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我国最理想的迁都选择之一
关于郑州的简短介绍

关于郑州的简短介绍郑州:中原之珠,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地位于中原大地的心脏地带,有一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城市——郑州。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素有“绿城”的美誉,展现着四季分明的景致和繁华的现代气息。
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一、历史文化的厚重郑州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晚期,古称“商都”,历史上曾是华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传说,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
而今日的郑州更是以开放的姿态,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魅力。
二、地理与交通枢纽地处中原腹地,东接山东、安徽,西连陕西,南与湖北接壤,北邻河北。
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郑州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作为国家公、铁、航、信兼具的交通枢纽,郑州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发达,被誉为“中国的十字路口”。
无数的重要线路交汇于此,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
三、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河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郑州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依托强大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郑州市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郑州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四、旅游胜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郑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从古老的商都遗址到现代化的都市风貌,从秀美的黄河风光到郁郁葱葱的嵩山,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此外,郑州的美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各种地方小吃琳琅满目,让人大饱口福。
五、宜居之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郑州在环境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郑州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
同时,郑州还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
综上所述,郑州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体系、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宜居的环境条件,已成为国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的热土。
郑州怎么样发展前景

郑州怎么样发展前景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拥有“中原明珠”之称。
下面我将从经济、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介绍郑州的发展前景。
首先,郑州在经济发展方面势头强劲。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郑州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网络。
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的重点扶持和国际化的发展定位,郑州已成为众多跨国企业的投资热点,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流入。
与此同时,郑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这些积极的发展举措为郑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其次,郑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郑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郑州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艺术表演、戏曲、音乐、电影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郑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如嵩山少林寺、黄河风景区、郑州博物馆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未来,郑州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中心。
此外,郑州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郑州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设立了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
郑州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未来,随着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郑州有望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
综上所述,郑州在经济、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政府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以及郑州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郑州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郑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人才,不断壮大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我的家乡河南郑州

我的家乡河南郑州郑州,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河南的省会。
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城市,郑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的家乡河南郑州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与文化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郑州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据传说,西周时期,周公姬奢创办商代东产,成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市场,奠定了郑州商业的基础。
郑州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出土了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址和文物。
这些遗址和文物见证了我家乡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传承。
二、地理与交通郑州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
郑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郑州的交通不断改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郑州拥有一个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班。
此外,郑州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之一,与国内外许多城市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
三、经济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推动了郑州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在郑州设立了生产基地,为我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郑州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农业发展也十分重要,为我家乡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和农村文化。
四、名胜古迹郑州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嵩山和少林寺。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峰和古老的道教文化而闻名。
少林寺则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东方武术的发祥地”。
这些景点展现了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五、美食与特产郑州的美食是我家乡的一大特色。
郑州的菜系以鲁菜为主,口味清淡而味道鲜美。
夏朝十四次迁都你知道几处?

夏朝十四次迁都你知道几处?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 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后人常以“华夏”、“诸华”、“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史书记载中,夏朝一共有14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嵩县至禹州)、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夏邑(非今商丘夏邑县,乃夏后氏旧都之意)、斟灌(又云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河南(位置未知)、夏邑(未知)。
1、崇崇为夏禹之父鲧所封之地,在河南嵩山周边。
《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
”韦昭注:“崇,鲧国。
伯,爵也。
”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崇伯鲧”。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
《国语·周语》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的文字。
韦昭注:“崇,崇高山也。
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2、阳城(或安邑、平阳)《古本竹书纪年·夏纪》云:“禹都阳城”。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舜崩,三年丧毕。
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河南省省会迁郑始末

河南省省会迁郑始末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政治中心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而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这一重大事件,对河南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一直是河南省的省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变化,省会迁移的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
郑州之所以能成为河南省新的省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
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
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这两条重要的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使得郑州在交通运输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这种交通便利性不仅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郑州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在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积极发展工业,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工厂和企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开封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省会的综合发展潜力。
再者,郑州的城市发展空间较大。
开封作为历史古都,城市布局和规划受到了诸多限制。
而郑州在当时有更多的土地可供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省会迁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在决策确定后,相关部门开始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包括城市规划的调整、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机构的搬迁等等。
在城市规划方面,郑州制定了一系列长远的规划,以适应作为省会的功能需求。
新建了许多道路、桥梁,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
同时,加大了对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政府机构的搬迁也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各个部门按照计划逐步从开封迁往郑州,在搬迁过程中,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因为迁移而对政务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
省会迁郑后,给郑州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
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各类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河南省整体经济格局的优化。
对于开封来说,省会的迁移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也促使开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一、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 前赵 . 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二、南京:十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三、北京:六朝古都(辽、金、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四、洛阳: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五、开封:七朝古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六、杭州:两朝古都(吴越.南宋)七、安阳:七朝古都(商.曹魏.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北齐)八、郑州:三朝古都(黄帝.夏.商.)九、大同:五朝古都(五代.北魏.辽.金.元)十、成都: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古都历史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
传说中的夏都有:二里头(今洛阳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鄩(今河南偃师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汤阴东北)等地。
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
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南[1]亳(今河南商丘)。
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安阳)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
郑州选址分析报告

郑州选址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郑州市作为商业项目选址的潜力和优势。
通过对郑州市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情况、交通便利度等方面的分析,以及与竞争城市的比较,为投资者提供选址决策的参考。
2. 郑州市概述2.1 地理位置郑州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2′,北纬34°47′,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中部。
它是河南省的省会,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2.2 人口结构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的常住人口为约1200万人,是中国人口第10多的城市。
郑州市的人口结构相对年轻,青年人口占比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
3. 经济发展情况3.1 GDP增长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迅速。
2019年,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约15655亿元,同比增长8.1%。
郑州市的GDP排名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
3.2 产业结构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其中,制造业是郑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子、汽车等行业发展迅速。
3.3 外资吸引力郑州市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项目落户郑州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4. 交通便利度4.1 高铁交通郑州市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密集的高铁网络。
郑州东站是中国高铁的重要枢纽站之一,多条高铁线路从这里交汇,使得郑州市与全国各地连接更加便利。
4.2 航空交通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拥有多条国内外航线。
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了飞往郑州的航班,使得郑州与全球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4.3 公路交通郑州市拥有发达的公路网,多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这使得郑州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为商业项目的物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5. 与竞争城市的比较5.1 北京与北京相比,郑州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投资环境更加友好。
同时,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郑州

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 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清末朝廷 大臣盛宣怀勘察芦汉铁路时,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 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如今拥 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和中国最大的 零担货物转运站郑州货运东站,以及亚洲唯一运行 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郑州东站。未 来郑州将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 “双十字”中心,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 “半小时经济圈”、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 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 中心,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主要 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
为契机,以国务院定位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 市为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引领中原、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 国际化航空大都市
概况
北临黄河。郑州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 域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 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商品交易所是经国务院 批准成立的中国首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中 西部唯一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1],历史上 夏朝、商朝、管国、郑国、韩国五次为都,八代为州。考古人员于 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 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 头。
水文 郑州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 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 大水系。黄河是郑州市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黄 河水从邙山干渠流入西流湖,经过柿园水厂的提灌 站,将水提升至尖岗水库。郑州市境内的伊洛河、 汜水河和枯河是黄河的支流。伊洛河由洛河和伊河 交汇后形成,总长447公里。汜水河分为两支,东支 发源于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村五指岭北坡,西支发 源于新密市尖山乡巩密关村以北五指岭东牛旦山, 汜水河上游东支建有仙鹤湖水库,西支建有峡峪水 库。枯河古称“旃然河”。 金水河为西南至东北 流向,金水经郭家嘴水库和帝湖水库(原金海水库) 进入郑州市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我国最理想的迁都选择之一我国政府及早迁都中原,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北京的诸多环境问题,而且使新的首都能够效益百倍地对全国进行管理和统治,有效地促进人们自愿地对我国经济低谷地带的陇海沿线和西部广大地区进行开发、改造和建设,加速我国经济重心向中西部广大地区的移动,有效地平衡调节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科学技术,使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更加趋向合理,并且更加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改造环境。
此外,迁都对我国的安全更有保障。
中原是河南省的古称,是我国古代九州的中心。
郑州市位于中原的核心位置,郑州市所辖地区和开封市以西的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心”地带。
因此迁都中原实际上就是迁都在这个区域内(为方便于论述,下面将中原的这个区域通称为郑州市)。
将来我国政府迁都郑州市,把郑州市作为最理想的迁都场所,是因为郑州市不仅是我国的“国土中心”,而且也可能是亚洲的“洲域中心”。
郑州市在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位置和战略位置比北京、西安等地更为重要、更为优越。
(一)、郑州市是我国的“国土中心”国土中心是一个国家疆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选择中心,是举国公认的自然和社会要素中心。
有人形象地把我国国土比喻为一只昂首挺立、栩栩如生的大公鸡,郑州市是这只五彩斑斓大公鸡的心脏,京津秦位于这只大公鸡的咽喉。
地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交通、信息、地震、农业、水源、能源,这些要素是选择首都必不可少的条件。
下面将这些要素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
陆地交通枢纽郑州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郑州不仅是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和横贯东西的欧亚大陆桥东段陇海铁路之枢纽,是我国铁路中心和最大的编组站,而且以郑州为起点可以向全国发出数十条铁路干线,这些干线以最短捷的路径串联和并联了全国所有的自然资源、能源、工农业地带、城市和人口——向北不仅通过“京津秦咽喉地带”串联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而且向北经山西蒙古联接俄罗斯远东地区;向西因为关中平原的沟通,串联了地广人稀的大西北、中亚和发达的欧洲;向南可发出两条干线纵贯中南,并直接联系东南亚。
由于向西和向南铁路的联系,从而把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西南融于一体;向东可以直接联接整个华东,特别是对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
这些干线及其它一些平行的干线构成了全国铁路网的分布特征。
我国陆地交通要道大致成多重的“田”字形分布,并且有数条铁路干线间接地构成“田”字形的对角线。
郑州市坐落在“田”字形的中心,郑州是我国未来陆地交通最大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例如,每天从郑州向我国陆地上其它三十一个省会(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所在地,包括香港和拉萨)各自发出并返回一次列车,其铁路总长度比北京向其它三十一个省会要缩短16956公里,比西安缩短9206公里,比武汉(武昌)缩短8884公里。
每天从郑州向我国陆地上三十一个省会(包括香港和拉萨)各自发出并返回一次班车,其公路总长度比北京向其它三十一个省会要缩短17684公里,比西安要缩短5968公里,比武汉缩短2190公里。
计算结果证明,在全国所有的大型城市中,唯独只有郑州连接全国各大城市的距离为最短。
因此它最为节省交通费用,最为缩短运输时间,如果郑州现在有北京这样大的交通运输规模,每年至少要比北京节省运输费用数十亿元。
从郑州升空的飞机飞往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线也无不具有此种特征。
虽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计算,郑州向其它所有省会的航线比北京向其它所有省会的航线缩短的距离是多少?但是可以证明,郑州连接其它任何一个省会的航线距离为最短,因此也最节省时间和费用。
此外,郑州直接联系我国东南沿海各大港口城市的条件也很优越。
它直接连接上海和香港,比北京连接上海和香港缩短距离1157公里;它直接连接连云港,两市相距572公里,高速列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
连云港不仅是大西北最近便的出海门户,而且是连接欧亚大陆陆地交通最近便的起至点。
因此有人把未来的连云港美其名曰“亚洲的鹿特丹”,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连云港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得到加强,而郑州以连云港作为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岂不美哉?郑州是未来的“南水北调”中路输水线的中心。
长江三峡工程峻工以后,随着中路输水线的沟通,将为郑州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和电力,这要比北京节省一半的输送费用。
无论是在天空还是在地上的交通运输,从郑州出发通往四方,都以最大限度提高运输效益,减少能耗、减少运输时间,从而提高运输效益,足以证明郑州市是我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城市”,然而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只有迁都郑州市,才能使中心城市的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情报信息灵通郑州处在全国能够迅速获得信息的重要位置上,郑州不仅是我国东南沿海向西部内地输出高技术和制成品的必由之路,也是西部内地和中亚向东部运送原材料的枢纽,而且还是南北进行物资技术交流的中枢神经。
因此郑州不仅能够从全国准确及时地悉获各种信息,而且通过自身的融炼,立即向全国发出反馈的信号,效益百倍地对全国进行指导,这就是中心城市所独有的功能。
例如,小王想乘火车从甲城省会到乙城省会,以两城最短的铁路为径,必经郑州的概率为45%,必经北京的概率为20%。
多次计算证明,必经郑州的概率为全国之冠。
可见,郑州是我国天然的能够从全国获得信息的最大集市。
如果其它条件相等,从郑州获得信息的数量应该是北京的两倍,尤其是它能从我国南方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较快地获得信息,就更加重了它在全国的重要性。
此外,郑州还可以通过建设国际航空港,从世界各地获得信息。
因此,郑州信息十分灵通,从长远利益考虑,可以作为全国信息控制的中心。
地质地基稳定我国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频繁,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记载了上百次的大地震,给中华民族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口达到二十四万,为二十世纪地震死亡人口之最。
在三百年前的1679年,北京也发生了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也在八级以上,这次大地震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地震死亡人口的最高记录。
之所以北京西安等地都发生过大地震,是因为这两个地区都处在地震分布带上,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每到一个周期,就要将运动聚集在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因此,将来也决不会避免,何况当今世界上人们还根本不可能对地震发生的时间作出最准确的预测和制定最有效的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地震对首都造成的破坏,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迁都郑州市。
根据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郑州市不在我国的地震带上,从已有的历史资料看,郑州市没有发生过一次大地震。
实际上,郑州市是华北平原地区难以找到的不能发生破坏性大地震的理想型的大城市。
同北京一样,日本的首都东京也在地震带上,为避免地震造成的破坏,日本政府曾多次辩论迁都之事,但终因没有理想之地而难以决断。
地形位置适宜郑州市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在黄河下游南岸的黄河冲积扇的西角,属于淮河流域。
它的最北面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脉;西南部是断落隆起的秦岭山地,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水岭;东部和南部是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
这一带的地形,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错综交替,秦岭山地向东蜿蜒伸展,豫西山地群山起伏,黄河切穿秦岭山地和黄土高原冲出山口,画面壮观,景象万千。
既可一饱眼福急流澎湃的黄河小浪底,又欲身临其境风景如画的“嵩山公园”,惊叹世间奇景“地上悬河”,处处别具风味,令人神往,使人陶醉。
郑州市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的巩县、荥阳、登封、密县大部分为低丘和山地,东南部的郑州、中牟、新郑及开封以西主要为平原和平地,平原和平地占60%,丘陵和山地占40%。
郑州大致在北纬35°和东径114°交会附近,属于东八区,和北京同属一个时区。
东八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北纬35°是我国陆地纬度的平均值。
气候温暖湿润郑州市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有风沙,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
郑州地处我国中纬度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四季较为分明,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年平均温度14℃,一月气温平均-0.1℃;七月平均气温26.9℃,气候的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
由于郑州所处的纬度比北京低5°,加上地形对郑州的夏季气候具有明显的疏散性和传递性,所以郑州的气候条件比北京要适宜。
同北京相比,郑州冬季时间较短,气温相对较高;夏季两市平均气温相差不大。
北京一月平均气温为-4.8℃,比郑州低4.7℃。
七月平均气温26.1℃,比郑州低0.8℃;年平均气温12℃,比郑州低2℃;无霜期200天,比郑州少近一个月;北京市在冬春季遭遇风沙次数比郑州市频繁,而且强度明显要比郑州市高。
当然首都最理想的气候特征是全年不冷不热,四季如春;不干不湿,风沙极小,在我国只有昆明比较接近。
郑州同这种理想型的气候相差很远,但由于它比北京更接近于理想型的气候特征,因此郑州比北京在气候的要求上更适宜于建都。
农业历史悠久适宜的气候,宽阔的平原,丰富的地下水源,为郑州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里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农业区。
解放前,河南省水旱灾害不断,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黄淮平原风沙、内涝、沼泽、盐碱交加,特别是“黄泛区”,使河南的农业一直不很景气。
解放后,经过大力改造、治理,河南的面貌为之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棉花、烟叶、花生及各种暖温带林果和畜产品增长较快。
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长时间治疗,需要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过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虽然郑州市的农业生产不比北京、西安充满生机活力,但是,郑州地处中原,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祖国四面八方的物资汇集这里,人们的生活用品,特别是食物,可以较快获得,比北京要便利。
例如郑州居民所必需的粮食、蔬菜、鲜果等食品,需要南方补给的部分,比北京要节省三分之一的运费。
水能物资丰富郑州市位于我国能够便利获得淡水、能源、主要物资原料和制成品的最优越的位置上。
它的周围有丰富的淡水、能源和主要物资原料。
郑州市北临黄河,东属黄淮平原,黄河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纽工程平均每年可增加供水四十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路输水线全线贯通后,华北平原如遇春雨。
郑州市位于中路输水线的中心,是我国现在和将来华北地区淡水供应最丰富,利用最方便的地区之一。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在永定河的冲积扇上。
永定河、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和地下水,平均每年可向北京市供水四十亿立方米。
但是北京市人口太多规模过大,淡水用量大,且需求每天都在增加,淡水不足是北京市目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虽然南水北调于二OO八年调入北京,但是不能保证这些淡水就能永远解决北京市的淡水供应,况且,向北京市调水成本之高、浪费土地之多根本无法和郑州市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