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省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省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箬横镇是浙江首批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粮食生产、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尤其是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优势,以农作制度创新为途径,树立“集聚提升”理念,强化措施落实,积极开发1个主导产业园区、2个粮食功能区和5个精品园区,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实现现代农业集聚提升。

一、以规范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资源要素集聚

该镇在全市率先探索服务、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至今已流转土地38590亩,流转率为57%,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搭建土地信息网络。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108个村级服务站,每个站点配备一名信息员,搭建起信息准确快速、服务便捷高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到目前止,服务中心接受了7063户农户的土地委托流转,占全镇总流出户的39.3%,接受委托流转面积达1.40万亩,占全镇土地流转面积的92.9%,协调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1420份。

二是强化土地流转政策激励。该镇每年根据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土地流转,达到一定经营

规模则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规定对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在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的基础上,该镇再每年每亩补贴20元。对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设施建设的,优先享受扶持政策。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在流转过程中,镇服务中心着重把好“四个关”:审核关,优先保证流出的土地向农业企业及大户集中;政策关,规定土地流转只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合同关,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增强农民法律意识,避免矛盾纠纷;建档关,对土地流转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以健全经营机制为重点,促进主导产业集聚

该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采取“统一育秧、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方法,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促进主导产业的集聚壮大。目前该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3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

一是实行农业定单。合作社坚持“田里建基地,外面抓市场”的思路,走“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定单,产品按保护价收购,与社员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合同价收购,在年底再按交易额进行二次分配,使社员能得到超额利润,提高了社员积极性。

二是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十项统一服务: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信息发送、统一教育培训、统一生

产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订购、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使用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统一结算分配,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带动广大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以基地为基础,大胆引进具有抗病、抗倒、优质、高产新品种。目前,该镇通过实行“四统一三优先”,建成示范点19个,各类示范基地30多个,示范带动全镇2万多亩西瓜,2万亩西兰花,300多万平方尺食用菌,1.5万多亩套种冬花菜,1万多亩大棚葡萄、早熟梨等各类水果产业持续发展。

三、以农作制度创新为途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该镇通过引导和推广粮经结合型、水旱轮作型、瓜果蔬菜型、间套复种型、生态循环型等5种类型的创新型农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截至目前,该镇创建农作制度示范园5000多亩,土地利用率达100%,复种指数2.3,实现亩产值万元以上。

一是农作制度创新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为解决水稻生产和葡萄等果品生产中质杆的综合利用,该镇着力扶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机械控草、机械粉碎葡萄枝等质杆技术,建立食用菌研究和中试机构,推广稻草-蘑菇-葡萄、葡萄枝-秀珍菇-绿萝笋生产模式, 促进现代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作制度创新与创新粮食高产栽培模式结合。该镇在粮食功能区内重点引导和推广水旱轮作、粮经轮作模式,实现土地的休养生息,确保粮食功能区内一季种粮,目前5000亩功能区粮食复种指数

达0.9。在“两区”的示范带动下,2010年该镇粮食播种面积达8.7万多亩,2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500多户,早稻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0多户。

三是农作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该镇大力推广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生态特性的薄露灌溉、轻型栽培、病虫综合防治、多膜复盖、节水灌溉、抗台大棚、生态循环等技术,鼓励农业企业与大户申报农技推广基金会项目,每年申报省、地、市级项目达7项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