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原创诗歌题目:白居易《不出门》 含答案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唐)岑参①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清)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2)“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古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南昌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南师附中、十七中四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四白居易谁家宅第①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②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注]①宅第:住宅。
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
②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
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
③顶波:稳定的波浪。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本诗中形容门前热闹、门庭若市,主人忙于张罗接待。
B.“莫”字管“笑”与“夸”二字,“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告诫世人不要嫌贫爱富。
C.颈联以东海波浪的起伏为喻,意在说明富贵贫贱不会一成不变。
D.全诗饱含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变化,不无哲理性的启示。
15.本诗颔联与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14.A15.相同点:都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尤常的深沉感慨。
不同点:白诗以昨日屋内挤满了宾客、今日却门庭冷落这一变化来表达世事无常的感慨;刘诗则巧妙地赋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暗示豪门世族终会覆火,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8)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8)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高三语文诗试题

高三语文诗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可结合题目与描写景物的语句来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
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答案】①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理解,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
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解析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解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小题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 “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 “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 “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小题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 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 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 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小题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知识点]即事感怀,杜甫(712-770)[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写出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
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正结构,“乌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偏正+动宾结构。
2020古诗鉴赏真题 翻译诗歌

翻译诗歌1.补充主语和其他省略成分。
2.明确时空。
3.还原倒装。
4.译出修辞。
5.译出情境。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三、【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四、【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五、【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语文诗歌鉴赏高考题

语文诗歌鉴赏高考题以下是一份语文诗歌鉴赏高考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日送客归钱塘[明]文征明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钱塘。
客中别离无时定,春尽江山草未黄。
归雁远在云外去,征帆落在日边望。
两行高柳近人低,小苑深门那得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 诗从“柳絮飞时”写起,点明时令属春,紧扣“送客”,为下文写与友人离别埋下伏笔。
B. “梅花发后到钱塘”中“梅花发后”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上已过冬,又指诗人和友人的感情如盛开的梅花。
C. 颈联出句“归雁远在云外去”写鸿雁传书以喻书信难通,委婉的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天涯相隔的思念之苦。
D. 尾联“小苑深门那得当”化用杜甫《哀王孙》中“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的句意。
(2)本诗前四句有句无篇,只有前三联与诗歌的核心内容有关。
请分析前三联是如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3)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正确答案是:B. “梅花发后”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上已过冬,又指诗人和友人的感情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发后”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上已过冬,又指诗人和友人的感情如盛开的梅花”理解有误。
“梅花发后到钱塘”一句写春天到来之后梅花已经开了,“发后”并不是指冬天已过,而是说春天已经来临。
因此选择B。
(2)①首联“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钱塘”通过想象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和到达钱塘的时间,表现了别离之情。
②颔联“客中别离无时定,春尽江山草未黄”紧承首联,通过描写春天将尽、江山未黄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③颈联“归雁远在云外去,征帆落在日边望”进一步描写别后的情境,通过写归雁和征帆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前三联通过描写景物、想象别时场景、描写别后情境等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同时又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哀伤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3)尾联“两行高柳近人低,小苑深门那得当”中写到高柳掩映下的小苑深门,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原创诗歌题目:白居易《不出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不出门
白居易
弥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
食饱更拂床,睡觉一嚬伸。
轻箑白鸟羽,新簟青箭筠。
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
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
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遗民。
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
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
[注]①此诗是诗人居住在香山时所作,已是晚年。
②嚬伸,欠伸,打呵欠。
③箑,扇子;簟,竹席。
④葛天,即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
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
其发明“乐舞”,是乐舞始祖。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联写诗人通过写家无访客,饭后与睡后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安闲的状态。
B.三四两联通过写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典雅和起居的舒适。
C.五六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写出诗人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
D.第七联以“一日”和“终身”作对比,叙写诗人居住此地的难得,并采用议论的抒情方式,抒发对此地不舍情怀。
E.本诗的最后一联,诗人以反问的语气,俏皮地表达了诗人对现有生活满意的那种得意洋洋之心态。
1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关于诗人
白居易的人生理想是兼济天下,即造福百姓、奉献国家。
这一思想在其前期作品中得以体现。
到了晚年,其内心追求转为独善其身,即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按照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其前期作品多为讽喻诗(内容反映国事民生,政治是非;情感上体现对社会、政治、人民的正义感。
),即具备现实写实性的特点;后期作品多为闲适诗(注重诗歌的精神愉悦和心灵的超越),即具备移疾闲居、知足常乐、淡泊悠闲的特点。
白居易早年多崇尚儒家思想。
因此无论其仕途多么不顺,他都不会出现隐退或极其消极的态度,但那些人生的浮沉之苦的情绪也是避免不了的,这一点从上述他的做官经历可看出。
纵观白居易的仕途,两次被召回首都长安并得到重用。
晚年生活在洛阳香山,这期间还为香山寺的修整工程捐献六七十万钱。
可见晚年的白居易确实淡泊闲适。
诗歌赏析
1.赏析
1)赏析
前两联写诗人家的访客和吃睡情况,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安闲的状态。
三四两联写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典雅和起居的舒适。
五六两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表现了诗人随意、洒脱的人生态度。
七八两联写诗人居住此地的满足心态,表达诗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一种悠然自得和不顾世俗眼光的心态。
2)译文
我整月整月地不出家门,从早到晚也没有什么客人来访。
我吃饱了就去轻轻地抖动睡榻,睡觉睡得我一直打呵欠。
我手握着一把白色鸟毛做的扇子,身躺着一卷用细竹青皮做的竹席。
我住在极小的四方各一丈距离的房间,房间里空空的没有任何尘埃。
我把衣服搭在肩上从不系束衣的带子,披散着头发也不会用织物把头发缠束起来。
我在北边那个窗户下,袒露着胸脯,光着脚,那才说明我是葛天氏的后人呢!
待这一天我就很满足,况且现在我能待在这里一辈子呢!我不知天地之间,大家是怎么看待我的呢?
2、赏析
第一联:弥(弥,满)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
第二联:食饱更拂(拂,轻轻擦过;掸去;甩动;抖)床,睡觉一嚬伸。
(嚬伸,欠伸,打呵欠。
嚬(pín),1.古同“颦”,本义:皱眉。
2.张口。
如:嚬伸) 第三联:轻箑(shà扇子)白鸟羽,新簟(diàn,竹席)青箭筠。
(箭,竹箭,指的是细竹。
筠yún,1.竹子的青皮。
2.借指竹子。
)
第四联: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
第五联: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
第六联::袒跣(袒,tǎn 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跣xiǎn,光着(脚);袒跣1.谓脱袜赤足。
古人致敬谢罪的一种礼节。
2.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3.袒胸赤足。
)北窗下,葛天(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
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
其发明“乐舞”,是乐舞始祖。
)之遗民(后代)。
第七联: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
第八联:不知天壤(壤,地;天壤:天地)内,目(看待)我为何人。
答案示例
第14题
选CE。
C项“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
”表述错误。
五六两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是为了表现诗人随意、洒脱的人生态度。
E项“得意洋洋之心态。
”表述错误。
最后一联主要表达诗人不顾世俗眼光,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15题
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超凡洒脱、闲适自得的人物形象。
也表达诗人对自己现有生活状态的悠然自得的情怀。
前两联写诗人家的访客和吃睡情况与三四两联写
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能表现诗人淡泊名利的形象;五六两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能表现诗人洒脱、脱俗的形象。
七八两联写诗人居住此地的满足心态,能表现诗人闲适自得、超凡脱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