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1 苏轼和柳永词比较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和柳永词比较赏析

苏轼和柳永词比较赏析

苏轼柳永词比较赏析——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东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作一比较,看看他们词的不同风格。

《念》和《雨》这两首词可以分别看成两人的代表作,《念》雄豪放旷达飘逸,《雨》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

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

“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蓬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柳永词两首课文剖析(精品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柳永词两首课文剖析(精品同步试题)

课文剖析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钱塘是东南形势显要、湖山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它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东南形胜: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

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

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当时属吴郡)[起句是总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形胜”状其自然景观,“都会”赞其人文景观。

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词开篇三句就这样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对杭州给以概括交代,下面如数家珍,依次进行具体铺叙,形象描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如烟似雾的柳树、彩绘如画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的房屋,约有十万户人家。

烟柳画桥: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

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参差:cēn 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

这里形容楼阁、房屋的外形)[这是上承“三吴都会”一句进行的铺展描画。

纵目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卧波,胜景似画。

这里人烟阜盛,楼阁参差,勾心斗角,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

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微风过处,风帘轻摆,翠幕荡漾。

真是人间仙境、地上天堂啊!“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大树笼罩着沙堤,奔腾的江流翻滚着巨浪,溅起雪白的浪花,一条大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绵延无边。

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怒涛卷霜雪: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

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

浅论柳永、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浅论柳永、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浅论柳永、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传统观用“婉约”“豪放”来比较区分柳永词和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过于简单,应从选材上敢于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心态;语言和题材上的雅俗去比较分析他们艺术风格的异同。

在分析柳永词和苏轼词对词发展的影响上,本文认为不应把苏轼创作“豪放”词看作对柳词的否定,也不应以其风格的不同来判断二人在词史地位上的高低优劣,应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心态再联系与区别中去欣赏他们的美丽,肯定他们的作用。

此次研究柳词和苏词的目的,是想对宋代文化进行一次透视,加深对宋词的了解。

学习这些民族文化,追随文化精髓,既丰富我的视野,又充实我的精神生活。

同时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标签:艺术风格;婉约;豪放;一、前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这些朝代中占主体地位和成就最高的文体。

在中国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长廊中,宋词以其独特的魅力,经久不衰地流传于古今中外的词坛上。

而柳永和苏轼,就是宋代词坛上最为耀眼的两颗明珠。

笔者认为他们能够在宋代词坛上独放异彩,就在于他们开创了新的词风,给我们带来了两种独特的文化风景。

二、柳永词与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件趣事: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因有一个幕士非常的擅长歌咏。

于是问他:“我的词和柳永比怎么样?”这个幕士回答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芊芊玉指里拿着红牙板,莺啼般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大学士你的词,必须得关东大汉手执铜琵琶、铁绰板,声如洪钟般唱‘大江东去’才行。

”苏东坡听后“为之倾倒”。

从这件逸事中足可窥见柳永和苏轼已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他们分属与“婉约”和“豪放”派。

但是笔者认为,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异同并非用“婉约”“豪放”这简单二词便能加以区别。

为何这样说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二者的生平经历。

柳永(987?——1052?),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就很聪颖,尤其精通音律。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讲解与例题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讲解与例题

4 柳永词两首在北宋早期的词坛上,有这样一个落魄的词人,她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沛,四处飘荡。

她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在烟花柳巷中创造着属于自己、属于未来的艺术。

她就就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

学习柳永的词,一要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色,二要把握词人寄寓词中的深厚的思想情感。

柳永就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早年热衷功名,后转而厌倦官场,仕途坎坷、生活潦倒。

她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就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

她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本课选柳永词两首,体现了柳词的两种不同风格。

《望海潮》就是一首投赠之作,作于景德初年(1004),就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

因为就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阕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誉孙何的执政能力与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她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这首词以写景抒情出名,带有豪放词的特点。

《雨霖铃》则就是描写词人要离开汴京(开封)去漂泊时与她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体现了羁旅行役的愁苦与痴情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留恋,就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也就是婉约词的名篇。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后世有人称她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作“柳屯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讲解与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讲解与例题

4 柳永词两首在北宋早期的词坛上,有这样一个落魄的词人,他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沛,四处飘荡。

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在烟花柳巷中创造着属于自己、属于未来的艺术。

他就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

学习柳永的词,一要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色,二要把握词人寄寓词中的深厚的思想情感。

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早年热衷功名,后转而厌倦官场,仕途坎坷、生活潦倒。

他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本课选柳永词两首,体现了柳词的两种不同风格。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作于景德初年(1004),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阕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誉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这首词以写景抒情出名,带有豪放词的特点。

《雨霖铃》则是描写词人要离开汴京(开封)去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体现了羁旅行役的愁苦和痴情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留恋,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婉约词的名篇。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后世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作“柳屯田”。

苏轼和柳永诗歌的比较

苏轼和柳永诗歌的比较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 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 继承和发展。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 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 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2) 俚俗浮艳,词语尘下
•柳永喜于流连于烟花柳巷中,因此写了很多情词,其中有放纵的欢娱, 俗艳的调笑,也有别离的惆怅和真切的思念,因其中有些气格不高,用 词烂俗甚至恶俗,被世人鄙视为“多游狎邪”无行浪子的代表。
苏轼柳永诗词比较
风格 内容 原因
苏轼词风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 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 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 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 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 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娟。
②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 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 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段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可见,柳永和苏轼一向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他们分属于“豪放”以及“婉约”两派。

因为传统上认为,苏轼创作豪放高雅的词,是对柳永“俗词”的否定。

且可以确定的是,自宋代到清末,士大夫们对于柳永词风的评价都不高。

这一点从上面幕士的话中,亦有所体现。

但是事实上,苏轼词与柳永词之间的异同并非用“豪放”和“婉约”这简单二词便能加以区别。

另外,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亦并不是单单强调苏轼词对柳永词的革新便能概括的。

在题材取向上,二人同样是朝自我化方向拓展——重于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心态。

晚唐五代词中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而柳永却突破了这一点,真实地于文字当中寄予、表现自己追求、矛盾、失意等复杂心态,这在其所擅长的羁旅行役题材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六么令》中“因此伤行役。

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

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

”短短一段文字,便将长期在外宦游,不得不与佳人别离的苦闷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更是进一步开拓深化了这种抒情自我化方向。

他、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轼柳永词比较赏析
苏东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作一比较,看看他们词的不同风格。

《念》和《雨》这两首词可以分别看成两人的代表作,《念》雄豪放旷达飘逸,《雨》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

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

“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蓬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苏柳这两首词表现了不同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不磨灭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