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2 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1.会写“祭、乃”等30个生字;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少年中国说(节选)2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讴歌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2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岛 1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海防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把自己亲手种植的小白菜送给视察小岛的将军吃,而将军最终把菜倒进汤里与战士们共享的事。
表现了海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将士之间互相关爱的深厚情谊。
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习作 3 二十年后的家乡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写作主题。
2.围绕主题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样子,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完整生动地描述出来。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己亥杂诗学情分析《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
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教学工具学习本首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这三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
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
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
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1)诵读《己亥杂诗》。
(2)联系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愿望。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悟诗情,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分享资料,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诗。
2、全班齐读诗题,理解《己亥杂诗》的意思。
读了诗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3、课前同学们查阅并收集了关于龚自珍以及这首诗写作背景的资料,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生汇报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2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对比体验,入情入境(教学突破点)师:那些人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师: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曾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请大家看一看这幅画。
(出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这里很繁华。
生2:我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
生3:我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
生4:我看到店铺很多。
生5:我看到那里的房屋建得很漂亮。
师:的确是这样。
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对汴京进行了重建,我曾经游览过,真是美丽如画。
如果你有机会去,也一定会被那里的美景折服。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的手中。
师: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生:山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
师:还有别的理解吗?生:就是说杭州非常美丽,楼房建得非常漂亮。
师:是啊,这些楼是谁建的?生:皇帝、大臣们。
师:他们建楼干什么?生:享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多美啊!让我们来看看这美丽的杭州吧!(课件出示南宋时的杭州图片)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你们是怎样的心情?生:很着急。
师:你着急什么?生: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师:你说得真好!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我们问问他们:生(齐):“西湖歌舞几时休?”师: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遭受着金人的压迫。
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生1: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生2: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土地收回来吧!”生3: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去看看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吧!”…………赏析:古诗的学习,重要的并不是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而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内在情感。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精品配套练习(基础+阅读)

第12课《古诗三首》精品配套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读拼音,写词语。
jì zǔyān xūn hánɡ zhōu jū shùnǎi shìnǎi wēng zhàng shìyǐ hài bù jū yì gé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汴州是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B.《己亥杂诗》是清代龚自珍写的,共315首。
C.“万马齐暗”是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D.“九州生气恃风雷”一句中的“生气”。
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指不愉快。
3.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4.[字义]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生气恃.风雷(气势)B.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C.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识)D.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谓)5.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呐喊(nà)窃读(qiè)支撑(chēng)呕心沥血(ǒu)B.华侨(qiáo)玷污(diān)点缀(chuò)颇负盛名(p ō)C.鱼鳃(sāi)矫健(jiǎo)脂肪(zhī)玲珑剔透(t ī)D.抡起(lūn)功勋(xūn)铸造(zhù)抑扬顿挫(cuò)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B.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C.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D.我生长在戏剧之家,对豫剧一点都不陌生。
7.下列哪句诗句中没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第12课《古诗三首》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歌曲导入,带入诗境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呢?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3.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_______,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_______(朝代)爱国诗人。
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陆游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初读识字,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划分节奏。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元:______________。
但:______________。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______________。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1.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诗人悲的是什么?背景资料: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
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
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
靖康元年(1126),金军占领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宗。
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
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
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
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学设计12《古诗三首》精读《己亥杂诗》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激昂一些,再读!
2.通过反复地诵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思所想的呢?
2.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三、解诗句,悟诗情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由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
(2)接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3)然后由组长组织汇报交流。
2.集中释疑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
那是何等热闹、壮观!
而“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1.回顾前两首古诗
2.今天我们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2.学生简介作者。
二、解读诗题,初读古诗
1.出示诗题,了解“己亥”年:
农历己亥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一、凭借“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
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如果抓住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深刻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课堂实录一、直接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古诗《示儿》,(板书: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同学们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了吗?生:搜集了。
师:老师在这儿要做一个考察,哪位同学来做一做这个填空题?出示幻灯片:知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以(诗)的成就为最。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生作答。
2、师:为了更好地学习《示儿》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师读写作背景:1126年,从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都城汴梁的那一刻起,战火就整整燃烧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一生都在——生读:渴盼国家的统一。
师:在他临终之时,躺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二、学古诗:1、解诗题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示儿。
师:哪位同学能解解诗题,说说“示”和“儿”的意思?生:“示”就是告诉、告知的意思,“儿”指儿子。
出示幻灯片:师:“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那么陆游在临终之时想告诉儿子们什么呢?2、初读诗出示古诗《示儿》的幻灯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师: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3、抓字眼、解诗意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不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学习提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师:请看学习提示,第一行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请同学们参照第二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意思。
(1)同学们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小组合作学习。
(2)逐句汇报师:看来各小组都已经学习完毕,下面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汇报时要先读诗句。
哪位同学汇报一下第一句诗的意思?幻灯片出示第一句生:死去元知万事空: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
师:从你的理解中,我知道了“元”就是“原来”、“本来”的意思。
那么“原来”的“原”在诗中为什么是“元”呢?“元”相当于“原”,“元”是通假字。
(板书:通假字:元——原)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我原本就知道人死后曾经走过的路不再走了,曾经遭遇过的事不再遭遇了,曾经牵挂过的人也不再牵挂了,那么诗人是不是就真的觉得万事皆空了呢?哪位同学汇报一下第二句诗的意思?幻灯片出示第二句生: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是我悲伤的是看不到祖国的统一。
师:从你的理解中,我又知道了“但”的意思是“但是”,真的是“但是”的意思吗?生:“但”是“只是”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书上有注释。
师:所以参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也是学古诗的一个好的方法。
接下来谁来汇报一下第三、四句诗的意思呢?幻灯片出示第三四句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等到朝廷的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师:我想听听“日”的意思。
生:那一天。
师:哪一天?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师:“乃”和“翁”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生:“乃”的意思是“你的”,“翁”的意思是“父亲”。
师:收复中原的好消息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自己的父亲呢?生:家祭的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祭)“祭”的左上角这个部件的意思是“牲肉”,右上角是一个繁写的“手”,下面的部件就像一个供桌,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就表示一个人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手拿牲肉供奉神佛或祭祀祖先。
师:“无忘”的意思是“毋忘”,也就是说“无”又是一个通假字。
(板书:无——毋)(3)汇报全诗的意思师:请同学们自由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生说整首诗的意思)师:说得真好。
老师也想说说整首诗句的意思,不过老师想找一位同学配合老师说,谁来配合老师呢?放音乐师:在七百多年前的那个寒风萧瑟,冷雨浇窗的黄昏,陆游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他对孩子们说——生配合: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是我悲伤的是看不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朝廷的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4)齐读古诗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句,请大家齐读古诗。
生齐读三、想意境,悟诗情(一)悲师:全诗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是哪个字呢?生:悲。
1、为人民而悲哀师:那么诗人为谁而悲哀呢?请看资料(幻灯片出示)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来自北方的女真族(金军)攻破当时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
陆游曾用下面的诗句描绘了人民的生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读资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奴役”的意思?生:给金人当牛做马。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句。
(生齐读)师: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收复失地的情景。
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
“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
同学们想想,诗人为谁而悲呢?生:为人民而悲。
师:为人民的什么而悲呢?生:为人民苦难的生活而悲。
师: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人民的生活。
生::水深火热。
生:灾难深重。
师:(幻灯出示前两句)哪位同学带着陆游的这种悲哀读一下前两句?(生读)师:读得不错,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2、为统治者而悲愤。
师:为什么人民望眼欲穿,却盼不来朝廷的军队呢?统治者们在做什么呢?幻灯片出示资料:宋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政权,于1142年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与金。
师: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灾难深重之时,南宋的统治者们向金国屈膝投降,不是称臣子,就是称侄子,不是献银两布匹,就是一割再割土地。
大家回忆一下咱们刚刚学过的《题临安邸》,同学们齐背一遍。
生齐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同学们回忆这首诗,咱们又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统治者们呢?生:纸醉金迷。
生:昏庸无能。
生:苟且偷生。
生:花天酒地。
生:醉生梦死。
师:诗人看到这些心情怎样呢?仅仅是悲哀吗?生:悲愤。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悲愤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师:重音要放在“悲”上,其次是“不见”上。
(师范读)大家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3、为自己有心无力悲伤。
师:诗人为人民的生活而悲伤,为统治者的行为而悲愤,躺在病榻上的他只能空怀一腔报国之志,他又在为谁而悲伤呢?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悲伤。
师:请大家带着这些复杂的情绪再读前两句。
(齐读)(二)盼师:同学们读出了陆游的悲愤,愤怒之余,是不是就真的绝望了呢?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幻灯出示后两句生:他没有绝望。
师:那他临终前他还在盼什么呢?谁知道?生:他还在盼着国家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板书:盼)师:是啊,陆游没有绝望,他在临终之时依然盼望祖国的统一,并且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他。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后两句,读出陆游深深地渴盼,谆谆的嘱托?生读后两句。
(三)爱师:诗人在有生之年万事不悲,只悲九州不同,在九泉之下万事不盼,只盼朝廷的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在这一悲一盼之间,同学们感受到一种什么情感?生:爱。
(板书:爱)师:这种爱是对祖国的爱,是对人民的爱,就是这种爱深深地融入这短短的诗行,请同学们带着陆游的悲,带着陆游的盼,带着陆游对祖国和对人们的爱齐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四、拓展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盼,这不仅仅是他临终的愿望,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诗人一生作诗无数,多数都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陆游20岁2、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陆游51岁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4、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陆游80岁5、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陆游82岁师:陆游20岁的时候,上马驰骋疆场,有本事攻击猖獗的胡虏敌兵;下马回到军帐,有知识草拟作战文书,让我们看到青年时期的陆游能文能武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带着陆游的豪情壮志齐读第一句。
(生齐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他一生才华横溢却只在中年时期做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他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所以他在51岁时写道:生齐读:位卑未敢忘忧国。
师:68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他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他写道: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80岁的陆游看到国仇未报,感叹此生已老,诉说壮志难伸,他又写道:生齐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师:82的陆游在诗中仍然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师生齐读)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师: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了陆游的两首诗,希望大家课后了解一下,更好地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
出示幻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诵诗句,背诗文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请同学们带着对陆游的缅怀和敬仰,齐背这首诗,再一次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放音乐)生齐背。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工工整整地默写在作业本上。
下课!己亥杂诗课堂实录《己亥杂诗》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