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使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的知识,而遗忘则是我们遗失或难以回忆起的信息。
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和解释来研究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几个主要的心理学理论,以解释记忆与遗忘的现象。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记忆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
遗忘则可能是在编码、存储或检索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可以由以下几个原因解释。
首先,在编码阶段,注意力和意义的缺乏可能导致信息无法被有效地编码到记忆中。
其次,在存储阶段,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和巩固,或者因为与其他记忆冲突而导致干扰。
最后,在检索阶段,序列干扰、上下文不匹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遗忘。
二、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9世纪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记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的现象。
根据遗忘曲线,记忆的消退最为迅速的是在刚学习之后,之后逐渐减缓。
遗忘曲线的存在可以通过遗忘衰减和干扰效应来解释。
遗忘衰减是指由于时间的流逝,变得难以回忆起学习过的信息。
而干扰效应是指新的学习和记忆对旧的学习和记忆产生干扰,导致记忆无法回忆起来。
遗忘曲线的存在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类型和存储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工作记忆是用于处理当前信息和进行临时操作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小且持续时间有限。
长期记忆则是用于存储和保持大量信息和经验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大且持久性较强。
长期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能够有意识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如学习的事实和概念。
隐性记忆则是指无意识的记忆,如习得的技能和条件反射。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大脑中有不同的存储方式和神经回路。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近年来,心理学对于人类的记忆与遗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能够学习、理解和思考的基础。
而遗忘则是人类记忆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人类的记忆与遗忘的。
记忆是人类获取、保留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当外界刺激到达感觉器官时,对信息的初步感知和加工。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保持后,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被记住的能力。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一定时间后可以被保留并随时检索的记忆。
事实上,记忆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
人们常常会遇到遗忘问题,即无法追溯或回忆起过去曾经学习或经历过的事物。
遗忘可以按照时间维度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
主动遗忘是指人们通过自我调控和努力意识地刻意遗忘。
被动遗忘则是指由于时间、干扰或记忆的衰退等因素造成的记忆消失。
在心理学中,人们还提出了遗忘曲线理论,认为记忆的遗忘呈现出一种正态曲线的形式,最初的遗忘速度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解释了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原因。
一方面,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过程中的干扰效应。
当人们在记忆过程中遇到其他干扰性的刺激和信息时,容易导致信息之间的混淆和重叠,从而影响到记忆的检索。
另一方面,遗忘也与记忆的衰退和衰老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记忆系统逐渐减弱,导致信息的保存和检索能力减弱,从而出现遗忘的现象。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一些特定类型的遗忘,如阻断遗忘和压抑遗忘。
阻断遗忘是指当人们试图回忆某个记忆时,在努力回忆的过程中,记忆却被阻断,暂时无法回忆起来。
压抑遗忘则是指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人们将某些不愿意或不舒服的记忆深埋在潜意识中,以避免对精神和情绪的伤害。
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模型和理论用于解释记忆和遗忘现象。
比如,著名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记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编码和检索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处理方式影响着记忆的质量和遗忘的程度。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遗忘则是记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对记忆的机制和遗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文将从记忆的机制和影响记忆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记忆的机制记忆的产生和存储涉及到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多种关于记忆机制的理论。
1.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的形成类似于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信息通过感觉器官输入大脑,经过注意、编码、存储和检索等环节,最终成为可使用的记忆。
这一理论强调感知、注意、编码和检索等环节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2. 多存储理论多存储理论指出记忆并非像单一的盘子,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储系统组成。
这些存储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包括感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每个存储系统都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
3.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记忆形成和遗忘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可以随着学习和记忆的进行而发生改变。
记忆的形成和巩固会导致突触的加强,而遗忘则可能与突触连接的削弱有关。
二、影响记忆的因素记忆的形成和遗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1. 注意和意愿注意是记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注意到的信息才会进入记忆系统。
此外,主动的学习和意愿对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有兴趣和重视的内容更容易进行长时记忆。
2. 再复习和巩固记忆的巩固是指通过反复学习和再复习,使得记忆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连接。
再复习的次数和间隔对于记忆的保持和遗忘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
3.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对于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导致记忆的干扰和遗忘。
4. 干扰和遗忘曲线干扰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其他相关或无关的信息对目标信息的干扰作用。
程正方《心理学》第4章-记忆

三、再认和回忆
Ø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
别确认的过程。
Ø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
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第三节 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记忆类型及品质的个别差异
(一)记忆类型的差异 (二)记忆品质的差异
回忆的平均数 4.47
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 孤立的英文单词
9.95
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 英文单词
13.55
一、识记过程
(三)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活动任务 材料数量和性质 不同分析器 主观心理条件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特点
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二、保持和遗忘
(二)遗忘及其种类、规律与原因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过去记住的事物不 能正确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认与回忆。
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规律
是先快后慢 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
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 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 快,量也比较多 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 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 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 忘了
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第四章 记忆
记扑克牌世界冠军贝拉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记扑克牌大赛中,该项赛事的 世界冠军贝拉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在57秒的时间里记住了 一副扑克牌的顺序,并准确地把它们重新排列起来。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概念知识: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认知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记忆指将信息从短时记忆(STM)转变成长时记忆(LTM)的过程,遗忘则是指LTM 中的信息逐渐失去或减弱的过程。
记忆和遗忘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将从记忆和遗忘的定义,记忆和遗忘的类型以及如何改善记忆和遗忘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这两个概念。
一、记忆和遗忘的定义记忆是指人脑将外界的信息加工形成以供人类长期保存的一种心理能力。
记忆是通过大脑中的神经元互相连接的强度和模式,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大脑中的电信号的过程。
可以简单地将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不同的阶段在大脑中保存的时间和速度不同。
遗忘是指个体长期记忆中某些内容易于失去或者从记忆之中剔除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体与事物的关联程度减弱或者因信息干扰导致的。
遗忘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逐渐遗忘,遗忘的稳定期和再次遗忘。
再次遗忘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后,某些失忆的事实或记忆重新呈现在大脑中时的情况。
二、记忆和遗忘的类型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个体感知信息时,对感知信息的第一种印象和记忆。
这种记忆非常短暂,只能维持几十毫秒左右的时间,随后就会消失。
感觉记忆是人们认知系统中的第一步,人们必须在感觉到外部信息后进行处理来加以利用。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保持的可持续时间更长的一种印象,其保存时间可达到几分钟左右。
这种记忆中,外部的信息短暂停留在个体大脑中,但很容易被忘记。
受后续信息的影响,原有的短时记忆会被更新或淘汰。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人类认知系统中最稳定的记忆类型。
这种记忆保存的信息能够长久存在,不受时间的影响。
通常长时记忆保存的是个体对于某些重要事物或事件的知识和技能等,是个体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基础。
长时记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个体能够主动回忆出与记忆事件有关的信息的一种记忆类型,包括语义记忆和回忆记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学习过程: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信息加工方式以及学习障碍等也是研究的内容。
2.记忆与遗忘:研究学习者的记忆过程和记忆策略、记忆性能以及遗忘曲线等。
这对于教师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思维与问题解决:研究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4.情感与情绪:研究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情绪调节和情绪与学习的关系。
情感和情绪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都有重要的影响。
5.人格与发展:研究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性格类型和个体发展过程。
了解学习者的人格特点有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除了上述内容,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学习者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动机与动力、兴趣和组织能力等心理特征,以及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和家庭教育等影响学习者心理发展的因素。
记忆与遗忘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像在头脑中持续 一瞬间就消失的记忆,也称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或感觉登记(sensory register) •信息处理的第一站
瞬时记忆的特点
•时间极短 图像0.25-1s 声像2-4s • 不加注意很快消失 • 受到注意转入短时记忆
• 旧事如新感:
– 感受早已熟知的事物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正常人可有,但多见于神经症和癫痫病人
记忆增强
• 对许久以前的事件甚至细节都再现于脑中 • 多见于轻躁狂、强迫症、偏执性障碍病人
再现
•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够回想起来的过 程 • 比再认困难、复杂的恢复经验的形式 • 填空、问答、名词解释 能再现的都能再认 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记忆树
2.联想线索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
• • • • 接近律 相似律 对比律 因果律 近视眼-眼镜 冬天-大雪 英语词根记忆 光明-黑暗 下雨-空气潮湿
按记忆内容分类
•动作记忆 • 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也叫运动记 忆 • 识记时较慢,一旦形成,保持时间长
按记忆内容分类
•情绪记忆
• 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 保持时间长,甚至经久不忘
按记忆内容分类
•逻辑记忆 • 以语词、概念、判断、推理等与逻辑思维 过程为内容,也叫语词-逻辑记忆 • 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 学习理性知识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记忆材料的性质
• 动作为内容 最长久 遗忘最慢 • 以语词为内容 遗忘得较快 • 以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容易保持比较长的时间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与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环节。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介绍。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和巩固学习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外部环境对于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和巩固的。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如何接收、处理和组织信息,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和解决问题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认知活动。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实现的。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关键的要素是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以及奖惩机制对于学习的影响。
二、记忆与遗忘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而遗忘则是信息在大脑中消失或无法再次检索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探讨了以下几个与记忆和遗忘相关的知识点:1.记忆的类型:教育心理学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短时记忆主要负责短暂的信息存储和加工,而长时记忆则对长久保存的信息起着关键作用。
2.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技巧。
例如,分块法、联想法和编码法等都是常用的记忆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3.遗忘的原因:遗忘是信息在记忆系统中丧失或无法再次检索的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时间因素、干扰和记忆衰退等。
了解遗忘的原因有助于采取措施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涉及以下几个与发展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1.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获得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特点和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 间环节。
六、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根据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不同,
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感觉
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
提
取
复 述
瞬 时 记 忆 短 时 记 忆 长 时 记 忆
3.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
(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的;
(3)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可转入长 时记忆。
4.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 (3)加工深度
(三)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 长久保持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 忆。
(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 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补充7:常用记忆方法
1.提纲要点记忆法:适用于量大的知识系统。 2.分类列表法:适用于内容相似的多部分知识。 3.对照记忆法:适用于内容相反的两种知识。 4.口诀记忆法:适用 于量大的零散材。 5.形象记忆法:适用于能够与形象事物相联系的小 材料。如记地理位置应结合地图记忆。 6.谐音记忆法:适用于重要的数字性的小材料,如 数学 中的常用值、物理常数、重要的历史年代、常 用的电话号码、商品价格等。如: 根号2的值是 1.41421356,可记为:“意思意思而已,甚无聊”。
1.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 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可分为感知水平的再认和思维水平的再认。
影响再认的因素: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时间间隔;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4)个体的经验和期待;
(5)人格特征(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2.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的头 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7.人为联系记忆法:适用 于数字性的零散材料。 如:明朝灭亡的时间是1644年,可记忆为: 4*4=16 日本富山的高度是12365英尺,可记为:一年12个 月、365天。 8.点面联系记忆法:对时间或空间邻近的多个材 料,可牢记其中重要的一点,并由此联想其余: 如 鸦片战争:1840年,前一年是虎门销烟,一年 后是三元里抗英,两年后是南京条约。11年后是 太平天国。
(2)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④识记者的态度
系列位置效应
1 回 0.9 忆 正 0.8 确 0.7 率 0.6 0.5 0.4 0.3 0.2 0.1 0
Recall Rate
项目顺序
(3)遗忘的原因
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B.按照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将记忆分成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C.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 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 记忆(explicit memory)。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 过的“九九表”,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 植树节的活动。 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 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 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 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D.根据记忆内容的特性分为: 1.陈述性记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关于怎么做的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 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
保持
再认/回忆
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过程”观 点
编码(识记)
Put into memory 提取(回忆或再认) Recover from memory
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不需意志努力
(二)保持(存储)
1、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2、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 下降; (2)质的方面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三)再现(提取)
2.长时记忆的容量、编码和意识程度 容量是无限的
编码形式:(1)按语义类别编码;
(2)意义编码;
(3)主观组织。
储存的信息一般是不会意识的。在需要时,
只有将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 能被人们意识的。
3.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1)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①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②质的方面: a.内容简略和概括; b.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c.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③实验——卡密克尔
表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 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表象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是人们积 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2.不稳定性 没有知觉的形象的稳定性,而具有不稳定性。 3.可操作性 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 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性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 客观事物一样。 4.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但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 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
果。 ②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④提取困难: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只是在提取有 关信息的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3.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 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对一般知识和 规律的记忆)。 4.情绪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
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
5.动作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 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 观”性。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貌、仪表姿态。 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 (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 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
1.记忆不同于感知觉。
2.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3.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二)记忆的功能 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 凭借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 成概念,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 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A.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
你是否体验过“舌尖现象”?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的一般概念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 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 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 遗忘。(不完全遗忘和完 全遗忘;临时性遗忘和永 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 记忆、遗忘实验研究创始人
遗忘的进程
记忆恢复(reminiscence) 一般说来,保持的内容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越来越少,但有一 种特殊的情况,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 的保持量要高,此现象叫作记忆恢复现象。
斯伯林(Sperling)实验
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 现若干字母50ms,然后要 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字母 再现出来。→当字母少于 4是,全部正确;多于5个 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 误。正确率平均为4.5。
视觉呈现
MQTZ RFGA
NSLC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存下来,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 习与记忆的材料对 后继学习与记忆材 料的干扰
先、后学习的两种 材料越相近,干扰 或抑制作用越大
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与 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 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 忆的干扰
对于不同内容材料的学 习要进行合理安排,以 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
五、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 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是形象记忆。
遗 忘
遗 忘
遗忘
(一)瞬时记忆
1.定义: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指外界刺激以
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 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 声像记忆。
图象记忆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 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 保持一瞬间。 斯伯林研究:整体报告法与局部报告法
一、记忆的定义、功能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 的情绪情感,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经验的形式储 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经验又可以从大脑 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 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第四章:记忆与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