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杜甫描写春天的诗《曲江对雨》的赏析

杜甫描写春天的诗《曲江对雨》的赏析杜甫描写春天的诗《曲江对雨》的赏析《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落”字,又有选本作“湿”字。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安史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
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
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本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其艺术之美主要在于:一、绘景动静结合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
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
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叹,颇有见地。
曾见证过开元、天宝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
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
“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
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
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
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
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
诗言志,信矣”。
(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我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
你看,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
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怎不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一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一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一单列主语法主讲辽宁舰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的诗人。
他虽然不是“流水对”的首创者,但由于他在诗中大量使用流水对,并将流水对仗推向艺术极至的诗人。
他制作的“流水对”取得了对仗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功。
有专家从全部杜甫诗(1458首)中检出268副“流水对”,对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分类,总结出杜甫制作“流水对”的主要方法有两种:拆分单句为流水对和用复句形式制作流水对。
我们都知道,根据对仗两句话句意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把对仗分为三种:一、【正对】:对仗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句意相近,相辅相成,对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描绘和表达。
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赞美拂水山庄之美的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
《拂水山庄》【清】柳如是二、【反对】:对仗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句意相反,相反相成,对同一主题从反面角度进行描绘和表达。
如表达歌颂爱国英雄,蔑视卖国奸臣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墓阙楹联》佚名三、【流水对】:上下句单独看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要两句话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流水对有两种形式:1、单句形式:【单句】:一句话中只有一层主谓关系的句子。
简单单句:杜甫写诗。
主谓宾复杂单句:唐代诗人杜甫擅长写流水对仗的诗。
定主状谓定宾唐代诗人杜甫写过很多流水对仗的诗。
定主谓补定宾【流水对的单句形式】:把单句拆分为两句,并通过适当的组词、组句及修辞手法,使拆分开的两句形成对仗。
(详见下表)2、复句形式:【复句】:由两个(或更多)分别具有主谓关系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分句间依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两句合起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详见下表)【杜甫诗流水对法一】单列主语法: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流水对:《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说说流水对

说说流水对流水对是对联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它对对联创作手法的要求相当得高,如果能做好流水对,其他形式的对联也多半不在话下。
所谓的流水对,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像流水一般自然连贯的一种对联形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上下联衔接自然,下联是对上联的补充或者解答,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上下联内容区分明显,撇开格律不看,光看内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联,下联的内容一定是和上联紧密连接的,不能逆转。
而一般的联,如果不看格律的话,上下联往往可以互换,而流水对则不能。
这也和流水的特性一个道理,水只能往低处流,不能倒着走,否则就出大乱子了。
所以好的流水对,一定是要严格把握上下联的联意的。
三是上下联一定要有动感。
这个所谓的动感不是说联一定要写动作,而是上下联一定要给人既连接又有变化的一种感觉,就好比拍电影似的,两个分镜头,说明一件物事。
我们常说流水不腐,流水之所以不容易发臭,就是因为它擅动,动起来就不会腐败,流水对也保持了流水的这个特征,动感十足。
因为流水对有这么些特征,所以在写流水对时也应注意到几点:一是出句时一定要留有余地,流水对常见的做法就是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二者形成有机结合;不设问的话,也可以在上联里埋下些伏笔,然后下联笔锋一转,把上联留下的伏笔填满。
二是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呼应,下联在补充上联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漏洞,是否补充完整,否则流水对就不算成功。
三是因为流水对特别注重动感,所以在创作流水对时对动词的把握尤其要注意,一要看动词的选用是否符合句意的需要,二也要看选用是否合理恰当,上下联处呼应的动词,是否有各自的侧重点。
试举几例:<BR>月色凝池底<BR>风声破镜心此联比较隐秘,需要细致分析。
上联的重点在于一个凝字,这说明池水是静止的,所以水中的月色才能凝住;而静止的水面,在月光的掩映下是不是就像一面大镜子呢?下联起风了,风就破开了水镜,也就消散了月容。
这就好比一出月色的小电影,变化十足,而且空间无限。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意象2019-07-18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孔⼦临⽔⽽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流⽔”就成为了⽂⼈墨客笔端常见、⼼中常思的事物,成为最具民族⽂化⼼理的⽂学意象。
⽆论是“⼀江春⽔向东流”还是“滟滟随波千万⾥”,抑或是“清风徐来,⽔波不兴”, “流⽔”早已成为传统⽂⼈思想感情的最好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
⼀些吟咏“流⽔”意象的诗句,如李⽩的“抽⼑断⽔⽔更流”、“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早已是妇孺皆知。
中学语⽂教材⾥有不少充满真情意趣的吟咏“流⽔”的诗句,它们犹如⼀⾯镜⼦,照出中国⽂⼈的家怀、⽣活况味、⼈⽣态度。
引导学⽣吟咏体味,对于帮助学⽣理解并传承传统⽂化具有⼗分积极的意义。
⼀、借“流⽔”表思乡之情李⽩的《渡荆门送别》:“⼭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长江东流,碧⽔含情。
“江⼊⼤荒流”写出了诗⼈极⽬远眺,江⽔奔腾万⾥,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
境界⾼远,青春勃发,朝⽓逼⼈。
这是借流⽔写思乡之情。
诗⼈对家乡的⼭⼭⽔⽔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流过,依依难舍。
诗⼈不说⾃⼰思念故乡,⽽说故乡之⽔恋恋不舍,万⾥相送,意味深长,境界⾼远,艺术感染⼒强烈。
⼜如“枯藤⽼树昏鸦,⼩桥流⽔⼈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种冷落暗淡的⽓氛,⼜显⽰出⼀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桥流⽔⼈家让⼈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
游⼦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的归宿在何⽅,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有异曲同⼯之妙。
⼆、借“流⽔”写友爱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伫⽴江岸,极⽬远眺朋友乘⼀叶孤⾈,渐⾏渐远在⽔天相接的远⽅。
诗⼈将⼀⽚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诗⼈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的朋友。
杜甫制作流水对方法 (1)

杜甫制作“流水对”之方法研究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它与一般的对仗迥然不同。
一般的对仗,上下两句各自表达一个意思,能够各自独立成文,两句之间互不依存,是并列的关系,如李白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横在城北的青山与绕过城东的白水,两者无依存关系。
“流水对”就不同了,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意思由上下两句连贯起来才表达清楚的;从语法角度看,上下两句或者就是一个单句(一个单句拆成形式上的两句),或者是一个复句中的两个分句。
上下两句在表意的流程中构成对仗,是流动中的对仗。
它能够克服一般对仗的呆板、凝滞,具有生动、流转的特征,在动态中实现了匀齐美,让静止的双峰对峙变成流动的前波对后浪,让纸剪的鸳鸯化作游动的情侣,从而把对仗的美学效应推向极至。
诗词技巧晚清许印芳说:“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
”[1]这几句话扼要地说明了“流水对”不同于其它对仗的特殊性质与独特功能。
历代诗论家都已注意到,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的诗人。
可以说,在“流水对”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中,杜诗起了重大作用。
笔者对杜诗使用群主☆枫(1156291978) 2013-12-26 17:12:23“流水对”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从全部杜诗(1458首)检出268副“流水对”,对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分类,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制作“流水对”的一些方法。
本文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对杜甫制作“流水对”的方法进行理性归纳,或许能够有益于杜诗对仗艺术的认识,有益于今人创作近体诗。
[例1]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怀锦水居止》)这本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即诗人自己)的单句,谓语是“犹闻”,宾语是“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作者把宾语拆开,把“蜀父老”分到出句上,而把“不忘舜讴歌”作为对句,使出句与对句词性对应相同。
出句与对句既对仗稳妥,又在意思上连成一脉,真像流水一样没有间隔。
[例2]“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垂老鬓”是对老垂之人的具体描写,“欲分襟”是对离别的具体描写。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流水对法八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流水对法八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流水对法八假设关系复句形式的流水对主讲辽宁舰杜诗流水对法八:出句提出一种假设条件,对句给出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将会出现的可能结果。
《提封》【唐】杜甫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注释】:这是杜甫写于因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夔州时的《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八首七律中的末篇。
这八首律诗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实是组诗。
是杜甫对唐朝有兴旺转入动乱乃至衰落过程的反思。
是杜甫以七律格式反思唐朝自唐玄宗以来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评点时政的大作。
《提封》是八首诗之末篇,是对前七首的总结。
表达出诗人对兴国哲理的思考。
仇兆鳌《杜诗详注》:“《秋兴》及《洞房》诸诗,摹情写景,有关国家治乱兴亡,寄托深长。
《秋兴》八首,气象高华,声节悲壮,读之令人兴会勃然,《洞房》八章,意思沉郁,词旨凄凉,读之令人感伤欲绝。
此皆少陵聚精会神之作,故能舌吐风云,笔参造化,千载之下,犹可歌而可涕也。
但七律才大气雄,固推赋骚逸调,而五律韬锋敛铐,直与经史并驱,两者当表里参观,方足窥其底蕴焉。
”提封:指版图,疆域。
《汉书•食货志上》:“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
”【隋】薛道衡《老氏碑》:“牂牱、夜郎之所,靡汉、桑乾之地,咸被声教,并入提封。
”《旧唐书•东夷传•咼丽》:“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 “并入提封”,即并入版图。
“近在提封之内”即尽在版图之内。
悬车:车悬于危崖。
形容屯兵险阻。
《国语•齐语》:“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
”韦昭注:太行、辟耳,山名也。
拘夏,辟耳之溪也。
三者皆山险溪谷,故悬钩其车,偪束其马以渡。
”俭德:俭约的品德。
《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
”俊乂(y 1 :)指英俊杰出的人才。
俊,俊杰;乂,贤才。
《书•皐陶謨》:“俊乂在官”。
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

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转:登书山的博客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上)“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它与一般的对仗迥然不同。
一般的对仗,上下两句各自表达一个意思,能够各自独立成文,两句之间互不依存,是并列的关系,如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流水对”就不同了,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意思由上下两句连贯起来才表达清楚;从语法角度看,上下两句或者就是一个单句(一个单句拆成形式上的两句),或者是一个复句中的两个分句。
上下两句在表意的流程中构成对仗,是流动中的对仗。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
如果一首诗里有一联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古人律诗中的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流水对如果用在担当拓转诗意重任的颈联,可使整首诗意象流动,习习欲飞。
之所以能成为佳联,其实是流水对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蕴,理趣相生,耐人寻味,而律诗之所以显得厚重,很大的原因也在于其间蕴含的理趣。
因此,学会在律诗中运用流水对,可以使律诗显得厚重而不失灵动,对提升我们的律诗创作水准很有帮助。
我们的诗词创作应在借鉴古人的精华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与时俱进,方能成为反映时代生活的艺术载体。
我们可以师古、崇古,但决不能泥古。
所以,今天我主要以当代诗人的作品为例,着重讲讲流水对在律诗中创造的理趣美,这也是我读诗的一些感受,仅仅是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不当处请各位师友海涵,谢谢!先讲讲单句形式的流水对:一、单句形式的流水对单句形式的流水对就是把一个单句拆成两半,让这两半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关键位置的声调则对应相反。
例1熊东遨·五律京师茗话归寄庶之孤云和轩寒白熊东遨举世人无数,淘余剩几何?幽泉闻绝响,古木见交柯。
还羡嶙峋石,能经岁月磨。
中流同此棹,不计受风多。
此律的颈联采用了流水对的形式,这一联是个省略了主语的单句,意思是(我)还羡慕嶙峋的石块能经得起岁月的磨练。
这里的谓语是“还羡”,宾语是“嶙峋石能经岁月磨”。
流水对——精选推荐

流水对一、流水对概念:(一)、流水对的起源:早在宋元朝,评家就已经有“十字句”、“十四字句”的说法。
我们知道,近体诗有五字一句和七字一句两种格式。
为什么叫“十字句”、“十四字句”?这是因为,在诗的对仗中,有一种对法,五个字或七个字都不能完整表达意思,只有把两个五字句合在一起成为十字句,或把两个七字句合在一起成为十四字句,才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一句话。
(二)、流水对的概念:据说最早提到“流水对”的是明人胡震亨。
王力先生认为:“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余德泉先生认为,“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有时“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
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得到流水对的概念是:【流水对】:是律诗对仗和对联创作手法中的一种。
又叫“十字句”、“十四字句”,也叫“串对”。
其特点是,组成流水对的两句话,都不能独立表达完整的句意,两句之间不是对举,而是连贯下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而且两句话一般不能互换位置。
作为特例,只有因果关系流水对和目的关系流水对才能互换前后句。
因为这种对仗方法,两句话就像流水顺势而下,贯连一气,所以最后定名为流水对。
二、流水对的类型:从上述前人对流水对的描述可知,流水对有两种主要类型:(一)、单句式流水对:【单句式流水对】:指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两个分句都分别是一个单句中的某些句子成分,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单句。
单句流水对常有三种形式:1、出句是主语,对句是谓语及宾语:这种形式,把单句中的主语部分单列出来作出句;而把单句的谓语部分作为对句,并通过适当的组词、组句及修辞手法,使拆分开的两句形成对仗。
为了对仗的结构对应,有时候会省略谓语。
《小园》(唐·杜甫)由来巫峡水,本自楚人家。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秋庭风落果,瀼岸雨颓沙。
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华。
首联本应为单句,分开把”水“的主语部分作为出句,而把谓语和宾语及其附加成分作为对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04年2月13日)
我们在中学时就都读过杜甫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七律诗体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有的,一方面,杜甫是七律诗的集大成者。
七律一体并不古,大约是在所有古、近体诗中最晚成熟的一种诗体,是在唐朝新起的,但是在杜甫之前,比较平淡,杜甫的七律一出,雄浑浩荡,超忽纵横,气象极尽阔大,不仅大大推而提升之,而且带动有有唐一代诗风的走向。
后来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许诨、李商隐等都是以学杜甫为能事,成为七律名家,创作出了无数名篇流世;整个《全唐诗》里七律占了近一半,几乎都可以说是杜风之绪。
另一方面,杜甫自己的诗里,也差不多是以七律为代表的。
我们知道杜甫弱于绝句;古风虽也不错,但仍以律诗为强项;在他遗今的律诗中,虽然五律数量多于七律,但后人公认,七律成就相对高于五律。
所以可以说,杜甫诗以七律为代表,七律诗以杜甫为代表,仍可以说唐诗以七律为代表,这就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很接近了。
杜甫对于七律有什么贡献呢?这是一篇大文章了,简言之,无论题材、手法、意境等方面,他都是开风气的集大成者。
我今天只说到他的一个小特色而已。
我们知道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是在律诗之前就有的古老的文字形式,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仗其实又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完成它的文字游戏形式上,不难,就如对联,人家出上联都不难对,自出自对就更容易些了;但所谓不好写,是在于作为诗中的一部分,既要达意,又要融洽、流畅,更别说还要增彩增色了。
所以自古以来,作为诗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对仗佳作,真是少只又少呵。
杜甫非常长于对仗,堪称古今第一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流传万世的名对很多。
关于他的对仗方面的正解,我不配讲,只说起我注意到他的几个花絮特色的一个。
那几个特色,我注意到,比如其一,宁求意而可以失工为代价,这既是我们今天学写诗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实际也根本就是我们容易误解忽视走死的毛病;又如其二,巧借形式,妙夺天工,《曲江》的二联就是一个典型;再如其三,杜甫常常不止在二、三联里用对仗,而扩大到首、尾联里,像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与其说是因为杜甫才高而溢,或卖弄强项,不如说他是在探求诗体或诗风呢,因为这与下面第四个特色相联系着呢;其四,杜甫善于、惯于用流水对。
流水对看似轻松,实是最难的了,在诗中。
流水对的好处,往往不被人注意,其实它可以很好地避免通常对仗的呆板,极大地增加流畅性、动感和表达力以及表现功能,使层进、转折灵活而轻畅。
杜甫的流水对又是古今第一人,谁挑出第二名来,都和他不是一个级别的。
他不仅用得多、用得好,而且还在尝试将流水对扩展到首、尾联中。
通常认为,这两联要用对仗是极难以实现的,现在看来也只有用流水对才有可能,这是杜甫为我们指出的一径。
虽然实际情况是,后来再没人那样稍多一点敢在首、尾联上用,因为似乎再没有人有他那样的才气了,但这毕竟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第二、四联是标准的、也是他的著名的流水对,第三联可以说是准流水对。
再看他的《九日崔氏蓝田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中的首联、二联。
再看《诸将》、《送路六侍御入朝》、《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和斐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见荧火》、《十二月一日》、《南郊》、《咏怀古迹》、《即事》等的两联对仗,都是典型的流水对,无一不妙绝。
而在杜甫之后,非但首、尾联了,就是二、三联的流水对,也只是偶见而已,再没有那样精彩纷呈于一人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