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电影审查(上)

合集下载

中美电影审查制度对比

中美电影审查制度对比

中美电影审查制度的对比电影是人类的“第七艺术”,它已经成为影响范围广、受众数量多、信息含量丰富的复合型综合艺术形式。

电影不仅重要,而且它也成为唯一一种需要为其专门立法的艺术门类。

对于电影的审查制度,由来已久,但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无疑正处风口浪尖之中。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进行比较,为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电影是特殊的艺术门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去保护各方的利益,是历史所趋。

电影不仅文学创作,不是音乐创作,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所能完成的。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需要团队合作通过一定时间所完成的庞大的艺术作品。

目前,电影已经形成产业链,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其中的关系,让其能够顺利的将每一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结合起来。

电影的历史相对于绘画、舞蹈等要晚得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其他任何艺术门类。

正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电影在政治中的工具性便十分突出。

如反映北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因父之名》、伊朗宗教信仰的《一次别离》。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电影成为并非纯粹的艺术形式,其牵连的面太广,所以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更是迫在眉睫。

中国电影审查的提出,是在电影传入中国后不久的满清末年。

1911年6月,满清政府出台《取缔影戏条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类似于电影检查的条例,可以说《取缔影戏条例》是中国电影检查制度的雏形。

二十世纪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也相应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

当前,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这样的,它不像多数法庭审判或价格听证那样对公众开放,而是邀请特殊身份的观众代表参与审查。

只要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么这部影片就很可能永远跟观众说“再见”,而且制片方所投入的所有前期拍摄的人力、财力、知识产权将全部变得一文不值。

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最先是在美国。

当时,商业电影借助美国私有制的社会经济体制迅速发展,暴力、性爱的场面频频出现在电影银幕之上。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

一、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美国电影的分级与审查制度的成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897年,美国的“民众与多丽丝案件”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审查的起点,在该案中,纽约法官认为部描述新娘新婚之夜的影片有伤风化。

此后,Burch Noel (1993年)在《重新审视好莱坞新英美批评》书中指出在该案发生后,地方层面出台的措施越来越频繁这些措施禁止一切所谓“不道德或者猥亵”的影片,尤其是“行为邪恶的、犯罪的或道德缺失的"影片。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是根据电影的主题、语言、暴力程度、裸体程度、性爱场面和毒品使用场面等,代表大部分家长可能给予的观点对电影进行的评价。

其目的是提前给家长提供电影的相关信息,帮助父母们判断哪些电影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孩子们观看。

评级与电影内容的好坏并无关联。

二、英国电影分级制度英国从1909年开始通过立法对视听产品实行审查分级制度,现在这项制度已经十分完善。

负责审查分级的机构是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简称BBFC),它于1912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British Board of Film Censors),它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

目前共有40多名工作人员,包括6名高级管理人员,10多名全职检查人员(审查分级专业人员),20多名一般管理人员(会计、秘书等)和5名技术人员(放映样片、设备维护等)。

高级人员中,委员会正副主任由内政部任命,其他人员向社会招聘。

另外,英国还有一个录像带外包装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视听产品的外包装审查。

1.“U”级:普通级,适合所有观众。

2.“PG”级:家长指导级。

3.“12A级”和“12”级:适合12岁以上青少年观看。

4.“15”级:适合15岁以上成熟级观众观看。

5.“18”级和“R18”级:适合18岁以上成人观看。

三、韩国电影分级制度1980年后期,韩国的民主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各领域开展,包括电影界。

海斯法案,美国电影审查“12条军规”

海斯法案,美国电影审查“12条军规”

海斯法案,美国电影审查的“12条军规”-法律海斯法案,美国电影审查的“12条军规”文/孙绍谊【编者按】——2014年岁末之时,由著名演员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先是在湖南卫视突遭停播重剪的命运,后是经重新剪辑后变“大头贴”,遭网友吐槽无限。

有分析人士指出,禁播行为的出现源于我国电影、电视剧分级制度的缺失。

银幕上的一切,由于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世界,对于观看者来说对其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为了保护社会各阶层观众的身心健康,影视作品在进入商品领域流通之前,有关权威机构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然后才能和观众见面。

早在19世纪,好莱坞就通过电影审查的手段清除电影中的不道德内容,从而达到净化好莱坞的目的。

美国20年代制定的“海斯法案”对影片规定了相当具体的所要禁止的镜头和内容,如呈现裸体、暴力、接吻、挑逗性姿势等。

虽然“海斯法案”现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在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确立之前对净化美国电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和好莱坞与政府间的矛盾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吻戏的镜头,源于美国爱迪生公司于1896年制作的影片《梅·欧文和约翰·赖斯的接吻》。

该影片在票房大卖的同时,也第一次招来了声讨浪潮。

从此,呼唤电影检查的声音不绝于耳,政客、警察、教会、妇女组织、社会革新者众口一词:“除非法律进行干预,就像对肉类制品和纯净食品的生产进行监督那样要对电影进行监督,否则电影将继续向我们的社会肌体注入腐败元素。

’1907年,美国芝加哥率先通过电影审查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于1911年通过电影审查法并成立了审查委员会。

1920年9月5日,当时与卓别林齐名的喜剧明星阿巴克尔在旧金山举办了一次舞会,一名到场的女演员病倒,4天后死亡。

阿巴克尔被控奸杀了这名女子。

案子还没开庭,阿巴克尔已经被刻画成一个骄奢淫逸的流氓。

许多妇女组织在全国各地举行了抗议阿巴克尔的游行,愤怒声讨好莱坞的糜烂生活。

对于保守势力而言,明星银幕外“越轨”的生活成了封禁其影片的借口。

对比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对比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对比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电影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承载着社会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观点的表达。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的传承,不少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电影审查制度。

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其电影审查制度在保卫本国文化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其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

起首,我们来了解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始于20世纪30时期,旨在控制电影产业,保卫社会道德和政府权威。

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电影局)负责电影的审查管理工作。

依据中国的相关法规,电影务必获得国家电影局的审查许可后才能在中国上映。

审查机构主要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包括删减涉及敏感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的镜头,修改对中国社会价值观有影响的剧情,并对进口电影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

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创作的自由度。

为了通过审查,浩繁电影制片人会参照审查机构的意见进行删减和修改,从而让电影更符合审查标准。

这使得一些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题材很难被触及,限制了电影创作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此外,审查制度也存在主观性的问题,因为相关规定较为宽泛,审查标准并不明确,导致一些创作无法预知地被审查机构拒绝。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相对较为宽松。

美国没有设立中央审查机构,电影的审查事务由电影制片人协会(MPAA)负责。

MPAA设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对电影进行分级。

美国的电影评级制度分为G级、PG级、PG-13级、R级和NC-17级,每个级别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相较于中国的审查制度,美国的电影评级制度更重视对观众的引导和保卫,并让观众自行选择适合自己观看的电影。

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更加重视言论自由和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尽管美国也有一些规定,比如禁止色情、暴力和恶俗内容等,但相较于中国的审查制度,美国对电影内容的限制更少。

这使得美国的电影能够多样化地表达各种不同的社会观点和政治立场,更加符合艺术性和创作自由的原则。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

什么是分级制度分级制度指的是某一组织根据一定的原则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

它没有国家法律支持,但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

它只对观众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由观众实行自我保护。

美国的分级制度美国的分级是由MPAA来制定的,MPAA的全称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国电影协会",总部设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

这个组织成立于1922年。

最初是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交易组织而出现的。

如今它涉足的领域不仅有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还有电视`家庭摄影(home video)以及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其他传送系统领域。

MPAA在洛杉玑和华盛顿为它的成员服务。

它的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由也是MPAA的会员的美国最大的七家电影和电视传媒巨头的主席和总裁共同担任。

他们是:.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索尼声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Metro-Goldwyn-Mayer Inc.;.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21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环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华纳兄弟(Warner Bros. )最早的分级制把电影分成四级,即老少皆宜的G级;儿童要由家长或成年人陪同方可观看的M 级;儿童不宜的R级和21岁以下青少年不准人场的x级。

分级制在1970年和1990年两次修改,目前为5级——G级:(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

各国电影分级制度【最新版2篇】篇1 目录一、各国电影分级制度的概述1.电影分级制度的定义2.电影分级制度的历史与发展3.电影分级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二、各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差异1.美国电影分级制度2.欧洲电影分级制度3.亚洲电影分级制度4.其他地区的电影分级制度三、电影分级制度对观众的影响1.选择合适的电影2.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3.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篇1正文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分级制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影分级制度是一种对电影内容进行分类和评级的制度,旨在为观众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电影信息,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影片。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各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差异和影响。

一、各国电影分级制度的概述电影分级制度是一种将电影内容按照其性质、内容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和评级的制度。

最早的电影分级制度起源于美国,后来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

电影分级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为观众提供更加清晰、准确、实用的电影信息,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影片。

二、各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差异不同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其电影分级制度主要分为G级(所有年龄)、PG级(家长指导)、PG-13级(建议在13岁以上观看)、R级(限制级)和NC-17级(不适用于17岁以下观众)五个等级。

而在欧洲国家,其电影分级制度通常包括U级(所有年龄)、T 级(青少年)和M级(限制级)三个等级。

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度则更加严格,例如中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就分为G级(大众级)、PG 级(含暴力、色情等成分)和R级(限制级)三个等级。

三、电影分级制度对观众的影响电影分级制度对观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观众选择合适的影片。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过于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片,而通过电影分级制度,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影片的内容和级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影片。

其次,电影分级制度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通过限制某些内容的传播,可以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

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

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汪朝光电影检查制度是电影文化发展过程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电影的直观性、形象性及其时空扩展的无限性,银幕形象较之其它种文艺形式更易影响受众,从而也就更易引起社会关注,而这种关注往往超出于纯艺术范畴之外,与一国的社会政治、文化、风俗背景密切相关。

电影检查制度就是社会对电影关注大背景下的产物。

随着电影的诞生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各种宽严不一的电影检查制度也在各国先后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差别,变化着它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本文的主旨,是透过30年代初期《电影检查法》的颁布与电影检查委员会的运作,探视国民党统治下电影检查制度的起源、内容及意义。

国民党电检制度的由来电影诞生的第2年便来到了中国,10年后中国自己的国产电影问世。

由于早期电影多为风光、世态纪录片,它带给国人颇为新奇的感受。

及至故事片兴起,电影不再是生活实录,银幕上的不同生活观,自然引起了社会不同的反响。

大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连集侦探片输入中国起,国内开始出现对电影的批评声音,主要来自于教育界与工商界。

1922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会时,与会者认为,外国影片进入中国后,其中之有害内容于风俗人心不无影响,要求严加取缔。

次年,上海总商会呈致北京政府,认为进口影片“纯驳既不一致,而营业者为揣摩顾客心理起见,又专喜寻取奸盗邪淫之事实,以博庸众之观听,”因而要求“迅订检阅取缔之章程,颁行全国,以抗薄俗。

”①及至国产长片《阎瑞生》问世,江苏教育会上呈认为,“此等影片皆取社会罕见之惨恶状况摄影流行,实不能收欣赏感化之效果,……苟非加以取缔,亦将为导恶源泉。

”②此时的电影检查呼声,源自对于电影社会效果的担心,这大概也是各国电影检查制度共同的初起动机,而尤以中国这样有几千年自有文化传统的国家为甚。

也许是迫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就在上述检查呼声出现的当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搞出了一个电影审查规则,将有害影片分为二类,一类为禁演或剪除者,内容包括有碍治安、有伤风化、影响人心风俗、侮辱中国及有碍邦交者;一类为缓演或酌改者,内容包括不合事理、易起反感、反近诱惑、间有疵累者。

好莱坞最肮脏的小秘密

好莱坞最肮脏的小秘密

好莱坞最肮脏的小秘密作者:文/瘦猪来源:《检察风云》 2019年第7期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沉浸在光影故事里的时候,没人会想到这些电影,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类型片,国产的还是国外的,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受过审查。

也就是说,进入院线之前,电影被某些人用挑剔的眼光先行看过了。

观众并不知道,公开放映的电影往往在审查后被剪掉了某些部分,剪辑师有办法让我们看不出来电影有任何毛病,电影还是那么流畅、自然。

事实上,还有一些片子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它们被毙了,严禁公映。

即使在标榜自由、开放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包括书籍杂志)也从来没按自己的意愿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涉及军队题材的电影,比其他电影多了一道门槛:进入发行渠道前,它先要通过五角大楼(美国军方)。

而今,全球顶尖的导演、演员和影视公司麇集在加州洛杉矶的好莱坞。

如果开拍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那里就多了至少一位身穿军装的身影。

甚至在开机前,编剧和导演就不得不面对一脸严肃的五角大楼军人。

很多美国人也觉得,美国电影远离政府干预。

实际上,五角大楼一直在好莱坞耳边喋喋不休,半利诱、半威胁地告诉制片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空军少将正在认真审阅电影《空军一号》剧本,并在空白处记下笔记,偶尔在他希望删掉的对话或场景处用红笔写下了‘项目障碍物’。

‘项目障碍物’是制片人与军方打交道时遇到的最大噩梦。

它们是必须做出修改或有待协商的东西,然后才能获得电影需要的军事设施。

”这个情节永远不会出现在电影里,却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要你计划拍一部有关军事的电影,想使用美军的武器装备和部队,你就非得做这个噩梦。

它和你名气大小、资金是否充足无关,大多数情况下,美军的设施装备你花多少钱也租不到。

军方更愿意将其称为“合作”,好莱坞则视之为“一场魔鬼交易,一桩好生意”。

“剧本最终进行了大量修改。

五角大楼非常满意,制片人也十分开心,但观众根本不知道电影删除了项目障碍物。

”“合作”或“交易”并非个个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电影审查(上)
美国电影历史上,有审查的时候比没审查的时候长,其中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约四十年时间都处于严格的《海斯法典》监督之下。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飞行家》(The Aviator)中有一处情节,讲收购了雷电华电影公司的飞行大亨霍华德·休斯正监制一部影片叫《亡命之徒》(The Outlaw),片中有些镜头对准简·拉塞尔(Jane Russell)那 36D 的大胸,逾越了审查规则的色情尺度,遭到审查办公室的刁难。

如果是一般的制片厂,多半就修改、删除,以求过关,但霍华德·休斯的反应不同于旁人,他财大气粗,生性暴躁,买电影制片厂来拍电影就图自己开心,才不管你审查不审查,于是一怒之下,拒绝修改,成为第一个挑战《海斯法典》的「英雄」,但是,《亡命之徒》因此被美国所有电影院拒诸门外,好几年都未能上映。

这就是让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导演头疼万分的《海斯法典》,它的正式名称叫「制片法典」(Production Code)。

这部法典并非由政府所制订,而是好莱坞自我保护的产物。

《法典》的大原则如下:
电影不能降低观众的道德水准,所以决不能使观众的同情心托付于罪恶;不能表现错误的生活方式;不能嘲笑法律、宗教和人性。

《法典》的具体细则有几百上千条,包括禁止出现裸体和挑逗性的舞蹈、不能将神职人员描绘成喜剧角色或者反面人物、不能具体呈现犯罪过程和方法、一定要负面表现通奸和非法性行为的后果、不得让白人和有色人种通婚等等,此外还有一个长长的台词禁语列表。

然而好莱坞电影希望以刺激的内容来吸引观众,这是天然的动机,在《法典》的限制
下就不得不四处遮掩,以免触犯道德家那敏感的神经。

所以,电影里嚣张的歹徒不得不在结束时因为某些故意为之的巧合或者精密的算计落入命中注定的下场,而在惩罚邪恶的同时,影片还需要宣告好人的无辜与善有善报。

有的导演善于打擦边球,让观看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德上不那么「崇高」的意图只让老练成熟的观众领悟到,一般人看来那仍是光明正派的,不会「降低观众的道德水准」。

在美国,电影审查的确立和废除,都与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密切关系。

1915 年,最高法院的一次判决,规定了电影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判决指出电影仅仅是一门产业,不能享受言论出版的自由,这为电影审查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二十年代初,好莱坞接连传出明星斗殴杀人、吸毒致死一类的丑闻,给新兴繁荣的娱乐业蒙上污垢,多数美国人印象里,好莱坞是一个罪恶之城,城里的人都不干净,那他们拍出的电影恐怕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在公众的大声疾呼下,为了挽救电影业岌岌可危的声誉,1922 年,行业协会 MPPDA(电影制片人及发行人协会)建立起来,该组织后来更名为美国电影协会(MPAA)。

协会首任主席是拥有官方背景的威廉·H·海斯(William H. Hays),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向公众推广好莱坞电影的正面形象,那么首先要为电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海斯花了大量的时间,为电影拍摄树立道德准则,但一开始收效甚微。

1927 年,他提出什么可以拍、什么不可以拍的规定,但因为没有任何强制力,也就无法执行。

当时正是无声电影在向有声电影转型,海斯意识到要有一部书面的法典。

1930 年,在宗教界人士的直接干预下,这部法典问世了,因为海斯在法典制订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人们一直称其为《海斯法典》,把主管审查的组织称为海斯办公室,但后来大多数时间,具体执行审查的工作,都和海斯本人关系不大。

《海斯法典》颁布后,好莱坞制片厂一时也并未将其放在眼里,又过了四年自由自在的日子,直到 1934 年,因为势力庞大的天主教会声称要抵制好莱坞,电影人终于决定团结起来,实行自我审查。

于是所有大制片厂和 MPPDA 达成共识,承诺所有影片发行前都必须取得放映许可证,并严格遵守《海斯法典》。

(待续)
关于作者
magasa,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题图来自 维基百科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