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
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
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本报记者谢岩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
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
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民俗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民俗风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最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同时也是牧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片广袤的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俗,下面将按照列表的形式介绍一些特色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民俗风俗。
1. 游牧文化:呼伦贝尔大草原居住着许多牧民,他们以游牧为生,迁徙于大草原之间。
牧民们居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是圆顶的毡房,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作用,同时也是牧民的标志之一。
每年夏天,牧民们会驱赶牲畜,迁徙至更富有草料的地方,过冬则回到相对较暖和的地区。
2. 藏传佛教文化: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民俗风俗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
许多牧民家里都会供奉佛像,同时也会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犍陀罗(藏传佛教仪式)和念经活动。
牧民们相信佛教的力量可以保佑他们的生活幸福安康。
3. 骑马文化:马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同时也是牧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得天独厚的草原条件,培育出了勇猛善跑的赛马品种。
每年夏季,呼伦贝尔大草原举办盛大的赛马比赛,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民众的关注。
4. 呼麦文化:呼麦是指唱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传统歌曲,它通常由男女对唱,以婉转悠扬、抒发牧民心声的方式表达情感。
呼麦歌曲常常描绘大草原的美丽、牧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5. 饮食文化:内蒙古是有着丰富美食的地方,呼伦贝尔大草原也保留了许多独有的风味小吃。
例如,烤全羊是草原上的招牌菜,它需要将整只羊放在火堆上烤制,以确保肉质鲜嫩多汁。
此外,奶茶、炒饼子、炖牛肉等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特色食物。
6. 牧民服饰: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牧民们有着独特的服饰,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袍,外面搭配着一块银饰腰带,鞋子则是传统的皮靴。
女性牧民的服饰上常常装饰着丰富的刺绣和宝石,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
7. 艺术文化: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手工艺品而闻名。
蒙古族的传统刺绣、皮革艺术、羊毛毡艺术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此外,传统的马头琴演奏、草原舞蹈等艺术表演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
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
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
”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
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
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
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保安管理制度(优秀15篇)保安管理制度1一、目的为加强保安内部统一管理工作及形象建设,维护公司财产和员工人身的安全,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特制定本制度,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二、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保安人员三、工作职责1、服从命令、忠于职守,对上级交待的事项应全力完成,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10元/次。
2、保安值班执勤着装统一、佩带厂牌、精神饱满、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树立文明形象,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3、爱护公物,交接班清楚,损坏照价赔偿,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4、由于保安工作性质不同,应处于24小全天待命状态,以应付一切突发事件,接到命令后必须立即赶到,保安员的手机电话应24小时开机,否则视情形责向爱心基金捐款10—30元/次。
5、准时上下班,严禁迟到、早退,请假须提前一天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外出,否则责向爱心基会捐款30元/次。
6、无故不参加队伍训练者,责向爱心基金会捐款10元/次。
7、出入车辆、人员未按要求登记或发放来宾证、车辆乱停放,责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8、私自不站岗,老板及老板带客户外出不敬礼,责令向爱心基金捐献20元/次。
9、巡查到点、到位,做好“三防”工作(防火、防盗、防事故),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处理,否则责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10、现场监督和维护员工上、下班刷卡情况,食堂排队打饭和公司集体活动的'公共秩序,否则向爱心基金损款10元/次。
11、私自使用公司保安室值班电话,非工作人员到值班室闲坐闲聊,责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四、保安员每天工作要点1、各班次必须提前5分钟到岗位接班,并清扫好值班室、厂门外的卫生,否则责向爱心基金损款10元/次。
2、站岗时间为9:00—11:00、14:00—18:00,特殊情况如下雨、天气(请勿抄袭好范文网:)太热,必须提出申请,经上级批准方可取消,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3、音乐播放时间07:15—12:30 、13:45—18:00(音量偏小)、18:00— 22:00(音量偏大),如未按规定时间播放责向爱心基金损款10元/次。
草原文化游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

草原文化游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草原文化游 - 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草原,广袤而壮观的大地,犹如大自然的画布,展现着无尽的美景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草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带您走进草原,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
一、草原之美草原是大自然的瑰宝,草地延伸至远方,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
在这广袤的草原上,阳光洒满大地,与一片片青草相互辉映,犹如天堂一般的美景令人陶醉。
草原上的动物也是草原之美的一部分,奔跑在原野上的骏马、婉转歌唱的羊群、草丛中优雅行走的鹿群,都在草原上谱写着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曲。
二、民族特色草原地区的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蒙古族以其勇敢和顽强的精神而闻名。
他们居住在众多的蒙古包中,这是一种传统的圆顶帐篷,以其便携和适应性在草原上长期使用。
蒙古族人还以其骑马技艺和马球运动而闻名,这也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一。
柯尔克孜族则以其独特的歌舞和手工艺而闻名。
他们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使人们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柯尔克孜族的手工艺品,如编织品和银饰,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三、传统生活在草原上,人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依靠放牧和畜牧为生,过着朴素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草原民族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关爱子女。
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是情感纽带的象征。
草原上的民族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传统活动,如蒙古族的套马和歌舞表演、哈萨克族的独具特色的马术比赛等。
草原民族还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通过故事的传承,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智慧代代相传。
四、草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环。
为了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许多地区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包括举办草原文化节、建设传统文化村落等。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
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草原文化则是在这些游牧民族中培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中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
二、游牧民族的历史游牧民族是指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他们依靠不断地迁徙来寻找更好的牧场和水源。
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是许多政权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如东周的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和齐国、秦朝的秦国、汉朝的匈奴和羌族、唐朝的吐蕃和回纥等。
游牧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他们曾经是一个强大的、高度移动的部族联盟。
在古代的中国,游牧民族在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张。
在战秦时期,游牧民族曾经对中国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但最终由秦朝的统一和西域各国的相继归附所结束。
三、草原文化的特点草原文化是指在游牧民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飞天”、“骏马”、“牧歌”、“乐器”等为代表。
草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1、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草原属于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草原民族的生活也有着独特的方式。
他们以畜牧为生,活动范围广,骑马、射箭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常活动。
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经常出现与草原和动物相关的意象,如牛、马、羊、鹰、狼等。
2、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草原文化有着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如马术、歌舞、器乐、文学、民间艺术等。
其中,“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草原民族传统的歌颂自然和生命的方式。
3、复杂而又纯真的信仰体系草原民族有着复杂而又纯真的信仰体系,他们崇拜自然、祖先和动物。
他们相信,草原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灵魂和心灵,所有草原上的动植物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呵护。
四、草原文化的影响草原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上,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草原文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草原文化》教案

《草原文化》教案
草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草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草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3. 能够描述草原文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传统的影响;
4. 培养对草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草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草原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3. 草原地区的主要民族和宗教;
4. 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俗;
5. 草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文学等;
6.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草原美景,引起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授:介绍草原文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并解释草原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草原文化与当地居民生活和传统的关系,并归纳总结;
4. 视听材料欣赏:播放草原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草原文化的艺术表现;
5. 互动活动:设计草原文化知识竞赛,增强学生对草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6. 结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提出保护草原的具体行动措施。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表现;
3. 学生对草原文化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
《----------------》、《-----------------》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
电影《
----------------》、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
--------------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全诗
共8部
7.《-----------------》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封线内不要写参考内容
三、论述题(每1、2小题15分,第3小题20分)
1 论述草原文化的分布
3论述阿拉善文化圈的特点2、论述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