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装舞会
大班优质音乐教案《化装舞会》

大班优质音乐教案《化装舞会》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和模仿化装舞会歌曲的节奏和节拍。
2.能够通过活动和互动加强身体协调能力。
3.懂得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听音乐和模仿舞蹈。
2.化装舞会互动游戏。
教学方法1.观看视频和听音乐,模仿舞蹈动作。
2.合作和分享互动游戏。
教学用具1.活动室或者教室2.舞蹈视频3.化装舞会音乐教学流程第一节听音乐和模仿舞蹈1.先让孩子们坐下来静听一段化装舞会音乐。
2.然后老师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到化装舞会的舞蹈,并模仿舞蹈动作。
第二节化装舞会互动游戏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化装舞会舞蹈能手”,并且为他或她化妆。
2.“化装舞会舞蹈能手”要尝试在音乐播放时表演舞蹈,整个小组跟着跳舞。
3.让孩子们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注意事项1.要确保场地宽敞、安全,避免孩子在学习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学习时,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合理热身,并且注意孩子们身体的变化。
如果需要休息,应该让孩子们休息一会儿。
3.教师要鼓励孩子们认真参与学习,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4.在安排互动游戏时,老师应该尽量避免激烈的竞争,确保孩子们能够理解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总结本节音乐教案旨在增强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并且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学习。
我们相信,只有在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时,孩子才能够走得更远,更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年轻人。
【教学课件】《化装舞会》示范课件

第十八课 化装舞会
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化妆舞会吗?说说你心目当中的化装舞会 是什么样子的?
导入
《化装舞会》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 的乐曲,被人们称作是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化装舞会》也是 最早传到我国的探戈舞曲之一,同时化妆舞会也是欧美上流社 会经常聚会的一种模式,化妆舞会高雅,乐趣无穷。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阿根廷的化妆舞会。
新课
管弦乐 西洋管弦乐队由不同西洋乐器演奏者混合编成, 专门演奏交响乐曲与其它管弦乐曲的组织称为西洋管 弦乐队。管弦乐队组成的规模韧性很强,变化较大, 概括起来可分为小型室内乐队,中、大型的协奏曲乐 队,歌剧舞剧乐队,交响乐团等。
新课
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结构: (1)说说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个部分) (2)每部分由哪些主题构成? (A+B+A)
新课
感受、理解、创造: (1)听辨判断,1~2种节奏感。 (2)节奏模仿,由学生击拍模仿。
新课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化装舞会》吧。
课堂小结
正像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 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 性情的熔炉。可是有些同学却不喜欢学习音乐,我们 来听一听亚里斯多德是怎样说的:音乐应该学习,并 不只是为着某一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那就 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 和休息。为了你能够更快乐,请曲 说说你感受到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
欢快、愉快。
新课
乐曲分析 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 后到阿根廷定居。这首舞曲描写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 为庆祝狂欢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 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多是器乐曲。《化装舞会》为g 小调,4/4拍子,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第四单元美洲乐声《化装舞会》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

拉丁美洲的《化装舞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装舞会》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洲乐声中最后一首作品,代表拉丁美洲风格的一首探戈舞曲,源自探戈的始发地阿根廷,含有欧美非等诸多音乐元素。
学生们在学习过本单元其他歌曲和乐曲后,学习《化装舞会》有进一步加深对探戈舞曲印象之意,并进一步感受表现拉丁美洲的音乐。
这首作品无论从探戈音乐的典型特点上,还是音乐作品印象的广度上,都是拉美音乐中的精品。
其曲为g调,乐曲结构为复三步式。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艺术风格对他们来说很新奇,七年级还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音乐兴趣产生与否,决定了他们对音乐审美的态度。
三、学段目标:1、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3、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4、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
四、教学过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化妆舞会》,感受领会及感受探戈舞曲的风格和特点。
能够听辨出《化装舞会》的各主题,学会分析乐曲结构,并能够哼唱出A 段主题旋律及准确掌握主题旋律的节奏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体验、表现、等方式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
能够运用旋律线、打击乐器伴奏、舞蹈、主题旋律节奏型等方式感受表现各乐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参与欣赏和体验中,从而加深对乐曲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分析和对探戈音乐风格的感受。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表现等方式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
教学难点: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的变化,感受探戈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准备:口风琴、微课、希沃白板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面具、自制道具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与生配合跳舞师:老师想为大家跳一段舞,猜猜这是什么舞?有请我的舞伴王艺霏。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舞吗?”——探戈师:“没错,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微课来走进探戈。
一年级美术下册《化装舞会》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化装舞会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观察分析:展示各种面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面具的特点,分析面具的制作方法。
3.示范讲解:教师现场演示面具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面具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展示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从创意、技巧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意潜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快乐。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任务。
b.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克服制作过程中的困难。
c.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d.结合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教学评价:
a.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
b.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面具作品,关注创意设计、制作技巧和美观程度。
2.讨论主题:各小组围绕面具的创意设计、材料选择和制作步骤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商讨最佳设计方案。
3.角色分配: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意愿,分配制作任务。如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剪裁,有人负责粘贴等。
(四)课堂练习
1.制作面具:学生在小组内按照讨论好的设计方案,开始制作面具。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d.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现场演示面具制作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第19课化装舞会(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化装舞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服饰设计原理方面,教师应详细讲解如何根据人物角色选择合适的颜色、材质,以及如何运用装饰元素来塑造角色教师需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理解并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下化装舞会服饰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将设计原理应用于实践,创作出既具有创意又符合角色特点的化装舞会服饰。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理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化装舞会的起源、文化意义、服饰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化装舞会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参与化装舞会活动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我认为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们尝试制作简单的化装舞会面具或服饰,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艺术、历史等,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化装舞会文化。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提出创新性设计理念,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4.增强团队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化装舞会》

幼儿园大班优质音乐教案《化装舞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装舞会的基本概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习简单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通过参与化装舞会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装舞会的概念介绍:向幼儿解释化装舞会是一种装扮成不同角色,展示自己才艺的社交活动。
2. 音乐节奏学习:教授简单的音乐节奏,让幼儿跟随节奏拍手或跳舞。
3. 舞蹈动作学习:教授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旋转、跳跃等,让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舞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化装舞会的道具和服装,如帽子、面具、披肩等。
2. 准备音乐播放设备,选择适合幼儿的舞曲。
3. 准备舞蹈动作的教学图示或视频。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化装舞会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兴趣。
2. 音乐节奏学习:教授简单的音乐节奏,让幼儿跟随节奏拍手或跳舞。
3. 舞蹈动作学习:教授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旋转、跳跃等,让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舞蹈。
4. 化装舞会活动:让幼儿选择合适的道具和服装,进行化装舞会活动。
5. 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化装舞会中的感受和体验,总结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观察幼儿在化装舞会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3. 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危险的道具和服装。
2.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六、教学扩展:1. 角色扮演:除了化装舞会,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其他角色扮演活动,如童话故事角色扮演、动物扮演等,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舞蹈比赛:组织一个小型的舞蹈比赛,让幼儿展示他们学到的舞蹈动作,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七、安全须知:1. 在进行化装舞会活动时,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易碎的道具和服装。
化妆舞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化妆舞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化妆舞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妆舞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妆舞会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化妆的简单方法,感受装扮后的美。
2.能大胆地在自己的脸部这个特殊部位用各种颜色的点和线进行小猫、猴子的装扮。
3.充分让幼儿感受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画的愉悦。
活动准备:1.各种化妆图片2.幼儿每人一面镜子3.各色口红笔、口红、湿巾4.录音机、磁带(生日快乐音乐)。
5.幼儿对化妆舞会已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奴尼”家参加生日舞会,你们高兴吗?师:你们想想,开化妆舞会需要作些什么准备呢?幼:要戴面具。
幼:要穿漂亮的裙子。
幼:要化妆的。
师:对了,你们想想这和平时妈妈的化妆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不仅仅在眉、唇等部位化妆,还要大胆地在额、鼻、下巴等部位化妆。
)二、欣赏化妆图片,了解化妆,感受化妆后的美。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幼儿讨论师:这些图片你喜欢哪幅,为什么?2.教师小结化妆的方法从角色的表现、色彩进行讲述三、充分想象,尝试创作1、让幼儿充分想象。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奴尼”说,今天舞会上还要评选“开心宝宝”,发奖品呢!你们先想想,今天你准备怎么化妆,化妆成谁?师:你们想得真好,猜猜老师准备化妆成谁呢?(教师迅速拿起化妆笔,边画边讲解,先在眼部画上几笔,又画上胡须、黑鼻头。
)师:你们看,我现在变成谁了?(小猫)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化个妆。
瞧!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化妆笔、口红和镜子,我们赶快化妆吧!2、提出操作要求师:你可以画小猴子也可以画小猫,画的时候,对着镜子,不要画在眼睛上,如不小心就赶快用湿巾擦一下。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3课《化装舞会》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3课《化装舞会》教案一. 教材分析《化装舞会》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变化丰富,富有童趣。
歌曲以化装舞会的场景为背景,展现了孩子们在化装舞会上尽情欢舞的快乐时光。
歌曲的歌词简洁易懂,易于学生记忆和传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提高音乐表现力,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参与音乐活动,具有表现欲和创造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还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节奏的变化,提高音乐表现力。
2.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3.通过学习《化装舞会》,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把握。
2.歌曲的高音部分演唱技巧。
3.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化装舞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和跟进。
3.小组合作法:分组演唱、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化装舞会的图片、音乐相关素材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音响设备:音响、话筒等。
4.学生用品: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化装舞会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舞会中的场景。
教师引导说:“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化装舞会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化装舞会的快乐吧!”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化装舞会》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节奏变化,以及歌词中所描绘的化装舞会场景。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示图片,回忆自己曾看过或听过的贫富悬殊的案例,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结
女仆施蒂娜拉开的帷幕让作者看到了社会现实,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幼小心灵的真善美。我们是不是应在生活中尊重别人,关爱生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和练习4。
(毫不疲倦、奉承、挥霍无度)
舞厅的装饰风格(结合图片):
(柔和、明快、金碧辉煌)
舞会的内容:
(跳舞、游戏)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
直接描写:
被柔和的灯光照耀着的裸露的肩膀。
比喻:像珠宝一样闪烁的头发
像生命一样发光的宝石
总结:这是一场豪华、高贵、奢侈的上流社会的娱乐。
活动三:
研读文本15节,体会另外一场化装舞会的特点
明确:施蒂娜导演的这一出戏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子弟第一次目睹了社会的真相,感受到穷人的生活,知道了世界的不平等,这对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影响。
活动六:探究文中的心理描写
体会本文心理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理描写的语句,并读一读
2.合上课本,在老师的引导下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学时目标
1.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结构。
3.通过两场化装舞会,了解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导入
从了解“化装舞会”导入:“化装舞会”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的,在公司年会或大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的一种安排。参加者需要带上面具,伪装自己。化装舞会形式别致高雅,给人新鲜和刺激,还可以给陌生人相识提供机会。
课题
化装舞会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2.学习文章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
3.了解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和道义思想。
教学
重点
了解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学习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
难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活动一:
阅读课文,带着如下问题尝试复述。
1.“我”出生于怎样的家庭?
2.文章写了“我”犯了个怎样的错?
3.化装舞会的场景是怎样的?
4.“我”见到穷妇人之后有哪些行为和动作?
5.文中写了几种类型的化装?分别是什么?哪一个化装更高明,为什么?
6.这件事对“我”有何影响?
理清文章结构:
当“我”闯祸时,“我”心怦怦直跳;
当施蒂娜告诉我“她回来我家告诉爸爸妈妈时”,“我”害怕;
当上床后,“我”还在担心;
当“我”想到“她和她小儿子没饭吃”时,“我”感到难受;
当家里舞会开始时,“我”非常高兴;
当听说那妇女来找“我”时,“我”极其紧张。
当“我”听了她的话,“我”又很难过;
当“我”给她一些补偿后,“我”放松、平静了;
当送出去的东西都回来时,“我”不能理解;
当施蒂娜笑了时,“我”醒悟了。
总结:心理变化的过程:担心—紧张害怕—担心变同情—处理后的平静。
3.体会其作用:
【其一】心理描写推动的情节的发展。
【其二】这些描写能让读者看到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文章所表现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活动七:
请就一次印象深刻的课堂回答问题的经历,写一段心理活动。注意表现答题前的担心,答题时的紧张,答题后的放松、开心或遗憾……
8帷幕:较大的幕。
3.走近作者
亨利希·曼( 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者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进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者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之一。他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将近60篇,几乎篇篇都广为流传,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1911至1914年间,他完成代表作《臣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开除国籍,作品被焚毁,并被迫流亡法国。流亡期间,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并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40年亨利希·曼前往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1949年被选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席,并获国家一等奖金。
研习
一、研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
活动五: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讨论: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称那妇女为“良心雕像”?
明确:因为这件事让作者看到了社会中底层人的生活,看到了贫富对比,学会了同情,还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补偿。
【问题二】怎么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1.另一场化装舞会的主角是谁?她有何特点?
【明确】“穷妇人”;衣衫褴褛、声音低沉
总结:生活穷困,缺衣少食。
活动四:
通花那么多笔墨来写“我”家的化装舞会?
【明确】渲染这场舞会的高贵与奢华,借此表现贫富差距。
总结体会:两场化装舞会的对比,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及作者对穷人的同情和对这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化妆舞会》,看一看本文怎样通过怎样化装舞会这样一件小事深刻影响了作家亨利希·曼的世界观、人生观。
(注意:强调加粗的内容)
研习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编纂(zuǎn)陡峭(dǒuqiào)褴褛(lán lǚ)
吓唬(hu)裸露(luǒ)挥霍(huò)
癖好( pǐ)哽咽(gěng yè)帷幕(wéi)
猝不及防(cù)
2.解释词语
1编撰:撰写。
2衣衫褴褛:表示衣服破破烂烂。
3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猝,突然、出其不意。
4莫名其妙: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
5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6挥霍:指滥用金钱,没有节制。
7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第一部分(1):全文的引子,说明自己回忆童年往事的原因。
第二部分(2—18):具体叙述影响自己一生的一件童年往事。
第三部分(19)多年后思考,点明主旨,照应开头。
三、研读文本
活动二:
研读文本11、12节,体会“我”家化装舞会的奢华。
1.作者在这两节中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舞会的?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参加舞会的人:
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回忆了他童年的一件小事,主要是通过两场化装舞会,来了解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表达了作者对穷人的同情和对这不公平社会的控诉。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和练习2。
2、字词注音和词语解释。
板书
化装舞会(亨利希·曼)
父母组织的化装舞会女仆导演的化装舞会
特点:豪华衣衫褴褛
高贵声音低沉
奢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时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2.学习文章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和道义思想。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导入
通过上课的学习,我看到了两种化装舞会,从两种化装舞会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这节课我们要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并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2、拓展教程。
板书
化装舞会(亨利希·曼)
心理变化:害怕—担心—高兴—紧张—同情—平静—醒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