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经络的基础手法

合集下载

理筋手法的功效

理筋手法的功效

舒筋通络法
七、搓抖法
动作要领:要求抖动幅度小,频率快,动作轻巧舒 适,嘱患者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放松肌肉。
抖法 功用:松弛肌肉关节,缓解外伤引起的关节功能障
用拇指与其他四指作相对钳形的用力,一紧一松的拿捏, 以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手法。要求腕要放松,用 指面着力,逐渐用力内收,并作连续不断的揉捏动作, 用力有轻到重,再有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
舒筋通络法
五、拿捏法
舒筋通络法
功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 连,活血消肿,祛瘀止痛。
适应证:急慢性伤筋所到痉挛或粘 连等。
舒筋通络法
七、搓抖法
动作要领:用力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
搓法
慢,动作要轻快、协调、连贯。 功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放松肌肉。
适应证:四肢、肩、肘、膝关节,也可用
于腰背、胁肋处的伤筋。
舒筋通络法
七、搓抖法
抖法: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轻
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快速的抖动,使关节有 松动感
理筋手法的功效
1、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解除痉挛、放松肌肉 3、理顺筋络、整复错位
理筋手法的功效
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5、调和气血、散寒除痹
理筋基本手法
舒筋通络手法 活络关节手法
舒筋通络手法
术者利用一定的手法技巧(手部动作)直接 作用于患者肌肉较为丰满的部位,或按摸,或 揉擦,或搓抖,或击打等,起到活血止痛,舒 筋通络的作用。这一类手法是所有理筋手法的 基础,也是关节活络法实施前必须首先进行的 步骤。
五、拿捏法
弹筋法 以手指将患部筋肉捏拿起来,然后迅速放
开,如同射箭时拉弓放弦动作一样,使筋肉 在指等间滑落弹回。本法可与拔络 法联用,又称弹筋拔络法

疏通经络的十大方法

疏通经络的十大方法

疏通经络的十大方法疏通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机体功能,提高身体健康。

以下是疏通经络的十大方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失衡的身体功能。

二、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罐子制造负压,使罐子吸附在皮肤表面,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三、推拿按摩:通过手法刺激经络,按摩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舒缓经络不畅造成的不适。

四、艾灸疗法:艾灸是利用艾绒在穴位上进行燃烧,通过艾热渗透皮肤,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五、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加强肌肉力量,经络通过运动得到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六、食疗调理:中医学中有很多食疗方法可以调理经络,如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如姜、蒜、红枣等,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

七、草药调理:中草药中有很多具有调理经络功效的药物,如当归、桂枝、川芎等,可以通过煎煮后饮用或外敷的方式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八、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以保持情绪稳定对于保持经络通畅非常重要。

九、穿戴适合的衣物:穿戴过紧或过松的衣物都会影响气血运行,所以选择适合自身的衣物,保持衣物的舒适度对于经络通畅极为重要。

十、养生保健: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都是保持经络通畅的重要措施。

总之,疏通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推拿按摩、艾灸、运动锻炼、食疗调理、草药调理、保持情绪稳定、穿戴适合的衣物、养生保健等方法来实现。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机体功能,维护身体健康。

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背部经络疏通手法

背部经络疏通手法

背部经络疏通手法
1、背部分三段展油上、中、下焦包腰加强肩膀携带毒素从手
指排出
2、双手重叠搓督脉直到发热为止
3、大拇指朝上四指朝下拨大板经六下,双手打横用大拇指指腹寸
推督脉到尾椎加强八疗区,包腰三下加强肩膀六下重负两遍提拉风池、风府
4、大拇指朝下四指朝上划大板经六下,双手打横用大拇指指腹两
边同时寸推膀胱经两到三遍,并用大拇指指腹直推膀胱经排毒包腰三下肩膀加强六下重负两遍提拉风池、风府
5、大拇指朝下四指朝上单边划膀胱经六下,双手打横用大拇指指
腹寸推膀胱经两到三遍,并用大拇指指腹直推膀胱经排毒包腰三下肩膀加强六下重负两遍换边做完提拉风池、风府
6、手握拳划大板经六下,以大拇指做引导开火车推督脉(让顾客配
合吸气、吐气)到下焦中间三下左边三下中间过渡右边三下拉回加强肩膀提拉风池、风府
7、一手顺着督脉拉毛巾、另外一只手顺着手下去把顾客的手放在
腰部拉回到肩部双手虎口交替划肩夹骨缝六下点穴。

中医推拿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推拿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推拿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推拿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1.中医推拿的基本原理中医推拿的基本原理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掌握人体穴位、经络分布和病变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手法施力,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中医推拿的操作手法主要包括按摩、揉捏、推、拿、拨叩、拍打等。

2.中医推拿的技术要点(1)按摩:以手掌、指腹、拇指或掌根等部位作往复式的摩擦作用,对病区或穴位进行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经活络。

(2)揉捏:以手指、掌根或拇指等部位对局部或整个穴位进行捏捉、揉动、揉转、揉压等操作,以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目的。

(3)推拿:以推、拉、捏、按、挤等手法对患部或穴位进行施力,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和脏腑的功能,消除病邪。

(4)拿:以手指、拇指等部位对穴位进行抓足、提握、提拨等操作,以调理经络,消除疼痛。

(5)拨叩:以手指、掌根、拇指等部位的力道和速度,对穴位或病区进行重叠拨动,以调理气血,消除病邪。

(6)拍打:以手掌或拳头等部位的力度和速度,对病区或全身进行拍打,以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目的。

二、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和适应症1.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是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以辨证施治、因病选穴、灵活运用手法、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等为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法和穴位进行治疗。

2.中医推拿的适应症(1)感冒、咳嗽、发热、头痛、头晕等疾病;(2)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风湿病;(3)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炎、便秘、消化不良、胃痛等;(4)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全身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等;(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产后恢复等;(6)皮肤病:湿疹、疮疖、痒疹等;(7)肿瘤放化疗后的协调治疗;(8)儿童多动症、夜啼、消化不良等。

三、中医推拿的注意事项1.中医推拿的注意事项:(1)熟悉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脉象、舌苔等信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查,熟悉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10种基本技法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10种基本技法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10种基本技法传统经穴美容按摩法是以多种手法推拿经络循行部位或点按输穴,一方面通过经络系统调节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另一方面通过体表局部的物理效应来达到健美、养护肢体和皮肤的一种美容方法。

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物理疗法,在国外也有较长的发展史,至今已在手法上建成体系并应用于美容,但经穴按摩却是我国所独有的技法。

经穴按摩手法很多,本节只讲授美容保健中最常用的几种基本手法及一套头面部美容经穴按摩法。

传统经穴美容按摩常用基本手法1.抹法(1)动作要领用单手或双手拇指螺纹面紧贴皮肤由一点分别向两侧或双手交替做动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用力要轻而不浮,重不滞。

(2)应用适用于头面、颈项部和手掌部的美容或保健按摩。

(3)功效开窍镇静、醒脑明目。

2.揉法(1)动作要领以指或掌吸定作用部位,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

此法可分为指揉和掌揉两种。

指揉法是用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作用部位,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作用部位。

两种方法都要求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2)应用适用于头面、颈项、躯干及四肢。

(3)功效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氧的代谢及养分吸收,舒经通络,消肿止痛。

3.推法推法分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

(1)动作要领用单指的指腹(指推)或掌根部(掌推)或肘部一定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肘推),贴附于操作时指、掌或射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2)应用适用于头面,颈项、躯干、四肢或全身。

(3)功效活血去淤,温经通络,能增强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

4.运法(1)动作要领以建或指的螺纹面于作用部位做直线或环形的反复运摩和揉动。

(2)应用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

(3)功效活血止痛、放松肌筋、消除疲劳。

5.点法(1)动作要领以指端、屈指骨突部或肘尖,着力于体表部位,按压之。

此法分为指点法、屈指点法和肘尖点法。

指点法将力贯注于指端,着力于体表部位,一般用于较明显的输穴。

尹玉花谈健康--全身经络疏通手法

尹玉花谈健康--全身经络疏通手法

尹玉花谈健康--全身经络疏通手法我们也叫循——摄——爪——切,通过四个动作让全身气血畅通起来。

这些动作操作的时候患者都是正位爬在调理床上,手臂自然下垂或者放置身体两侧。

除去衣服。

注意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

循——上手四指从风池穴开始提点,大拇指对挤天窗穴,拇指按压护项筋,四指翻过肩膀,顺着腋下往下走同时大拇指循着脊椎两侧夹肌穴,一寸一点压。

在点压的时候,拇指打圈找点,因为这个操作所循的路线穴位丰富,无需特意找穴。

用手指的感知能力找些有问题的点去按。

四指包臀部拇指点按两边,下承扶——殷门——委阳——委中——承筋等,到脚踝,脚掌外侧包骨筋分七点拇指指针点按,这里没有穴位。

跗骱骨前端三个点,后部四个点。

然后脚底涌泉穴用空拳敲击男的13下,女的12下。

循的动作一般每次操作3-5遍。

目的是刺激经络内里,同时可以根据肤色变化观察气血运行状况。

摄——用手掌拍,五指张开并紧,掌腕灌力。

从护颈筋开始,包肩部往脚跟部位拍打。

路线与循差不多,但是循行面积比循的要扩展开。

可以扩展到整个背部。

拍的时候力度要适中加重,速度要尽量快,落点要密。

拍打方向倾斜下脚下方。

(力度,速度,频率,方向)这个掌握全靠操作者的心得体会。

与循一样的敲脚心。

爪——爪动作重复摄,只是爪是用空拳,向虎爪那种样子。

五指屈起,握紧,掌心空出。

同时注意那几个要注意的要点。

力度,速度,频率,方向。

切——切,五指并起绷紧。

用小鱼际做着力点切打身体。

路线与部位与前两个动作相同。

循摄爪切四个动作部位与方向几乎都在想同的身体部位,但是它们的作用和起到的效果却有很大不同。

:循是用点按动作做的是身体筋肉的深层,摄是做的身体筋肉的浅层,爪和切做的身体的身体筋肉的中层。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

推拿主要基础手法基础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单式手法。

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

一、滚法1、定义:用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的伸屈动作与前臂的旋转运动相结合,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的手法,称为滚法。

2、注意事项(1)起始动作:手指自然弯曲如握空杯状,置于沙袋上。

站姿:前丁后八。

(2)方向:前后左右斜45度,频率:120-160次每分钟。

(3)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

(4)操作时手法的加力来自:上身前倾所增加的力和伸直肘关节增加手法的压力。

3、相关手法(1)掌指关节滚法: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

(2)指间关节滚法:指间关节作为着力点。

(3)前臂滚法(肘滚):前臂尺侧作为吸定点。

(4)这四个手法都要求放松,除吸定点外其余大致相同。

二、揉法1、.定义: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罗纹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称之为揉法。

2、分类、操作(1)大鱼际揉法:沉肩,垂时,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

大拇指内收,其余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腕部作主动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2)掌根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掌根附着于施术部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刺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全掌揉法是以整个手掌掌面着力,操作术式与掌根揉法相同。

(3)中指揉法: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

以肘关节为支点,腕部作主动运动,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每分钟160次左右。

(4)三指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三指罗纹面着力,拇指揉法是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微悬。

理筋手法的功效

理筋手法的功效

舒筋通络法
七、搓抖法
动作要领:要求抖动幅度小,频率快,动作轻巧舒 适,嘱患者充分放松肌肉。
抖法 功用:松弛肌肉关节,缓解外伤引起的关节功能障
碍,减轻施行重手法的反应, 增加患肢舒适感。 适应证:多用于四肢关节,尤以上肢为常用,常配合按
摩与搓法,综合运用于理筋手法的结束阶段。
活络关节法
活络关节法是医者用一个或数个手法,作用于 患部关节处,从而达到活络和通利关节的目的。 适用于组织粘连、挛缩,关节功能障碍、活动 受限,或伤后关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通过 活络关节手法,逐步使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一 般在舒筋手法后实施。
三、滚法
舒筋通络法
三、滚法
功用:
调和营卫、疏通经络、 祛风散寒, 解痉止痛。
适应证:
陈伤及慢性劳损,颈肩腰背、 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的筋骨酸 痛、麻木 不仁、肢体瘫痪等
舒筋通络法
四、击打法
具体包括捶打(用拳)、拍打(用掌)、劈打(用手 尺侧)和扣打(用指尖)。操作时一定要蓄劲收提,手 法轻巧而有弹性。否则容易引起反感和非议。另外,对 某些特殊部位的损伤,如头部或胸腹部,施法力量一定 要掌握好,宁欠勿过。
用拇指与其他四指作相对钳形的用力,一紧一松的拿捏, 以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手法。要求腕要放松,用 指面着力,逐渐用力内收,并作连续不断的揉捏动作, 用力有轻到重,再有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
舒筋通络法
五、拿捏法
舒筋通络法
功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 连,活血消肿,祛瘀止痛。
适应证:急慢性伤筋所到痉挛或粘 连等。
舒筋通络法
一、 按摩法
掌按
指按
舒筋通络法
一、 按摩法
深度按法施力部位深在,术者有由浅入深推动 深部组织,这种手法更适合于青壮年患者或宿 病深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经络的基础手法适应人群:适应于各类有健康问题的人群。

手法操作:1.疏通背部督脉:从后发际处向下疏通至尾骨(若干遍),寻找筋结和痛点。

2.疏通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从大椎穴旁开各1.5寸处向下疏通至骶部(若干遍),并寻找筋结和痛点。

3.由上向下刺激背部夹脊穴(若干遍)。

4.自颈部风池穴经肩井穴疏通至肩峰(若干遍),并寻找筋结和痛点。

5.自肩部肩胛骨内侧缘由上向下外疏通经络(若干遍),并寻找筋结和痛点,揉动天宗穴。

6.揉动筋结和痛点后,再次进行局部疏通。

7.揉动骶部八髎穴。

8.舒缓手法。

注意事项:1.操作前需在相应部位皮肤涂匀温度适宜的美体紧致凝胶。

2.操作时尽量由上向下、由内向外疏通,返回时采用小回旋手法将介质带回起始处。

3.整体调理完毕后让客人静卧休息5--10分钟后饮用温开水200ML、g3 50ML。

4.室温应掌握在22度左右,避免客人受凉。

5.女性经期不宜进行调理。

6.注意保护客人隐私。

经络腧穴部位:1.督脉:身体后正中线上,主要取用后发际至尾骨段。

2.膀胱经第一侧线:身体后部正中线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主要取用大椎穴至尾骨段。

3.大椎穴:后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4.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5.风池穴:项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6.肩井穴: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7.天宗穴:肩胛冈下窝凹陷中,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

8.八髎穴:第1--4对骶后孔中。

卵巢保养适应人群:1.女性35岁--42岁未老先衰,出现更年期症状者。

2.35岁以下不孕、月经不调、性冷淡者。

3.35岁以下女性面部皮肤暗哑、色斑、暗疮、出现皱纹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

2.重点揉动骶部八髎穴。

3. 揉动腹部关元穴。

4.由上向下疏通小腿内侧面经络至内踝处,重点揉动三阴交穴。

注意事项:1.每周保养1--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经期、孕期、产后6个月内不宜进行卵巢保养。

配用产品:1.如沛。

2.虫草。

经络腧穴部位:1.关元穴: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2.八髎穴:第1--4对骶后孔中。

3.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

纤体瘦身适应人群:各类肥胖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疏通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操作时间稍短,重点刺激腰部肥胖处)。

2.揉动腹部中脘穴、天枢穴、大横穴、关元穴。

3.揉动腹部脂肪堆积部位(先小幅度研墨状将腹部脂肪团疏散,再由上向下推送脂肪团至腹股沟处后,揉动腹股沟淋巴结聚集处)。

4.其他肥胖部位(除面部外)仿照腹部操作方法。

5.食欲旺盛者揉动足背内庭穴。

6.大便秘结者疏通前臂大肠经、三焦经循行线,重点揉动支沟穴。

7.伴有高脂血症、脂肪肝者揉动小腿丰隆穴。

注意事项:1.每1--2天调理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和比例效果更好。

三餐饮食量比例调整:将每天进食总量设为100%,早、中、晚餐的进食量比例依次是30%、45%、25%。

饮食结构调整:早餐食用以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食品为主要成分的食物,午餐食用以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为主要成分的食物,晚餐食用以含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食物。

3.调理中客人自觉食欲减退,腹部饱胀,应顺其自然减少饮食。

4.保持大便通畅,以每天排便2次,便质松软为好。

5.适当增加运动。

配用产品:1.鱼油。

2.绿茶。

3.蛋白粉。

4.红曲。

5.益生菌。

经络腧穴部位:1.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天枢穴:腹部脐旁2寸。

3.大横穴:腹部脐旁4寸。

4.内庭穴:足背第2、3趾骨间缝纹端。

5.支沟穴:上肢腕背横纹上3寸。

6.大肠经前臂循行线:手背食指桡侧向上延伸线。

7.三焦经前臂循行线:手背中指向上延伸线。

8.丰隆穴:小腿外踝尖上8寸。

乳腺增生(副乳)适应人群:1.乳腺增生患者。

2.副乳明显,伴有不适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重点刺激肩背部、天宗穴。

2.揉动胸部膻中穴。

3.小幅度研墨状揉动乳腺增生、副乳处,再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疏通揉动。

4.于乳房外上方淋巴结聚集处向腋窝处推动,于上肢淋巴结聚集处向腋窝处推动,再揉动腋窝淋巴结聚集处。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乳腺癌患者禁用。

3.经期、孕期、产后18个月内不宜进行调理。

4.月经前乳腺增生及副乳肿块未消失者,局部稍有胀痛症状属正常现象。

配用产品:1.绿茶。

2.灵芝。

经络腧穴部位:1.膻中穴: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2.天宗穴:肩胛冈下窝凹陷中,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

亚健康状态适应人群:18--35岁学习、工作压力较大,表现为疲劳、乏力倦怠、精神不佳、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嗜睡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烦躁、焦虑、易惊、面色晦暗、皮肤松弛、容易感冒、胸闷、食欲不振、便秘、头晕头重、行动迟缓、体态笨拙、面部虚浮、面色萎黄无华等症状,而经医院理化检查未发现异常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

2.随症选穴(参考失眠、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等进行调理)。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1--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经期不宜进行调理。

配用产品:1.绿茶。

2.灵芝。

3.如沛。

4.虫草。

5.益生菌。

更年期综合征适应人群:女性42--50岁或50岁以上尚未绝经,临床表现为潮热、多汗、乏力、心烦、焦虑、抑郁、失眠、情绪波动易怒、月经紊乱、皮肤干枯萎黄、乳房松软下垂、阴道干涩灼痛、外阴失去弹性、性冷淡无高潮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

2.揉动背部心俞穴、肾俞穴,重点揉动八髎穴。

3.揉动腹部关元穴。

4.由上向下疏通小腿内侧面经络至内踝处,重点揉动三阴交穴。

5.揉动足背行间穴、太冲穴。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1--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经期不宜进行调理。

配用产品:1.绿茶。

2.灵芝。

3.如沛。

经络腧穴部位:1.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八髎穴:第1--4对骶后孔中。

4.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

5.行间穴:足背第1、2趾骨间缝纹端。

6.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适应人群:长期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时睡时醒,或早醒、或彻夜不眠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

2.揉动背部心俞穴。

3.揉动骶部八髎穴。

4.疏通前臂心包经循行线,重点揉动内关穴。

5.揉动下肢三阴交穴。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每次调理最好在下午进行。

3.注意作息有序,一定养成夜间睡眠的习惯。

4.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配用产品:1.绿茶。

2.灵芝。

3.如沛。

4.虫草。

经络腧穴部位:1.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八髎穴:第1--4对骶后孔中。

3.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4.心包经循行线前臂:手掌侧中指尖向上延伸线。

适应人群:大便不通3日以上排便1次;或每天1次,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也有便意,但便而不畅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

2.重点揉动腰部以下八髎穴。

3.揉动腹部天枢穴、大横穴、关元穴。

4.疏通前臂大肠经、三焦经循行线,重点揉动支沟穴。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养成按时排便习惯。

配用产品:1.绿茶。

2.益生菌。

经络腧穴部位:1.支沟穴:上肢腕背横纹上3寸。

2.八髎穴:第1--4对骶后孔中。

3.天枢穴:腹部,脐旁2寸。

4.大横穴:腹部,脐旁4寸。

5.关元穴: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6.大肠经前臂循行线:手背食指桡侧向上延伸线。

7.三焦经前臂循行线:手背中指向上延伸线。

适应人群:16—45岁面部、背部痤疮者。

手法操作:1.基础手法(侧重刺激腰以上部位)。

2.揉动背部肺俞穴。

3.疏通前臂肺经循行线。

4.伴有失眠者揉动背部心俞穴。

5.伴有便秘者参照便秘调理。

6.伴有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者重点揉动骶部八髎穴、下肢三阴交穴。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2--3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不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大便通畅。

4.禁止用手挤压皮疹配用产品:1.绿茶。

2.益生菌。

3.控油、祛痘、消除色斑的面护产品。

经络腧穴部位:1.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八髎穴:第1--4对骶后孔中。

4.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

5.肺经前臂循行线:手掌侧大指桡侧向上延伸线。

黄褐斑适应人群:16—45岁面部黄褐斑、或痤疮愈后色素沉着者。

手法操作:1 基础手法(侧重刺激上背部)。

2 揉动背部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

3 揉动大腿内侧面的血海穴。

4 揉动小腿内侧面的三阴交穴。

注意事项:1.每周调理1--2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

2.保持大便通畅。

3.及时治疗月经不调。

4.尽量减少日晒。

配用产品:1.绿茶。

2.消除色斑、防晒的面护产品。

经络腧穴部位:1.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膈俞穴: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血海穴: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

5.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