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发展历程
关于宋词的资料

关于宋词的资料一、宋词的定义与起源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燕乐为宋词的产生奠定了音乐基础。
当时的一些诗人开始按照燕乐的曲调来填词,这些词虽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具备了宋词的一些基本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时期,词在花间派词人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词的风格逐渐多样化,题材也有所扩展。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1. 北宋初期•在北宋初期,词坛上主要有晏殊、欧阳修等词人。
他们的词多写贵族士大夫的闲适生活,词风婉约。
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通过对旧景旧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风清新淡雅,委婉含蓄。
2. 北宋中期•柳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词人。
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篇幅和容量。
他的词多描写市民阶层的生活,词风通俗,善于用白描的手法。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生动地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情感真挚动人。
•苏轼则是北宋中期词坛的革新者。
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可以表达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他的词风格豪放旷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宋代词发展史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这一代词人以柳永、张先、范仲淹、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动摇了五代以来由红粉佳人一统词坛天下的局面,开始出现了男子汉、大丈夫,男性形象进入作品当中,也为后来的豪放词打下了基础。
四、第四代词人群(1163—1207)这是宋词的第二辉煌期,代表人物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与姜夔。此时已经是南宋时期,词上依旧传承豪放婉约,其中以辛弃疾为首的一派秉承苏轼的豪放一脉,而婉约代表姜夔则师从周邦彦,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周词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而姜词语调清幽,似雪中寒梅。
五、第五代词人群(1208—1265)这一阶段的词人是以戴复古、刘克庄、吴文英为代表的“江湖词人群”,此时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态,即灰心与绝望。这种情绪来源于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无能为力,他们把这种情绪付诸于笔触,尽情宣泄,但从此宋词已经渐露衰微的苗头。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这一阶段是宋词的第一辉煌期,显示出百花齐放的情境,铸、周邦彦,还有王安石、王观、李之仪与晁补之等。这一时期的风格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二是注重词律与音律的精严。
三、第三代词人群(1110—1162)这一时期较为特殊,因为它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也就是北宋灭亡时期,尤其是靖康之变后,当时的词人分成了三个创作流派,一为愤世与救世的志士词人群,二为遁世与玩世的隐士词人群,三是颂世与喻世的宫廷词人群。代表人物有叶梦得、朱敦儒、李清照、周紫芝等,其中以李清照成就最高。
六、第六代词人群(1252—1310)第六代的词人群是以周密、刘辰翁、蒋捷为代表的“遗民词人群”。此时已是南宋灭亡时期,词的创作上没有太大的开拓与创新,只有融合与深化。这一时期,既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也是词史高峰的结束期,也就是说,自南宋灭亡、宋朝结束后,词的辉煌就已完全过去,但它也为后来出现的新文学体裁——元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财富。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宋词可以追溯到两宋时期(南宋960-1127年,北宋960-1279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宋词以其婉约细腻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初唐、盛唐、晚唐和五代、宋的阶段。
在初唐时期(618-690年),诗歌创作的主题多以社会现实和政治抒怀为主。
初唐的词作继承了唐代五言绝句的精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性的作家有王勃、杨炯等。
盛唐时期(710-765年),诗人的创作更加注重音律和词牌。
盛唐的词作多借用乐府诗和民谣的旋律,表现了浓厚的音乐性。
代表性的作家有杜牧、李商隐等。
晚唐时期(764-907年),诗词的创作形式更加自由灵活。
晚唐以词牌曲的形式为基础,发展出了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代表性的作家有李煜、温庭筠等。
五代(907-960年)和北宋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代时期由于战乱戎马之乱,文士流亡他乡,在这些流亡者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咏物派",他们以豪放、真挚的情感和描写自然景物为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辛弃疾、赵师秀等。
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词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南宋时期的词作风格动人,以细腻、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为主,代表作家有陆游、杨万里等。
总体来说,宋词在行文结构、音律、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
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也表达了文人士人的情感和思想。
宋词的发展历程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述宋词发展演进的历程

概述宋词发展演进的历程宋词发展演进的历程及评析:(1)北宋词发展的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2)南宋词的发展历程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词坛转型期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都经历了靖康之变,他们迅速适应环境,调节自我心态,代表人物有李纲、赵鼎、岳飞、张元干等。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②高峰期第二个时期是高峰期,以辛弃疾为代表,他与陈亮、刘过等词人联手,“以文为词”的词学形式突破扩大了豪放词的影响。
③词史的深化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他们的成就则在于对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增加了婉约词的思想意蕴和艺术表现力。
宋词发展历程

宋词发展历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细腻的情思、婉约的词藻和雅致的音律而闻名于世。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两个阶段。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文学创作陷入了低谷。
然而,在这个时期,诗歌形式日益演进,出现了许多新的诗体和诗风。
其中,曹松的《青玉案·元夕》,被认为是宋词
的开篇之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场爱情的别离,情感真挚、表达简练,成为了后来宋词的开山之作。
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宋词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生活的细致描绘。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豪放大气,情感热烈。
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的变迁和社会的压力,宋词的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此时,柳永等一批优秀词人的出现,使得宋词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腻和柔美。
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以其优美的音乐性和流畅的词藻,成为了南宋时期词坛的代表之作。
总的来说,宋词在诗体形态和创作手法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和南宋时期,宋词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了一个逐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宋词发展的历程范文

宋词发展的历程范文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唐五代阶段、北宋阶段和南宋阶段。
前唐五代阶段(唐晚期至五代):这一阶段是宋词发展的起点。
在这一阶段,五代时期的文人学士开始对唐诗进行变革和创新,形成了“新乐府”和“新曲文”的形式,为宋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北宋阶段(北宋初至中期):这一阶段是宋词发展的高峰时期。
北宋初期,词的创作仍受到唐诗的影响,形式上多为五言律诗的转换。
到了北宋中期,词开始独立于诗的形式发展,实现了从继承到创新的跨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伤时词”、“闺怨词”等风格。
南宋阶段(南宋中期至晚期):这一阶段是宋词的发展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的压力和社会动荡,词人们的创作更加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深入,形成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系。
同时,词的音乐性、韵律和曲调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总的来说,宋词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从唐诗的继承到创新的转换,从形式上的变革到内容上的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力。
宋词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人个体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诗的先导、盛唐诗歌的基础、唐宋继承的转型和宋词全盛的时期。
一、初唐诗的先导
初唐时期的诗歌运动和文化氛围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作品启发了宋词诗人的创作灵感。
这一时期的唐诗风格具有豪放、奔放、直率、深沉等特点,成为宋词后继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盛唐诗歌的基础
盛唐时期的诗歌取得了高峰,唐诗的风格注重诗歌的音韵、节奏、意境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一时期的诗歌成为宋词发展的重要基础,宋词在表现情感、描绘景物、讽刺社会等方面的表现都受到了盛唐诗歌的影响。
三、唐宋继承的转型
唐宋之际,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更新,宋词开始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宋词摒弃了盛唐诗歌的冗长和雄浑,注重语言的简练、音韵的和谐和意境的深远。
唐诗的体裁和思想渐渐被宋词所替代,宋词成为了当时文学流派的主流。
四、宋词全盛的时期
宋词全盛的时期是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宋词风格多样,涵盖了山水
田园、爱情婉约、忧国忧民等多个方面。
宋词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非常丰富,如抒情、描摹、议论、叙事等。
宋词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初唐诗的先导、盛唐诗歌的基础、唐宋继承的转型和宋词全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咏物词的特点咏物词是宋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的精华。
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艺术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
与宋代咏物词的高度成就相比,学术界对于咏物词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理论建树和宏观的史的建构,缺少深入系统的文化分析与阐释。
李清照写愁一李清照是写愁高手,是愁的化身。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昨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首咏愁的绝唱以浅俗之语而发清新之思,化愁为美,深切哀婉,成为压倒须眉、彪炳史册的经典之作。
人生之不如意事常八九,忧愁悲苦之情人人皆有。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词中的满怀愁绪自然也是她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她内心苦闷、挣扎与追求的反映。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时代。
大宋王朝经过168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富丽堂皇的迷梦被金兵呼啸而来的马蹄踏得粉碎。
徽、钦二帝被掠,皇亲贵族仓皇南逃,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
李清照辗转于三千里流亡的道路,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饱受国破家亡之苦。
然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苟延偷安,“直把杭州当汴州”。
她徒叹世无英雄,只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流浪苦、伶仃泪和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化作诗词,创造了让后人低回不尽的悲剧之美。
纵观数千年文学史,能够留下传世之作的女子廖若晨星。
李清照被誉为“词坛宗主”,艺术成就首屈一指,无人比肩。
她眉头一蹙,就是一个辉煌大宋的愁绪;轻轻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怨。
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以纤纤素手举重若轻地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就象冷艳,孤高的一轮皓月,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她写愁的词句太多了,太美了,以至于一提起她的名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凄冷、高绝的美,是一个独立于秋风黄花之中寻寻觅觅的寂寞形象。
其实,李清照有过足以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幸福生活。
如果把她比作一枝菊花的话,凄风苦雨、凄惨凋零只是在她深秋寒冬般的晚年。
当秋阳如春、黄花初绽之际,那美也是别样温馨的。
二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
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
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归故里”。
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来到京城,李清照拥有了文风腾蔚的成长环境。
当时北宋正处于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普天下的精英荟萃京城。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长期在太学和馆阁任职,官至礼部员外郎。
他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与文坛名家交往甚密。
李清照的母亲为名门闺秀,温文贤慧,工词翰、善文章。
官宦门第及社会交往的耳濡目染,使李清照视野开阔,见识过人。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
她天资聪慧,才力华瞻,文化的汁液不仅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而且将她浇灌得内秀如竹。
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诗词书画无所不能。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她还有着相当宽松的生活空间。
京城的富丽繁华自不必说,京城四周百里之内也到处都是绿池荷塘、园林美景。
她可以在花园里荡秋千、做游戏,可以到街头赏花灯、观街景,还可以出城郊游,尽兴泛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怨王孙》写的是她到湖上游玩时的情景,热情洋溢,朝气蓬勃,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写的是她日暮归舟时的情景,生气盎然,妙趣横生,快乐弥漫于字里行间。
三我们已无从知道李清照的容貌,但从她诗词中所流露的风采神韵来看,少女时代的她应是貌美如花、活泼可爱的俏佳人。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你看,她梳着漂亮时髦的“宝鸭”发型,在朗月高照的夜晚,正痴痴地写着情书,秀发香腮,面如花玉,眼波流转,无限娇媚。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你看,她幽闺独处,眼望沉香袅袅。
窗外小伙伴们在玩“斗草”游戏,秋千在疏疏细雨中空挂着,她春心萌动,正呆呆地出神。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你看,荡过秋千,她香汗津津,怜惜地搓弄着纤纤玉手。
见有人走过来,她顿时羞红了粉面,连鞋子都没顾上穿,慌忙溜走。
可是走到门口却又好奇地回过头来,假装闻了闻青梅……这几首词,就象从不同角度拍下的一组写真照片,把一个情窦初开、天真无邪的纯情少女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拥有美貌和才气双重光环,在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京城,即使不想引人注目都是很难的。
况且,她不仅写幽闺怨情之类婉约之作如玩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且品评史实胸有块垒,慨叹世事慷慨激越,抒情言志浪漫豪放,处处表现出大家风范。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之手,不能不让京城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们为之感叹、为之汗颜。
“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李清照的才名不胫而走,她成了不少青年才俊仰慕和追求的目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诗一样美好的爱情正向她走来。
四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
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
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
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
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
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