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四年级科学上册5.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湘教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湘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湘教版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导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活动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状态,并适时点拨
导学流程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水圈的构成
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重点: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水圈构成图、水循环示意图
3. 视频材料: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地球上的水圈构成,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观察水循环现象,讨论实际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去向。

2. 讲授新课:使用PPT课件展示水圈构成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通过视频材料展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实际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水库蓄水、灌溉等。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水循环的因素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五单元《4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湘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五单元《4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湘科版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是有着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的,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具有思考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安全、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难点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泉。

自然界里哪些地方有水?(板书:水)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

(二)、水的三种形态同学们说得真好。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云、雾、雪、霜等的形成原因,知道了水有三种形态,大家还记得是哪三种形态吗?(固态、气态、液态)课件出示云雾雪霜等。

那么我们来给它们归归类吧,看它们各属于哪种形态的水?(课件出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或者冰呢?指名回答。

(三)、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

那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水呢?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归类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

这些水从哪里来又会到哪儿去了呢?(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引导全班交流。

师小结:总之,从天上下雨或下雪落到地面的水有三个去向,哪三个去向?(指名说)天空、陆地、海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其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投影显示]资料一:“世界水日”的来历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继而,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资料二: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

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

[教师引导]从以上出示的有关“水”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湘教版(一起)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湘教版(一起)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星”,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源泉,这节课我们综合认识自然界的水。

二、新课教学1.找水⑴水藏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我们都见过哪些形态的水?⑵学生交流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⑷出示自然界景观示意图,学生书写各种水的名称,在图上粘贴,以丰富其感性认识。

小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水有多种形态。

2.建立联系⑴各个地方的水有什么联系?水的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⑵学生交流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小结:下雨、下雪是天上的水降下来;陆地上的水会通过江河流入海洋;陆地上和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到天上;陆地上的水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变成泉水冒出地面或被人抽出地面、水还会进入动植物体内……3.综合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⑴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水在整个自然界里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⑵学生讨论⑶学生试说明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⑷能不能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把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过程表示出来?⑸学生画草图(表达形式自定)⑹汇报交流⑺讨论、修改、完善三、学习拓展1.在你所搜集的资料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是多少?淡水总量有多少?2.化工厂排放污水是否会影响到其它地方?为什么?通过以上两组问题继续引导他们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与交流,既深化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的理解,又渗透了对他们进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产生的原因。

3.通过实际活动体验水循环。

知识准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水的不同状态。

3.了解水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活动。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来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例如,“太阳能和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充满阳光的日子会特别炎热和干燥?当雨水流入地面时会发生什么?”第二步: 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准备一些素材,例如小模型、图片等来展示和解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对水循环有个基本的认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第三步:分组活动实验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些材料,例如水、盆、水龙头等等。

让他们自己感受水循环的过程,亲自体验。

首先,在盆中放入水,然后让同学们用吸管把水吸入嘴里,感受水的味道和温度。

接着,把盆放在阳光下,观察水在日光下的变化。

当水开始蒸发时,让同学们观察气体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

然后,用透明的保鲜膜覆盖在水面上,等待水滴凝结在膜上,并滴回到水里。

最后,用水龙头在盆里加入一些水,模拟降雨的过程。

第四步:总结和讨论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活动经历,总结水循环的过程,让他们讨论自己通过实践所了解的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提供丰富的水资源,维持水平衡等。

第五步:应用实践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来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水资源的开发、灌溉农作物、人类饮水等等。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个人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以及小组的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不断完善和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站在自然环境的保护角度,主动为自然环境尽一份力。

可以结合画画、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价。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3)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珍惜水资源,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难点: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实验设备等。

2.教学材料:《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实验纸、水循环模型、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一幅描绘自然界水循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

2.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水蒸发的现象?水蒸发后会去哪里?有什么形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呈现(10分钟)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流程:蒸发、降水、径流和下渗。

三、实验设计(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2.实验目的:观察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过程。

3.实验材料:实验纸、水、容器、塑料袋等。

4.实验步骤:(1)将一些水倒入容器中。

(2)在容器周围放置实验纸。

(3)将一个塑料袋盖在容器上方,并封好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

(4)观察实验纸的变化。

5.实验记录:观察和记录实验纸上水滴的形成和降落情况。

四、实验分析(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3.解释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概念和原理。

五、概念总结(10分钟)1.将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总结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2.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空中的水从哪里来?
植物的水从哪里来?
3、学生观察图:你能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指导交流,适时纠错、点拨、互动评价,并借助学生的问答指导




阅读课文59----60页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填空: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雪等方式飘落下来。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1、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
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通过分析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水在
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教学
重点
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
然变化的能力。
导 学 流 程
学 案
导 案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阅读课文
找学生完成,学生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小组长组织完成,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明确任务、测评反馈、及时矫正
盘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收获
通过本节学习,我主要学会了,知道了,明白了。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状态,并适时点拨
导 学 流 程
学 案
导 案




活动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说一说: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从哪里来?
地下的水从哪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