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

浅析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

浅析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作者:张博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本文研究的是根据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音乐内涵。

这首作品是在原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一、原曲与钢琴改编曲简介《百鸟朝凤》原是一首吹打乐合奏曲,流传于鲁西南地区。

此曲通过了鼓吹乐的主要乐器—唢呐的演奏技巧,描绘了白鸟和鸣、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洋溢着诙谐风趣的生活气息。

这首作品被几度修订,使该曲成熟定型,艺术品位极大提升。

70年代,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根据吹打合奏曲《百鸟朝凤》创作了同名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

此曲在保留了原唢呐曲的特点的基础上,又充分运用了钢琴语言,表现出了传统音乐特征和钢琴文化语境。

二、钢琴曲《百鸟朝凤》分析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基本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特点,运用钢琴独特的技法将乐曲更富有活力以及艺术感染力。

钢琴曲《百鸟朝凤》直接来源于原曲,它没有采用西洋的曲式结构,看不到西方音乐典型的曲式结构和布局,基本保留了原曲AB循环体曲式结构,并有所精简,改编后的曲式结构为:引子—A(连接)B—A1、C—A2—(连接或D)尾声。

乐曲各段间紧密而自然的过度与衔接,巧妙地把原曲的几个段落融合到一起,过度自然,一气呵成。

高潮段借鉴了民间音乐发展手法,运用多次的同音重复,由平静逐步达到力度的最高点。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旋律自身的横向型,大部分乐曲都是单一声部音乐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利用钢琴这种多声部乐器的优势,使传统器乐曲单一的曲调有了丰富的背景以及强有力的衬托。

是旋律表现地更加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乐曲的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钢琴改编曲中,作者还大量地运用了装饰音来模仿民族乐器唢呐特有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以及吞、吐、垫、打、抹、压等,还有舌冲音、气冲音、反弹音、反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等特殊的高难度技巧,栩栩如生的模仿了百鸟争鸣以及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

钢琴曲《百鸟朝凤》演奏分析

钢琴曲《百鸟朝凤》演奏分析

10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1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音律个性、音乐的五声性特点,保留了原唢呐名曲的精华部分,如原唢呐名曲中最具特色的“鸟鸣”,通过钢琴演奏创造性地诠释了各种鸟儿的形态与叫声特点,在结构上相互衔接,增强了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也让整首钢琴曲流畅自然。

钢琴曲《百鸟朝凤》是对钢琴艺术表现形式的扩充,更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改编后的乐曲通过钢琴演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原唢呐名曲的内容、增强了原曲的画面感。

作曲家在创作中保留原曲的传统韵味,在其中融入了现代化的写作手法与作曲技法,站在当代审美语境中思考如何用钢琴艺术表现出我国传统音乐之神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2]。

(二)继承与创新的大胆突破钢琴曲《百鸟朝凤》被誉为“真正中国化的钢琴作品”,可见此部作品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审美价值以及民族精神的彰显。

此部钢琴作品由唢呐同名曲改编而来,融入了我国传统戏剧艺术、民歌艺术元素,回归唢呐同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场景,保留了唢呐同名曲的润腔特色,体现出唢呐同名曲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风貌。

在创作此部钢琴曲时,作曲家既有继承,又有大胆的突破性创新。

在该钢琴曲中可以发现唢呐同名曲的特色音调,保持了唢呐同名曲的结构原型以及局部变奏,用钢琴演奏艺术呈现出唢呐同名曲的原汁原味,通过对唢呐同名曲鸟鸣曲调的提炼与加工整理形成了新的鸟鸣段落,所呈现的画面更加丰富、内容也更为详实。

在继承的基础上作曲家提炼精髓、创新求变。

唢呐同名曲为三段式结构,改编后的钢琴曲为五段式结构,将唢呐同名曲的鸟鸣段落与主体段落相结合,每一个乐段都有其自己的节奏变化,对原曲进行了适当的伸缩与节奏调整。

改编后的钢琴曲各个乐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节奏变化看似随性自然,实则有着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通过对速度与力度的调整与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内容,让相对独立的段落形成有机整体、相互照应,体现出作曲家的创新乐思。

简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传统音乐特色

简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传统音乐特色
黄河之声
2 0 1 7 年第3 期
简 析 钢 琴 曲 百 鸟 朝 凤 的 传 统 音 乐 特 色
王 群 益
( 湖 北科 技学院音乐学院 ,湖北 成宁 4 3 7 1 0 0 )
摘 要: 王 建中所改编 的 《 百鸟朝风》继承 了原鼓 吹乐中通过对 百鸟 和呜、气象万千 的 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 ,抒发 了
( 一 )作 品简介 原先 《 百鸟朝 风》是一首 民乐合奏 曲,流传 于鲁西南鼓 吹乐 ,
最初 是 由山东鼓乐 《 百鸟音》和 《 百 鸟 语 》 的 音 调演 变 而 来 ,在 山 东 、河 南 、河 北 、 安 徽 等地 民 间盛 行 。合 奏 曲 《 百鸟 朝 凤 》 以其 精 湛 的鸟 鸣 模 仿 ,表 达 了人们 对 生 活 的热 爱 ,对 自然 的敬 畏 。后 来 经 过 唢 呐 演 奏 家 任 同 祥 在 专 业 音 乐工 作 者 的协 助 下 改编 成 唢呐 独 奏 曲 。 钢琴 改 编 曲 《 百 鸟 朝 风 》 以 一 个 完 整 作 品 正 式 面 向 世 人 是 在
的贡献。
1 9 7 3 年 , 由著名作 曲家王建 中先生改编 。钢 琴改编 的 《 百鸟朝风 》 成功 地保 留了唢呐音 乐和 民间音 乐的 民族特 色 ,旋律 中所表达 的文
化 内涵 和 特 点 , 继 承 了 原 有 的 思 想 和 情 感 , 同 时 根 据 新 的 音 乐 美 学 和 思 维 方 式 把 民 族 器 乐 的 演 奏 特 点 , 巧 妙 地 融入 了钢 琴 音 乐 之 中 。 钢 琴 广 泛 的 音 色和 丰 富 的织 体 色 彩 同 时 拓展 了原 作 品 和 钢 琴 的双 重 表 现 力 , 丰 富 的演 奏 技 法 自然 而 紧 密 地将 其重 新 演 绎 。王 建 中 先 生在 演 奏 和 音 乐 审 美上 都采 用 了创 新 的 手 法 ,将 乐 曲重 新 诠 释 , 并赋 予 了 乐 曲新 的 生 命 ,钢 琴 改编 曲 中的 浓 郁 民俗 气 息更 加 增 添 了东 方神 韵 。

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

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

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曲目,曲调优美、传神。

它是一首以描绘鸟儿鸣唱为主题的古老曲目,源自中国古代《百鸟朝凤》的民间舞曲。

这首乐曲传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其演奏特征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钢琴改编曲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同时也展现了西方音乐元素和钢琴演奏技巧。

本文将会从旋律、和声、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试析,探讨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

我们来谈谈旋律。

《百鸟朝凤》的旋律鲜明、优美动听。

正如一首鸟儿的歌,旋律轻灵飘逸,音符跌宕起伏,如同天空中飞翔的百鸟。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准确把握旋律的跌宕起伏,注重表达每个音符的情感。

还要注意音符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度,使得整首曲子在钢琴上表现得自然、流畅。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旋律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演奏时需要加强音符的力度和韵律感,以展现出旋律的节奏感和情感。

让我们来聊聊和声。

和声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对于整首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鸟朝凤》的和声丰富多彩,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特点。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要对和声变化的位置、跳跃、过渡等方面进行准确把握,以确保和声的连贯性和和谐感。

在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和声的音色与古典特色的塑造,使得整首曲子更具民族风情和韵味。

我们来看一看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最为基本的元素之一,对于乐曲的整体表现力和节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鸟朝凤》的节奏明快、刺激,蕴含着鸟儿欢快歌唱的音符,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曲目的节奏感,注重节奏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整首曲子节奏的连贯性和流畅度。

在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节奏强弱的把握,避免节奏松驰或者过于生硬,保持整体曲子的节奏感和动感。

让我们说说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运用的手法和技巧,对于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民族风格论文.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民族风格论文.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民族风格论文2019-05-06内容摘要:中国的钢琴音乐以其清新的艺术格调,独特的民族风格赢得了中外听众的喜爱。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是真正中国化的钢琴作品,它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从内容到结构、节奏到和声,情景以至演奏技法部带来浓郁的民族特色,迥然有别于欧洲传统钢琴音乐作品。

关键词:《百鸟朝凤》民族风格中国的钢琴音乐已发展近一个世纪,其作品无论是从音乐素材到表现内容,还是从作曲技法到演奏方法,都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风貌及审美情趣。

它以清新的艺术格调,独特的民族风格引起了中国乐坛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更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文就作曲家王建中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中所蕴涵的民族风格作一初步论述。

一、内容与结构《百鸟朝凤》原是一首鲁西南吹打乐合奏曲,在民间又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后来唢呐演奏家任同祥等将其整理改编成了唢呐独奏曲,唢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充满活泼、粗犷的生活气息。

1973年,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又将唢呐独奏曲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保留了原唢呐曲的旋律特色,又融合进新的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将其重新演绎。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的特点是通过具有地域、民族特点的各种音调、节奏和调性色彩来渲染情绪、营造氛围,从而刻画形象、揭示内涵,这样才能使欣赏者与演奏者心意相通,产生共鸣并获得美的享受。

钢琴曲《百鸟朝凤》就是对生活画面、风俗民情的一次充分展示,它在唢呐曲的基础上,运用钢琴倚音、颤音、琶音、泛音和刮奏等手法模仿鸟鸣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色彩,描绘了北京乡村质朴豪爽的乡民娶亲迎亲的场面和自然界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情景,展现了一幅韵味独特的风俗音画。

结构上,原唢呐曲节奏较自由,常有即兴发挥,各家所奏结构都不尽相同,但大体是带前奏与尾声的AB循环体结构,即:前奏、A、B、A1、81、A2、B2、A3、B3、A4、A5、B5、尾声,音乐内容始终与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北宋时的“缠达”形成十分相似。

我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手法及特点分析——以《百鸟朝凤》为例

我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手法及特点分析——以《百鸟朝凤》为例

2017年第20期(总第332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0,2017(Cumulatively NO.332)我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手法及特点分析——以《百鸟朝凤》为例李海萍(兰州文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多人将钢琴学习作为一种愉悦生活品质的事情进行。

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将我国很多的传统曲目改编成钢琴曲目,通过钢琴曲目的音乐表演形式,将我国传统的民间乐曲带入到了现代化音乐发展的前沿。

在进行传统曲目改编过程中要注重对钢琴演奏手法以及演奏特点分析,本文通过对《百鸟朝凤》曲目的改编,全面介绍了在实际钢琴曲改编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在实际演奏中的技巧和乐曲表达特色。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演奏手法;特点分析;《百鸟朝凤》为例【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我国拥有着悠久的民族乐曲发展历史,在千百年的民族乐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民族乐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钢琴逐渐被人们喜爱,与此同时,相关的音乐爱好者也在逐渐地将我国传统的民族乐曲改编成钢琴曲,通过钢琴演奏表演,将我国传统的民族乐曲文化传承表现出来,在实际钢琴曲改编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改编曲目的旋律以及改编曲目的调式和节奏分析,只有全面分析钢琴改编曲目的旋律、调式和节奏,才能在实际演奏中有效地将钢琴改编曲目的特色体现出来。

一、钢琴演奏手法及演奏特点分析钢琴作为现代化流行乐器,在实际音乐表演中,具有浓厚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实际钢琴演奏过程中具有浓厚的音乐感染力,作为现代化音乐表演乐器,钢琴具有广泛的音域表现。

在实际钢琴演奏过程中要注重对钢琴演奏手法以及钢琴演奏的特点分析,只有充分分析出钢琴演奏的方法和特点,才能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要演奏的曲目中,从而能够将演奏曲目的表演发挥出最大的音乐感染效果[1]。

钢琴在演奏中应用的演奏手法是比较丰富的,由于钢琴演奏的音域比较广泛,因此在实际钢琴曲目的演奏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爬音、跳音以及八度音等,同时在钢琴曲目的演奏过程中还要运用到和弦,和弦的作用是配合主旋律进行的伴奏以及间奏表演。

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演奏诠释

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演奏诠释

- 64 -2023年 第3期一、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简介钢琴自传入中国开始,便受到了国内音乐专业学习者与爱好者的关注,作曲家们纷纷采用中国音乐元素来开启钢琴作品的创作之路。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经典的中国音乐改编成钢琴演奏的形式为传统作品注入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大量中国钢琴改编曲中,较为著名的有《彩云追月》《平湖秋月》《夕阳箫鼓》等。

这些作品是作曲家们以传统民歌、戏曲和民间乐器为基础,融合西方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选用我国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

王建中作为“立足传统,面向创新”的中国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代表,不论是在中国民族器乐的音乐创作还是改编成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创作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继承了原有唢呐曲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又运用钢琴这一乐器的特有演奏技法,如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音程的叠置,且加入了大量的倚音、琶音和颤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王建中《百鸟朝凤》演奏分析(一)速度《百鸟朝凤》原在我国民间流传,经过多次加工改编后,广受欢迎。

所以王建中老师在创作时,就抓住了民间音乐即兴以及无规定节拍束缚的特点,使表演者在演奏时可以根据对乐曲的理解以及乐曲此时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即兴发挥。

这样可以使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动,描绘的场景更为真实,更有感染力。

但即兴发挥并不是随意发挥,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想如何改就如何改,否则就会使乐曲的结构松散。

从谱面来看,有很多的速度标记,如Moderato (中板)、stretto (加速的)、Allegro (快板)、vivace (快速有生气)、rit.(渐慢)、Poco meno mosso (稍转慢)、string (渐快)、rubato (自由节奏)、Piacere (随意处理)、Prestissimo (最急板)等,特别是最后的高潮段落,速度变化标记最为密集。

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

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

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是一首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

它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演奏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试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以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曲目的魅力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子利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这首曲子的原曲出自中国古代的民间音乐,其中融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方式,比如筝、二胡等。

这些传统音乐元素在钢琴改编中得到了很好的再现,通过琴键的演奏来模仿传统乐器的音色,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这首曲子还融合了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展现出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钢琴在演奏《百鸟朝凤》时,运用了大量的技巧,比如琴键的飞速变换、音符的连续弹奏等等。

这些技巧不仅丰富了曲目的音乐表现力,同时也增加了曲目的难度,使得这首曲子更具挑战性。

《百鸟朝凤》的演奏过程中也注重了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

在曲目的演奏过程中,钢琴演奏家会通过对音乐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动作和表情上的演绎来表达曲目中蕴含的情感,比如喜悦、忧愁、悲伤等等。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将音乐的生动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使得观众对曲目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

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还注重了对细节的处理。

毫不夸张地说,这首曲子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具备相当的技巧和功底。

只有对音乐中细微之处的处理得当,才能够使得整个曲目的表现更加精湛。

这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演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中国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再现、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上。

这些特征使得这首曲子在演奏时了不起的魅力,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成为了许多钢琴演奏家趋之若鹜的经典曲目。

希望通过对《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征的分析,能够更好地领略这首曲目的音乐魅力,同时也能够对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钢琴为载体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中原等地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打乐合奏曲。

中国著名钢琴曲《百鸟朝凤》是王建中先生1973年在唢呐合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我国钢琴创作史最为杰出的钢琴曲之一。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特色
钢琴曲《百鸟朝凤》在音乐的机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它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

在结构上,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无序中有序的“中国特色”。

在和声织体上,它传承了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模仿了唢呐特有繁荣滑音、颤音、花舌音等一系列音腔特色,结合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变奏、加花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百鸟争鸣,众鸟捧凤的音乐形象,充分赋予了这首钢琴曲鲜明的传统音乐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观
众所周知,钢琴音乐传入中国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

中国钢琴家、作曲家通过不断融汇、消化西方钢琴创作和演奏技法的同时,创作与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曲《百鸟朝凤》就是代表作之一。

它大量运用滑音、装饰音等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文人音
乐的审美情趣,也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

历史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受我国的儒道佛等文化观念的影响,主线是以谋求政治、社会稳定为主,主张“平和”审美观,因此中国人特别讲中庸之道。

所以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秉承了“中庸”和“和”的审美观念,讲究神似、结构随意这一特点。

为此,中国著名钢琴曲很多都采用“民族化”的旋律创作风格,在淡化西洋和声的功能性的同时使和弦变得更丰富复杂,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知。

人们在富有“对立与统一”的音乐美感的渗透和感染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华。

例如钢琴曲《百鸟朝凤》从激烈欢快的节奏上升到“缓慢平和”的情境,以及表现“百鸟的和谐相处”的意境,极为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平和”审美观及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特征。

人们通过乐曲的“和”与“中庸”之美被引申到“政和”等社会意义层面之上,形成由“平和”审美观到“中和中庸”审美观的“蜕变”,奠定了中国正统的文化艺术理论根基。

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诸多弊病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中庸”思想已是迫在眉睫,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儒家”、“道家”、“悟禅”等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这些文化传统都是在讲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音乐或学音乐亦是如此,德艺双馨才是真正的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就是德,德在前,艺在后,这样才能在艺术的生涯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音乐传承的载体
(一)语言是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本身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而且它还是文
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人类要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把自己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溶入语言之中。

语言也只有能载录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才能很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正因如此,语言可以成为文化的记录者。

而且,随着语言在同代人中的横向交流和向后代的纵向传承,文化也就会达远传后。

所以,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由此,异域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前代的文化可以嗣继;并使文化在横向交流和纵向嗣继中发展。

(二)钢琴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有声的语言相较之无声的文字,两者同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与传播文化的媒介,前者能立体地传达感情、文化感觉与消息,后者大多通过纸面上的字符传情达意。

钢琴作为从西方引进中国的一种乐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并也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思想的一个值得信赖的载体。

社会的进步,音乐文化的发展,给现代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要中西结合,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本。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 必须抓住音乐文化的核心——审美观念, 真正从人的思想品位上提高大众的审美素质。

因此,对从民乐曲改编过来的我国著名钢琴音乐的理解,不能停留于原始中国民乐作品的表演形式层面上去分析, 还应深入理解改编后的钢琴曲作品那美妙的和声的意境, 通过钢琴特有的演奏形式和曲目特有的文化内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现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钢琴曲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彩云追月》、《阳关三叠》等, 通常多为景物描写, 借景抒情,灌输人文思想。

其中的《百鸟朝凤》便是
一首借景抒情的经典曲目,在该曲目的演奏中,欣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大自然百鸟齐鸣的情景, 而应由此表象联想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和合”的意境,体味到我们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那种特质,也才感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包含的这种哲学思想及审美思想。

在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 只有重视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在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价值, 注重原作的精神内涵,重视钢琴音乐对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才能真正理解钢琴音乐本身所蕴含我国长期稳定不变的审美观念。

(三)中国改编钢琴曲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在中国现有的钢琴作品中改编曲的数量是最多的。

因此以钢琴为载体可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借此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和西洋钢琴,看似相隔遥远的两样东西,却在中国不少的年轻钢琴家、作曲家的手指间下完美合一,并在近几年间惊艳世界。

究其原因,有三个重要因素起作用。

第一,钢琴具有无比强大的艺术功能、艺术感染力,使它能适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艺术是沟通情感的一种媒介,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所以钢琴音乐可以具有超出本地域的审美意义。

第三,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而且中国音乐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吸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活动。

因此当今的中国人不仅能弹好钢琴,而且还能制造达到相当质量水平的钢琴,比如享誉全球的钢琴大师郎朗、李云迪等,他们出色的表现使得国外人们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为人类优秀钢琴文化进入中国元素,
成为全世界听众的精神食粮的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音乐家对世界钢琴艺术的新贡献。

钢琴从遥远的西方来到古老的中国,拥有悠远文化历史的中国将其很好的融入到自己几千年沉积的文化内涵,向西方社会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底蕴。

随着钢琴在中国的不断普及,为中西方钢琴艺术的相互交流、并最终融合的提供了良好前提条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必将影响着世界。

五、结语
钢琴改编曲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普及。

普及使得听众容易接受和理解,对继承与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意义深远。

当前,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之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创作技法、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上不断创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乐器钢琴的融合,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郝思震,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多元化繁衍与发展,《音乐探索》2007年第2期。

[3]叶明春,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4]吴国翥、高晓光、吴琼编,钢琴艺术博览,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5]唐重庆,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