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字代词特殊用法小结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_所的用法

文言文中_所的用法

文言文中_所的用法文言文中“所”的用法在文言文学习中,“所”字是一个较为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

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字的用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所”字作名词时,常表示“处所”“地方”。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里的“次所”就是“行军途中的驻地”。

“所”字用作助词,其用法较为复杂。

其一,与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就是“安身的东西”;“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指“听到的事情”。

其二,“所”字和“以”字连用,构成“所以”。

在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多样。

一种表示“……的原因”,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兴隆”就是“兴隆的原因”;另一种表示“用来……的办法”或“凭借……的东西”,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所以”指“用来……的”。

其三,“为”与“所”呼应,表示被动。

例如,“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虏”即“被俘虏”。

在理解“所”字的用法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比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里的“所以为此”要理解为“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再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里的“所欲”就是“想要的东西”。

有时,“所”字的用法会相互交叉或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出现。

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而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两个“所存”分别指“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老师”。

另外,还需注意“所”字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特点。

在史传文学中,“所”字结构常用来简洁地概括人物的行为和经历;在议论性文章中,“所”字常用于阐述观点和推理过程;在抒情性的文言文中,“所”字则有助于更细腻地表达情感和感受。

总之,文言文中“所”字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和归纳,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来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所字用法

所字用法
而一般的偏正词组没有这样的作用。有时候为了 使这种偏正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 加上连词“之”,在译为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加入了 一个助词“的”。例如: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后汉书·张衡传》)
“所居之官”就是在“所居官”的基础上加 入“之”使关系更为明确,其实质与“所居官” 是一样的,在翻译时我们可以译为“担任的官 职 2、”所。+动
例(1)“所述”为“录”的间接宾语。 “所 +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表示虚指。 如下: (1)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4、 作定语,例如:常所居窗中,煿煿有烟 气,闻行车管嘒之声。(李商隐《李贺小传》)
4、所+形容词 当一个形容词与“所”字结合之后。这个形容 词就临时活用为一个及物动词,整个结构仍然 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出现,充当主语、谓语或 宾语,指代的是人、事、物等。例如: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人都把该句误认为“所”字结 构(所+动),看见的事实,其实不然,根据语义逻辑, 应为被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看见的事实。
三、(助词)“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 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作为虚词时的“所”字,它不能单独充当句 子成分,可以把“所”字看作使动词等词体词 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 质而是它具有其他功能。具体地说,当它用在 动词、介词或短语之前时,它主要起着结构作 用,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该把它看作 “结构助词”, 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 语、宾语或定语。而不把它看作代词。
例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如。(苏 轼《赤壁赋》) (4)代词+之+“所动”

二、特殊指示代词“者、所”的用法学习版.ppt

二、特殊指示代词“者、所”的用法学习版.ppt

12
第二,“所”字词组的作用 从词汇意义看,一是指称全体范围, 使事物具有周遍性、隐括性。例如: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 【所干之事,指军事行动】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
13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如何断句? 其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 其二: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教材用此法〗
..........
8
(13)所不与舅氏同心者,犹如 白水。《左传》 (14)中构之言,不可道也;所 可道者,言之丑也。《诗经》 F类,〖所·动宾短语;作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
..........
9
结论:
A—C类的“所”字,与动词(包括
活用为动词的其他词),构成一个
名词性词组,充当一个名词所能充
第二、特殊指示代词“者、所”构成的
词组都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
不同点:
第一、位置不同,“者”字词组是前偏
后正;“所”字词组是前正后偏。
第二、指代对象不同。如:
见者之所见,闻者之所闻。【“者”
是施事者,“所”是受.......... 事者。】
19
6
(8)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
(9)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
使也。《史记》
(8)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
D类,〖所+动词+(之)+名词;
“所”字只有指示作用,指代的人
或物已经在下文出现,因而相当于
助词
..........
7
(9)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 也。《韩非子》【原因】 (10)此吾剑之所从坠。《韩非子》 【处所】 (11)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 者约矣。《兵法》【对象】 (12)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 【时间】 E类,〖(所+介词)+动词性词组。〗

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所代词、词头。

一、代词“所”是古代汉语中一个特殊的代词,它称代一定的人或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及物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前面,指代行为的对象,构成“所”字结构,才能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所以叫做辅助性代词。

“所”字结构的常见用法有四种:(一)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赤壁之战)(232)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报任安书)(395)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所见知所不见。

(察今)(647)“所”字在这里都是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所望”就是“期望的情况”,“所出”就是“提出的办法,“所见”就是“看见的东西”。

(二)“所”、“者”同时出现,构成“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单用“所”字的结构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

例如:即举所坐者...送之。

(身无长物)(16)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张中丞传·后叙)(238)然则所重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383)...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所坐者”就是坐的东西,指的是“竹席”。

“所欲者”就是要忠于的对象,即“国与主”。

“所重者”等于“所重”、“所轻”,指的是“色乐珠玉”和“人民”。

(三)“所”字结构的前面还可以用行为的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

有定语后不加“之”的。

例如:皆崩崖所陨....。

(巫山·巫峡)(29)骞身所至者....。

(张骞传)(190)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张中丞传·后叙)(239)吾所欲者....土地也。

(五蠹)(644)有定语后加“之”的。

例如:必为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谏逐客书)(382)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膝之所踦....。

(庖丁解牛)(601)....,足之所履(四)“所”字结构的后面有时出现具体的行为对象,这时,“所”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

例如: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关于所的代词用法

关于所的代词用法

镑文学刊谈谈文言中代词“所”的用法0徐芹霞(江苏省如皋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如皋 226500)【摘要】文言文中“所”字的用法比较复杂,“所”字作为代词,不能单独使用,要和动词、介词结合起来,才能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

用在某个动词的前面,有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的意味,同一些介词合成特定的结构,“所”字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等等。

【关键词】“所”字;名词性词组;代词“者”学习《左传·姿公十四年》,在理解“赐我南部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居、嗥”的意思时,不少学生把它们解释为“居住的地方”、“吼叫的地方”,都作为名词来讲。

也有学生理解为“居住”、“吼叫”,都作为动词来讲。

于是,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这里的“居、嗥”还是作为动词讲比较合理。

因为它和前面的代词“所”组合,才构成具有名词性质的“所”字词组。

这个问题虽然是由“居、嗥”字的解释引起,但是关键还在于理解代词“所”字的用法。

一般说来,“所”字作为代词,用法比较特殊。

它不能单独使用,通常要和动词、介词结合起来组成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一,“所”字位于动词之前,和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有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的意思,一般可以翻译成“······的”或者“所······的”,在句子中间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如:1. 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

(《冯婉贞》)这句话的意思是;婉贞挥动大刀奋勇地砍杀,(和她)对战的敌人没有不被击败的。

句子中“当”是动词,是“对战”的意思,“所当”是代词“所”和动词“当”组成的名词性的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所当”就是“对战的敌人”的意思,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主语。

2. 诸将请所之,恕曰:“入察州取吴无济”。

(《李憋雪夜人蔡州》)这句话的意思是:众将领请示要去的地方,李想回答说:“进察州去捉拿吴无济。

文言文中的所

文言文中的所

文言文中的所
1. “所”字最基本最常见的用法是充当助词,放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例如: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2. “所”字结构可以充当名词,表示处所或事物,前面通常加介词“在”或“于”引导。

例如:无所不在、有目共睹。

3. “所”字也可以与“为”结合,构成固定词组“所谓”,表示引述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说的”。

例如:所谓成功,不是看你有多聪明,而是看你能否在失败中站起来。

4. “所”字还可以充当动词,表示原因、处所等。

例如:不知所措、所适从。

5. 此外,“所”字还可以与“以”结合,构成固定词组“所以”,表示原因或根据。

例如: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努力。

“所”字结构浅析

“所”字结构浅析

“所”字结构浅析在古汉语中“所”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其所以特殊,是因为它能象其它的代词一样可以单独用来直接指代什么,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有和别的词(主要是动词)或短语(主要是动词短语)结合起来,才能起指代的作用,也才能作句子成分。

这种“所”和其它词或短语组成的结构叫所字结构,也叫所字短语。

所字结构是一种固定性结构,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其所以难,是因为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情况繁多而复杂,一般中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但我们只要把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基本结构和基本和法,再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要理解也不是很困难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所以它就具有名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

它在句中一般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

按其结构,所字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一种是“所”直接和动词组合而构成的所字结构,它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通常的译法是动词加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如:1、“问女何所思”(《木兰诗》)——“所”和动词“思”的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所思”,可译作“思考的问题”。

2、“成仓猝莫所救”(《促织》)“所救”即“解救的办法”。

一般说来,这种所字结构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掌握。

二、另一种是“所”先与介词(以、自、从、由…)结合,再和动词(或短语)结合而构成的复杂的所字结构,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处所)、方位、原因,或动作行为产生的凭借、根据、来源、原则、理由,或动作行为赖以实施的工具、手段、措施、方式、方法,或动作行为产生的某种情况形状,以及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等。

通常的译法是介词加动词再加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名词。

但有时介词也可以省略掉,不一定每一个介词都必须译出,以保持文意的畅通。

如:3、“……所从来久远矣”(《西门豹治邺》)——“所”先与介词“从”结合,再与动词“来”结合,构成复杂的所字结构“所从来”,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作“从(那时)到(现在)的时间”。

教材文言文中“所”字用法浅析

教材文言文中“所”字用法浅析

教材文言文中“所”字用法浅析作者:刘烨伟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3期摘要:在古文中,“所”字用得比较广泛,其词意和用法在具体不同的语境中区别很大。

不同版本的教材及有关的文献资料对它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有矛盾抵触之处,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所”字结构分歧统一助词指代作用一、引言“所”字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共出现五十来次,遗憾的是教材对这个词的用法、意义虽阐释了,却没有落到实处。

例如《口技》中的“凡所应有”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

这其中的”所”字在此处的意义如何,起什么作用,属什么词性,除了上述注释外,其余未做任何说明。

有的诠注令人费解,例如第六册《出师表》中的“优劣得所”,书上注释为”好的差的各得其所”,这里的“所”字作何理解?有的理解为“好处”,有的理解为“重用”、“适宜的地方”等,确实令人费解、茫然。

大多数甚至未作任何阐释。

因此,上述诸种情况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造成了一些分歧。

我专就初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所”字谈谈看法。

二、各家对“所”字结构的不同理解朱星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天津人民出版社)对“所”字的用法是这样阐述的:“所”字为特殊的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和动词性词组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字指代的一般是行为对象,如“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所见”指代“见到的东西”。

《古代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80年版),对“所”字是这样诠注的。

所:①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以上两家的观点基本相同。

然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教材)对“所”字是这样阐述的:结构助词“所”不能单独使用,通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具有指代作用,所以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有时也可以做定语和谓语,一般可译为“……的”、“……的人(事物)”、“……的地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字代词特殊用法小结
摘要:“所”字原本是名词,后来演化为特殊代词。

“所”作为特殊代词,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偏正结构的词组,即“所”字词组。

除“所”字词组外,在古代汉语中,“所”还与“者”组成常见的“所……者”格式。

关键词:所特殊代词“所”字词组
“所”最初是作为名词使用,后来发展成代词用法。

“所”字作为特殊代词使用时,和其他的代词一样,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同时,它又因为不像别的代词一样,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而是,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者词组)组成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即”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在这种情况下,它称代的对象才是明确的。

(一)、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所”是特殊代词,常用在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前。

这里的动词要求是及物动词,并且后面没有宾语。

“所+动(或动词性词组)”组成的偏正结构的词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

如:
此惑臣之所大惑也。

(枚乘《上书谏吴王》)所大惑:大惑不解的事。

这里的“所”字词组充当的是句子中谓语成分。

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上书谏吴王》)所欲为:称代想做的事。

这里“所”字词组充当的是宾语成分。

以上,在“所+动(或者动词性词组)”的偏正词组中,“所”字称代的是受他候命动词修饰或动词性词组修饰的人、事、物。

这种词组是名词性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

(二)、所……者
“所”作为特殊代词时,在古代汉语中还常出现“所……者”的格式。

它的作用和“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相同,仍是指示行为的对象,而“者”字就指代行为的对象,“所……者”这样的词组是名词性词组。

所爱者,扰发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史记·酷吏列传》)所爱者:被爱的人;所憎者:被憎的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善者:好的方面;所恶者:坏的方面。

(三)、所+介+动(动词性词组)
“所”是特殊代词,也与介词组合。

在代词“所”后先出现介词,再出现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组成“所+介+动(动词性词组)”。

与介词组合的“所”字不再作为代词替代动作的对象,它后面的动词不一定是及物动词。

如果后面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动词后面是可以有宾语。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义兵》)所以禁暴除害:(目的)在于禁暴除害。

这个短语结构是“所+以(介词)+禁(动词)+暴(名词)+除(动词)+害(名词)”。

其中“暴”、“害”都是作为前面动词“禁”、“除”的宾语。

而这个“所”字词组是前一个短语“彼兵者”的原因。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战国策·赵策三》)所为见将军者:我会见将军的原因。

短语结构“所+为(介词)+见(动词)+将军(名词)”。

名词“将军”作为动词“见”的宾语。

“所”字词组同上一句一样表示原因。

而不是,行为动作的对象。

“所”字常常用在介词“以”“为”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他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

除以上介绍的外,“所”和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组成的“所”字词组,那么这些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也往往具有动词的性质,作用也是从后面跟修饰代词“所”。

如: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

(《管子·形势解》)。

所长:所擅长的;所短:不擅长的。

“所”和形容词“长”、“短”组合中,形容词具有动词的性质。

此非明主之所臣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所臣:臣服的人。

“所”和名词“臣”组合,“臣”译作臣服。

参考文献:
[1]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第213-217页.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365-370页.
[3]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新华书店.1998.第329-33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