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财产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

03
犯罪心理类型与特征
不同类型犯罪心理分析
暴力型犯罪心理
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具有冲动性、攻击性和
残忍性。
财产型犯罪心理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 有贪婪性、自私性和侥
幸心理。
性犯罪心理
以满足性欲为目的,具 有变态性、扭曲性和强
迫性。
毒品犯罪心理
以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为目的,具有依赖性 、冒险性和反社会性。
分析犯罪情节
运用犯罪心理学知识,分析犯罪情节、手段等,辅助法庭对案件的 定罪和量刑。
判断犯罪人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鉴定等手段,判断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况,为法庭判 决提供依据。
矫正阶段:指导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根据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原因,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
02
03
揭示犯罪心理机制
有助于深入了解犯罪行为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预 防和控制犯罪提供科学依 据。
指导刑事司法实践
为司法机关提供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等 方面的支持,促进刑事司 法的公正和效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研究和应用犯罪心理 学,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 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关 爱等可能导致儿童形成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
教育背景
社会经济地位
贫困、失业、社会不平等等因素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绝望感、愤怒情绪和犯 罪动机。
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可能导致个体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 识和社交技能。
犯罪心理学课件
contents
目录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犯罪 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和道德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认知、犯罪情感和犯罪意 志等方面。
犯罪心理的分类
按照犯罪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暴力型犯罪心理、财产型犯罪心理 、性犯罪心理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按照犯罪主体分类
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心理分为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心理 和老年人犯罪心理等。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
科学方法的引入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心理。
跨学科研究
当代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 限,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交叉融合,为深入理解犯罪心理提供了更广阔的 视野。
PART 02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REPORTING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对犯罪人进行干预和矫治,以预防再 次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矫治与治疗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了解 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为预防和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帮助犯罪 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行为 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毒品犯罪
总结词
毒品犯罪是指涉及毒品生产、贩卖、吸食等行为的犯罪。
详细描述

犯罪心理学第7章 财产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7章  财产犯罪心理

第一部分 盗窃犯罪心理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物理环境特色:富裕、畅通无阻、缺乏管理等 居民人口特色及行为形态:经济地位、流动性 当地安全管理状况:警察巡逻等。 犯罪人彼此间的心理交流 犯罪人个人知识与特征。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的手段 国内关于万名盗窃犯研究发现,手段五花八
第七章 财产犯罪心理
——盗窃、诈骗、抢劫、贪污
财产犯罪概述
财产犯罪概念及类型 指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产和牟取经济利益的
犯罪。
财产犯罪具体类型 盗窃犯罪、诈骗犯罪、抢劫犯罪、贪污犯罪、
绑架侵财犯罪、敲诈勒索侵财犯罪。
当今财产犯罪特征
财产犯罪暴力化趋势明显 作案手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白领财产犯罪突出 金融犯罪危害严重
刑罚的威吓性:
盗窃犯的刑罚认知
犯罪矫治的效果
盗窃犯的防治
1.强化威慑效能 是指强化刑罚的力量,包括贯彻刑罚的迅
速性 确定性与严厉性。
加强对盗窃犯的制裁。其具体措施如:常 业盗窃入劳动场所强制工作、加重对窃惯犯 刑度。不轻于假释等
盗窃犯的防治
采取情境犯罪预防策略
是指对某些独特的犯罪类型(尤其是盗 窃犯罪)、以—种较为系统、常设的方法 对犯罪环境女I以设计、管理以增加犯罪 者犯罪的困难与风险。减少犯罪收获、 降低犯罪机会的预防措施。
门。 有撬窃、顺手牵羊、扒窃、内外勾结、闯窃、
调包、冒充、色相等。最近发现特技。 统计数据:撬窃第一51.3%,顺手牵羊
14.1%,扒窃6.5%,内外勾结5.2%等。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组织方式:单独或结伙分工
两人以上结伙最多55.9% 个人单独较多30.3%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案发数 (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21. 236. 158. 161. 166. 169. 160. 161. 6997 5709 2659 6879 0734 0407 0716 3629
1989——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公布
1970年--1975年世界犯罪率和1981年中国犯罪率(以10万人为单位计)
我国犯罪率的年龄差异
14-17 18-25 26-50 岁 岁 岁 在社会总人口中 10.77 23.95 44.38 的比重(%)
在犯罪总人口中 19.07 的比重(%) 54.98 24.75
年龄段
51岁以 上 20.90
1.20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国的犯罪率 1977年以前,刑事犯罪案件年发案数一般在20——40万起之间, 最高为1977年的54万起,最低为1956年的18万起。 1979年以后,突破60万起,当年为63.6万起。 1989年突破100万大关,达197万起。 1990年代初,更是突破了200万起。 1990——1997年我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 年份
犯罪类型 世界犯罪率平 均数(%) 中国犯罪率 (%) 中国犯罪率与 世界犯罪率的 比较(%)
蓄意杀人 人身攻击 性犯罪 绑架 抢劫 诈骗
3.9 184.1 24.2 0.7 46.1 83.3
0.96 2.16 3.09 0.01 2.24 2.04
24.6 1.2 12.8 1.4 4.9 2.4

人民大2024教学课件10 犯罪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十章)

人民大2024教学课件10 犯罪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十章)
第一节 犯罪的社Fra bibliotek控制与个体控制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控制与个体控制
犯罪的社会控制 犯罪的个体控制
一、犯罪的社会控制
重新犯罪控制政策的范式
➢ 威慑范式 ➢ 矫正范式 ➢ 重返社会范式 ➢ 剥夺范式 ➢ 综合范式
一、犯罪的社会控制
我国当前的犯罪控制实践主要两个特征
➢ 重视犯罪控制的专门组织机构建设 ➢ 犯罪控制主要在社会治安领域进行,越来越重视
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犯罪心理学(第3版)
马皑 章恩友 李婕 编著
第十章 犯罪控制
第十章 犯罪控制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控制与个体控制 第二节 犯罪危险评估 第三节 罪犯心理矫治
第十章 犯罪控制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的社会控制及相关理论和政策措施。掌握 犯罪个体控制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掌握犯罪危险评估的概念,熟悉危险评估的基本原 理和技术。了解国际社会关于犯罪危险评估的主要 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帕累托法则同样适用于犯罪领域。根据国外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 从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角度看,犯罪案件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地区发生的多数犯罪案件是由犯罪人中的一小部分实施的,换言之, 犯罪人中的少数实施了多数犯罪。 帕累托法则也为犯罪控制指出了方向: 控制那些为大部分犯罪负责的“少数人”——危险罪犯,就可以有效地控 制犯罪局势。
(41)有违法问题 (42)有婚姻或者家庭问题 (43)有学校或者工作问题 (44)有生理问题 (45)其他酗酒、吸毒信息 9 情感问题(5分) (46)情感干预 (47)动态的精神状态 (48)经过治疗后的精神状态 (49)现在的精神状况 (50)精神指标 10 态度(4分) (51)对犯罪持赞同态度,不满现状 (52)对传统持不赞成的态度 (53)对刑期态度消极 (54)对监督态度消极

犯罪心理陈诚李凯晨

犯罪心理陈诚李凯晨


所谓劫狱,是指采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劫 夺狱中在押的罪犯。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如采用聚众持械冲进监狱,杀伤、杀害监 管人员,砸毁、破坏监狱设施、抢夺、抢 劫枪支、弹药、交通工具,绑架人质进行 威胁,药物麻醉监管人员等方法劫夺在押 罪犯;或者声东击西,采用暴力调离监管 人员,以便于狱中人员逃跑;
暴动越狱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分 子,以有组织或者聚众的形式集体使用 暴力手段强行越狱的行为。本罪侵犯的 客体是监管场所的正常监管秩序;客观 方面表现为以有组织或者聚众的形式集 体使用暴力手段强行越狱的行为;犯罪 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被关押的犯罪 分子,包括已决犯和未决犯;主谓暴力,有2种含义:①指强暴的力量, 武力;②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 级使用的力量。从犯罪意义上理解的暴力, 通常是第一种。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 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强 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性行为,也 包括以强暴力量相威胁(如实施犯罪行为 时携带武器)。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淡薄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18
(三)诈骗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犯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寻找目标,包装自己,进行前期
准备后,开始对被害人实施诈骗。
诈骗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行骗与受骗双方的心理互动过
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
准备期 接触期 行骗期 结束期
行骗方 包装 选择目标 试探 施骗 逃避
河北省的标准为“800元、10000元、50000元”,北京市的标准为“1000元、 10000元、60000元”,福建省、浙江省为“2000元、20000元、100000元”。
4
2、盗窃类型
根据手段不同:
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 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 结合。
25
3.现状
2010-12-21 南方都市报 :今年11省部级高官获刑, 其中7名被判 死缓,4名被判无期徒刑
1 陈绍基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
2 王华元 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
3 王益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4 皮黔生 天津市委原常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原主任
5 黄瑶
贵州省政协原主席
贪利心理 急功近利,投机心理 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心理 迷信思想,盲目崇拜:对特定组织或媒介的信任依
赖心理 不做分析的同情心理,盲目轻信 知识不足、缺乏经验
21
(五)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
1、冒充各种身份行骗
冒充领导干部或其亲属 冒充特殊职业人员 冒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 冒充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
第七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
的心理分析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三节 毒品犯罪心理 第四节 变态犯罪心理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解密犯罪心理学: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1. 引言1.1 概述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通过深入分析罪犯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犯罪以及他们背后隐藏的动机。

对于法律与社会管理领域来说,了解犯罪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犯罪心理学,并探讨不同的理论、犯罪类型以及相应的心理特征。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预防与干预措施,在保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和案例,本文将揭开犯罪背后深层次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详细介绍犯罪心理学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目标和结构;第二部分是对犯罪心理学进行概述,包括该领域定义、历史发展和应用领域;第三部分将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心理动机理论和行为模式分析;第四部分将详细探讨不同类型犯罪背后的心理特征,如违法与合法犯罪对比、凶杀犯罪心理特征分析以及财产犯罪背后的动机解析;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预防与干预措施的讨论,包括犯罪预防策略的探讨、心理治疗在矫正中的应用以及高危人群干预方法的分析。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解密犯罪心理学,揭示与犯罪相关的复杂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通过了解这些内在因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为什么个体会选择犯罪行为,并提供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措施以减少潜在危害。

同时,我们还希望借此启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综合性思考,促进社会管理和治安建设领域的发展。

通过掌握犯罪心理学知识,我们将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犯罪现象,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全做出贡献。

2. 犯罪心理学概述2.1 犯罪心理学定义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过程、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涉及对犯罪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入探讨,旨在解析犯罪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和作案模式。

2.2 历史发展犯罪心理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产犯罪心理
一、诈骗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
(1)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一般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观察他人的表情变化,善于想象和联想。

(2)熟悉市场行情,了解经济法规,善于砖法律的空子。

(3)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被识破,存在侥幸心理。

(4)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他们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

诈骗犯主要利用人们对某些社会角色崇敬的心理,利用一部分人的虚荣心、同情心、急于求助的心理,利用他们疏忽大意和拉关系、开后门的庸俗心理进行诈骗。

2、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不明显,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情绪表现沉稳;同时,在意志方面表现为克服实施诈骗行为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3、个性特征
(1)具有冒险性
(2)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

(3)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

4、动机特征
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二)诈骗犯罪的行为特征
1、伪装性
2、狡猾性
3、多变形
4、短暂性
5、非暴力性
6、具有明显的行为痕迹
(三)被害人的心理弱点
1、急功近利心理
2、盲目崇拜心理
3、需求迫切心理
4、盲目轻信心理
5、投机钻营心理
6、趋炎附势心理
7、疏于防范心理
8、易受暗示心理
9、知识不足、缺乏经验
有时候被害人被骗,本身心理上并没有可受谴责的原因,可称为无过错的被害人心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同情心理
2、相近心理
(四)诈骗犯罪的心理历程
1、预备期
2、诱饵上钩期
3、行骗期
4、逃跑期
二、盗窃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盗窃的犯罪行为分类
1、普通盗窃
2、高智能盗窃
3、职业化盗窃
4、病态盗窃
(二)盗窃犯罪的行为特征
1、根据盗窃犯罪时有无预谋,可将其行为特征分为预谋型、机会型和冲动型三种。

2、根据盗窃犯罪的组织形式差异,可将其行为特征分为单人盗窃、二人以上共
同盗窃、盗窃犯罪集团等形式。

(三)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在认识上,错误意识较突出
2、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相互交错
3、在意志方面,品质较薄弱
(1)盗窃犯罪人的自制力差,个体畸形需要的膨胀而缺乏控制力进行犯罪活动;(2)盗窃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很顽固。

4、需要动机特征
5、盗窃犯罪的习惯
6、嫉妒报复心理
7、满足不良精神需求
三、暴力犯罪心理
暴力犯罪通常是指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直接侵犯或危害到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一般包括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暴力犯罪的突发性
3、暴力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4、暴力犯罪的恶劣性
(二)暴力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暴力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1)愤怒
(2)怨恨
(3)嫉妒
(4)恐惧
2、暴力犯罪的意志特征
(1)自制力失调是暴力犯罪人的主要意志特征
(2)暴力犯罪人的意志薄弱还表现为易受暗示、顺从、盲目模仿等。

3、暴力犯罪的人格缺陷
(1)自我意识补偿型
(2)自我纵容型
(3)虐待狂型
(4)自我保护型
(三)杀人犯罪心理
1、杀人犯罪的动机类型
(1)利欲动机
(2)性欲动机
(3)报复动机
(4)逃避或恐惧动机
(5)政治动机
(6)变态杀人
2、杀人犯罪的动机特征
(1)多样性和复杂性
(2)强烈的内在冲动性
(3)恶性转化性
(四)抢劫犯罪的心理特征
1、从犯罪人的认识能力看,抢劫犯具有反社会性的野蛮英雄主义情节;
2、从犯罪分子的性格特征看,抢劫犯的外倾性格特征十分明显;
3、大多数抢劫犯是出于物质追求,是为了满足贪欲;
4、抢劫犯多表现出人格的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

5、侥幸心理
6、恶作剧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