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垂直分布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垂直分布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垂直分布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

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对流运动显著。

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

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

不同的纬度对流层的高度不一样(见表格)。

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一般只有8~9千米;中纬地区则适中。

不同的季节对流层的高度有不一样,夏季对流旺盛。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由于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3、与人类关系: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1、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高空2、电离层: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上。

简述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简述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简述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特征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空的一层气体包围物,它保护并维持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层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性质进行垂直分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其特征。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延伸约10-15公里。

这一层是人类活动和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区域。

对流层中有丰富的水汽和空气运动,形成了云、风、降水等现象。

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摄氏度。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延伸至约50公里高度。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保持稳定或略微上升。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O3)浓度最高的臭氧层(臭氧圈),它吸收了紫外线辐射并使温度升高。

平流层也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的主要活动区域。

3. 中间层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延伸至约80公里高度。

在这一层中,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中间层的特征之一是稳定的大气压力和较低的空气密度。

由于大气压力较低,这一层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4. 热层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延伸至约500公里高度。

在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这是因为热层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量并使温度升高。

热层也是人造卫星轨道所在的区域。

5. 顶部大气顶部被认为是大约1000公里以上的高空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大气变得非常稀薄,并且几乎没有可测量的空气运动。

除了垂直分层外,大气还具有以下特征:1. 水汽含量:大气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水汽,这决定了云、降水和湿度等天气现象。

2. 气压:大气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在海平面上,平均气压约为1013.25毫巴。

3. 温度变化: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不同。

通常情况下,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在平流层和热层中可能会出现升高的情况。

4. 大气成分: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和氧气(约21%)组成,还包括稀有气体、水蒸汽、二氧化碳等微量成分。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成分及垂直分层知识点大气,作为地球的外部环境,是维持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大气的成分和垂直分层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气象现象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气的成分以及其垂直分层的知识点。

一、大气的成分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大气总体积的78%,氧气占21%,其余的1%是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

1. 氮气(N2):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具有稳定性和不参与化学反应的特点。

它是构成蛋白质和DNA等生命物质的重要元素。

2. 氧气(O2):氧气是维持动植物生命所必需的气体,是呼吸作用和燃烧反应的重要参与者。

3. 稀有气体:大气中的稀有气体包括氩(Ar)、氦(He)、氖(Ne)、氪(Kr)、氙(Xe)和气态氡(Rn)等。

它们主要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并且具有稳定性。

4. 水蒸气(H2O):水蒸气是大气中存在量较大的成分之一,它在地球的水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蒸气的含量受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是引起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5. 氧化氮(NOx):氧化氮是大气中的一类重要污染物,主要由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等产生。

氧化氮与其他气体和颗粒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臭氧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按照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1. 对流层:对流层是离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10-15千米。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约6.5℃,这被称为标准大气递减率。

对流层是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区域,包括云的形成、降雨和风等。

温度递减的原因是地表受到太阳辐射加热后,通过对流将热量传递至对流层顶部。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特点是气流较为平稳,高度范围在10-50千米之间。

在平流层中,温度基本保持恒定或适度增加,顶部呈逆温区,即温度逐渐升高。

平流层的风向和速度决定了大气中飞行器的运动轨迹。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在地理环境中作用干 洁 空 气 氮 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O 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分层高度范围 气温的垂直变化 空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规律 形成原因高层大气 平流层以上大气随高度升高先降后增底层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大气吸收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 / /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平流层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的高空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下冷上热) 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臭氧层位于22-27km 处)平流运动 天气晴朗为人类生存环境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飞机) 对流层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下热上冷)地面是直接热源对流运动 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三.对流层的逆温现象1.逆温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二氧化碳:1、变化趋势: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2、原因: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②土地利用的变化(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3、影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生态恶化2.逆温现象图示:3.逆温现象最主要的特征:①空气温度差减小,对流运动减弱。

②对流层某一高度气温异常,随高度上高而递增,因而从该高度开始,空气温度由上冷下热转变为上冷中高下冷。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大气分层知识点总结

大气分层知识点总结

大气分层知识点总结大气分层是指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结构。

大气分层通常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中间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层六个不同的层次。

以下是对这些大气层的详细总结:1. 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也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一层。

它的厚度约为8-18公里,高度随纬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对流层中的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温度递减的现象被称为对流层递减。

大部分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中。

2. 平流层(Stratosphere),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大约为18-50公里。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产生热量。

这一层也包含了平流层风暴,它们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3. 中间层(Mesosphere),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大约为50-85公里。

在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再次减小。

中间层是流星燃烧和大气层中最冷的地方。

4. 中间间层(Thermosphere),中间间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大约为85-600公里。

在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中间间层包含了电离层,这是一种能够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气体层。

5. 热层(Exosphere),热层位于中间间层之上,高度大约为600公里以上。

在这一层中,气体变得非常稀薄,几乎可以看作是真空。

热层是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过渡层。

以上是关于大气分层的总结,每个大气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大气的复杂结构,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产生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高层大气气温自下而上气温先降后升,主要是高空有氧原子吸收太阳辐射。
(三)逆温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注意: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尽管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缓慢的,但已直接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干?洁?空?气

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 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着。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而是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到2000~3000千米高空,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接近,这个高度可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天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在该层大气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这一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增温。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天然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