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第7章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7经济地理第七章区域经济结构解析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
狭义: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
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广义:还包括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是区域产业 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定义: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比例关系。 (产业(industry:工业、产业、制造业。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 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就是区域经济的空 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合理的空间结构能够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 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 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 高经济效益。
即: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节约经济,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而节约
运费、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因相关活动在空间上合理集聚而在 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 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获得良好的发 展机会,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产业即经济活动部门,它需要一定的投入、
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根据产业的上述某些方面的特点即可选择
产业分类的依据(标准)。
如原料的特点、生产过程特点(技术或要 素投入特点)、产品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等。
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

第七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教学目标:了解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区位的内涵、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不同时代各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本章教学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学时);2.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2学时);3.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2学时);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学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和区位因子(一)区位1.概念Location :位置、布局、场所、分布…2.内涵自然的区位;物质的区位;社会的区位…“单一”因素区位--“综合”功能区位“点”区位--“关系”区位“静态”区位--“动态”区位(二)区位因子●概念Locational factors/forces--——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作用企业产业区(城市、区域)二、区位理论(一)基本理解(二)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进行空间移动的限制第二节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土地地利用的可行性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能源分类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
(二)影响机制(三)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
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市场的重要性:ᢲ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实现的场所。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本章将考察若干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三个部分。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点整理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该学说是他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的,后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极化效应:1 随着北方发展,南方的生产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2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 南方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涓滴效应:1.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2.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对南方有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
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理论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与产品周期相对应,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兴旺部门: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衰退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因此主导部门为兴旺部门,则为高梯度区域,反之为低梯度区。
2、引入区域经济研究(70年代末)(1)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根据区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
(2)反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在的梯度,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而定。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学科。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多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某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空间关系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
在我国的实践中,国土资源调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1.经理地理学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2.经济地理学可以独到的解释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理地理学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2.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3.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4.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5.区域差距诊断建议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 自然经济技术交通政策。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话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其中讨论经济话动的区位理论就构成了经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农、工、商业区位论等。
3. 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优劣。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二、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1)1.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研究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单个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二、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名词解释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6、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7、经济可进入性: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8、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0、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二、简答论述1、区位因子类型2、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干预:
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 行有目的的调控, 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干预主要表现为: ➢ 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 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政府干预的缺陷:
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 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 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
1)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
占比重高的产业。(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
2)潜导产业 ——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 大,前景广阔。(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
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 重要因素之一,
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 的基本模式。
包括:产业结构、所有 制结构、企业结构、技 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我们认为, ----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 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
➢ 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 ➢ 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库兹涅茨(Simon 法则 Kuznets)
根据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
2、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
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 工业等。
3、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
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4、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技术的投入,技
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如高新技术产业- LCD 。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自阅整理 p176-180)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根据 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 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p179
选择好具有发展前景的潜导产业,并积极支持和保护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 贡献的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1、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
是不一样的。
不同阶段: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 不同区域: 美国:私用飞机、影视业;日本:半导体、录音机; 德国:汽车、化工;瑞士:银行、医药;意大利:鞋业、纤维
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 采 矿 业 、 制 造 业 、 建 筑
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
商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及保险 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
教育、卫生、公务等)。
第四产业
金融及保险业、教育、研发、通 讯媒介、信息业等工业部门。
(二) 产业功能分类
——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
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一)主导产业选择-5
1、高比较优势系数
•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 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它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 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比较集中系数
• 式中:a是某产业的产值; • A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 • b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 • B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 如果比较集中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3、基础性产业:
概念: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
可以分成生产、生活、社会性基础产业等。
产业功能分类中, 另外还包括: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4.高生产率上升率。
• 生产率是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 合生产率。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
5.高产业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 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产业组织 形式,开拓出新的市场等等。只有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目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 地方政府官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和逻辑思维下,盲
目攀比速度、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攀比所谓“政绩”。 结果,一些地方官员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 而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却没得以实现。
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旅游开发等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
竞争机制: 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 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市场机制的缺陷: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不是万能的。 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
发展不足。 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处于支配地位。 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
展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 巨大的带动作用。
2、关联产业:
概念——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 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钢铁产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其他机械制造业
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不具备优势。
2.高产业关联度
• 主导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因此,一个产业若只 是比较优势系数高,而产业关联度低,仍不能成为主导产业。某产业的关联度 可以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3.高需求收入弹性
• 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 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主导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应该大 于1。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地理学: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 据的空间范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
经济地理学通过两条路
径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
1)以单个区域为研究
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 般规律。
技术创新与区域空间结构变迁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 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 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3.霍夫曼 定理- (W.G.Hoffmann)
1931年提出
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1.佩蒂(William
-克拉克 定理- Petty)
(C.G.Clark)
1940年提出
根据劳动力(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进行分析得出。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 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 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 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一、区域产业分类(3가지분류법)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
业的总称——。
从生产到流通、服务
以至于文化、教育…
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
(一) 三次产业分类
之为产业(industry)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
第四次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2)以若干区域为研究 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
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本章主要分析单个区
域的结构与组织,这是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
济问题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 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 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 数量关系,
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4 各产业对GDP的贡献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o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9.450)
中国三次重复建设: 1980年前后,重复建设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轻纺产品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