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浅谈唐宋词的作词格调——以柳永、苏轼词为“切入口”

浅谈唐宋词的作词格调——以柳永、苏轼词为“切入口”摘要:柳永词的声情体貌,均源自“花问”,与教坊俗乐紧密结合,传播极广,接受甚众。
苏轼以诗为词,是真正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偏重于政治层面的士大夫意识和偏重于生活层面的士大夫情趣;本文重在剖析柳永、苏轼词来映现唐宋词的作词格调。
关键词:唐宋词柳永苏轼变化散乐歌舞的繁荣,是唐五代曲子产生的前提条件;教坊乐渐变成唐曲子,是唐五代曲子辞的“倚声”源泉。
唐宋以来新兴的词因其只是“诗馀”,但靠其吸纳传统文化的水源而蜿蜒成河的:唐宋词中贮存着十分丰厚、且又能贯通古今人心的人生意蕴,以此打动人心和产生“活性效应”。
一、柳永词:且驻花间歌一曲,不辞檀板共金樽“浪子词人”柳永把词紧贴在当时商业经济和世俗生活之社会土壤上,并从市民文化中吸取思想养料;因柳永词“髋骰从俗”,颇有些离经叛道意味、大与传统观念龃龉不合的言论。
例如,他公然将封建士人视为奋斗目标的功名斥为“名缰利锁”(《夏云峰》),自称“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此种享乐至上、恋情至上的思想就明显有背于儒家经典“立德、立功、立言”之古训。
为当时士大夫所轻,更被后朝持文学尚雅观者贬抑。
据《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记载:宋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故当他读到上述《鹤冲天》词后,深感不满,特地将柳从进士榜中除名。
这实际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儒雅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市民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民间词、花间词和柳永词这三个阶段),就曾与传统文化精神有所游离或偏离,有时甚至还承载着某些“异质”的文化内容。
这样一来,唐宋词和传统的诗文作品相比自然会显得“低人一等”——诗文被士大夫文人用来“言志”、“传道”,俨然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正统文体;而词则主要仅用以抒写他们私生活领域中的儿女柔情,故而只能目之为“小道”、“薄伎”。
其实,词自唐代以来即与俗乐密不可分。
《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学习要点柳永是北宋有名的词人,他所有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两首词:《望海潮》和《雨霖铃》。
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望海潮》柳永擅长写艳丽之词。
在词史上,一般把他推为婉约派的正宗。
柳永所写的这首词《望海楼》,却是写景壮阔,声调激越,与豪放派的诗歌相似。
这是柳永所写的词中,风格比较独特的。
一、学习本文,先结合注释,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参差()天堑()珠玑()罗琦()2、理解下列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三秋:秋季。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词中哪些语句,概写杭州的风貌,点出了杭州的位置的重要,以及历史的悠久?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文章哪些重点词语,能够统领全文,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形胜、繁华3、文章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主要表现了杭州市中心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以及整个都市中,人口的繁盛。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主要表现了杭州市郊郁郁葱葱的树木,迤逦曲折的长堤,以及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则写了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同时也表现了市民,主要是富贵人家,穷奢极侈的生活。
4、文章的下阕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如何划分,这两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重湖……"到"嬉嬉……",主要是咏叹西湖的美丽。
苏轼和柳永诗歌的比较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 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 继承和发展。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 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 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2) 俚俗浮艳,词语尘下
•柳永喜于流连于烟花柳巷中,因此写了很多情词,其中有放纵的欢娱, 俗艳的调笑,也有别离的惆怅和真切的思念,因其中有些气格不高,用 词烂俗甚至恶俗,被世人鄙视为“多游狎邪”无行浪子的代表。
苏轼柳永诗词比较
风格 内容 原因
苏轼词风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 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 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 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 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 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娟。
②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 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 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试谈柳永词对苏轼词的影响

词 和 词 句 在 意 象 、 风 格 等 方 面 对 苏 轼 一 些 词 豪 放 词 风 的形 成 深 有 影 响 。如 凭 空 眺 远 , 见 长 空 万 里 , 云 无 留迹 。桂 魄 飞来 光 射 处 ,冷 浸 一 天 秋 碧 。 —— 念 奴 娇 ・ 中秋
《 念奴娇 ・ 赤壁 怀古》则是在此基础上 ,把 一 第 四 ,在 抒 情取 向上 ,柳 永 的 羁旅 行 般 的吊古伤今 提高 为对历 史上英雄人 物 的唱 役词 ,是他 一生宦游 求索 ,在仕途 上挣扎沉 叹 与赞美 ,同时把 自然 山水 、历 史人物 、个 浮 的 切 身 经 历 与 感 受 , 展 现 了 “ 平 ” 时 升 人 感 慨 三 者 交 织 在 一 起 ,并 以 抒 写词 人 的理 代 一位落 魄文 士的苦 闷心态 。其词 中的情感 想抱 负与老大 无为 的感慨 为核心 ,从而把 登 世界 ,是 他 自我独特 的心灵 世界 ,从而冲 决 临 怀 古 词 推 进 到 一 个新 的水 平 。 了此前词 中普 泛化 、类型化 的情感 世界 的藩 第 三 , 柳 词 之 “唐 人 高 处 ” [ ] 苏 篱,给词 的情感 增添 了个体化 、 自我化 的色 1对 彩 ,使词 的抒情 取 向朝着创 作主体 的内心世 轼一些 词豪放 词风形 成的影 响。东坡 曾云 : 界 回 归 、 贴 近 。 此 后 的 苏 轼 , 则 沿 着 柳 永 开 “ 言柳耆卿 曲俗 ,非也 。如 《 声甘州 》 世 八 云 ‘ 霜风 凄紧 ,关河 冷落 ,残 照当楼 。 ’此 语于诗句 ,不减唐人 高处。” [] 2 也就是说其 词所呈现 的高 旷境界 , 已越 出了唐五 代小令 狭 窄纤艳 的格调 ,而足 与唐诗佳 处相媲 美 。 用 小词 能 创 作 出象 诗 一 样 的高 健 雄浑 的意 境 ,正 是 苏 轼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 陈 廷 焯 在 《 白 雨 斋 词 话 》 中 曾 道 出 他 们 的 共 同 之 处 在 于 “ 发越 ”。刘扬 忠在 《 宋词流 派史 》中 曾 唐 指 出: “ 二人 的个性都是 外倾型 的,表现 在 文 学创作 上,二 人都不事 过多 的含蓄蕴 藉, 而 都喜欢 快言快 语地直抒 胸臆 ,开合动 荡地 宣泄 激情 ,气 势 充畅地谋 篇布局 。 ”柳 词中 抒发 胸怀 的羁旅愁 思之作 , 已有 朗健开 阔的 气 象 与 诗 化 的 倾 向 。 即柳 词 中具 有 “ 人 高 唐 处 的词作 并非仅 见于 《 八声甘 州》一词 ,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鉴赏苏轼与柳永的词异同

少年游作者: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赏析:(1)作品意象分析: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以长安古道马蹄迟缓,象征自己景况一年不如一年。
古道是人们往来于长安(京城)求取功名的必经之地。
而自己的坐骑慢吞吞、有气无力,就象征了自己的不得志、怀才不遇。
“高柳乱蝉嘶”,一个“乱”字,极力渲染了词人纷乱的心绪、对外界噪声的难耐。
接着以夕阳、飞鸟、旷野、秋风和四合的天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画面,处处点染着苍茫、凄凉的气氛,将一种落魄、断念、无所依持的景况,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下阕以天上飘散而去的“归云”来比喻自己的前誓旧盟。
词人毕竟是人到晚年,一切早年的狎玩野兴已经再没有兴致重温,而那些歌朋酒友早已风吹云散再难聚会。
因而词人哀叹一切都不如往昔,一年不如一年。
(2)作品艺术手法:全词对世态炎凉的悲戚感和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之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以悲凉景写悲凉情,以悲凉情叙悲凉境,追思一种失而不得之情,叹息老之将至的寂寞空落。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
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
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
【课外阅读】苏轼《念奴娇_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路

【课外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路苏轼和柳永分别为宋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的文学风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是古典名作中风格迥异的佳作。
对这两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并进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作家个性形成的影响以及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探究活动。
先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之发端“大江东去”句,壮语盘空,裂石穿云,笔力真能扛起九鼎。
接笔描述,气象极其开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笔势如飞泻的急湍,又象游空的神龙,一气如注,惊天动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词人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巨笔纵描,涵括了上下四方,描绘了千突万汇的江涛巨观。
而“江山如画”一语,又该有多大的概括力!下阙,词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从写情描景进而缅怀古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周瑜的良将风姿和潇洒气度,令人如入烟火笼罩的赤壁大战之境。
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奔突推进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使情绪猛然跌宕。
“一樽还酹江月”,虽是借杜康浇块垒的忧愁之写照,又显出了情绪的洒脱和旷达。
飞动的气势,壮阔的气象,豪放的气魄,造成了恢宏的意境,倾注了滚滚滔滔的感情,从而形成了这首词作豪放的风格。
不仅如此,这种风格在苏轼其它作品中也屡屡可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的气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愿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幻想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旷达,等等,都构成了苏词豪放磊落而又飘逸旷达的基本特色。
论柳永词对苏轼词的影响

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 自古伤 离别, 更那堪 、 冷落清秋节! 今 宵 酒 醒何 处? 杨柳岸 、 晓 风 残 月 。此 去 经年 , 应 是 良辰 好 景
虚设 。便 纵 有 千种 风 情 , 更 与何 人 说 !
相关的 , 共 至 可 以说 是 对 立 的 地 位 。然 后 , 事实是 , 苏 轼 在 词
追 求 详尽 , 感 情率 真 , 摆 脱含 蓄 , 不具 余韵 。如 其词 《 雨霖 铃》 :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 雨 初 歇 。 都 门帐 饮 无 绪 。 留 恋 处, 兰 舟催 发 。执 手 相 看 泪 眼 , 竞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 里 烟
Yg n g a n d S u S h i a r e o t f e n i l l u s t r a t e d t o b e c o mme n t e d d u e t o
t he i r d i f f e r e n t s t yl e s .b e a u t i f ul f o r t he f o r me r a n d u nc o n s t r a i ne d f or t he l a t t e r . Ho wev e r ,t he s t y l e o f s l o w c i p o e t r y t un e s . n a r r a t i o n t a c t i c s ,c o nt e n t s ,u n c o ns t r a i n e d s t y l e s a n d l y r i c o r i e nt a t i o n o f Su
On t h e I n lu f e n c e o f Li u Yo ng ’ S Ci Po e t r y t o S u S h i ’ S C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段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可见,柳永和苏轼一向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他们分属于“豪放”以及“婉约”两派。
因为传统上认为,苏轼创作豪放高雅的词,是对柳永“俗词”的否定。
且可以确定的是,自宋代到清末,士大夫们对于柳永词风的评价都不高。
这一点从上面幕士的话中,亦有所体现。
但是事实上,苏轼词与柳永词之间的异同并非用“豪放”和“婉约”这简单二词便能加以区别。
另外,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亦并不是单单强调苏轼词对柳永词的革新便能概括的。
在题材取向上,二人同样是朝自我化方向拓展——重于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心态。
晚唐五代词中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而柳永却突破了这一点,真实地于文字当中寄予、表现自己追求、矛盾、失意等复杂心态,这在其所擅长的羁旅行役题材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六么令》中“因此伤行役。
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
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
”短短一段文字,便将长期在外宦游,不得不与佳人别离的苦闷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更是进一步开拓深化了这种抒情自我化方向。
他将传统上只表现爱
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如同诗一样可充分体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这种“自是一家”的理念和创作主张促使苏轼继柳永之后,能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统一。
在创作方向上,二人却表现出很大的区别。
柳永改变了过往词作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
这首先表现于柳永在词作中对于浅近俚俗语言的运用。
像现实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和俚语“怎”“自家”“都来”“抵死”等都在柳永词中被多次重复使用。
故柳永词在当时获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其次,柳永词之“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选择上。
柳永词多吟咏男女之情,描写世俗下层女子的体态姿色、情感愿望以及表现北宋繁华富裕、缤纷多彩的都市生活、市井风情。
柳永词中有关于世俗化市民生活情调的思想内容,迎合、满足了市民大众的审美要求,这无不与其生活经历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柳永之词并不是全部显“俗”。
他还有相当一部分雅词。
这种“雅”特别表现于其表达自身羁旅行役时内心世界的词作。
如《少年游》“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中,情景交融,音律协婉,一种自然感发的情怀承载着他真正的精神品格于细致清丽的文字中得到充分的表露。
而苏轼之词走的则纯粹是“雅”的道路。
他写词时所用的是传统的雅言,但其中所表达的题材内容却较柳永要宽泛得多,包括有政治、历史、禅理、玄理、山水等。
重要的是,他习惯于在描写这些内容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而不是空泛地款款而谈。
如《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一阙中,虽重在写景,然而“红花”“青杏”“柳絮”等意象,无不撩人愁绪,脱俗的文字携着雅致的味道使得伤春之感油然而生。
另外,哪怕是在处理言情题材上,苏轼词也呈现出有别于柳永词的“传统艳情”风格,他不是单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而是常常有所兴寄。
另外,他习惯于充当局外人,以戏谑的口吻描写他人之间的爱情。
可见,苏轼运用雅言,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着意于开拓词境,将词之“缘情”与诗之“言志”相结合的做法,正是促使其词作表现出一种高雅的审美内涵与趣味的重要原因。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二人之词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铺叙以及白描的手法。
柳词中的铺叙或体现于抒情主人公丰富内心世界的层层刻画,或体现于事情发生、发展之场面和过程。
另外与铺叙相配合,他言情叙事写景状物时,大多习惯直抒胸臆。
如《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阙先以细腻的笔触白描了一对恋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阙再不加藻饰地刻画出自己“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心境,但是离别却值冷落清秋,忧愁甚于平时。
且纵使有美景良辰,然而经已与佳人别离,内心的愁苦又何以释怀呢?就这样,柳永把握住整个送别场景动态变化,
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逐步深入的描写,使全首词不仅显得声情并茂,而且感人至深。
苏轼则使用“以诗为词”的手法——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这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词题和词序的运用不但使苏轼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由得以方便交待,而且也使词的审美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
使事用典,则使词中的抒情变得曲折深婉,而叙事变得浓缩简短。
这最突出反映于其所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当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寥寥数笔,射猎打虎的情景与太守的英姿便跃然纸上。
在体式上,柳永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创造发展了词调、词法。
他大力创作慢词,并使之与小令齐头并进。
而苏轼“以诗为词”,更是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
他在词作创作过程中采用多种体式,包括集句体、隐括体、回文体、独木桥体等。
可见,其词之体式比柳词要丰富得多。
在总体风格上,世论苏词,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而有关对于苏词主导风格的概括,传统上多用“豪放”“清雄”“旷达”“清旷”等词。
纵观苏轼全部词作,便会发现当中既有大量的气势磅礴,格调恢宏豪迈的杰出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但是也有不少感情深婉、清逸优美的婉约佳作,其数量甚而超过他的豪放词,如《蝶恋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这些婉约词打破了传统的香靡软艳,不束缚于吟风弄月,而是实
实在在地于文字中书写内心的隐愁与旷达的心胸。
因此用于形容苏词之“豪放”一词,相信并不应从狭义上去理解,它不过是相对于“婉约”而提出的。
实际上,苏词当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相互排斥。
他的许多交口称誉之佳作反而表现出一种刚柔并济、清旷放达的味道。
而对于柳永,他虽沉缅于追欢买笑,曾写下不少艳情萎靡的词。
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他于文字中所倾注的感情是相当真实的。
他是风流,而非下流。
因而其不少名篇,如《蝶恋花》《雨霖铃》等,都显得委婉凄恻却又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让人读后不禁为之而动容。
柳永笔下亦并非没有气势豪迈、笔力刚健的词作,如《望海潮》、《鹤冲天》等,与其众多以“婉约”为特征的词中可谓别具神韵,气魄之宏大可与东坡词一论高低。
然而细细品读,便会发觉柳永这类词作与苏词仍有着相异之处——多一份韶秀,少一点超旷,然而清逸刚达的感觉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