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定义及特征

合集下载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

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

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本报记者谢岩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

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

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草原知识点梳理

草原知识点梳理

草原知识点梳理草原是指以草为主要植被的地区,广义上也包括草甸和荒漠草原。

草原地区的农牧业发达,常常被称为“天然牧场”。

草原上的牧草是草原经济和动物生产的重要资源,被称为“天然饲料”。

草原上一些文化和历史遗迹也值得关注,例如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部落历史、草原上的古战场等等。

本文将梳理一些关于草原的知识点,以加深对草原的认识。

一、草原地理草原广泛分布在地球上的森林、温带、亚热带地区。

大部分草原位于北半球,其中最重要的是欧亚大陆北部、北美洲中西部和亚洲中部。

草原属于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森林、沙漠和海洋并列为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草原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例如,可以根据气候和植被类型将草原分为草原区、高原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

也可以根据植被和动物群落的组成将草原分为草原区、草甸区和苔原区。

总的来说,草原是指以草为主要植被的地方,通常与干旱、寒冷的气候和备受干扰的土壤有关。

二、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是指生活在草原上的生物和特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草原生态系统中最为典型的生命形式是草。

草原上的牧草被群牛、绵羊、骆驼等大型哺乳动物食用,而这些动物又成为捕食者的猎物,形成了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深层次特征是草原上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牧草分解和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草原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很多,例如土壤保持、水资源保存、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等等。

但是,现代农业活动和人类活动的扰动也对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威胁。

例如,大规模养殖和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草原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给草原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草原管理草原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管理方法的应用,使草原保持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草原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强度和土地保持功能,并提高草原社区的生计和社区发展。

草原管理的种类较多,可以从绿色农业、土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进行。

草原文化起源

草原文化起源

草原文化起源第一篇:草原文化起源辉腾锡勒草原深处牧人家度假村1草原文化起源:内蒙古早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生活的足迹。

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地区“大窑文化”和伊克昭盟乌审旗的“河套文化”就属于旧炻器时代的古人类足迹。

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的游牧民族有凶奴,林胡,楼烦,东胡,鲜卑,乌桓,突厥。

蒙古族兴起于公元十二世纪,它的历史摇篮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以东。

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在唐代的汉文史籍上写作“蒙兀”。

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

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1206年铁木真称汗,经过几十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游牧贵族政权“大蒙古国”。

2草原旅游前景:1:前景广阔渐渐趋向成熟化规模化。

2: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取向更加适应现代人生活。

3:后备资源丰富4: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

5:草原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

3草原现状:1: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但现以得到合理治理。

(每十五亩草地限养羊一只)2:植被覆盖率减少。

3:草原野生动物数量减少。

4:政府治理力度增大。

5:牧民保护意识提高。

6:降低牧业生产,大力发展旅游业。

草原概况: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使得历史上的天堂草原和现实的相比已经大相瑾庭。

因为历史上的敕勒川就在我们脚下。

现在以成为城市农根地区。

而阴山以北则仍然是传统的蒙古大草原。

敕勒川已经成为历史。

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味,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

东起大兴安岭,西到居延海湖畔。

草原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原面积的三分之一。

有效利用面积达三分之二,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的天然草场范围很广,从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一直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是内蒙古草场资源的基本部分。

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内蒙古的天然草原从东到西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也很大。

可划分为森林草原,草垫呼伦贝尔,草原,干旱草原,(典行草原),及荒漠草原,四个地带。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作者:辛飞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文化特征,草原文化的地域性;草原文化的民族性;草原文化的开放性;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凭借着这些特征,草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显示了草原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关键词:草原文化;内涵;特征1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主城部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概念的综合性人文学概念,草原文化是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留下来,并经过岁月长期洗礼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财富的总和。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广泛流动性的生态型文化。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草原就是保持着草本植被或灌木植被的半干旱地区。

”[1]例如蒙古草原,这里地处内陆,季节变化不明显,无霜期短,气候寒冷,每年五六月份长草到七八月份有枯萎。

草原文化是一种生存意识很强的斗争性文化。

历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有突厥、鞑靼、女真、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等等,面对严寒和干旱,这些民族为了求得生存,无数次的风餐露宿,不停歇的颠沛奔波,造就了游牧人硬汉的性格。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几乎是不可能,他们采取猎牧或牧业为主以农耕为辅的复合型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草原文化就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

作为草原文化主角的草原民族前仆后继,世代相传。

创造了风格粗犷,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一种活性的动态文化,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

这句谚语表达了草原游牧民族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物种再生的原理以深刻诠释,道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的万物无常并时刻处于变化、运动之中的道理。

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始终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着,并与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相结合,成为草原文化典型的审美内涵。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草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自然形态之一,广阔的亚欧草原、非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南美洲草原、澳洲草原孕育了人类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之一。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本文的分析以亚洲北方草原的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大兴安岭文化圈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以大兴安岭为南—北中轴线,北起黑龙江右岸漠河,南抵西拉木伦河谷地及燕山山脉东段北部,全长约1400公里;大兴安岭主脉西侧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为嫩江平原;中部、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与西辽河平原,以及燕山山脉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

受草原退化、沙化的影响,近年来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

这一地区北部冬季严寒、漫长,冬季气温可达-50?C,南部较为温暖;大兴安岭东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西部由于受大兴安岭阻隔,气候较为干燥。

自古以来,大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古代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农耕民族,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北方草原古人类的摇篮。

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相继发现16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标本,为考古界所罕见,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古人类学专家认为其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

在满洲里、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

因而这一地区被国外考古学家认为“是北方远古民族的摇篮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000~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辟草莱、植稼樯,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的生活。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

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

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

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

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

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

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

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

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

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草原文化的根基所在。

草原文化源
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特点,深深地影响着草原地区的人们。

首先,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之一是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草原地区的人们依
靠牧业生活,他们骑着骏马,驱着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他们的生活方式简朴而自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牧民们在草原上搭起蒙古包,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其次,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草原地区的人们
有着独特的服饰、美食、音乐和舞蹈,这些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草原风情。

在草原上,可以欣赏到激情澎湃的马术表演,感受到悠扬动人的蒙古族长调,品尝到美味可口的奶酪和烤羊肉,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生活特点的具体体现。

此外,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还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中。

草原地区
的人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园,他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

他们相信自然是神圣的,是生命的源泉,是他们生活的根基。

因此,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草原地区的人们以牧畜为生,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乐,以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为荣,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生活特点的具体体现。

希望草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巨型企业成长的人文密码。

草原文化深远地影响和熏陶着内蒙古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

内蒙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草原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体现,是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合乎中国国情的、部分实现一次次完美对接。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正是因为草原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特质,才使内蒙古巨型企业在传统产业获得现代性方面成为可能。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崇拜英雄、倡导刚健有为,这些积极因素是巨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内蒙古现代企业的崛起,草原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种重要形式。

而伊利、蒙牛、永业等企业深受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影响,最终创造了品牌效应,实现了国际接轨,完成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

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内蒙古企业的杰出代表,伊利开放,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蒙牛进取,实现了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永业创造,实现了与科技、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对接。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禀赋。

它是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草原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概括以下四点:
1、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经·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3、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开放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践行的对象。

由于草原民族把践行自由开放的精神融入其民族性格和气质之中,因而在他们那里,自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

这是草原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最具个性的地方之一。

4、崇信重义精神。

崇信重义既是草原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草原民族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荣,以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耻,为追求这一崇尚的价值目标,他们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因此,守信讲义历来被认为是草原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禀性之一,也是草原文化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

2、英雄乐观精神。

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

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很多史籍描写草原民族“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

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