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
组织行为学概述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评定法 2、经验总结法 3、环境分析法 4、作品分析法 5、调查法 6、测验法 7、实验法
•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工业化初期的管理思想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最早,最快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出 现了一批工厂制度的管理先驱。他们提出 的管理思想的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最初雏形 ,对于此后的管理理论具有直接影响。
等活动。
•
(2)管理的要素
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就是他提出管理活动 的五种要素: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
(3)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了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管 理活动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他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即劳动分 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 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和报 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 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
3、韦伯的组织理论
韦伯在组织理论方面的贡献是他提出了所谓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把社会组织区分为三种形态:神授的组 织,传统的组织,合理-法律化组织。
与上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相适应,权力也 存在三种合法的纯粹的形式,既神授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合理—合法的权利。
在以上三种权力形态中,理性的,合乎法律 规定的权力,才是现代企业入行政组织体系 的基础。
4、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是组织形成和存在的 前提条件。
•
续 5、技术分系统是组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
识以及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所运用的各种技术。 6、社会心理分系统涉及组织内个体及群体间
的相互影响。 7、结构分系统是组织成员依据责任、职务、
权力和利益规则制定的各自的工作行为,相互 间的工作关系以及工作流程。 8、管理分系统是组织的中枢机制。 组织的整体系统观既强调组织系统的动态性、 开放性,亦强调组织系统的繁杂性以及各个分 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分系统间的整合性。
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过程
▪ 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演进 ▪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 ▪ 三、专题讲座(1-2次)
考核方式
▪ 期中一次作业(10分) ▪ 平时成绩:含点名或小测试(20分) ▪ 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70分)
组织行为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
▪ 应用广度 ▪ 研究目标 ▪ 可控性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 1、理论性研究 ▪ 2、应用性研究 ▪ 3、服务性研究:咨询人员的研究 ▪ 4、行动性研究:对策研究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 描述性研究 ▪ 因果性研究(分析性研究):探究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感
的关系。 ▪ 预测性研究:对员工绩效的预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麦克雷戈在《Human Side of An Enterprise》一书中总 结了X-Y理论,标志着人力资源学派(分支学科)的出 现。
▪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经济人、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生活组织” 的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 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职能。
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 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关系,对于保证人类活动的有序进 行,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社会福利都是非常重要 的。
组织活动的三个层次
▪ 将组织视为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体的集合。 ▪ 将组织视为成员集体,关注其相互影响。 ▪ 将组织视为整体分析组织行为。 ▪ 人、群体、组织:前两个是微观,第三个是宏观。
▪ 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 进步、促进组织演进的动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内容•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工业心理学兴起•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
•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个阶段:•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二、工业心理学兴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1863-1916)•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奠基人)•1912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后半叶
丹尼尔·麦卡勒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杜邦、库克、斯隆、福特、
管理研究的黄金时期:管理运动兴起
亨利·汤
《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
海尔赛
《工资报酬制》
雨果·芒斯特伯哥
《心理学与产业效率》
20世纪
20年代
梅奥
霍桑实验:人群关系理论
1949年
学科形成:
行为科学
20世纪
60年代
组织行为学学科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马冲行管0901 200972030
发展阶段
国家
时间
代表人物
贡献
组织行为学
的产生阶段
英国
1769年后
小瓦特、亚当斯密、巴贝奇
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系统研究
19世纪
欧文
改革试验: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
德国
19世纪中叶
克虏伯
通过福利调动工人积极性
美国
19世纪
四五十年代
经理革命、管理运动出现
发展阶段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贡献
组织行为学
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
19世纪
欧文
改革试验: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
20世纪
50年代
阿吉雷斯
《个性与组织》
麦格雷戈
《企业的人的方面》、X理论、Y理论
权变理论
埃德加·沙因
理性经济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20世
观念人
生活组织
假定理论的突破
美国希克曼
战略—文化
结合模式
新组织的兴起
20世纪
80年代
日本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劳动者的满意度。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任务的设计、员工动机和激励,以及领导风格等方面。
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他们开始研究员工的态度、满意度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行为科学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者开始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强调组织的社会系统特征。
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等方面的问题,试图理解组织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组织行为学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广泛的范畴,涵盖了组织的整体运作和社会环境。
组织学家开始关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创新和变革等重要议题。
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管理学和组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者们继续努力探索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为组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指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组织行为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内容•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工业心理学兴起•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
•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个阶段:•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二、工业心理学兴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1863-1916)•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奠基人)•1912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该书包括三大部分内容:•1、最适合的人,即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2、最适合的工作:学习和训练、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3、最理想的效果: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组织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
•研究方向和路线、研究方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当前趋势: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
•工作生活质量:工作环境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而且日益重视工作者心理上的需要。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一)人事心理学•1.什么是人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人事管理问题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人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事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分析、人员选拔、职业训练、考核与评价、报酬与奖励、福利与安全、人员沟通等方面。
人事心理学还探讨群体心理、人际关系、领导的选拔、训练与任用、组织变革和组织开发等与人事功能有关的内容。
这些问题也是组织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芒斯特伯格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二)工程心理学•1.工程心理学简介•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工程心理学是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2.工程心理学发展简史•使人适应机器的要求,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机关系研究的基本特点。
工程师设计机器时,往往只着眼于机械力学性能的改进,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学家的工作也局限于为现成的机器选拔和训练操作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机是整体•二十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指针式仪表和开关按钮设计中的人机匹配问题,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工程心理学发展中的“开关和表盘”时代。
•50年代以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工程心理学开始采用信息接收、传输、加工、反馈、信道容量、系统控制等概念分析人和机器的相互作用过程,使人机系统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机结合方式和人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程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3. 工程心理学的作用•(1)提高效率•(2)防止事故,保障安全•(3)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人际关系论和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在霍桑工厂实验•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一)对群氓假设的否定•经济学家大卫·李系图是“群氓假设”的倡导者,这一假设认为:• 1.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 2.每一个人,都按着能达到自我保存和实现自我利益的方式来行事;• 3.每一个人部尽力按逻辑进行思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
•梅奥反对与驳斥了这种群氓假设,提出:• 1.重要的是同其他人协作,而不是一群无组织的鸟合之众互相进行竞争;• 2.所有的人都为保卫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个人利益而行动;• 3.思维受感情的指导较受逻辑指导更多。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 2. 生产效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职工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群关系。
)• 3.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三)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新起点。
•综合的管理技能•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点。
•相同点表现为:–目标一致–发生冲突时责任应归于管理者–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学习理论(Gestalt Theory)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149162536496481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韦特墨等人关注的是知觉、认知和思维方面的问题,而勒温感兴趣的是动机、个性和社会心理。
•不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描述系统。
在一个系统内可以讨论学习、动机、个性和社会行为等问题。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力学主要代表人物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二)场论•B=f(P.E)=f(LSP)•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
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外在的(如食物);•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三)群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团体是一个整体,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群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1.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2.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3.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五)传播学理论•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评价•勒温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结构内引进“场”、“生活空间”、“拓扑学”和“向量”等概念,另辟蹊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格塔理论。
•勒温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面向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社会实际问题。
•没有提供比较精确的描述和判断的指南,从而使这些术语在预测行为方面用处不大。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社会测量法是心理学家莫里诺(J.L. Moreno)于1934年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主要用于研究团体内(特别是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谓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测量,人们可以了解人的人际知觉方式、团体凝聚力等团体特征。
•假设:在所有团体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各团体内成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与消极人际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这种相互偏爱或疏远的关系会显著地影响团体的士气和效率。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社会测量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涉及社会性的变量。
它主要研究人际关系及人际结构特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测量是对人的某种评价,因此,它容易引起被测人较强的兴趣与动机。
•(3)测量结果特别适合于小团体研究。
在研究团体效率和凝聚力方面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