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剂

合集下载

缓释剂的名词解释

缓释剂的名词解释

缓释剂的名词解释缓释剂,又称为控释剂,是指一种用于调节和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度的化学物质。

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用于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1. 缓释剂的基本原理缓释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某些化学或物理性质,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

一般来说,缓释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吸水膨胀型和控制释放型。

最常见的吸水膨胀型缓释剂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它在水中能够迅速增加粘度,并形成凝胶状物质。

当药片含有CMC-Na时,药物进入胃部后,CMC-Na开始吸水膨胀,形成凝胶层。

这个凝胶层会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使得药物能够持续作用。

控制释放型缓释剂常见的有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EO)。

它们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可以通过聚合物链的断裂或药物与聚合物的非共价键结合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2. 缓释剂的应用领域缓释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药、农业和环境保护等。

在医药领域,缓释剂常被使用于口服药片、胶囊或注射剂中,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通过此方式,可以调节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使药效更加稳定,并减少服药频率。

此外,缓释剂在农业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常使用缓释剂来延长其作用时间,提高农作物产量。

同时,缓释剂还可以帮助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3. 缓释剂的优势和局限性缓释剂的应用具有一系列的优势。

首先,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波动浓度,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副作用。

其次,缓释剂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此外,缓释剂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使药物能够更加精准地作用于目标组织或器官。

然而,缓释剂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缓释剂的制备和应用较为复杂,需要研发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其次,不同药物对缓释剂的需求各异,因此需要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

此外,缓释剂还可能导致其中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控制释放剂和缓释剂

控制释放剂和缓释剂

控制释放技术是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通过加工技术,使农药有效成分按必需的剂量,在特定的时间,持续稳定地释放,以达到经济、有效、安全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采用这种技术加工的制剂称为控制释放制剂。

这种控制释放制剂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 ZAFU 1.社会发展对农药的要求提高,研制新药难度加大。

2.农药在田间使用时的流失和分解十分严重,通常达60%~90%。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林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控制释放的概念和理论。

首先用高分子载体研制防治林业蛀食性害虫的缓释剂获造成缓释剂的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囊皮材料价格昂贵、制剂化费用高,经济上缺乏有力的竞争能力。

因此,开发制剂化费用较低类型的缓释剂以及高附加值农药的缓释剂乃是今后缓释剂研二、缓释剂1.降低了环境中光、空气、水和微生物对原药的分解,减少了挥发、流失的可能性,并改变了释放性能,从而使残效期延长,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以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省工省药的目的。

2.缓释剂的控制释放技术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 1.物理型缓释剂依靠高分子化合物与农药间的物理结合而成,进一步又可分为不均匀系统的贮存体和整体系统的均一体。

(1)贮存体中,利用包裹、掩蔽、吸附等原理,将原(2)均一体,是指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将原药均匀溶解或分散于高分子化合物或弹性基质中,形成固溶体(凝胶体)和分散体,或者将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混为一体,制成高分子化合物与原药的复合缓释微胶囊剂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先使农药高度分散成几个到几百个微米的微粒,然后用高分子化合物包裹和固定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包覆强度的胶囊制剂。

1.物理法微胶囊剂的制造方法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化学法在空气悬浮设备中,固体微(4)多孔离心挤压法热熔成液态的囊核和囊皮物分别从内外孔道进入挤压机,当它们同时离开时,冷却断裂而成胶囊。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农药缓释剂是指能够将农药释放出来并延长其有效期的一种材料。

它可以在农田中持续释放农药,减少农药频繁施用,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农药缓释剂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人员在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目前,常用的农药缓释剂主要包括聚合物缓释剂、无机材料缓释剂和天然材料缓释剂。

研究人员通过改性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控制其形态结构和物理性质,使其具有较好的包埋和缓释农药的能力。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改变无机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来调控其吸附和释放农药的特性。

另外,天然材料如木材、纤维素等也被广泛研究用于农药缓释剂的制备,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和生物降解性,对农业生态环境友好。

其次,在农药缓释剂的性能研究方面,发展出了许多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

研究人员对农药缓释剂的包埋率、释放速率、释放量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这些研究为农药缓释剂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也在农药缓释剂的应用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农药缓释剂数目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农田、果园、温室等环境中,有效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

同时,农药缓释剂还可以应用于农药混剂、农膜、农剂包衣等农业技术中,提高了农药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农药缓释剂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上,对农药缓释剂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其次,农药缓释剂的制备过程和应用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性。

另外,农药缓释剂的环境风险和可行性也是需要进一步评估和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药缓释剂的研究进展积极,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进一步深入研究农药缓释剂的作用机制、优化制备方法和评估环境风险,将有助于推动农药缓释剂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缓释和控释区别在哪里

缓释和控释区别在哪里

缓释和控释区别在哪里
缓释和控释都是药物制剂中用来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方法,但它们稍有不同。

缓释(Sustained Release)是指药物在体内连续、缓慢、持久地释放。

缓释剂不能控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主要通过吸收和溶解来调控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

因此,缓释剂的速率通常不能被精确控制,会受到多种生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控释(Controlled Release)则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可以被精确的控制。

药物通过缩小粒径、包裹在载体中,或使用高分子材料封装来实现可预测地药物释放速率,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控释剂的释放速率通常比缓释剂更可控,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需要长时间药物释放的治疗需求,如一天只需要服用一次药物来维持稳定血药浓度。

因此,缓释和控释的区别在于可控性和释放速率的精确程度。

控释技术相比于缓释技术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精准度和长效性,适用于需要精准管理药物的疾病治疗。

缓释剂工艺流程

缓释剂工艺流程

缓释剂工艺流程
《缓释剂工艺流程》
缓释剂是一种可以延缓药物释放速度的药物成分,可以帮助药物在体内持续释放,达到长效治疗的效果。

在药物生产中,缓释剂的制备工艺流程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药物的质量和功效。

首先,制备缓释剂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混合、造粒、干燥、喷雾干燥、成品包装等步骤。

在原料准备阶段,需要准备好各种药物成分和辅料,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混合阶段是将各种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接着是造粒过程,通过颗粒机将混合物加工成颗粒状。

干燥过程是将颗粒进行干燥,去除多余的水分。

喷雾干燥是在干燥的基础上,采用喷雾技术进行干燥,使颗粒更加均匀。

最后,成品包装是将制备好的缓释剂进行包装,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制备条件、操作技术和设备参数,确保缓释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并且,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检测,确保制备出的缓释剂符合药品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总的来说,缓释剂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制备过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才能制备出质量稳定、有效的缓释剂。

这对于药物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效果。

2024年缓释剂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缓释剂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缓释剂市场分析现状引言缓释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制剂辅助剂,能够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人体内达到持续作用的效果。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缓释剂市场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缓释剂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缓释剂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缓释剂市场规模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长效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推动。

缓释剂市场应用领域缓释剂主要应用于医药领域,各类药物的制剂中都普遍使用缓释技术。

目前,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是缓释剂市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此外,抗癌药物和雌激素药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缓释剂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缓释剂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缓释剂市场存在一些主要的竞争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来争夺市场份额。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加强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缓释剂市场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缓释剂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缓释技术不断涌现。

微胶囊、纳米粒子等高效的缓释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多样化需求:人们对长效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需要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还需要满足不同治疗要求的个性化制剂。

因此,缓释剂市场将向多样化发展,生产商需要灵活应对。

3.健康意识提高: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因此,绿色环保的缓释剂将受到更多关注和青睐。

4.医药行业发展: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缓释剂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推动。

随着新药的研发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长效药物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结论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缓释剂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未来,缓释剂市场将持续增长,并伴随着技术创新和多样化需求的出现而进一步发展。

药物制剂中的缓释剂的制剂工艺优化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缓释剂的制剂工艺优化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缓释剂的制剂工艺优化研究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创新。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需要长时间内持续服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药物制剂中的缓释剂应运而生。

缓释剂能够使药物以较稳定的速率释放,从而延长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减少药物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对药物制剂中缓释剂的制剂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非常重要。

一、引言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药物制剂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因此,缓释剂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缓释剂的制剂工艺优化研究能够提高药物释放的稳定性和持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二、缓释剂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缓释剂根据其释放机制和释放速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缓释剂包括溶胶、凝胶、乳液、糖衣、薄膜等。

这些缓释剂通过改变药物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方式,使药物以较稳定的速率释放。

其中,凝胶是一种常见的缓释剂,其通过形成和断裂凝胶网络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三、缓释剂的制剂工艺缓释剂的制剂工艺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制剂工艺中,主要包括药物选择、载体选择、溶剂选择、配方比例、制剂方法等。

药物选择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来确定,以确保药物与缓释剂的相容性。

载体的选择需要考虑载体的稳定性、释放速率等因素。

溶剂的选择要考虑药物和载体的溶解性以及制剂工艺的要求。

配方比例需要根据药物的需要以及药物与缓释剂的相容性来确定。

制剂方法包括干燥法、浸渍法、共混法等,不同的方法对药物的释放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四、制剂工艺优化方法为了优化缓释剂的制剂工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基于试验设计的优化: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潜在影响因素的改变,综合评估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

2. 理论模型和仿真研究:通过建立药物与载体之间的数学模型,预测药物的释放速率,并通过仿真方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3. 先进的制剂工艺技术:采用先进的制剂工艺技术,如纳米技术、微流控制剂等,可提高药物与载体的相容性和制剂工艺的稳定性。

混凝土中添加缓释剂的标准

混凝土中添加缓释剂的标准

混凝土中添加缓释剂的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等优点。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混凝土的性能需要进行改进,以满足工程需求。

其中,添加缓释剂是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法,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中添加缓释剂的标准。

二、缓释剂的定义缓释剂是一种添加剂,是指通过控制混凝土中水的释放速率,延缓混凝土中水的流失,从而使混凝土产生更好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

三、混凝土中添加缓释剂的标准1.缓释剂的类型缓释剂可以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类型。

有机缓释剂包括聚丙烯酰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等;无机缓释剂包括膨胀剂、硅酸盐类缓释剂等。

2.缓释剂的添加量缓释剂的添加量一般为混凝土总重量的1%~3%。

具体添加量应根据混凝土材料的性质、使用要求和具体工程情况来确定。

3.缓释剂的掺入方式缓释剂的掺入方式可以采用干拌或湿拌两种方式。

干拌方式适用于颗粒形状较小、易于分散的缓释剂;湿拌方式适用于颗粒形状较大、不易于分散的缓释剂。

4.缓释剂的质量要求缓释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缓释剂的性能应与混凝土的性能相匹配,能够达到所需的改性效果。

5.缓释剂的应用范围缓释剂适用于各类混凝土工程,特别适用于高强度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预制混凝土等工程。

6.缓释剂的施工要求缓释剂应在混凝土中均匀地分散。

在掺入缓释剂后,混凝土应充分搅拌,以确保缓释剂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在混凝土加工和养护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

四、缓释剂的优点1.缓释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2.缓释剂可以控制混凝土中水的释放速率,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导致的开裂等问题。

3.缓释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龟裂和渗水等问题。

4.缓释剂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五、缓释剂的注意事项1.在选择缓释剂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和混凝土的性质进行选择,以确保缓释剂能够达到所需的改性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重要的缓释剂缓释剂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几种比较成熟的缓释剂剂型及其产品。

(一)微胶囊剂1.微胶囊剂的组成微胶囊剂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原药分散成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微粒,然后用高分子化合物包裹和固定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包覆强度的微囊,通过囊皮的半透膜性能或开裂特性控制原药释放。

微胶囊剂由囊核(有效成分及溶剂)和囊皮组成。

囊核是微胶囊剂的活性组分,通常是单一或混合的液体、固体及各种分散体系。

囊皮是影响微胶囊剂性能的关键,是各种高分子化合物,对这种高分子化合物的要求是黏着力强;不与囊核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成囊后的囊皮有坚韧性、渗透性和稳定性;有着色、调整修饰的灵活性。

另外还要考虑到产品的强度及囊核的释放速度等因素。

囊皮常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有聚酰胺、聚脲、聚酯、纤维素和胶类。

微胶囊剂主要通过渗透扩散和囊皮破裂两种机理释放活性组分,对杀菌剂、除草剂以前者为主,杀虫剂以后者为主。

破裂的方式主要有踩踏或咀嚼。

微胶囊剂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胶囊剂的强度,也就是说,微胶囊剂的粒径(D)和壁厚(T)影响农药的持效作用。

一般来说,D太大或T太小,微胶囊剂在短时间内大量破裂,将造成活性组分的浪费,并缩短持效期;反之,则持效期延长。

参数D/T越大,微胶囊剂越易被踏破,其持效期越短;D/T太小,则活性组分释放量太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D/T的最佳值取决于害虫的类型和数量。

因囊皮材料不同,D/T的最佳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微胶囊的制造方法制造微胶囊剂可采用物理法(锅式涂层法、空气悬浮涂层法、喷雾干燥涂层法、静电定向沉积法及多孔离心挤压法)、物理化学法(相分离法、液中干燥法、融解分散冷却法及内包物交换法)和化学法(界面聚合法、凝聚相分离法、飞行中成囊法、原位聚合法及液中包覆法)。

不同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微胶囊剂粒径不一样(表11-4)。

微胶囊剂较为合适的粒径是小于800µm,通常使用的微胶囊剂粒径为5~400µm。

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制造方法是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和凝聚相分离法。

表11-4 微胶囊剂粒径与制造方法的关系制造方法粒径范围(µm)囊核为固体或液体凝聚(相分离)界面聚合喷雾干燥离心挤压静电沉降囊核为固体转盘式包裹空气悬浮2~l 2002~2 0006~600l~1 500l~50500~5 00050~l 500(1)界面聚合法以囊核物为分散相,以分散介质为连续相,在两相界面上发生聚合、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半透膜,将分散的囊核微料包裹起来,此法称为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反应有界面加成与界面缩合两种。

界面加成使用的是不饱和的单体,由于农药中的杂质会干扰产生自由基的催化剂作用,因而界面加成用于农药微胶囊剂加工有局限性。

界面缩合法则非常适合于农药微胶囊剂的加工,因为该过程可以生产出高浓度的农药制剂(典型浓度为480g a.i/L),并且加工过程不复杂。

界面缩合法根据加工过程又分两种类型。

①类型I 制造时,先将疏水性原药或原药的溶液高度分散悬浮于含单体A的水相中,然后在强烈搅拌下加入脂溶性单体B,在水和疏水性微粒界面上迅速发生聚合反应,在原药微粒表面生成聚合物包裹膜,经固化后成为坚固的农药微囊。

常用的单体与成囊聚合物如图11-5所示。

②类型Ⅱ。

该加工过程只涉及一种单体,为多官能团的异氰酸酯或氨基塑料。

当单体为多官能团的异氰酸酯时,通过加热可以在界面发生聚合反应;当单体为氨基塑料时,通过加热或加入具有表面活性的酸性催化剂来进行界面聚合。

类型Ⅱ与类型I的区别在于用类型Ⅱ的加工方法可以在界面产生独特的不对称膜。

在实验室中,一方面,将单体溶解于需要包裹的农药油相中形成有机相(假如农药是固体,就必须在单体加入之前将农药溶于与水不相溶的溶剂中);另一方面,通过加人乳化剂和保护性胶体于水中制成水相(在氨基塑料的加工过程中,具有表面活性的磺酸催化剂也加入到水相中)。

然后在适当搅拌的情况下将有机相倒入水相中,形成油-水乳浊液,其平均粒子大小为2~15μm;最后囊皮在50℃下开始形成,并在此温度保持3 h完成囊皮的反应过程,冷却该悬浮剂,便制成微胶囊剂。

(2)凝聚相分离法这一方法所得产品通常是基体型。

由于基体型胶囊不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毒性,所以这种方法仅适合于低毒化学合成农药或生物农药。

凝聚相分离法制备微胶囊常用的聚合物有羧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纤维素酯、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磺酸钠、明胶一阿拉伯树胶与乙基纤维素组成的体系等。

凝聚相分离法包括3个步骤:①形成互不混溶的3个化学相:囊核物分散在囊皮与液体介质的溶液中,利用降温、盐析、不相容的溶剂式聚合物或用诱发聚合物的相反电荷作用等方法,使囊皮物从液相中分离出来,成为另相液体;②囊皮物在囊核上沉积:囊皮物在凝聚成小滴过程中表面积减少,使界面总自由能降低,促进囊皮物在囊核上的吸着、扩展和沉积;③囊皮固化:用加温、交联或去溶剂法使之固化,形成各自独立的微囊。

(3)微胶囊技术的新进展。

①出现了以淀粉—黄原酸酯、淀粉—钙复合物、淀粉硼酸系、蒸气处理淀粉作为囊皮材料的方法。

后种方法用蒸气将淀粉加热,待冷却后混入药剂,使之自行联结或凝聚成囊,可直接或干燥后施用,其中干燥后的固体物,在自然界中吸水自动再次成囊,对于Bt等生物制剂最为适用。

②利用细菌、藻类、酵母等微生物细胞在发酵过程中不断累积可作为农药的各种毒素,而后使之死亡成为微囊。

当该囊皮被害虫消化,毒素释放出来而发挥药效。

若再结合新基因的导入,可再制成高功能多用途的生物农药的微囊剂。

③利用温度、水分或光照等自然因素作为刺激信息,传递给药剂后才放出有效成分,并称这种制剂为定时释放剂。

也就是将有效成分的释放与作物生长或防治对象的环境需求相配合,使之充分有效地利用农药。

如将吸水性、膨胀性物质掺入粒剂中,并在其表面包有适当水溶性的高分子膜,当水分冲破被覆层而内部瞬时大量吸胀,有效物顿时大量放出,以水分来控制农药的定时释放。

此外,还可包有不同性质的多被覆层使之分期分批地定时释放,以达到不同时期防治多种病虫草害的目的。

(二)其他缓释剂1.包结化合物原药分子通过氢键、范德华力、自由电子授受及偶极矩感应、极化等作用,与另外的化合物形成不同空间结构的新的分子化合物称为包结化合物。

分子化合物的形成只与参与化合物的形状、长度、大小、空间排布及数量有关,而无固定的结合比、生成常数及平衡常数等。

但形成的新分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原化合物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环糊精就是包结化合物很好的材料。

ß-环糊精(ß-CD)是7个葡萄糖分子连成的环形空腔式化合物,空腔外部属亲水性,内径6×10-10~l×10-9m。

空腔能与进入内部的气、液、固等许多疏水性化合物形成包结化合物,即分子胶囊。

该包结化合物改变了被包物的理化性质,如挥发性、稳定性、溶解性、气味和颜色等,起到了保护和控制释放作用,从而提高了被包物的稳定性,延长了残效期,降低了毒性等。

制法举例(敌敌畏包结化合物):l份ß-环糊精与1.7份水搅匀,加入0.25份敌敌畏(敌敌畏与ß-环糊精的分子比是1:5),充分搅拌混合后,再加入13.5份水,搅匀即生成沉淀。

过滤、干燥,可得与ß-环糊精等分子包结的敌敌畏不挥发粉末。

包结化合物与其他固体原药一样,可继续加工成常规剂型和其他缓释剂,如敌敌畏包结化合物加入5%分散剂,配成500~1 000mg/L的浮液,对室内麦苗黏虫防治效果良好,残效期在40d以上,室外残效期在20d以上;防治稻飞虱的效果达90%以上,残效期17d,而对照乳油仅有3d残效期。

2.多层制品多层制品由富集着原药的多孔性纤维制品或高分子聚合物的贮药层和决定药剂扩散速度的膜层构成。

根据使用要求可制成薄片、条带、包装袋等各种形式,其结构如图11-6所示。

该剂型使用灵活,携带方便,安全,残效长。

主要用于卫生害虫、织物害虫防治,亦可用于医院垫被等。

常选用驱避剂、昆虫激素、性引诱有剂做成此种剂型,其中引诱剂与杀虫剂混用效果最佳,但该剂型在农业上难以大面积应用。

3.空心纤维空心纤维属于无控制膜的贮存系统,即利用空心纤维的毛细管的吸附性来保持和控制药剂的释放。

其结构是由充满了活性成分的合成空心纤维平行排列并黏附在支承带上(图11-7)。

顺着带隔段封闭,使用时切断成施药单元。

药液从切口蒸发出来以发挥生物活性(图11-8)。

4.吸附性制品将药剂吸附于无机、有机或天然吸附性载体中作为贮存体,然后涂以控制性外膜即制成吸附性制品。

常用吸附性载体有氧化铝、膨润土、沸石、硅藻土、锯末、离子交换树脂或合成的粒状载体。

外膜或阻滞性物质有烯烃类、蜡类或蜡质乳剂等。

该制剂可采用包膜法或浸渍法成型。

制法举例(浸渍法制备敌敌畏缓释剂):将20g敌敌畏、18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0.4g甲氧基苯乙烯、1.6g乙烯基苯乙烯混合,将360g多孔性氧化铝片浸渍于上述混合物中,即成敌敌畏缓释剂。

5.均一体在适宜的温度下,将原药均匀地分散或溶解于高图11-8空心纤维释放机制分子聚合物或弹性基质(橡胶)中,形成固溶体、凝胶体和分散体,然后按使用需要加工成型,制成块、粒、粉、棒条、板、膜、发泡体等缓释剂,也可以制成植物种植器材、专架以及生产或生活器具。

此类剂型使用方便,一剂多用,残效持久。

而且大多数原料易得,制法简单,用途广泛,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缓释剂。

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塑料软化温度与农药的稳定性以及农药溶解度与塑料相容性等问题。

加工方法有热成型法和冷成型法两种。

6.化学型缓释剂这类缓释剂主要是利用原药本身的活性基团(如COOH、OH、SH、NH2),在不破坏原化学结构的条件下,自身聚合或缩聚,与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直接结合或通过桥联(交联)结合,与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生成络合物或分子化合物。

这样形成的新的高分子农药,只有在使用的自然环境中,才能逐渐发生化学或生物降解,释放出有效剂量的活性成分,显示生物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