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汉乐府
江南古诗汉乐府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汉乐府《江南》诗词赏析

汉乐府《江南》诗词赏析汉代,夏日的一天,在江南大地星罗棋布的湖荡中莲花盛开。
清澈的水面上采莲的小舟缓缓而行,水面下鱼儿在欢快嬉戏。
此时,不知哪位采莲人吟唱出一首助兴的小曲,随后,这歌声穿越千年,回荡在了水乡上空。
从此,江南这个流动着丰富意象的概念里,又多了一份清新活泼的“采莲”身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起首两句点出了诗歌发生的场景,叠词“田田”赞叹莲叶的茂盛饱满。
接下来的五句只改换了一个方位词,反复吟诵。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跳跃,充满了节奏韵律的动感。
汉武帝时设立“乐府”,采集民歌就是乐府的职责之一。
这首汉乐府明白如话,无需注解,就能让人领略一派天真质朴的情趣。
诗中虽无一字写人,却如见采莲之人,身影和那穿梭往来的鱼儿一样轻灵,心情和鱼儿一样欢快。
有学者推断,诗的前三句可能由领者唱,后四句为众人和,歌声此起彼伏,回荡于夏日的荷塘之上,复沓而略有变化的句式,则是《诗经》开创的一种手法。
良辰美景中,采莲的年轻人暗生情愫。
虽未在诗歌中写明,却以比兴、双关的手法进行了暗示。
莲花的“莲”谐音“怜爱”之“怜”,是劳动中的青年男女之间纯洁感情的流露,而鱼儿在莲叶之下自由来去,也好比爱情的欢快灵动。
在这一时期乐府诗歌中,莲花所象征的情感,还是率真天性的自然表达,尚未加入宋朝之后“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意义。
这首《江南可采莲》可以算作采莲诗的源头,后世很多诗歌都继承了这一主题。
两千多年过去了,摇舟采莲的场景日渐远去,采莲小曲的旋律更是失传已久,作为文学形式的这首《江南可采莲》却传世至今。
它所表达的浪漫意境,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水乡之美的无限向往。
实用文库汇编之《江南》-汉乐府,拼音标注和译文

《江南》汉乐府江ji ān ɡ南n án可k ě采c ǎi莲li án, 莲li án叶y è何h é田ti án田ti án! 鱼y ú戏x ì莲li án叶y è间ji ān;鱼y ú戏x ì莲li án叶y è东d ōn ɡ,鱼y ú戏x ì莲li án叶y è西x ī, 鱼y ú戏x ì莲li án叶y è南n án, 鱼y ú戏x ì莲li án叶y è北b ěi。
实用文库汇编之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ch ì勒l è川chu ān,阴y īn 山sh ān 下xi à,天ti ān 似s ì穹qi ón ɡ庐l ú,笼l ón ɡ盖ɡài 四s ì野y ě。
天ti ān 苍c ān ɡ苍c ān ɡ,野y ě茫m án ɡ茫m án ɡ,风f ēn ɡ吹chu ī草c ǎo 低d ī见ji àn 牛ni ú羊y án ɡ。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文学常识《《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赏析》

本word文档可编辑可修改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赏析》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赏析[赏析]:这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想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贪图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附:[原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年级上册《江南》课文

一年级上册《江南》课文一年级上册第3课《江南》,本诗歌出自《汉乐府》,是一篇充满了江南特色的文章。
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那首描写江南的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课文如下: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鉴赏: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
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却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
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
由此可见,此歌用的显然也是比兴、双关手法。
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
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一个风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
汉乐府诗《江南》赏析

汉乐府诗《江南》赏析江南水乡,处处生长着莲花。
莲花一身尽可为人所用,花朵美丽可赏,莲叶包裹物品,莲子药食两用,莲藕清甜可口……而采摘成熟的莲蓬往往是女性的工作。
季夏初秋,正是采莲的好时节,“田田”二字,正写出那莲叶茂盛圆润、层层叠叠的状貌。
有人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莲子成熟的季节,莲花大都近于凋残,而莲叶依然繁茂,加之青春女子的面容掩映其间,所以丝毫不减荷塘的风景之美。
可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采莲人,而是透过她们的眼睛,从水面的莲叶写到水下的游鱼。
湖水清澈,花叶摇曳,水下的鱼儿在莲叶间游动嬉戏,可以想见,水面的人儿同样乘着小舟在莲叶间自在穿行,二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活泼欢快的画面。
“鱼戏莲叶间”之后,反复铺陈,叙述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嬉戏,乍一看来,似乎累赘可笑,可结合场景细想,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一唱数和,仿佛四面八方都传来采莲女子的歌声,也将莲塘的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首《江南》,正是后世流行的采莲曲的滥觞。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该诗为“奇格”,并指出“梁武帝作《江南弄》本此”。
萧衍的《江南弄》七曲之一《采莲曲》,歌曰:“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
世所希,有如玉。
江南弄,采莲曲。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的句子。
“莲”谐“怜”音,一语双关,往往象征男女情爱。
但后世的一些歌咏,在情感表达上或过于直白,或过于柔靡,皆不如这首《江南》来得质朴清新。
正如明代诗歌理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评:“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这正是诗歌来自民间、来自现实的魅力。
《江南》里的采莲女子,有的不仅是文人笔下的似水柔情,更是邻家女孩们的活泼开朗。
即使我们无法亲耳听见这首歌辞配上乐曲的演唱,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乐的曲调和跳跃的旋律。
小学必会古诗--江南(汉乐府)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采莲并不是采摘莲花,二是古代人的劳 动过程,采摘莲蓬,然后收获莲子。
江南水乡真是 采莲的好地方, 这儿的莲叶多 么饱满挺秀, 一群欢快的鱼 儿正在莲叶中 戏水,一会儿 游到东面,一 会儿游到西面, 一会儿转到南 面,一会儿划 到北面,好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 杂曲歌辞等。
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歌;鼓吹曲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 等场合;其他两类都是民歌,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疾苦
江南的汉乐府是指什么

江南的汉乐府是指什么《江南》的“汉乐府”既不是作者,也不是词牌名,而是中国汉代掌管音乐事务的机构,后来成为汉代乐府诗歌的代称。
◆乐府及乐府诗歌:“乐府”原是上古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编创乐歌和采集民间歌诗。
东晋以后,人们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歌诗,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诗和讽诵吟咏的徒诗(不入乐的诗),乐府便衍化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雅称。
这是乐府含义衍化的基本情况。
若单从乐府诗歌这个意义说,古来乐府的含义还颇为复杂,有广狭不同的义界。
从诗歌可否入乐来看,狭义专指原创的入乐的歌诗,广义包括后人模拟、仿作的未入乐之作;从歌诗的来源看,狭义仅指采自民间的歌诗,广义包括帝臣文人创作的雅歌。
今天的一般认识,一是不以入乐与否为绝对标准,凡属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分之十二类者,都视为乐府诗歌;二是乐府诗歌不仅指民歌,也包括帝臣文人创作的歌诗。
◆乐府机构及官职:设置长官管理音乐之事,古已有之。
殷商有瞽[gǔ]宗(殷商时的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周代有大司乐,秦时有太乐令、太乐丞,都是掌乐之官。
汉代初年承袭秦制,已经设立了掌管音乐的官员太乐令、太乐丞和机构,但是只负责管理庙堂、典礼雅乐;到汉武帝时,再增设乐府令、丞所掌管的机构,用以采集民间歌谣,就是《汉书·礼乐志》及《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所立的乐府。
乐府机构不是汉武帝时首次建立的,1977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秦编钟上,已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代就有了乐府机关。
◆乐府诗歌的构成及编辑:西汉初期的庙堂宫廷音乐基本承袭秦代,乐歌作品大抵包括刘邦的唐山夫人所制《房中祠乐》(惠帝时更名《安世乐》,即今传的《安世房中歌》),以及汉初诸帝庙乐《武德》、《文始》、《四时》、《五行》等,“大抵皆因秦旧事”。
到汉武帝时,在庙堂太乐之外,再立“乐府”,拜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广泛采集各地民歌,并组织司马相如等文人创作《郊祀歌》十九章,汉代乐府机构得到完善并空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