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南美洲知识点总结汇编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南美洲(自然地理部分)

高三一轮复习:南美洲(自然地理部分)

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思考:热带雨林的作用、热带雨林受破坏的 原因、后果
5.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
右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 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 丙:固沙阻浪;
6.森林破坏的原因:
毁林开荒种地 发展畜牧业 矿产资源开采 各类建设破坏 伐木 薪柴
全球变暖、干旱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7.破坏的后果: 问题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森林破坏后带来的影响。
森林被破坏,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减少; 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雨水下渗减少,大量雨水汇入河中,洪涝增加
问题2:从整体性角度,分析森林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
巴 拉 那 河
(3)简析巴拉那河的水文特征。 全年高温,无结冰期; 全年降水多,河流流量大; 干湿季明显,河流水位变化大,有夏汛。
中上游瀑布密布,流经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河段落差达150m,建于此 处的伊泰普水电站为世界第二大电站。
巴 拉 那 河
(4)简析巴拉那河上游修建伊泰普水电站的有利条件 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 位于高原与平原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距城市较近,市场广阔
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 分析C所在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 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 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 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4. 河流特征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m以上);

高二地理南美洲知识点

高二地理南美洲知识点

高二地理南美洲知识点南美洲是位于西半球的一个大陆,其地理特点和地理知识点非常丰富。

本文将介绍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和经济发展等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南美洲位于北美洲的南方,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濒南极洲。

东至西经34°52’W,北至2°50’ N,南至北纬50°55’,是跨赤道的一个大陆,北纬0°赤道线横穿大陆。

南美洲北面与伯南布哥、巴拉那等邻国相接,西南与玻利瓦尔共和国接壤,西与秘鲁和厄瓜多尔相交,南与智利和阿根廷交界,北部的墨西哥与中美洲相连。

二、地形地貌南美洲地势起伏,山脉众多,形成了世界瞩目的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全长8000余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其中还有一些火山。

除了安第斯山脉外,南美洲还有巴西高原、亚马逊平原、拉普拉塔高原等多样的地形地貌。

亚马逊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其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

三、气候南美洲气候各异。

北部热带气候,南部温带气候,山地区域大多属于高山气候。

亚马逊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而南方的巴塔哥尼亚则寒冷干燥。

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苏利南等国家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而智利的气候则由北部的沙漠气候到南部的冰川气候变化多端。

四、资源南美洲是资源丰富的大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

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拥有丰富的铝、铁、锰、铜等矿石资源;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国则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秘鲁和智利等国则以铜矿闻名于世;而亚马逊河流域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生物资源丰富。

五、经济发展南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相对发达,而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等相对落后。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

阿根廷则以农牧业和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智利由于地处太平洋沿岸,其港口和海运业发达,并以农业和矿产资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来源。

总结:南美洲地理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和经济发展。

地理南美知识点总结

地理南美知识点总结

地理南美知识点总结地理南美洲主要自然形态包括:1. 高原: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最主要的山脉,横贯整个洲,从委内瑞拉一直延伸到智利。

安第斯山脉中的拉帕鲁山峰是南美洲的最高峰,海拔约为6961米。

2. 河流:亚马逊河是南美洲最大的河流,全长超过6000公里,流域面积更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

亚马逊河流经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巴西、玻利维亚和Guyana等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

3. 大平原:南美洲有许多大平原地区,包括巴西的巴西高原、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巴拉圭-乌拉圭平原、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马格达莱纳平原等。

地理南美的重要知识点:1. 气候:由于南美洲辽阔的纬度范围和多样的地形地貌,南美洲的气候差异巨大。

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而南部则属于温带气候,包括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气候和Andes山脉的高山气候。

南美洲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2. 自然资源:南美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金、银、铜、锡、磷酸盐等。

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物种。

3. 经济:南美洲的经济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农业、矿产开采、制造业等。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其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另外,秘鲁、智利等国家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以铜矿、金矿、锌矿等资源而闻名。

4. 文化:南美洲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包括印第安人文化、西班牙文化、非洲裔文化等。

南美洲的节日庆典、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也是多姿多彩,为洲内外的观光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娱乐。

5. 环境问题:南美洲的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亚马逊雨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对洲内外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南美洲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护洲内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景观,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南美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洲,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为该洲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高二地理南美洲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南美洲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南美洲知识点总结南美洲是位于南半球的一个大洲,地处西半球,被大西洋和太平洋环抱。

它以多样的自然风景、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课程中南美洲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理背景南美洲位于美洲大陆东部,北邻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南界麦哲伦海峡,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全洲自北至南大致呈狭长形,面积约为1.788亿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四大洲。

人口约4.28亿,语言主要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二、地理特征1. 地形地势:南美洲地势高低起伏,东西向分布着巴西高原、圣埃斯皮里图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重要山脉和平原。

其中,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也是南美洲最显著的地理特征。

2. 气候特点: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由于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南,所以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3. 湖泊与河流:南美洲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马孙河、亚马逊河和南美河。

这些河流对于南美洲的农业、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自然灾害:南美洲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林火等。

这些灾害对南美洲的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三、经济与资源1. 农业: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以农作物和畜牧业为主要农业形式。

其中,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农业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糖和牛肉出口国。

2. 矿产资源:南美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锡矿等。

其中,委内瑞拉是南美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之一。

3. 工业:南美洲的工业相对较发达,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其中,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工业国家,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4. 能源:南美洲在能源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能源生产国,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四、环境问题南美洲面临着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森林砍伐、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物种灭绝等。

(完整版)南美洲知识点

(完整版)南美洲知识点

一、拉丁美洲简介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也就是地处北纬32° 42'和南纬56° 54'之间的大陆,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长11000多公里。

东西最宽处5100多公里,最窄处巴拿马地峡仅宽48公里。

北部有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面积 2 056.7万平方公里。

2008年人口 5.77亿人。

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次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

二、地理位置南美洲的半球位置: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勒比海;北面与北美洲相连,南面个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经纬度位置:80° W到40° W之间;约10° N到60° S之间.三、地形拉丁美洲地形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为高大绵长的东部高原, 平原相间分布.四、气候一一湿热1 •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原因?①亚马逊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②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深入,并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形成地形雨;③东部沿海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 •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①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②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3 •美洲西海岸气候类型分布狭窄的原因?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类型向东扩展。

4. 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多雨的湿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处受到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且该处为高原地形,水汽难以进入,故形成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5. 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南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热带沙漠气候南北跨度大,向北延伸)赤道以南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南美洲知识点知识分享

南美洲知识点知识分享

1、南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南美洲地形特征和主要河流概况;
3、பைடு நூலகம்美洲气候带的分布;
(以下是关于南美洲气候知识点的总结,理解记忆)
1)、亚马孙热带雨林广布的原因;地图册P145
2)、南美洲大陆南段山脉西侧形成地中海和温带海洋性气 候而东侧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
安第斯山脉西侧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30°S---40°S 形成地中海气候, 40°S以南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安第斯山脉东侧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稀少,形 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3)、南美洲西侧赤道以北是热带雨林气候,以南是热 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赤道以北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加 上沿岸有赤道逆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故形成热带雨 林气候。
赤道以南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冬季少雨;夏季受赤 道低气压带南移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干湿季明显的 热带草原气候。

南美州知识点总结

南美州知识点总结

南美州知识点总结
南美洲的地理特点
南美洲地势多为高原和狭长的河谷。

科连特山脉、安第斯山脉,以及其高山和断崖有着极大的地理分隔作用。

亚马逊河流流域和秘鲁-玻利维亚高原,则成为了南美洲地理界限最为明显的地区。

同时,这里也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瀑布、最大的奥林波斯山山脉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亚马逊河。

南美洲的气候条件
南美洲气候多样,从热带雨林气候到亚热带及温带气候,几乎所有类型的气候都有。

而南美洲地处赤道两侧,使得这里的气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纬度变化。

而在高山地区,气温差异也十分明显。

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南美洲拥有着许多珍贵的自然景观,其中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亚马逊雨林,以及温带雨林。

在此地还镶嵌着13 个受世界自然遗产地之称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盛行的珊瑚礁也让这里成为了潜水和海洋体验的理想之地。

南美洲的文化特点
南美洲的文化历史十分悠久,这里曾诞生一系列强大的王国和帝国,留下了无数宏伟壮观的文化遗产。

在南美洲,“印加帝国”,“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明”这些被世界认可的文明也都曾横扫数个国家,并以最原始的姿态留在这里。

南美洲的国家与地区特点
南美洲包括了全球两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一个是“巴西”,一个是“阿根廷”。

这两个国家的优势之一是,地域极为广阔,而在历史演变当中,这两个国家之一总是保持着地缘政治地位,将自己牢牢地防守在世界上的国家级别。

此外,南美洲的国家大多拥有自己特有的传统与文化,同时祖先的遗留造就了这里的多元文化景观,每个国家均各具特色。

[全]高中地理(南美洲、气候的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南美洲、气候的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南美洲、气候的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1、南美洲的气候南美洲位于北美洲的南部,北部以巴拿马运河与北美洲为界,南部以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为界。

主要分布着8种气候,分别为:①三种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②两种亚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③两种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④其他:高山气候。

其中,要特别注意三点:①南美洲以热带雨林气候(亚马逊平原)和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为主;②由于西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海岸的气候沿条带状分布;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西海岸)气候较为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

图1 南美洲的气候分布•2、气候的影响因素世界常见的气候类型主要有12种,主要包括4种热带气候(雨林、草原、季风、沙漠)、2种亚热带气候(季风、地中海)、3种温带气候(海洋性、季风、大陆性)、2种寒带气候(苔原、冰原)和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纬度,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得寒冷;②海陆位置,从沿海到内陆,水汽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得干燥;③海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④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⑤盛行风,由海洋吹来会带来大量的水汽,由内陆吹来则会使得空气更加干燥;⑥洋流,暖流使得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则会降温减湿。

图2 世界气候分布图例题图3 例题答案:①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沿岸为巴西暖流,降水丰沛,因此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海拔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植被也会发生变化。

精讲精析:(1)分析热带雨林的成因。

①热带雨林的形成,需要有较高的温度和丰沛的降水;②图中①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因此气温较高;②该地位于巴西高原东部沿海地区,且该地区恰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因此降水丰沛;③该地区沿岸为巴西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小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利南北长4352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有漫长的边境线,大致以安第斯山脉为界。

其东邻阿根廷,两国间主要以公路运输联系。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位于中部,临近最大港口瓦尔帕莱索港。

下图为智利、阿根廷政区图和两国卫星影像地形图。

材料二:智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大气质量吸引了国际天文科研机构在其北部设立天文台。

2013年,总投资13亿美元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ALMA陈列)竣工,其位于阿塔卡马沙漠的查赫南托尔高地(海拔5050米)上建成并投入使用。

是迄今全球投资最大的天文台。

到2020年,智利将再建5个天文台,届时,智利将集中世界上70%的天文台。

材料三:智利物种众多,植物百科全书确定的植物物种2200种以上,动物物种也丰富多样。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的主要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
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

(2)简述智利的首都选址在中部圣地亚哥的原因。

位于国土中部,有利于区域联系与管理;中部为地中海气候,适宜人类活动;中部人口和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临海,临近瓦尔帕莱索港,交通便利。

(3)分析智利与阿根廷两国主要以公路联系的原因。

两国以山为界,山地相对高差大,地形崎岖,公路适应性强;皆为发展中国家,公路建设工程量小,成本低,投资小;两国国境线漫长,公路机动灵活。

(4)简述智利天文台多设置在北部高地地区的有利条件。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纬度低,可观测的天空范围广(星座多);热带沙漠气候,晴
天多,大气洁净,可观测时间长;人口和城市少,大气污染和光源干扰小。

(5)分析智利物种丰富的原因。

跨纬度广,具有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气候复杂多样;山体垂直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临太平洋,兼备海陆生物。

【第二学习时间----课堂探究】
6.假若没有西部的山脉的影响,南美洲的气候会如何变化?
南美洲可能缺少高山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可能向东延伸。

7.南美洲缺失亚寒带、寒带气候,简要说明原因。

(受海陆分布影响)相应纬度范围内,陆地缺失。

8.比较拉丁美洲与非洲气候类型的异同,并简要说明原因。

相同点:以热带气候为主,分布广泛,缺少寒带气候;
由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回归线之间的热带。

不同点:①拉丁美洲有温带气候,而非洲没有;
拉丁美洲最南端纬度比非洲高,有温带气候分布,而非洲纬度限制了其形成温带气候;
②非洲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而拉丁美洲气候类型更为复杂。

原因:赤道从非洲中部穿过,且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起伏不大,海岸线平直,而赤道从拉丁美洲北部穿过,且地形复杂,地形对其气候影响较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地岛夏凉冬冷,气温较低,岛上雪山重峦叠嶂,森林密布。

下图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

材料二:乌斯怀亚是火地岛地区的首府、行政中心,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

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风光每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市区商业街主要经营进口化妆品、贵重烟酒等。

乌斯怀亚传统民居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

(1)分析形成火地岛气温特点的原因。

(4分)
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温;终年受西风和地形影响(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

(2)乌斯怀亚常年风暴强劲,请说明原因。

(6分)
位于沿海,全年西风强劲;以南海峡走向与风向一致;海域狭窄,“狭管效应”显著。

(3)推测乌斯怀亚商业街主要经营进口化妆品、贵重烟酒的原因。

(6分)
位于世界航海交通要道附近,来往的国际商船数量众多;自由贸易港免税使得高档化妆品、烟酒价
格便宜;游客众多,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4)简述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8分)
当地房屋低矮,可以抵御强劲风暴;当地气温低,房屋低矮也有利于保温;当地降水量较大,屋顶
坡度大,有利于排水、不利于积雪;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建造木屋可以就地取材;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木屋也可以防震。

5.描述拉丁美洲河流的主要水文(系)特征和湖泊分布。

⑴以安第斯山为界,分属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短小流急;大西洋水系河流多,流量大。

亚马孙河:第一大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最广),第二长河;水量大(流经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支流多,流域广(平原广阔,水流平缓,利航运)。

巴拉那河:源于巴西高原,南流注入大西洋,河口称拉普拉塔河;巴西和巴拉圭边境修建有大型的伊泰普水电站。

1.归纳亚马孙河的水系特征。

源于西部安第斯山脉,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流程长,树枝状水系。

2.归纳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

水量大,季节变化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3.分析亚马孙河水量(最)丰富的原因。

①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流域内以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两种湿热气候为主,全年降水丰富;
②亚马孙平原南、北、西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从大西洋带来大量的湿热水汽进入大陆;
③再加上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④地表植被为热带雨林、草原覆盖,自身水循环活跃。

⑤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源远流长,沿途汇集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支流。

4.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②世界上三大潮涌区之一,海浪侵蚀作用明显,泥沙难以沉积。

③河口地壳下沉。

5.分析亚马孙河水能资源不丰富的原因。

流经亚马孙平原,河流落差小。

6.分析亚马孙河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少。

【归纳总结】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2016全国III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中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同: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
(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东侧阿尔蒂普拉高原,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高原明珠”。

湖面周期性涨落明显。

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

湖泊周围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上还留存着一个奇观,那就是乌鲁族人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草捆扎而成建立的一座座漂浮岛。

(1)推测的的喀喀湖的成因。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导致断裂下陷;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
成湖泊。

(2)说明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

湖泊被安第斯山脉环抱,阻挡了冷空气的侵袭;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丰富;湖泊面积大,水量大;所处纬度位置较低(16°S),故高而不冻。

四周被雪峰环抱,冰雪融水不断补给湖水;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河流与外界沟通,湖水得到更新,故而湖水不咸。

(3)说明湖水周期性涨落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规律:夏季(夏半年)湖水水位高,冬季(冬半年)水位低。

白天水位高,夜间水位低。

原因:夏季(夏半年)气温高,高山冰川融水量大,降水量较大(或: 冬季气温低,高山冰川融水量小,降水量较小)。

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夜间气温低,冰雪融水少。

(4)分析印第安人文化发源于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的有利地理条件。

所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气候终年温和;湖泊周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靠近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5)说明乌鲁族人用芦苇草建造漂浮岛的理由。

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湖岸附近芦苇丰富,利于就地取材;芦苇材质轻、易漂浮;湖泊中芦苇广布,便于芦苇的收集和加工。

可逃避战乱(减少外界干扰);方便捕鱼,进行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