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凡《大明疑案》笔记

合集下载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明末时期,有三宗恶性的政治案件,被称为“明末三大疑案”。

这些案件如深渊般深邃复杂,揭示了明朝灭亡前的种种祸乱以及权利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明末三大疑案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第一宗疑案——太监魏忠贤案魏忠贤是明末一名权势滔天的太监,曾经辅佐过明神宗和明光宗,又博弈少帝,迎立清太祖为帝,成为崇祯年间的重臣,拥有极高的权力。

然而,他私心较重,独揽大权,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忌恨。

魏忠贤被控制的一大罪状就是罢免部分官员,以便让他的亲信进入朝政的高位。

同时,魏忠贤还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所有与之意见不同的官员都会被陷害。

最后,魏忠贤的孙子意图篡位,遗留下来的康熙帝得以将他一“狠心”忽悠到崇祯帝的手中,被崇祯帝革职斩首,彻底消失于历史之中。

第二宗疑案——楚王府士兵叛变案楚王府是知名的地位显赫的九千春之一,由明朝赠予的四位爵士的后裔共同拥有。

然而,在万历年间,楚王府因为涉嫌贪污等罪行,遭到了罢免。

明神宗将楚王府变为镇抚军,设立驻防军队,征调了军队的士兵。

然而,在后来,这支驻防军队叛乱,攻打了南明的各项军队和镇抚军。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次事件被取名为“楚王府士兵叛变案”。

第三宗疑案——张岱事件张岱是明末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南明四大家”之一,这其中还包括唐伯虎、徐渭、文征明。

他的书法和绘画以古拙、俊俏著称,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明末的政治动荡时期,张岱被控制的罪名是造反、叛乱、下令大肆屠杀。

而他的真实遭遇却包含了政策失误和权力斗争等元素。

与此同时,张岱一生中的动荡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总之,明末三大疑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权利斗争和民间生活的困苦,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明代的灭亡。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已留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历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明疑案·嘉靖宫变之谜

大明疑案·嘉靖宫变之谜

大明疑案·嘉靖宫变之谜公元1542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他的宠妃曹端妃的寝宫中睡得正香。

这时,十几个宫女悄悄地溜进寝宫,突然扑向朱厚熜。

这些宫女有人摁住朱厚熜的双腿,有人摁住他的胳膊,有人骑在他的身上,有人死死地摁住他的头,还有人用抹布把朱厚熜的脸蒙住。

其中有一名叫杨金英的宫女,和另外两个宫女用一根绳子勒住朱厚熜的脖子,可是无论她们怎么使劲儿,就是勒不死朱厚熜。

其中几个宫女拔下头上的簪子,在朱厚熜身上一顿乱刺。

就在此时,一个名叫张金莲的宫女崩溃了,找来了方皇后。

方皇后喊来太监给朱厚熜解开了绳子,有人飞奔去叫太医。

杨金英等宫女四下逃散,但是都被太监抓了回来。

太医们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一个叫许绅的太医冒险给朱厚熜下了猛药,大概6个小时后,朱厚熜才苏醒过来。

这次宫女刺杀朱厚熜的事件,被称为“壬寅宫变”。

关于“壬寅宫变”爆发的原因,有过种种的分析和猜测,其中包括“政治复仇说”、“宫女造反说”、“逃避惩罚说”和“王宁嫔主谋说”。

一、“政治复仇说” 所谓“政治复仇说”,是指“壬寅宫变”是一场政治事件的延续,就是发生在嘉靖初年的“议礼之争”。

朱厚熜继位不久,围绕他父亲的称号,在朱厚熜和文臣集团之间发生了争议。

直到嘉靖三年的7月,护礼派的大臣们在左顺门前集体跪哭,朱厚熜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了100多位大臣,其中四品以下的官员统统遭受杖责。

持“政治复仇说”的人认为,这场“壬寅宫变”正是当初遭到杖责和惩罚的大臣对朱厚熜实施的报复。

在傅小凡看来,这个说法漏洞不少:理由一,“议礼之争”中领头闹事的8位大臣被朱厚熜发配到云南充军,并命令他们及其子女永远不许回京城,所以这些大臣要想回京报复朱厚熜,基本不可能;理由二,大臣无法直接和宫女联系;理由三,这些宫女没有杀人的专业技能,这说明她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二、“宫女造反说” 朱厚熜身体不好,同时痴迷道教,总想追求长生不老。

朱厚熜信任的道士陶仲文说自己可以炼制长生不老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料竟然是少女初潮的经血。

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

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

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一、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

1. 皇帝昏庸。

- 明朝后期,许多皇帝不理朝政。

例如,明熹宗朱由校喜欢做木工,将朝政大权交予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当时被称为“九千岁”,他迫害东林党人等正直官员,严重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

2. 官场黑暗。

- 官员贪污成风。

各级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许多官员为了升迁行贿受贿,政治变得极为黑暗。

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党争也消耗了明朝的政治力量,双方互相攻击,不顾国家利益,使得朝廷决策难以有效执行。

二、土地兼并与农民生活困苦。

1. 土地兼并状况。

-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官僚和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他们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强占农民的土地。

一些藩王拥有大量的庄田,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2. 农民生活状况。

- 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农或流民。

佃农要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通常达到收成的一半甚至更多。

流民则四处流浪,生活没有保障。

再加上天灾频繁,如旱灾、水灾、蝗灾等,农民的生活陷入绝境,这为农民起义埋下了隐患。

三、赋税沉重。

1. 赋税种类繁多。

- 明朝后期,赋税种类不断增加。

除了正常的田赋、户税等,还增加了许多杂税。

例如,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加征“辽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又加征“剿饷”和“练饷”,这三项赋税被合称为“三饷”。

2. 农民负担加重。

- 沉重的赋税使得农民的实际收入锐减。

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大部分都被用来交税,导致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农民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四、农民起义。

1. 起义爆发的原因。

- 上述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等因素,使得农民对明朝统治极度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 李自成起义。

-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朝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他的军队迅速发展壮大,攻占了许多城池。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四大疑案之一妖书案,弄的满朝鸡犬不宁,妖书作者却出人意料

明朝四大疑案之一妖书案,弄的满朝鸡犬不宁,妖书作者却出人意料

明朝四大疑案之一妖书案,弄的满朝鸡犬不宁,妖书作者却出人意料最近这几年,我们打开电视机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宫廷斗争剧,那我们在看电视中宫廷争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都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逮住机会一定要一剑封喉,一下干倒自己的对手,如果一旦心慈手软等到对方恢复过来的时候,倒下的可能就是你,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泰昌皇帝。

不争不抢就坐上了皇位,他继位之前的这段历史,可能是历史上王位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暗斗时期,它不光留下很多刀光剑影的历史,还留下了诸多谜案,这次说的这个妖书的案件,也是当时四大迷案之一,而且都和这个皇帝有直接的关系。

说起妖书案,很多观众朋友不知道妖书是什么,按照咱们现代话讲,就是反动文章,妖言惑众也就是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话语,这个案件发生在万历皇帝也就是泰昌皇上的父亲在位的时期,在万历三十一年,大明都城突然出现了很多类似报纸这样的东西,最开始是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喜欢关心国家的大事,就在私底下传几页纸的这个文章。

他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关于在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候,太子继位出现了让人担忧的局面,并且对于这个事件发表了很多的看法,这个妖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写的,看起来就很有新意。

而且大致说的是别看现在朱常洛是太子,但是他当不了多长时间,而且皇帝也没想让他当多长时间。

为什么说到这个太子身上了,和他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基于当时祖训的规矩。

有娣立娣,无娣立长。

所以在当时满朝文武的建议之下,万历皇帝不情愿的立朱常洛为太子,所以一些大臣想要立从小接受学习文化的福王来做太子,一些遵循祖训的大臣则拥护现在的太子。

由于这个大的背景才出现了这个案件。

但是这件事不是很多观众朋友想的那样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皇位继承合法性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百姓是不会认可你的,那你就失去了民心。

所以清朝雍正帝继位后面对一些流言蜚语,写了一本大义觉醒录,这本书就是说他雍正继位是很符合规矩的很合法的。

2021年明清作品读书笔记

2021年明清作品读书笔记

2021年明清作品读书笔记这是一本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笔法的轻快,对朱棣时期的制度、名臣与战争进行了全景展现的历史小说。

尤其对官场政治、心术着墨颇多。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明清作品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明清作品读书笔记1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断残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籍,那些重大的事件吗?不是,绝对不是。

《明朝那些事》一书为我们诠释了:历史原来很精彩!《明朝那些事》一书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讲述了从明初至明末这段长达276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本书集结了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以及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

我觉得在这段长达276年的明史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朱棣了,直白地讲,朱棣确实是一个恶霸无赖,他蛮横无理、脸皮极厚、六亲不认,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皇帝,一个善于用兵打仗,身体之中流淌着好战血液的军事天才,一个独具慧眼,知人善仁的长者......,朱棣他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

在一些正史上,对于朱棣一般都是负面描写的居多,但这本书让我们更客观、公正地去了解认识了朱棣。

在朱棣在位期间,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虽文化水平不高,却让人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传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他让郑和肩负着寻找建文帝与微服四海的使命七下西洋,展现出了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强而不欺、威而不霸;他多次率军平定蒙古少数民族,通过他极强的军事天赋,将鞑靼以及瓦剌打得是落花流水,为明朝边境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可能因为早年的征战经历,让他有些嗜血成性,在他刚当上皇帝时,做出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诛方孝儒十族!这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为世人所议论的诟病。

除了朱棣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兄弟之间为了黄维德斗争。

永乐年间,最激烈的莫过于朱高炽与朱高煦之争,战争虽没有硝烟,却叫一个惨烈。

大明首辅(全三册)

大明首辅(全三册)

06
第二十五回 内书堂开王 振进学陕西 捕蝗杨溥受 命
05
第二十四回 跑升官屈延 送梅瓶举贤 才杨溥荐范 理
第二十六回访真情农 夫控捕蝗诉苦状酒家
说促织
第二十七回贡促织成 名遭大祸救良民杨溥
施正义
第二十八回杨巡按暗 访临清县屠硕鼠设套 国粮仓
第二十九回探虚实杨 沐查货源贪钱财屠宝 盗粮库
第三十回老陈 1
第二十七回右顺门御 前斗奸宦乾清宫厚颜
讨封赠
第二十八回巧名目宋 新刮民脂闯禁宫杨溥
斗奸臣
第二十九回买官位晁 某升通州预法司王振 兴大狱
第三十回乾清门死谏 懦皇帝大殿上怒斥奸 王振
第三十二回大明首 辅鞠躬尽瘁南杨阁
老魂归高陵
第三十一回王奸宦 使毒太医院杨阁老
病倒金銮殿
尾声土木堡樊忠除 王振北京城于谦保
良心樊忠救忠 良暴恶行永乐 诛贼臣
5 第二十七回贬
乐安害人反害 己赴河南挚友 救良友
第二十八回下 1
西洋郑和说奇 闻图千秋永乐 定都城
第二十九回反 2
迁都怒斩萧主 事谋弑父设计 赵王府
3 第三十回朱高
燧遭贬彰德府 永乐帝梦断榆 木川
4 第三十一回夜
访杨府太子问 策饮鸩西宫王 妃殉情
5 第三十二回朱
高炽登基施新 政黄尚书御前 说交阯
第三十四回乐安州 阴谋杀太子东阿县
乔装蒙贼人
第三十三回杨学士 执掌弘文阁洪熙帝
魂归钦安殿
第三十五回十里铺 杨溥赚伏兵奉天门
宣德登大宝
01
第一回选贤 拔良杨溥入 阁欲擒故纵 宣德设谋
02
第二回中秋 节高煦定毒 计元宵夜汉 府刺瞻基
03
第三回逆天 行事汉王反 朝御驾亲征 宣德平叛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盛衰兴衰的两个朝代,也是诸多奇案频发的时期。

这些奇案中,有些案件曾经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感动了整个社会。

本文将带您回顾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奇案,从中聆听那些隐藏在哭声中的真相。

一、冤魂不散的笔杀案在明代,有一个奇案被称为“魏忠贤之案”。

这是一个发生在皇宫中的离奇案件。

事情发生在万历朝时,当时宦官魏忠贤染指朝政,权倾一时。

然而,他的宦官身份却令他备受排斥和敌视。

据传,他利用各种手段除掉异己,并被怀疑与朝廷大臣杨涟有私通。

最终,他被废黜,被处以极刑。

虽然魏忠贤的案件已经了结,但他的冤魂并未得以安息。

有人声称,在他的旧宅中夜间常常听到嚎叫和灵异现象。

更加荒诞的是,这些声音似乎来自那些曾被他所害的人们的尸骨。

这一系列怪事让当地的民众们感到恐惧万分。

二、哭声揭示的两案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明朝奇案是“杨妃之案”和“状师之案”。

这两起案件均发生在嘉靖朝,闹得满城风雨。

据记载,杨妃是嘉靖皇帝的宠妃,然而她却因为被人诬告而被流放。

不久之后,她在一个荒岛上被人发现,惨死荒野。

死因不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与此同时,嘉靖时期的一位状师也遇害身亡,被人发现时已经只剩下一具干尸。

这起案件与杨妃之死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

人们在现场还听到了悲伤的哭声,这被认为是被害者灵魂的嘶嚎。

三、追寻彼岸的命案进入清代,同样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奇案。

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是“彭玉麟之案”。

彭玉麟是一位著名的抗清义士,他以勇敢和正直而著称。

然而,他却因为一场阴谋而被错判刑并绞刑致死。

据传,在他被处决的那一刻,人们听到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是彭玉麟的灵魂在哭泣。

此外,还有一起以哭声为线索的清代奇案。

这起案件被称为“命案之迷”。

故事发生在雍正朝,当时一名宦官在某个夜晚在街上遭遇袭击,被人杀害。

抚尸者赶到现场时,竟然听到了惊天动地的哭声。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哭声似乎没有来自杀害者的方向,而是从天际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小凡《大明疑案》笔记第一集小明王之死小明王被淹死,唯独他的船被淹,二是廖永忠舍近求远。

结论有人谋害。

从朱元璋曾舍身救小明王来看,并非朱元璋指使。

朱元璋对廖永忠评价:作战勇敢,指使信任的儒生揣测我的意思,想谋更高的爵位,“窥朕意”。

幕后指向杨宪。

第二集刘伯温死因之谜刘伯温死时61岁,开始偶感风寒,十几天后恶化,3个多月后去世。

很多猜测跟胡惟庸有关。

刘伯温的真正死因,可能是自己病死的,肝癌。

性格与精神面貌是主因。

一是刘伯温性格刚烈,典型表现在四次辞职上。

二是心情压抑。

第三集空印大案之谜地方政府官印盖在空账本上,地方政府要与户部核对账本,出错了直接改以免长途跋涉回地方盖章。

朱元璋大怒,追查掌印官,结果十四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接近一半与此有关。

朱元璋下令把掌印的一把手与监察官逮捕。

这就是空印案。

生员郑世利站出来,哥哥郑世元为官清廉,曾被朱元璋赏识:“见金动心者,不可为吏;见善不扬者,不可为官”。

朱元璋身边观天象的官员说有星变,朱元璋有些慌了,下诏让有识之士写信,郑世利就空印案上奏:1.空印账本无利可图。

2.权宜之计。

3.没有法律依据。

朱元璋把郑世利发配充军,他在意的是官员欺君,挑战了他的权威,处死了几百人,其中有些好官,比如方克勤。

方克勤的故事方克勤是山东济宁知府。

朱元璋曾号召开垦荒地,三年免征税,地方官不守承诺,第二年就征税,百姓抱怨皇帝,还放弃了开垦的土地。

方克勤上任后承诺三年不征税,而且把土地分为九等,按最低等征税。

百姓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当年盛夏,济宁的守将强征民夫修筑城墙,正是农忙,方克勤劝说无果,上报上级免了百姓劳役,当年济宁农业大丰收,百姓感谢方克勤编了首歌谣赞颂:“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

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有一年,朱元璋命令徐达进攻元朝的大都,水路走运河,但当年运河干旱,大军只有驻扎在临清这个地方,等着运河水涨。

大军的粮草对当地百姓带来压力,方克勤上下筹措粮草。

领兵将军朱亮祖强征民夫五千疏浚运河河道。

方克勤想到百姓正是农忙时节,劝说朱亮祖无果,无奈之下,来到大堤上仰望苍天,就对苍天呼唤:苍天呐,可怜可怜我的百姓吧,下点雨吧。

苍天还真被感动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大军顺利渡过了运河,百姓免了劳役之苦。

这一下老百姓就把方克勤当做神灵一样。

叶伯巨的悲惨遭遇叶伯巨也给朱元璋上书,见解更深刻,他尖锐指出了政治中的三大问题:一是分封天下。

二是杀戮过重,他认为开国之君应该仁义治天下。

三是求治过速。

政治稳定、社会风气的好转要有耐心。

朱元璋抓住第一条离间亲情,抓起来最后死在监狱中。

空印案说明管理制度的失效,但罪不至死,朱元璋法外施刑,典型的暴政。

第四集胡惟庸谋逆之谜洪武十三年九月,胡惟庸禀告家中井里飘出酒香,视为祥瑞,朱元璋应邀去看,途中,太监云奇告变,发现胡惟庸家有武士,朱元璋后来以谋逆罪将胡惟庸以谋逆之罪处死。

疑点有三,一是史料间矛盾,二是云奇为什么不早报告,三是城楼上无法看到武士。

实为皇权相权矛盾重重:开国元勋李善长出任左丞相,徐达任右丞相,因徐达常年在外,所以经常李善长一人说了算,直接威胁到皇权,朱元璋就找刘伯温商量,认为刘伯温看好的人肯定是一流人才,需要严加提防。

因为刘伯温知道的太多、太有才华,所以朱元璋对他也是非常提防。

朱元璋提出三个人选,汪广洋,杨宪和胡惟庸,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刘伯温认为丞相人选只有李善长,更加坚定了朱元璋撤掉李善长的决心。

朱元璋以年老为由撤掉李善长,以汪广洋为左丞相,杨宪为右丞相。

实际上是利用的是派系之争保证皇权的安全。

可是两人都不是丞相之才,杨宪挑起众多官员矛盾被杀,提拔胡惟庸为右丞相,汪广洋成天贪杯没能起到制衡作用。

胡惟庸开始不敢违背朱元璋,后来坐稳了,开始独断专行,官员升迁本来是皇帝的权力,敢自己做主,架空朱元璋。

朱元璋失望了,认为只有废除丞相制度才是根本。

最好的办法是让文武百官都认识到丞相制度的弊端,到时废除就顺理成章。

朱元璋有意纵容胡惟庸,胡惟庸更加放肆。

胡惟庸儿子驾车狂奔栽下马死了,胡惟庸就把马夫杀了,朱元璋随口说杀人偿命。

胡惟庸急了,找死党徐宁涂杰商量谋反,第二天上朝几人神色不对,就被发现拆穿了,朱元璋下令大臣轮流审问胡惟庸。

审问结果上来后,三人一起处死,同时废除丞相制。

胡惟庸是丞相制度的牺牲品。

一年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了,丞相的责任分到了六部,皇帝的中央集权到达顶峰。

第五集李善长灭门之谜李善长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第一步是攻打滁州。

李还帮助朱元璋登基:1355年,拥戴朱元璋为大元帅。

1361年,拥戴朱元璋为吴国公。

1364年,拥戴朱元璋继吴王位,被朱拒绝。

1366年,拥戴朱元璋当皇帝,带领群臣跪拜请求,朱“此事不可草率”,李善长会意,准备礼官,举办了隆重的登基大典。

李善长也被封韩国公。

此后,朱元璋开始不信任李善长了。

同时李善长因为儿子与公主联姻,态度也不再谦卑。

李善长被告发与胡惟庸勾结,二是纵容胡惟庸与北元勾结。

朱元璋听到官员禀报天象填星犯灵台,意思是有大臣要遭灾了,认为天意,就把李家七十多口全杀了。

王国用替李善长鸣冤:1.没有谋反动机。

2.不可能成功。

3。

与朱元璋没有任何矛盾。

4.批评迷信观念。

朱元璋并没有责罚王国用,说明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被冤的。

朱标也对朱元璋说:杀人太多太伤和气。

朱元璋扔了一根满是刺的棍让朱标捡,朱标为难,朱元璋说:我去干净了刺,你才好捡。

这暴漏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动机。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兰玉案是朱元璋解决皇权与将权之间的矛盾,兔死狗烹,为太子扫清障碍,得罪燕王所以燕王挑唆。

郭桓案是明洪武年间国家财政不好,以粮食案牵连许多商人进去,解决国家经费问题。

还有朱元璋本人不依据国法,而是任意庭杖官员,扩大案件涉及人员,用重刑乃至酷刑来惩治官员。

第六集郭桓案之谜1385年洪武十八年三月,朱元璋接到郭桓贪腐的奏章。

调查后,贪污的粮食有二千四百万石粮食,相当于明洪武初年一年的秋粮收入。

涉案人数上万人。

一、郭桓案的六大疑点:1.郭桓没有作案时间。

案发前一年才任试尚书,前两年是山西的司法官。

2.任职时间短。

任试尚书到案发十一个月,案发前三个月降为户部侍郎。

一共担任八个月,不可能勾结那么多人贪污。

3.涉及的范围太广。

把六个部门和十二个行省以及各州县都牵扯进去。

4.技术难度太大。

互补专业性质强,管的类别复杂,管户口、土地、赋役、税粮、仓廪、会计指出等,都关系国家经济命脉。

郭桓从地方司法官到户部尚书来管经济,是改行了,八个月适应工作还来不及。

5.涉案人员太多,一个经济犯罪怎么可能涉案上万人。

6.办案负责人被杀。

吴庸牵头成立专案组,结果因办案使用严刑,牵连好多人,激起群众强烈不满,结果朱元璋只得下令杀了他。

二、郭桓案的三个结论:一是郭桓在某种程度上被冤枉。

有可能参与一些贪腐活动,但罪名全加在他头上,有栽赃陷害,也是官场倾轧的牺牲品。

二是将类似案件定为个案,此案也不应定为团伙作案。

三是案件处理扩大化。

郭桓案多是无辜,深层原因是大明洪武年间,财政情况不好,需要大量的经费,大量的商人成了牺牲品三、朱元璋建立的监督系统,三维交叉系统。

纵向:中央建立督察员,十二个道有御史。

横向:创造性的建立了给事中制度,六个部门设六科给事中,专门监督尚书和各部门的官员。

给事中七品,监督二品的尚书,给事中任命年轻的官员,对官场潜规则不了解,又希望升迁,所以工作认真。

纵横交叉的系统背后还有锦衣卫,皇帝直接负责,锦衣卫秘密监督百官。

四、朱元璋惩治腐败存在巨大问题:一是杀人太多。

二是只惩罚结果,而不对执行过程中的法律监管和改进。

三是量刑标准太低,朱元璋规定贪腐六十两以上就枭首示众、剥皮食草。

结果偶尔犯罪的官员就失去了改正的机会。

四是手段太残酷,他恢复了很多废除过的酷刑。

朱元璋法外用刑鞭打朱亮祖,在大明的历史上开了个恶头。

朱亮祖协助当地恶霸第七集蓝玉谋反案之谜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状告蓝玉谋反,立即拿下,当堂审问。

蓝宇一口否认,同时点了许多名字,让他们作证,最后所有人受到牵连。

吏部尚书詹辉喝问,不要污蔑他人。

蓝玉说他就是同党,詹辉也被打入大牢。

太子朱标的死与詹辉有关,所以朱元璋借此除掉詹辉。

第二天处斩蓝玉,全家抄斩。

锦衣卫在他家搜出大量信件,凡是有只言片语者,一并抓入大牢。

审讯后,根据口供在全国清理同党。

三个月时间,杀了一万五千多人,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等。

三个月后,命令整理口供,朱元璋作序,命名《逆臣录》。

一、《逆臣录》中十大疑点:一是主犯蓝玉没有口供,只能说明他没招供。

二是空间跨度太大。

蓝玉从成都到南京,一路上进行谋反,空间太大。

蓝玉从成都到南京距离三千五百华里,走了十七天,平均每天二百多里,时间上不允许。

三是联络方式太草率。

谢熊是钦差大臣,蓝玉不可能把自己谋反的态度告诉他,不合情理。

武昌的陈干到会馆看望蓝玉,蓝玉说要与陈干谋大事,送他一匹马,陈干说自己会接应。

对话都是很草率的。

四是二十六天内,几千人出入蓝府共同谋反,不太可能。

五是密谋者身份太低了。

有渔夫也有染匠,蓝玉如果谋反不可能逢人就说。

六是没计划。

牵扯上千中高级军官,没有计划方案。

七是高层领导不知道举事的日期。

举事日期是劝农日,朱元璋到南郊祭天,这样的日期只有下级军官知道,上级侯爷都不知道。

八是日期有破绽。

因为劝农日必须风和日丽,没法提前确定,要天天观测,提前几天才确定。

而朱元璋身体差,不一定真能出席。

而蓝玉远在成都,更没法确定。

正是这个举事日期的准确日期暴露了破绽。

九是高级将领束手就擒。

被捕时都毫不反抗。

十是政变地点的选择。

地点选在了严密监控的南京,而不是蓝玉征战过的地方。

结论:蓝玉谋反案纯粹是冤案。

二、蓝玉的悲剧与性格言行有关。

蓝玉打仗厉害屡建奇功,被朱元璋称为汉代的卫青。

但是蓝玉此后开始骄傲和胆大妄为。

一是驱赶御史。

二是因为长城守城士兵开门晚了,毁了关卡。

三是驱赶元帝之后强暴元妃,元妃上吊了。

四是说话蛮横。

三、朱元璋为什么杀蓝玉?一是战争结束了。

蓝玉案之前两个月蓝玉还在平定叛乱,而蓝玉平定建昌叛乱之后,军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蓝玉此时没有多少价值了。

二是皇权和将权的矛盾。

三是太子朱标过早去世,这是直接原因。

1.朱元璋要替皇太孙清路;2.蓝玉是朱标皇太子妃的舅舅,朱标死了,蓝玉也失去了保护;3.朱棣在朱元璋面前挑唆。

燕王朱棣与蓝玉有矛盾,因为蓝玉最先看出朱棣的野心,提醒太子朱标提防朱棣。

第八集沈万三因富致祸之谜洪武六年,沈万三听说朱元璋要修城墙,他提出给钱修三分之一,长达十几公里长出。

朱元璋提出同时开工,比比看谁先完成,结果沈万三先完成。

庆功时朱元璋给他敬酒:你就是白衣天子。

沈万三吓坏了,巴结朱元璋,进贡了两千锭银子犒赏三军,给每个士兵发一两银子,一共一百万两银子。

没想到朱元璋发火:乱民也,宜诛。

这样打入大牢,随时准备处斩。

马皇后劝朱元璋,法律处罚不守法的人,一个百姓富可敌国,不祥,自有上天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