影也经常通过艺术形式,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比如,凭借着前期的热度,幻想式的通俗传奇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之一。

如《捉妖记》系列电影,该系列电影通过灵动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和丰富的故事,成功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放弃的精神理念,通过这些电影,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两、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1.鲜明的文化特色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大多体现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电影以其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的深度、广度和情感,成功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张力都没有任何欠缺。

论宗教文化与我国影视创作的融合

论宗教文化与我国影视创作的融合

论宗教文化与我国影视创作的融合【摘要】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文化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介绍、保护、宣传已成为必然。

纵观世界影坛涉及宗教题材的电影更是层出不穷,《七宗罪》《诫》《达芬奇密码》等电影我们更是耳熟能详。

可是我们国产的宗教题材电影却始终没有获得国外宗教题材电影那样高的成绩。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我国宗教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合作又该何何从?【关键词】宗教文化,影视艺术,西方宗教,宗教政策,历史文化【正文】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宗教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而且在于宗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社会体。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断被淡化,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如何使不断衰弱的宗教文化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已然成了宗教及文化保护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影视艺术是现代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表现题材来源广泛,并且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往往会在某阶段形成一定影响力。

影视艺术与宗教文化的结合,对两者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影视艺术在宗教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和题材,宗教文化也借助影视艺术的外壳使,使宗教文化内涵得到宣扬。

纵观世界影坛,宗教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七宗罪》《达芬奇密码》《十诫》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的宗教题材电影,宗教题材的电影已然成为了电影文化市场的一只生力军。

但是回顾中国电影市场,在我国,宗教题材影视作品并没有取得非常高的成就,甚至我们很难说出几部纯粹意义上的国产宗教题材电影,那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如先分析一下国产宗教题材电影和国外宗教题材电影的区别。

首先,我认为,在题材挖掘的侧重点上,我国与国外一些国家有所不同。

比如在好莱坞的电影编码中,政治意义时常依附于宗教教义之上:”为上帝而战,为自由而战”,这种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一体化,把好莱坞表面上五彩缤纷的电影大厦,用两根坚固的栋梁支撑起来。

道家思想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影响

见其 首 , 随之不见其后 。” 庄 子则说 :无为无 形 , 悯 “ 可传而不可 皆可 与心灵契合 , 精神 与 自然和谐贯 通 , 从而达 到“ 天人合一 ”
受, 可得而不可见。” 是 “ 又是实实在在 的存在 于万物之 的境界 , 道” 感悟到生命的真 谛。 中 ,道之为物 , “ 惟恍惟惚 。 惚兮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其中 “ ” 道 这一美 学命题 的建构 , 对于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 : i t家思想; 中国电影 美学 中图分类号 :0 J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 0 )2 0 3 - 4 10 — 2 0 2 1 0 — 12- 1 0
以老庄思想为 核心的中国道家思想 , 中国的文化传统 和 有物。 对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精甚真 , 中有信。【 成万物的 其 ”生 8 美学 的形成和发展起到 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 “ ” “ 道 又有 自己独特的生存 运动方式 , 现 出事物 的矛盾在一 表 特的理论 , 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不研究 老子 和庄 定条件下可以互相依存并相互转化 的规律性 , 。【‘ l ‘ 事物 的运 动都遵 子的美学 , 就不可能真正懂得 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 的秘密 ”Ⅱ 循着一定的“ 。“ 。馐 道” 有无相生 , 易相成 , 难 长短 相形 , 高下相倾 , 家提 出的 “ ” “ ” “ ” “ 、 虚” “ 、 味” “ ” “ 道 、气 、意 、象” “ 、 实” “ 、 妙 、虚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 ”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 静” “ 、象 罔” “ 、游” “ 、意境 ”等等 已经组成 了中国美学体系 的基 于有 , 有生于无。 ‘ ” 流行于万物者 , 道也。 …由此可见 ,道 ” ”】 “ 是 本范畴和核心概念 , 并且成为 中国人思考人生 以及进行艺术创 生成宇宙 万物的根本 , 是万 物生存运 动 的法 则 , 是有形世界 与 作 的重要思想来源 之一 。因此 , 考察 中国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无 形世界之 间的联 系 ; 是一个 具有无 穷生机 的大生命体 , 相生 都不可能脱离道家思想对其造成的影 响。 中国电影作 为一 种新 相克 , 周而复始 , 生生不息。 生的艺术形式 , 在世界电影之林 中独树一帜 , 风格独 特 , 能不 不 说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濡染 了道家思想 的结果 。 人与万 物一样 , 同处 在宇宙之中 , 随着“ ” 道 的运动而运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

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

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

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道,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

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黄巾起” 。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

在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

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

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

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

’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

”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有司命、司禄。

皆中国旧籍及道书所有者。

”佛道互渗的结果,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以致出现了“佛本是道”的观点。

最著名的说法是“老子化胡成佛” ,例如《后汉书·襄楷传》云 : “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后世道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化胡经》等,益推波助澜,宣扬此说。

该说以佛为道教弟子,认为佛教是道教演化而来的,是道教的分支。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将观音菩萨化名慈航道人,连同文殊、普贤菩萨,一起列为元始天尊的弟子,还把佛教的燃灯佛拉入道教,称为燃灯道人。

从佛教史和道教史的角度考证,“佛本是道”的观点未必站得住脚,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该观点充分说明了道教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道教文化把长生不死当神仙作为最高理想和追求目标,充分肯定人类的三大愿望———生存、享受、精神满足,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巨大。

许地山认为,“道教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古代社会的贵族阶层祈求长生,永远享受今世的荣华富贵,对服食烧炼丹药最感兴趣 ; 下层民众则渴求神通广大的仙人主持正义,扶危济困,消灾赐福,因此某些关于仙人斩妖除邪、护佑百姓,或普通人入深山访求异人学道、运用法术报仇雪恨的故事在民间特别流行。

近些年重新活跃于民间的风水堪舆、相术、命理、择日、请神驱邪等,都是与道教文化有关的活动,此外,农村盖房时贴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以及气功、太极拳等内家拳法,也都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二、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类型片发展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就从道教文化中汲取养分,道教文化不仅为电影提供了生动精彩的奇幻故事,提供了神奇谲诡、色彩绚丽的意象,还为电影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发展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国类型影片。

中国早期电影接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初是通过文学作品间接实现的。

由于道教文化影响深广,不少文学作品如游仙诗、唐传奇、明清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以及民国时期的《蜀山剑侠传》等仙侠小说,乃至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道教文化的影子。

诞生之初的中国电影,有相当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通过文学作品的中介,将道教文化呈现于银幕之上。

早在 1913 年,由黎民伟自编自演、黎北海导演的短片《庄子试妻》,就取材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章,讲述得道的庄子装死幻化成楚国年轻贵族、考验妻子是否忠贞的故事。

1922 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清虚梦》一片,则改编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讲述一个到劳山学道的书生因心怀杂念而受到捉弄的故事,该片还率先运用了特效摄影手法,让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物件自己行动,为后来拍摄奇幻电影奠定了基础。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继《清虚梦》之后,出现了大量移植于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从而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影片,如天一公司1926 年的《义妖白蛇传》、《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大中华百合公司 1926 年的《马介甫》,上海影戏公司1927 年的《盘丝洞》,长城画片公司1927 年的《哪吒出世》、1928 年的《火焰山》,明星公司 1928 年的《火烧红莲寺》、1929 年的《新西游记》等。

尤其是《火烧红莲寺》,在当时影响巨大,从 1928 年到 1931 年,一共拍了 18 集,引发了竞拍神怪片的风潮,也使得神怪片成为道教文化影响下最早的中国本土类型片。

《火烧红莲寺》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小说以湖南平江、浏阳农民为争夺交界地发生械斗为线索,引出昆仑、崆峒两派剑仙僧道相互斗法争雄的故事,其中的修炼、放飞剑斗法等,都与道教文化有关。

影片重点表现了正邪两派的对抗,正派通过刻苦修炼提升功力和法术,以降妖除魔、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 邪派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无恶不作,不惜以残害生灵的方式修炼法术法宝,提升功力。

正邪两派的斗争成为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 __主要推动力量,精彩的法术较量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

《火烧红莲寺》的每一集都是围绕昆仑派 ( 正派 ) 和崆峒派( 邪派 )之间的斗法展开的。

例如第一集中出现了剑仙“口吐飞剑” 、神奇剑光在空中搏击争斗的超现实打斗方式 ; 第三集中,万清和要炼制“阴阳童子剑”对付金罗汉 ; 第四集中,沈栖霞授“灵符”给柳迟,作为“护身”之具 ; 第十六集中,崆峒派红云祖师要选取生肖不同的十二个女子,炼制法宝,作为利器。

这些情节设计显然是从道教的修炼、符咒等文化中获得的灵感。

影片第一集取材于小说中的一个片段,故事情节基本上与原著相符,在此后的一系列续集中,编导逐渐抛开原著,随意进行发挥和想象。

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对道教文化的接受开始绕过文学中介,进行直接的接受和表现。

此后中国电影中一些神怪片、奇幻片的原型故事和人物仍取材于文学,但更多情节和细节则来自于编导对道家文化的直接接受和发挥创造。

20 世纪 30 年代神怪片被禁,道教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受到抑制。

“孤岛”时期,艺华公司重拍有声片《火烧红莲寺》和《新盘丝洞》,神怪片才重现银幕。

1949 年以后,体现道教文化的神怪片在大陆几近绝迹,却在香港兴盛起来。

20 世纪50 ~ 60 年代的《峨眉飞剑侠》、《阴阳白骨扇》、《仙剑神魔》、《江湖奇侠》、《飞剑神龙》、《天剑神笔》、《雷电天仙剑》、《龙虎风雨剑》等一系列神怪片,在香港影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80 年代徐克导演的《新蜀山剑侠》 ( 1983) 、《青蛇》,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 ( 1987) 等神怪片,更是运用光学特技、电脑特技等特效技术手段,将道家文化的神奇想象和魅丽世界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之上。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香港“鬼片”开始盛行,相继出现了《鬼眼》、《油鬼子》、《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开心鬼》、《猛鬼学堂》、《鬼咬鬼》等片。

“鬼片”是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又一种本土化类型片,以道教文化的鬼神观,构筑起“人鬼殊途”的影像世界。

在道教文化中,“鬼”是人死后所变,居于阴间,它们大多丑恶可怖,或“晦夜出行,状如炙火” (《抱朴子》 ) ,或“有身无头,赤毛无衣,有耳无目” (《道要灵祇鬼神品经》 ) ,能令世人死亡或疾病,十分恐怖。

不少“鬼片”都带有恐怖片的色彩,通过在屏幕上展示狰狞可怖的“猛鬼”、“厉鬼”形象制造恐怖效果。

一些“鬼片”中还加入了喜剧片的元素,以增添影片的观赏性,例如《鬼打鬼》《人吓鬼》等片中的人、鬼相斗,就有许多滑稽逗乐的噱头。

20 世纪 80 ~ 90 年代香港僵尸片也比较流行,该类影片受到西方僵尸片的启发,结合中国道教文化和民间习俗,发展出颇具“港味”特色的中国僵尸片,其中以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灵幻先生》、《一眉道长》、《新僵尸先生》、《驱魔道长》等片较为有名。

这些影片中的道士“九叔”对付僵尸和鬼怪的法术既有道教文化色彩,又有一定的民间性,他除了起坛作法,用道符、咒语、桃木剑作武器外,还经常使用公鸡血、黑狗血、童子尿、糯米等,这些在中国民间都被看作是辟邪之物,体现出道教文化的世俗性和民间性。

上述影片根据道教文化和民间传说自由发挥,积法术、符咒、鬼趣于一体,演绎出道士捉鬼、斗僵尸、中国僵尸擒怪等恐怖故事。

中国武侠片中也有道教文化的影响痕迹,道教以呼吸吐之法主的“服气”之,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武学和武侠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

“服气”是呼吸吐之法,不“服”天地阴阳之气,要“服”己身之气。

《庄子·逍遥游》云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文中的“六气”就是指天地阴阳之气 ; 服自身之气,最重要的是胎息,也就是《老子》中所的“ 若存” ,以丹田呼吸。

中国武中的内家拳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主以柔克、以静制、后先至,究气养气、气沉丹田,呼吸吐和精神修,其思想基正是来源于道教文化。

武侠小家的加工修,以呼吸吐、引按摩特征的内功修被上升到“神乎其技”的地步。

在中国武侠影中,常出膝打坐修内功以及打通任督二脉、灌内力的段,幕上内力深厚的高手能檐走壁,其掌力可以开山炸石。

例如《笑傲江湖》和《云再起》中的方不,不能以花穿大,能掌落炮,“神功”惊世俗,超凡能力不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

其他一些武侠片中也有通呼吸吐增功力、以内功救人的情。

此外,一些道教人物故事也成武侠片的表内容,例如《太极三丰》、《倚天屠》等影片中,都出了太极拳始人三丰一人物,尤其是李杰主演的《太极三丰》,以其精彩的打斗作和道教精神修的,成武侠影的典之作。

三、道教文化中国影精神内涵的影响在中国影的百年展程中,道教文化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使不少影的思想意呈出郁的道教文化旨趣。

道教文化中国影精神内涵的影响,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道教哲学理念的影响,二是道教侠精神的影响,三是道教神奇想象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