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
雅俗共赏的艺术_从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看宋词的雅与俗

2008年第4期总第70期JournalofFujianRadio&TVUniversityNo.4,2008General,No.70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绚丽的彩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并重。
宋词又大致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及周邦彦是婉约派中常常被同称并举的两位著名词人,两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词品上也属于同一风格,对宋词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都是里程碑似的人物。
本文主要从他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雅与俗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探讨宋词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宋词;柳永;周邦彦;婉约派;雅俗共赏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08)03-0014-04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宋词发展史上有许多人常常是被同时提及的,其中一对是柳永和周邦彦。
在北宋文学发展史上,他们每每被同称并举,这是由于这两位著名词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点,在词的品格上属于同一类型,且周词对柳词又有着直接继承发展的关系。
宋词大致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并以婉约为正。
其实宋词的分法多种不一,这种分法未必准确,也很粗略,是后人由于不同词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而划分的。
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柳永,周邦彦是婉约词派词人,并可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婉约词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俗不伤雅雅不避俗词,从产生之初就以其音乐性有别于诗,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与高雅文化对立的俗文化。
早在诗还很发达的唐朝,就有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些著名诗人,也有许多优秀的词作流传。
起先,是一种曲子,用作宴乐之乐;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填词之后,赋予了它一些内涵,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词。
宋词是在唐五代文人词的基础上发展的,已成为文人手中成熟的创作形式,雅与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分流而又相互渗透,成为宋词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浅析柳永和周邦彦词作之异同]周邦彦少年游
![[浅析柳永和周邦彦词作之异同]周邦彦少年游](https://img.taocdn.com/s3/m/29d79f8958fafab068dc02b5.png)
[浅析柳永和周邦彦词作之异同]周邦彦少年游柳永和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词坛的著名词人,两人的词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周邦彦虽较柳永晚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在雅俗风格的取舍选择方面以及慢词的铺叙手段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蜕变和发展的关系。
王易对“词家正宗”解释为“自来为词者皆目之为艳科,以为绸缪婉转,绮罗香泽,乃词之正宗。
”周邦彦的词之所以被誉为“最为词家之正宗”,就是因为最为符合这一历代士大夫文人既定的宗旨。
柳周两人都曾出没于青楼楚馆,相似的生活阅历成就了他们相同的文学体裁。
翻开《乐章集》、《清真集》,恋情词比率很大,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从话》中指出“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留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谍之语。
”周邦彦摒弃了柳永词里有关于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描写都会繁华以及反映中下层人民生活情趣的内容,而专工艳词和羁愁词。
柳永写过一些庆贺北宋王朝和投献达官贵人的词,如《送征衣》的庆皇子“诞弥月”等等。
周邦彦的《清真集》里一首也没有。
但周邦彦不写这类词,并不说明他不对统治阶级唱赞歌。
《宋史……文苑传》说他“元年初游京师,献《汴都赋》万余言,神宗异之,”所以,“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
”可见他是用别的形式歌功颂德,而坚持不把此类内容入词。
因为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词作中出现大量“艳情”也非常自然。
比如柳永的《鹤冲天》:“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周邦彦的《瑞龙吟》:“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周彦邦用华丽的辞藻对他放浪的生活加以粉饰,显得含蓄委婉,而柳永则直抒胸臆,毫不掩饰。
这说明宋词至周邦彦还没有从“词为艳科”这一传统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纵观历代词评,对柳词之内容斥之者尤胜。
寻花问柳,听歌买笑,本是封建士大夫们的常事,为什么唯独柳永因此受到非议和被斥为“薄于操行”呢?原因是此类事情,封建统治阶级尽可以做在暗处,但不许明里说破。
论周邦彦与柳永慢词之比较(二)

而 自然 地 过 渡 到 抒 发 感 慨 的 下 片 。 从 这 些 对 景 物 的 多 层 次 铺 叙 中, 我们 看 到 主人 公 感 情 变 化 的 轨迹 。 全词 充 分 显 示 柳 词 擅 长 层 层 铺 叙 的 艺 术手 法 。 正 如冯 煦所 评 : “ 其铺叙一法 。 曲处 能 直, 密处能疏 , 界处 能平 , 状难状 之景 , 达难达之情 , 而 出之 以 自然 , 自是 北 宋 巨手 。” ( 《 蒿庵论词》 ) 经 过 柳 永 的 悉 心 处 理 。层 层 铺 叙 已成 为 慢 词 的 基 本 表 现 手法 , 情景 交 融 更 是 这 种 手 法 的要 诀 。 后 世慢 词 作 者 多 是 顺 着 柳永开 创的铺叙模式发展 的 。 周 邦 彦 便 是 受 其 影 响 最 大 的 一 位。 如果说柳永的《 望海潮》 ( 东南形盛 ) 、 《 迎新春》 ( 蛳 } 管 变 青 律) 、 《 破 阵子 》 ( 露花倒影 ) 等 慢 词 只 是 一 种 铺 叙 的尝 试 , 那 么 周 邦 彦 则 是 继 柳 永 之 后 将 这 种 铺 叙 技 法 发 扬 光 大 到 炉 火 纯 青 地步 。 周 邦 彦 不 仅仅 是 对 柳 氏 手法 的简 单 承继 , 更 多 的是 创新 。 他没有局限于柳词的平铺直叙 。 而 是 增 加 了 多层 次 、 多 角 度 的 铺陈 , 从 柳 词 的线 型 结 构 拓 展 到 回环 往 复 的环 形 结 构 , 从 而 使 铺 叙 更 趋成 熟 . 并 使 宋 词 产 生 了别 具 一格 的风 貌 。 周 词 善 于 将 一 点感 触 向 四面 八 方 展 开 , 层层铺叙 , 以达 到 毫发毕见的效果。例如《 满 庭 芳 夏 日漂 水 无 想 山作 》 开 篇 写 夏 日景 色 。从 三 个 角 度 写 : “ 风 老 莺 雏 ,雨 肥 梅 子 ,午 阴 嘉树 清 圆 。” 从 动 物到 植 物 再 到 天 气 这 三 个 不 同角 度 。 反 复 地 描 写 从 春 到 夏 的季 节 变 化 。 一句不够再加一句 . 两 句 不 够 又铺 陈 为 三 句 。又 如 《 苏幕遮》 写对溽暑季节的感觉 , 先写焚香祛暑 , 再 写 鸟雀呼晴 , 最后重点写荷叶 : “ 燎沉香 , 消 溽暑 。 鸟雀呼晴, 侵 晓 窥檐语 。 叶上 初 阳干 宿 雨 。 水 面清 圆 , 一一 风 荷 举 。” 词 人 不 惜 笔墨写荷叶 , 先 写 叶上 宿 雨 干 , 再写荷叶清圆( 包 括 荷 叶 的色 、 形、 味) , 最后写荷 叶的神态 、 情韵 , 可 谓 极 尽 铺 陈 之 能 事 。 另 外, 如《 六 丑 蔷 薇谢 后 作 》 : 正衣单试酒. 帐 客 里光 阴虚掷 。愿 春 暂 留, 春 归如 过 翼 , 一 去 无迹 。 为 问花 何 在 ? 夜 来风 雨 。 葬楚 宫倾 国 。 钗 钿 堕处 遗 香 泽 。 乱 点桃 蹊 , 轻翻柳陌 , 多情 为 谁 追 惜 ?但 蜂 媒 蝶 使 , 时扣 窗 桶 。 东 园岑 寂 , 渐朦 胧 暗碧 。 静绕珍从底 , 成 叹息 。 长 条 故 惹行 客。 似 牵 衣待 话 , 别 情 无极 。 残英小, 强簪 中帻 ; 终不似, 一朵 钗 头颤 袅 , 向人欹 侧 。 漂流 处 , 莫趁潮 汐, 恐 断 红 尚 有相 思 字 , 何 由 见得 。 词 中惜 花 伤 春情 怀 不 是 平 铺 直 叙 。而 是 回环 往 复 式 的 推 进 。上 阕开 头 点 明 时 令 是 春末 夏初 , 词人触景生情 , 忽 感羁 旅 他乡 。 致 使 光 阴虚 度 。 而 为 此 惆 怅 不 已。 字 面 上 虽 不 言 凋谢 的 蔷薇 , 实 际上 写 出词 人 对 自己没 能 及 时 赏 玩 春 色 的苦 闷心 情 , 为 上 文 惜 花 作 了情 感 铺 垫 。 紧接 着 从 正 面 着 笔 , 写 落 花 缤 纷 飘 舞 的姿 态 , 随后 从 侧 面 写 痛 惜 落花 的心 境 。 下 阕写 人 与 花 相 互 依恋。“ 残英小 ” 三 句 形 象 地 表 达 词 人 惜 花 的 痴情 , 是上 阕“ 愿 春暂留” 的延 伸 、 补充 和 呼 应 。 “ 终不似 ” 又折回一笔 , 写对 “ 残 英” 的遗憾 . 与“ 帐 客 里 光 阴虚 掷 ” 相对应 , 表 达 对 落 花 的深 情 关注。至“ 漂流处 ” 又 推 开 一层 , 由枝 上 残 英 言 及 花 瓣 飘 零 , 与 “ 春归如过翼 ” 一句又遥相 呼应 。 表 达 出对 落 花 难 以忘 情 的 关 怀。 全 词 以落 花 为 主 体 , 环环相扣 , 层层推进 。 表现 出词 人 惜 花 伤 春 之 情 的 纵 深 发展 , 给 读 者 以 回 环纡 曲之 感 。 夏敬观在《 手评乐章集 》 中写道 : “ 耆卿写景无不 工 , 造 句 不事雕琢。 清真效之 。 故学清真词 , 不可不读柳词 , 耆 卿 平 铺 直 叙 。清 真 特变 其 法 , 一笔之中 , 回环 往 复 。故 慢 词 始 于 耆 卿 , 大 成于清真。” 二 者 的相 承 关 系 可见 一斑 。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推荐下载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中文学院0803班何龙萍(14080601920)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崇安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唐五代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他扩大了词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他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他发展了词体,以旧腔改造或自制新调,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词讲究章法结构,风格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柳永和周邦彦,一个是北宋词史上划时代的大词人,一个是北宋诃坛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较柳永晚出几十年,且中间又隔苏、辛等众多词家,然周邦彦和柳永的词作却包含着深刻的承传性,特别是在雅俗风格的取舍选择、慢词的铺叙手段方面,两人存在明显的继承、蜕变和发展关系,本文拟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以便深入具体地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第一,题材内容:柳词丰富,周词单薄。
柳永、周邦彦的早年生活经历极为相似,都曾长期在歌妓舞女在打滚。
柳永生性狂放不羁,不拘小节,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几乎浪荡漂泊了一辈子;周邦彦却仕途得意,几历官场风云。
这种生活际遇,反映在各自的词作中,艳情是相同的一面,而不同者居多,说得直白点,就是柳词在题材上有拓展性,而周词在题材内容上显得相对狭隘。
柳永、周邦彦、姜夔三家词用调的比较分析

因各 家 对 柳 词 同 名 异 调 的 考 订 尚有 分 歧 , 故 所 得 总 数 仍 有 参 差 。笔 者 对 柳 永 所 用 词 调 总 数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5 — 3 1 基金项 目: 国 家哲 学社 会 科 会科 学基 金 项 目“ 以词调 为 中心 的 唐 宋语 体 与 词 史研 究” ( 1 2 B Z W0 3 5 )
展 史 影 响 最 为 深 远 的典 范 。对 三 家 词 的用 调 情 况 ,学 界 虽 已各 有 不 同程 度 的 考 察 与 探 讨 , 但 对 三 家 词 用 调 的 比较 分 析 还 较 为 薄 弱 。本 文 即 拟对 三家词 的用调 情况进 行 初步 的 比较分 析 , 试 图 在 参 照 比 较 之 中 寻 求 三 家 词 在 用 调 层 面 上 的创 作 成 就 与 词 史 定 位 。
、
柳永 、 周邦彦 、 姜 夔用 调 的数
据统 计 与分 析
在进行 比较 之前 , 需 对柳 永 、 周 邦彦 、 姜 夔 三 家 的用 调情 况 做 全 面 的数 据统 计 和 定 量分
柳永词与周邦彦之比较

柳永词与周邦彦之比较杨曾子内容提要柳永和周邦彦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词作存在着明显的继承与蜕变。
本文主要论述二者在词创作方面的不同之处,以便深入地了解他们词作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柳永;周邦彦;词;不同柳永,是北宋词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词人,对唐五代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胡云翼《宋词选·序言》中认为“北宋词至柳永而变。
”而周邦彦则是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中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
”正如赵圭仁所说“周邦彦虽较柳永晚近一个世纪,中间又隔苏、辛众多词家,但他们一前一后的历时性中包含了深刻的承传性。
特别是在雅俗风格的取舍选择方面以及慢词的铺叙手段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蜕变和发展的关系。
”这为我们对比研究两位大词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文拟从题材、写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以便深入具体地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一、题材之不同:柳词内容丰富,周词内容较单薄柳永、周邦彦虽早年生活相似,都曾长期与歌儿舞女在一起过着偎绿倚红的生活。
但不甘约束而狂放不羁,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的柳永几乎浪荡、漂泊了一辈子。
而周邦彦却几历官场风云。
如此身世反映在他们的词作中,艳情是相同的一面,而不同者居多,也可以说柳词有拓展性,周词则在题材内容上显得相对狭隘。
柳词中反映妇女生活、男女恋情、别愁离恨的词作占去了《乐章集》大半,其中妓女生活写得尤为细致、大胆。
陈锐认为“屯田词在小说中如《金瓶梅》”(《碧斋词话》)。
如:《洞仙歌》此词极写“洞房深处”男恋女爱的甜蜜而嬉戏的生活情景。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极写离别之意。
柳词中描写都市繁华的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如:著名的《倾杯乐》咏京城元宵节的盛况;《木兰慢》咏京城清明节。
词中所写的“路旁拾簪”、“珠翠纵横”,就大可与《东京梦华录》所记的盛况相互印证;还有著名的《望海潮》,词中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富丽。
柳永与周邦彦并称

柳永与周邦彦并称在北宋词坛上,柳永是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多写歌姬愁苦和城市风光,尤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表现封建文人怀才失意的情绪。
而。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的词坛领袖。
其词作多作恋情,还有咏物、怀古伤今,表现羁旅行役的作品,音律严整,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丽、缜密的艺术风格。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柳永与周邦彦并称的相关内容!柳永周邦彦柳永和周邦彦都是北宋著名的词人,时常被并称,两人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且都擅长在词中写情。
但是,每一个伟大的人都不是相似的,这两人都可以说是自成一家,所以区别也很多。
论柳永和周邦彦的区别,得从他们的生活年代开始。
柳永生于北宋前期,而周邦彦是北宋末年,因此他们词作的风格是深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影响。
柳永的词是继承发扬唐五代时期的特点,偏向俗,格调也十分自由通俗不会去刻意,所以说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而周邦彦的词是继承北宋之前的词,包括苏轼也包括柳永,而偏向的是雅,而且他十分注重格调,经常研音炼字,还自己创新了一些词牌曲调。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精通音律,另一方面是在内容方面已经很难超越前人。
虽然柳永和周邦彦都长期宦游,也都曾经和歌姬等青楼女子厮混在一起,但两人的人生还是有差别的,就生活阅历而言周邦彦不如柳永。
这一点在词作上,就表现为柳永的主题内容多变,而周邦彦相对单调,以闺怨和羁旅为主。
此外,这两位词人的'作品风格还有一大不同在于表达方式。
柳永抒情常常直抒胸臆,不委婉很直接,是率真的表现。
而周邦彦虽然也有这样真情流露的词句,但大多以咏物或者借景来表达自己,更幽怨一些。
无论如何,柳永和周邦彦的是宋词大家,前者是北宋前期最伟大的词人,而后者在继承的基础上成为了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词的欣赏词例1732《留客住》(柳永)偶登眺。
凭小楼、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野草。
遥山万叠云散,涨海潮千里,平波浩渺。
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旅情悄。
念远信沈沈,离魂杳杳。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
班级:09601班学号:09060048 姓名:李恬
摘要: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宋词发展史上有许多人常常是被同时提及的,其中有一对就是柳永和周邦彦。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词作存在着明显的继承与蜕变。
本文就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两方面来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关键词:柳永;周邦彦;词;不同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唐五代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远。
周邦彦,是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柳永和周邦彦,一个是北宋词史上划时代的大词人,一个是北宋诃坛的集大成者。
在北宋文学发展史上,他们总是被同称并举,这是由于这两位著名词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点,在词的品格上属于同一类型,而且周词对柳词又有着直接继承发展的关系。
这就为我们对比研究两位大词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文就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两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来了解两位词作家的创作个性。
一:题材内容:柳词丰富,周词较单薄
柳永、周邦彦虽早年生活相似,都曾长期在歌妓、舞女中的生活。
但柳永不甘约束而狂放不羁,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
而周邦彦却几历官场风云。
如此身世反映在他们的词作中,艳情是相同的一面,但是不同者居多,也可以说柳词有拓展性,周词则在题材内容上显得相对狭隘。
柳词中反映妇女生活、男女恋情、别愁离恨的词作占去了《乐章集》大半,其中妓女生活写得尤为细致、大胆。
如:《洞仙歌》此词极写“洞房深处”男恋女爱的甜蜜而嬉戏的生活情景。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极写离别之意。
柳永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中,但是他个人的遭遇却未免坎坷。
因此,他曾一度游阅西蜀和江浙,写下了许多表现身世遭遇的“羁旅行役”之思的词篇。
如《迷神引》、《双声子》等。
而相对于柳词,周词在题材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局限。
因周邦彦生活面的狭窄,词的题材未能超出传统内容:一是艳情词几乎占了《清真词》的全部内容。
代表作如《兰陵王》、《西河》、《金陵怀古》等。
二是少量抒写官场感慨和羁旅之思的怀古伤今的词篇。
如《苏幕遮·燎沉香》表达了家乡的美好和自己深怀渴慕的心情。
总之,周邦彦的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题材上都不及柳永丰富,他的词往往是“旧曲翻新”,内容上往往显得较为空虚、苍白。
正如王国维所说周彦邦词“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二、艺术风格:柳词“雅俗共赏”,周词“纯雅取胜”
说到柳永词风的雅俗共赏,实际上是柳永在词的题材内容上的拓展。
在题材上的拓展性是柳永对词的贡献,而雅俗结合的风格则体现了他对词的继承与革新。
柳永的艳情词是非常通俗的,几乎到了无人不晓的地步。
多情的柳永毫不避讳自己的所为,甚至是很怡然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在他的词作中,柳永特别爱用对女性声色体态、对环境香艳温柔进行描写的词汇,即“语俗”。
比如写女性是“嫩脸羞娥”、“风柳腰身”、“香靥深深”、“檀口含羞”、“抬粉面,携纤手”等;写环境是“洞房深处”、“风衾鸳枕”、“深屏香被”等。
但是要说明的是,柳词并非一俗到底,其中也有大雅成份。
柳的雅词主要体现在他的“羁旅行役”词和描写都市风光的词中。
因为,作者写这些词,主要是表现出失意文人的典型心态与情感。
写雅词,柳永使用的是文人的雅语,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等。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双声子》、《夜半乐》、《望海潮》、《望远行》等。
周邦彦长期生活在宫廷,其词的纯雅就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一是用语。
我们说周词内容雅,并非说周邦彦不作艳情词,而是说他写这类词时,多以委婉之笔来极写相思之情与心理之爱。
如《意难忘》,虽有“低鬟蝉影动,私语脂香”,“夜渐深,笼灯就月,子细端相”的体态描写,但能就此停住,转而进行心理描写,比起柳词,就比较典雅。
周邦彦词的纯雅风格还表现在用语上,也就是说,周词善于融化前人诗句、诗意,善于炼字炼句、对仗用典。
在周词中,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句,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
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最典型的是《西河·金陵怀古》,全词化用唐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莫愁乐》三首诗而成,语言经重新组合,意境更是新意。
另外,其名作《瑞龙吟》也融化了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句,几乎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然又恰如好处,不露半点痕迹。
综上所述,柳永和周邦彦都喜用慢词,好写艳情,精于音律。
但是题材上,柳词丰富,而周词单薄;风格上,柳词俗雅共赏,而周词重典雅。
二人词作各有特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他们可称得上是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对后世词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书目:
[1]:唐圭璋:《唐宋词简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2]:陈琦:《从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看宋词的雅与俗》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8月发表
[3]:席晓艳:《同为婉约异放光彩——柳永周邦彦词之比较》陕西教育2010年3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