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认知学习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结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ALL在英语教学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具体表 现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教师教 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然而,也需要注意到CALL存在的局限性,如技术依赖、学 习效率不稳定等问题。未来研究可以从如何优化CALL教学方法、拓展研究对象等 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有益启示。
谢谢观看
认知学习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的运用
1.听力教学
1.听力教学
在听力教学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听力材料的预测、理解、记忆和 总结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认知学习理论:
1.听力教学
1、预测听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图片等材料预测听力内容,激发 学习兴趣。
2、理解听力材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提高理解能力。
2、CALL能促使英语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测试。研究对象为某高校英语专 业学生和英语教师。其中,实验组学生接受CALL教学,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英语 教学。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 差异,来评估CALL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论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认知学习理论与其他教学理论的结合、教学方法的改 进以及技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等方向,以推动第二语言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已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 手段。CALL的出现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 资源和高效的学习方式。本次演示旨在探讨CALL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实证 研究方法分析其效果,以期为未来的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交流、表达、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心理机制,以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首先回顾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认知心理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元认知理论等,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
接着,我们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现象,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和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和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我们将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通过理论分析,揭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机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指出认知心理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贡献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基本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有几种基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习得过程深入理解的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语言学习的不同方面,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这种理论强调模仿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认为第二语言是通过模仿母语者的行为并经过反复实践而习得的。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语言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
它认为语言习得涉及到认知策略、语言规则和知识的内部化。
这种理论重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
1989年由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确立。
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
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
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等。
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为无关。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也是隐喻的。
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
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
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论文《二语习得的认知风格研究》阅读课堂汇报

• (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第一、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 第二、使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施风格匹配的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除了要与教学对象的风格匹配,与教育内容的匹配也同样重 要。
帮助学生完成风格的优化
•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材料、学习任务等多种手段来促 使学生转换风格,以弥补自己原有风格的不足。
• 不足:文章提到各种认知风格是客观的,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后面又 讨论“帮助学生完成风格的优化”,我觉得根据内容,可以改为“帮助学 生完成风格组合的优化”
明确师生的认知风格差异
认知风格研究对汉语作为二 语教学的启示
实施认知风格匹配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完成认知风格的优化
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心理学维度 二语习得维度 认知风格与智力因素差异 认知风格与个性特征差异 雏形阶段 早期理论阶段 综合理论阶段 洋葱模型 心理自我控制理论 赖丁的认知风格测试
师生认知风格差异造成的影响 避免认知风格差异的负面影响
系统性,谨慎而缓慢的处理问
具有较强的移情倾向和善于
题,权衡利弊,在寻找答案时
交际的特点,口语表达、交
比较关注准确性。
场 际归纳能力较强,同时擅长 沉
依 听力和阅读理解。
思 沉思型学习者往往都是谨慎的
存
型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性 学习策略:
会尽量避免出现错误。
在保证正常的师生交流和同
学交流的前提下,要学会细
物,无法容忍概括性广的,不
处理信息的方式是自下而上。
十分明确而带有一定模糊性的
事物。
排 不能容忍与自己认识系统和知 细 学习策略:
依存认知风格及其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203引言在所有认知风格中,场独立和场依存是最为重要和受关注的一组,对学习者英语学习策略的选择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旨以此为切入点给出了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内涵,分析了它们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认知方式。
所谓“场”就是周围环境, 在二语习得中表现为语境、背景和环境,它对人的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些人很少或者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有些人则受环境影响较大,前者为独立型,而后者则为场依存型。
最早研究和发现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方式的当数美国心理学家 H.A. Witkin。
Witkin 设计出一系列测量工具,研究垂直知觉和图形分离问题,在研究中发现了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即场独立/场依存的差异。
场独立型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依赖内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
场独立型的学生个人定向较强、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相对稳定的内部学习动力,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生能明确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擅长独立学习,个人钻研。
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习惯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从整体上感知场并将部分融于整体之中,缺少主见(依赖性较强)。
二、场独立与场依存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对于两种学习风格与第二语言学习的联系有三种假设:第一种假设即场独立者更适合于采用和接纳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场依存者则更适合采用和适应于自然教学。
这一假设最先由 Naiman et al(1978)提出,并得到其他许多语言学家的论证。
第二种假设即场依存者在语言应用方面更易取得成功。
Guiora(1972)认为,移情对文化吸纳至关重要,它与语言习得息息相关,他们最终是比较好的语言学习者,在交际外语学习中有优势。
场依存者善于社交,在进行口语交流方面更善于大胆表现自己,在听说方面要强于场独立者;而在阅读、写作、翻译等需要更多独立思考和缜密分析的方面,场独立者又往往表现地更突出。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即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实践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影响因素和机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帮助理解和指导二语习得实践。
文章首先将对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概述,介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范畴。
接着,文章将探讨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社会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探讨社会认知因素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效果。
文章将总结社会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贡献和局限,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二、二语习得概述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个体在已经掌握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语言知识的获取、语言技能的发展、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FLA)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语习得通常发生在已经具备了一定语言能力和认知基础的情况下,这使得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与儿童学习母语有所不同。
二语习得往往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即第一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和二语习得

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和二语习得作者:王林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认知风格研究作了综述,并就该两种风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讨论。
研究表明,具有场独立风格的学习者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场依存风格学习者在自然二语习得环境中具有优势。
关键词: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第二语言习得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036-021 引言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模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自上世纪 5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将心理学的认知风格移植到二语习得当中,对认知风格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
在所有认知风格中,场独立和场依存是最为重要和受关注的一组,对学习者外语学习策略的选择和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2 场依存和场独立性认知风格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
美国心理学家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场独立者善于从比较复杂的背景中识别出独立的个体,能够把部分和整体分开,在分析某一因素的时候可以不受相关因素的影响。
而场依存者则把整个环境看作一个联合的整体框架轮廓,难以将个体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李志雪,李绍山,2008) 。
为了测量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Witkin(1962)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相继设计棒框测验(Rod and Frame Test, RFT)、身体顺应测验(Body Adjust Test, BAT)、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 RRT)和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 EFT) 等测量工具,研究垂直知觉和图形分离问题,从而发现了人们在知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外界参照依据的不同程度。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风格研究

后1 1 年( 2 0 0 2— 2 0 1 2 ) 为第二 阶段 , 共有文章 1 0 8篇 , 占论文 总数的 9 2 . 3 %, 呈明显上升趋势 , 并于 2 0 0 9年攀 至 1 7篇 , 居 历年论文数量之 首 , 2 0 0 9年后 虽有 回落 , 但仍 呈上 升趋 势 。 这一趋势说明近年来 国内有关 认知 风格与二 语 习得的研 究 发展态势 良好 , 也说 明认知风格在外语教学 中的应用得到 了
二、 研 究 成 果
更多 自学的空间 , 进行 阶段性 检查 和指导 ; 2 . 认知 风格 不是始 终处于认知风格连续体的两级端点上 , 不是 非此即彼 , 因此教
并 培养 学生恰 当地运用 不 从 目前 的研究状 况来 看 , 基于认 知风格 与二语 习得 的研 师应该掌握每个学生 的认 知风格 , 2 0 0 0 ) 的研究 表 明, 在 场依存性 风 究主要包括下几个方 面 : 一是关 于认 知风 格与第 二语 言学 习 同认知风格的能力。刘瑾 ( 倾 向于 场依存 的学 生主 观能动性 得到 了很 的研究 ; 二是有关认 知风格 与外语教学策 略的研究 ; 三 是有关 格的教学方式下 , 认 知风格与学习策略 的研究 ( 一) 认 知风格与第二语言学习 好的发挥 ; 而在场独立性 风格 的教 学方式下 , 倾 向于场 独立 的 学生的潜能得到 了充分 挖掘 。据 此 , 他提 出外语 教师要尽 量
语 习得研究状况 , 并对今后 的研 究提 出了建议。
[ 关键 词 】 认知风格; 二语习得; 个体差异 中 图分 类号 : H 3 1 9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3 ) l 0一O l l 2一 O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
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0.引言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
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
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
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
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
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
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
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
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1.1 场独立和场依赖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
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
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
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论和原则,这些人不注意社会线索,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场依赖的具体特征:他们倾向于从宏观层面看待事物,而把整体情况看作一种。
如果人们不能从其上下文或背景字段中抽取元素,则人们被称为场依赖性。
学生通常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把握问题或事物的普遍性。
在他们的学习中,他们喜欢集体学习环境的表现。
场依赖的人表现出一种外向的个性。
场独立的具体特点:场独立的学生倾向于从微观层面看待事物,他们善于分析和识别具体信息,受整体感知背景影响较小,甚至不受环境影响。
当他们对事情做出判断时,他们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内部标准或个人内部参考的使用。
信息处理倾向于基于抽象分析,它善于分析事物和问题,很容易区分部分和整体,专注于问题或部分的事情,而不是受其他事情影响的。
他们擅长消除干扰,区分主要和次要部分,掌握要点。
他们对抽象的原则和理论感兴趣,在外语教学课堂上,他们擅长分析,模仿和运作。
研究数据表明,随着孩子生理的逐渐成熟,场独立性特征也在增加。
此外,男性比女性表现出具场独立的特点。
1.2冲动型和审慎型1964卡根提出的冲动认知风格和审慎认知风格,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对相对复杂的认知任务做出反应,这种认知任务被证明是快的或慢的,或者是精确的或有缺陷的。
根据心理学中的思维时间和错误率,将测试过程分为两类。
(1)思考问题的时间是高于平均水平,错误率低于平均水平,这是审慎型。
(2)思考问题的时间低于平均水平,错误率超过了平均水平,这是冲动型。
审慎型与冲动型的关系关系到人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冲动的人更可能采取整体的学习模式,然而,审慎型的人更容易采取分析学习模式。
冲动型的具体特征: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渴望回答而经常有一个答案,但实际上并没有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式进行全面的检查、思考和评估。
认知任务的目标和使用策略的有效性受元认知和记忆水平的影响。
审慎型的特点:在回答问题之前,他们三思而后行,他们追求完美和肯定的答案,信息过程不会停留在整个处理方法上,而是在处理方法使用的细节上。
他们仔细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因此误差较小,对认知任务的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注意到使用策略是有效的,元认知和记忆水平相对较低。
2.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2.1场独立和场依赖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场依赖和场独立是认知风格的两种方式,他们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看法,解释和对待,无论其利弊具有功能。
布朗(1991)认为,场独立和场依赖的认知风格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使用完全取决于任务的性质或客观世界,其中有些适合于场依赖的认知风格,有些适合于场独立的认知风格。
Abraham曾经发现,场独立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的演绎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场依赖者在归纳方面表现良好。
这两种风格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特点,他们存在于年龄的不同阶段,由于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所以它们并不总是改变。
在孩子发展中,场独立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某个年龄,个人的认知风格是一种倾向,有些人主要倾向于场依赖,有些倾向于场独立。
这种趋势与个人的个性,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Saracho的发现对场独立和场依赖学习者的相关特征似乎进一步支持了Brow的声明。
Saracho认为场独立者越来越接近与他们进行互动的人,而对其他人敏感,另一方面,场独立者则以积极的努力为导向,有很强的分析技能。
如果我们要外语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识别一种认知风格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有场依赖和场独立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交叉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和社交交流同时产生效果,从而改善语言学习过程。
2.2 审慎型和冲动型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审慎型和冲动型是两种认知方式,他们有变化,稳定和一致性。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转换并发挥作用。
具有审慎型认知风格的人在作出决定时倾向于将事情弄清,相反,冲动型的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往往会快速猜测。
梅塞尔报告说,冲动型的孩子在阅读母语时比审慎型的孩子犯更多错误。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认知的冲动将会下降,而思考的时间和错误率也会相应的改变。
在某种情况下,冲动型的人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但一定要进行训练。
通过训练,我们学会观察认知对象的细节,回答问题,思考,分析和预测各种答案,提高问题的准确性。
但在各个年龄段,这两种认知风格有一定的稳定性。
对于认知任务或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特征进行审慎和冲动。
在语言学习中,审慎型的研究更加详细,严谨,他们善于思考和总结,此种学习方法更适合同化,内化课堂教学内容,改进个人的知识结构。
在语言学习中,审慎型学习者相对于冲动型学习者在刊物阅读及解答问题方面速度较慢,不过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学习者的进步比较明显。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审慎型的认知风格可以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如果这两种认知风格的学习者能够发挥其优点,避免弱点,调整认知风格,对外语学习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认知风格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是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集合体。
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它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应认识和区别不同认知风格的语言学习者,并对他们区别对待。
外语教学应引入学习风格的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评价。
实际上,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评价是决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互制约,同一位老师以同样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是学生的智力、动机和态度的问题了。
重要的因素是教与学的风格是否和谐,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倾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总而言之,不同的认知风格决定了不同的外语学习方法。
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不同决定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每个教学步骤的设计中,教师应考虑使用多种不同的形式,为不同的学生留下空间。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特殊的认知风格,一方面,没有人能用完美的方法,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有利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学习风格是可塑的。
所以,教师应逐渐引导学生利用原有风格的优点,构成开放、更加灵活、更加适合学习的风格,特别是一些比较极端的风格在学习中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相互学习,调整方向。
4.总结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有效的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想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必须研究学习者,特别是我们分析和研究语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如今外国语言教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认知风格是个体差异的具体方面之一,尽管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认知风格研究具有外语教学复杂多样的特征。
此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各种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认知风格对外语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最好在二语习得中研究各种认知风格,将他们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纠正性认知风格。
我们倡导和鼓励学习者使用各种认知风格,形成自己的综合模式。
决定结果的最终不是“如何教”,而是“如何学习”,所以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的研究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1] Brown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Bee 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3]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4] Jamieson, J. The cognitive styles of reflection/impassivity and field independence and field dependence and ESL succes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 (76):491-501.[5] Richards J C & Lockhart 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6]刁小卫.汉语学习中的学习动机问题浅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7]戴运财.场独立/依靠的认知方式和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3).[8]秦晓晴.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研究的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2): 40-45.[9]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0]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 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18-25.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