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周邦彦诗词鉴赏
周邦彦生平简介与诗词赏析

生平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
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
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
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少年游周邦彦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桃枝。
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祐八年以前作者流寓荆州时。
词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我交融,上片情春怨别,情牵旧事,下片歌唱明媚的春光,抒发重聚的欢娱。
全词于艳情中寄身世遭遇之慨,感情极为浓烈深挚。
上片所写乍看好象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
“朝去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便春天的景色并不秾艳。
他们就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
这是门外所见景象。
“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
周邦彦词作鉴赏

周邦彦生平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
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
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
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少年游周邦彦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桃枝。
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祐八年以前作者流寓荆州时。
词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我交融,上片情春怨别,情牵旧事,下片歌唱明媚的春光,抒发重聚的欢娱。
全词于艳情中寄身世遭遇之慨,感情极为浓烈深挚。
上片所写乍看好象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
“朝去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便春天的景色并不秾艳。
他们就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
这是门外所见景象。
“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
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

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飞观插雕梁。
凭虚起、缥缈五云乡。
对山滴翠岚,两眉浓黛,水分双派,满眼波光。
曲栏干外,汀烟轻冉冉,莎草细茫茫。
无数钓舟,最宜烟雨,有如图画,浑似潇湘。
使君行乐处,秦筝弄哀怨,云鬓分行。
心醉一缸春色,满座疑香。
有天涯倦客,尊前回首,听彻伊川,恼损柔肠。
不似碧潭双剑,犹解相将。
——宋代·张元干《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飞观插雕梁。
凭虚起、缥缈五云乡。
对山滴翠岚,两眉浓黛,水分双派,满眼波光。
曲栏干外,汀烟轻冉冉,莎草细茫茫。
无数钓舟,最宜烟雨,有如图画,浑似潇湘。
使君行乐处,秦筝弄哀怨,云鬓分行。
心醉一缸春色,满座疑香。
有天涯倦客,尊前回首,听彻伊川,恼损柔肠。
不似碧潭双剑,犹解相将。
元干出身书香门第。
其父名动,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
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
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
张元干翡翠钗头缀玉虫。
秋蟾飘下广寒宫。
数枝金粟露华浓。
花底清歌生皓齿,烛边疏影映酥胸。
恼人风味冷香中。
——宋代·张元干《浣溪沙(王仲时席上赋木犀)》浣溪沙(王仲时席上赋木犀)翡翠钗头缀玉虫。
秋蟾飘下广寒宫。
数枝金粟露华浓。
花底清歌生皓齿,烛边疏影映酥胸。
恼人风味冷香中。
元宵灯火。
月淡游人可。
携手步长廊,又说道、倾心向我。
归来一梦,整整十年余,人似旧,去无因,牵惹情怀破。
章台杨柳,闻道无关锁。
行客挽长条,悄不似、当初些个。
而今休也,摇落任东风,但恣意,尽留情,我也知无那。
——宋代·吕渭老《蓦山溪》蓦山溪元宵灯火。
月淡游人可。
携手步长廊,又说道、倾心向我。
归来一梦,整整十年余,人似旧,去无因,牵惹情怀破。
章台杨柳,闻道无关锁。
行客挽长条,悄不似、当初些个。
千古文人周邦彦:词家之冠,风流才子

千古文人周邦彦:词家之冠,风流才子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对于这位北宋大词人,坊间最流行的是他那胆大包天的风流韵事。
虽说人不风流枉少年,但将主意打到皇帝的女人身上的人,恐怕不多。
跟周邦彦传绯闻的是当时名动东京城的花魁娘子李师师。
李师师虽身处勾栏,然而却是个色艺双全的奇女子,她的名声很响亮,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都甘为她的裙下之臣。
而周邦彦不但是著名的词人,还是个美男子,他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而且才名远扬,一旦和李师师金风玉露一相逢,真的是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人郎才女貌,虽然身份特殊,但终究是才子佳人。
无奈李师师是皇帝看上的女人,不能随便接待别的男人。
所以周邦彦只能趁皇帝不在的时候偷偷去会李师师。
某次,李师师以为徽宗不会来,就约了周邦彦。
谁知道徽宗突然又来造访,轻视紧急,李师师便让周邦彦钻到床底下躲避。
李师师对徽宗说不上爱,但应该的尊敬和奉承还是有的,所以她亲手给徽宗剥了橙子,徽宗临走的时候,她还叮嘱他路上小心,要谨防“马滑霜浓”。
徽宗一走,周邦彦就从床底下爬出来,即兴填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其中不仅有“纤指破新橙”,更有“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竟是活用方才的典故。
足见周邦彦的才情不凡,也可见他颇有些玩世不恭,皇帝的玩笑岂能轻易开得?而李师师也是个不小心的。
某天,她竟然在徽宗面前唱了这支《少年游》,徽宗一听就知道当日必定还有第三人在场,于是便问填词的人是谁。
当徽宗皇帝听说填词人是周邦彦之后,一时羞恼,下令将周邦彦逐出京师。
然而徽宗皇帝毕竟也是个爱好文学、惜才的人,是皇帝中少见的有才之人,所以,当他看到周邦彦的那首更著名的《兰陵王·柳》时,大赞周邦彦的才华,于是就赦免了他,并且召他回京师封了个专管乐舞的官给他。
不论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几分(多半是后人杜撰的),都可算是文史上的一段佳话。
说起周邦彦的才华,过去才词论都尊他为“词家之冠”。
事实上他是后来格律派词人的宗师级人物。
周邦彦宋词赏析:一落索、隔浦莲近拍、诉衷情、风流子

•••••••••••••••••周邦彦宋词赏析:一落索、隔浦莲近拍、诉衷情、风流子周邦彦宋词赏析:一落索、隔浦莲近拍、诉衷情、风流子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周邦彦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
古代妇女,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终日闲居闺中,无所事事。
人闲着,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伤春恨别,闺怨闺情,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
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开始,首先刻画这位思妇的外貌。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以青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前人诗词中也常有,例如冯延巳《鹊踏枝》:“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但这只是客观的描写,美成在这首词中用了“争秀”二字,是说女子的眉在有意和春山比秀,而比的结果是眉比春山更秀。
如果不用“争”字,直接说,眉比青山更秀,就趣味索然了。
“可怜长皱”,也超脱了纯客观描写而注入了作者主观感情。
对这位“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的美人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上句写女子的外貌,下句透过外貌去表现她的内心愁怨。
写外貌也着墨不多,只写了她的秀眉,让读者从她的眉峰之秀去想象她的容貌之美。
这个想象由下文的描写得到证实。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以花比喻女子的容貌。
这位颦眉独坐的女子果然貌美如花。
以花比喻女子的面容,本是沿用已久的陈旧的修辞手法,但美成用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流泪,似比单纯用“花容月貌”之类的陈旧词语要新些。
但也不是美成首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伤心流泪就用过“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冯延巳在《归自谣》中也写过“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
”但白居易和冯延巳都是写的客观现象。
即杨贵妃泪流满面,好像春天一枝雨中梨花。
冯延巳写的这个女子似乎泪珠已经或将要滴破胭脂脸,都只写了客观现象,而周邦彦却翻进一层说:要小心,不要让清泪滴花枝,因为“恐花也,如人瘦。
风流子文言文翻译

楼外柳,春色如酥。
倚楼望,翠眉长。
燕子双飞,落花满径。
小园香径独徘徊,月照梨花白。
译文:楼外垂柳依依,春色如同酥油般柔美。
我倚靠在楼台上远望,只见翠绿的柳眉轻轻舒展。
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落花铺满了小径。
我在小园中的芬芳小路上独自徘徊,月光照耀下,梨花洁白如雪。
《风流子》原文: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银汉无声转玉盘。
译文:手持轻柔的罗扇,扑打着飞舞的萤火虫。
夜色中的天阶清凉如水。
我坐着观赏牵牛星和织女星,银河无声地转动,如同玉盘滚动。
《风流子》原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东风无力百花残,泪眼问花花不语。
译文:这份情感可以等待成为追忆,然而当时的心情却已茫然。
春风无力,百花凋零,泪眼朦胧地询问花儿,花儿却默默不语。
《风流子》原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元宵佳节之时,花市的灯光如同白昼。
月光爬上柳树的梢头,人们约定在黄昏之后相会。
今年的元宵佳节,月亮和灯光依旧如故。
却不见去年的那个人,泪水湿润了春天的衣袖。
《风流子》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东风在夜晚吹开了千树繁花,更是吹落了星星般的花瓣。
豪华的马车香满道路,凤箫的声音激荡,玉壶的光芒转动,整夜鱼龙飞舞。
《风流子》原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穿着雪柳和黄金缕的女子,笑语盈盈,暗香随风而去。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次,突然回首,却发现那个人就在,灯火稀疏的地方。
【宋代词人列传】―周邦彦

两宋词人之中,公认的“宋词四大家”为苏、周、辛、姜,在北宋词人中周邦彦的座次仅次于苏轼,而在诗词爱好者那里,对周邦彦的评价似乎并不及词史地位那么高。尤其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清真词的批评:“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对后世读者的影响较大,后人遂将周词看成过分讲求文辞雕琢而丧失真实性情的作品。平心而论,周词的确不及北宋早期的名家语浅情深,风韵自然,有令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这是他雕琢字句的弊病,却也成就了他独特的风格。《词洁》中说:“美成词乍近之觉疏朴苦涩,不甚悦口,含咀之久,则舌本生津。”他的词不是芳甜满口的水蜜桃,却是需要咀嚼回甘的橄榄果。
因他早年的《汴都赋》主题是颂扬新法改革的成就,所以近代学者罗忼烈、叶嘉莹等均认为他是拥护新法的词人,其实周邦彦的性情,更适合做一个文学人而非介入政治,他倒也是一个比较安于致力为词的文人,政治上自然不会无所倾向,但也仅仅只是“倾向”于新法而已,并不曾卷入党争的漩涡中心。王国维说他于两党“均无依附”,他的堂叔是苏轼的好友,也算是苏氏的故人子弟,可是他与苏轼同时在京城,却没有留下有交往的记载;他的《汴都赋》赞扬了新法推行的成绩,但在哲宗重新起用新党的时候,他也并不以此夤缘求进。即使是晚年稍微显达,亦是“循资格得之”,是从小官职一步步兢兢业业的做起来的,是自己份中该得的。他对人对事,似乎都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心态,不管是名士也罢,权贵也罢,他既不得罪,也不主动拉近关系,这种生活态度颇为中庸,“盖文人脱略,于权势无所趋避。”(《清真先生遗事》)其实在当时崇尚气节的士大夫群里,“无所趋”,不巴结讨好并不是难事,“无所避”则要既有来往,又要保持不亢不卑的姿态,这个度也不是好把握的。
宋人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中,捕风捉影的记载了一个跟这首《兰陵王》词有关的绯闻故事:周邦彦在开封为监税官的时候,与京师名妓李师师过往甚密,李师师又是当时风流天子宋徽宗的情人,有一次徽宗微服来到李家,正值周邦彦先在,一时无路可出,窘急之下伏到了床底躲藏。徽宗亲手携来江南新进贡的橙子一枚,与李师师剖橙笑语,极尽亲昵,周邦彦一字不漏的听在了耳中,随后便将此夜的奇遇,隐括成一阕《少年游》词:
周邦彦《风流子》全文翻译赏析

周邦彦《风流子》全文翻译赏析导读:本篇主旨是念远怀人,抒写了对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
全词通篇都是想象,描写真实细腻。
风流子周邦彦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②,旧时巢燕;土花缭绕③,前度莓墙④。
绣阁、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⑤。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⑥;未歌先咽,愁近清觞⑦。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白待月西厢⑧。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⑨。
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⑩,偷换韩香⑾。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注释]①风流子:唐教坊曲名。
②金屋:美人住的地方。
汉武帝幼时曾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储之。
”③土花:此指贴墙而生的苔藓类植物。
④莓墙:长满苔藓之墙。
⑤丝簧:弦乐与管乐乐器。
⑥乖:错过。
⑦清觞(shāng):洁净的酒杯。
⑧待月:元稹《会真记》莺莺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⑨不到伊行:不到她身边。
行(háng):那边,旁边。
⑩秦镜:汉徐淑赠给丈夫秦嘉明镜,秦嘉赋诗徐谢。
⑾韩香:晋时贾充的女儿贾午受韩寿,赠香与寿,贾充闻寿身上的香气,知是女儿所赠,于是将午嫁给韩寿。
乐府诗云:“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
”【译文】刚刚新绿的春水,涨满小小的池塘,风吹门帘,引得它微微吹动。
细碎的帘影,如在斜阳中飞舞着,此景动人。
我真是羡慕金屋中往日的'燕子,那样自由自在来回飞翔。
我也羡慕那些青苔,可以和从前的院墙相依相伴。
院墙内的绣阁里,挂着层层凤帏的帘子。
我见不到她,只能听到她演奏乐曲的美妙声音。
那琴声如人,透露出她一层层的心事,想又诉说又有些犹豫,她生怕对方不如往日那样,已经对她变心。
还没有开始歌唱,她便先已哭泣,过于忧愁只得以酒消愁。
我遥知你梳洗打扮好,悄悄开了门,像崔莺莺那样待月西厢的心上人,今夜我却无可奈何,无法与你相伴。
我真想问一问,什么时候能再想见,互诉衷肠?我要送给你梳妆的明镜,你也会偷偷地给我导香。
老天爷啊老天爷,给我们帮个忙,马上就让我们相见。
【译文二】碧绿春水涨满小小池塘,风儿吹动门帘,帘影在夕阳下飞舞摇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流子》周邦彦诗词鉴赏
●风流子
周邦彦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
此词写作者离开客居五年的荆州时同当地一位相好的女子分别时的情景,离愁别绪婉然眼前。
开篇即从首途前夕饯宴之后写起。
词中虽未明写“都门帐饮”之事,但从下文“酒醒”字见出。
一个枫叶飘零的秋晚,抒情主人公就要离开这客居之地而归去,面对山川迢遥,不免情怀凄然。
前三句的情景、意念及“楚客”、“将归”等字面,都有意无意从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这段虚拟送别的文字能增强联想,烘托气氛。
紧接着就写其苍茫暮色中之闻见:“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这里,依稀可辨的一行人影,是尚未远去的前来送别的人们,可知其中有一个“她”,于是“人影参差”四字写景中就寓有无限依依不舍之情。
这哀怨的、未安栖或失群的雁的鸣声,与残缺成半的凉月,又成为羁情和离思的象征。
“酒醒后”到上片煞拍,与前数句时间上有一个跳跃而情景暗换,写独处一室清夜梦回所闻见,大致相当于柳词“今宵酒醒何处”一节内容。
词主人公醒来,眼前残烛曳,帘幕随见舒卷;清晰的捣衣声驱散残梦,梦想中的“她。
忽从”我“身边消逝,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凤蜡“字面出于《南史》,史载王僧绰少时与兄弟聚会,采蜡烛泪为凤凰:”泪花“指蜡泪,诗词多以象征离愁《(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金泥“指帘幕上的烫金:”绮罗香“指女子衣裙上的香气。
这几句典辞华美,通过环境的富艳反衬人物心境,形出更强烈的孤寂感。
”酒醒后“三句先写出刚醒来一刹那的怔忡神态,”砧杵韵高“四句继写清醒后的感觉与心情,用笔细微入妙。
”绮罗香减“继”残梦“二字吐出,便不只实写与女方的诀别,而兼暗示中宵梦想,笔致空灵。
”牵起馀悲“四字回应篇首”惨将归“,又唤起下片追忆,贯彻篇终,有千钧之力。
过片叙昨晚饯别分襟时彼此种种不堪,属用倒叙手法写追忆之情事。
“亭皋(水边平地)分襟地,难拚处”为一层,言临别已觉难以割舍:“偏是掩面牵衣”进一层,写对方呜咽掩泣更使人难堪:“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再进一层,说明这是诀别,后会难期:“想寄恨书中”四句,以一“想”字领起,写别后相思愁恨之深,分从双方著笔。
“寄恨书中,银钩空满”,说自己纵然是“恨墨”写至“盈笺”,也写之不尽。
“断肠声里,玉筯还垂”,说别时她为我“断肠声里唱《阳关》”,流泪想念?至今未止。
而想象对方情状,更是反映自己对彼相思之深。
“空”、“还”二字勾勒着意。
这种暗密的相思之情,“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一发痴迷沉痛之感慨。
这首词化实为虚,将离情别苦写得回味无穷。
用笔密致,典朴,拙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