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扇摇头装置课程设计
风扇摇头机构课程设计

风扇摇头机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风扇摇头机构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描述风扇摇头机构的工作原理,并解释相关物理概念,如力、运动和简单机械。
3.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如角度、半径等,分析风扇摇头机构的运动轨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风扇摇头机构的设计特点,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工具,绘制风扇摇头机构的示意图,提高空间想象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风扇摇头机构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探索风扇摇头机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学生能够关注环保,了解风扇摇头机构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善于合作的特点,以实际生活中的风扇摇头机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制定以下教学大纲:1. 引入风扇摇头机构的背景知识,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 课本章节:简单机械的应用2. 讲解风扇摇头机构的构造原理,分析其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
- 课本章节:风扇的构造与原理3. 详细解析风扇摇头机构的工作原理,涉及物理概念如力、运动和简单机械。
- 课本章节: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4.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角度、半径等,分析风扇摇头机构的运动轨迹。
- 课本章节:几何图形与运动轨迹5. 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扇摇头机构的设计特点。
风扇的摇头装置课程设计

风扇的摇头装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风扇摇头装置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如力与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原理等。
2. 学生能描述风扇摇头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风扇摇头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风扇摇头装置的结构和功能,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扇摇头装置,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究风扇摇头装置的原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认识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友善、互助的品质。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风扇摇头装置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风扇摇头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结合以下教材章节进行组织: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风扇摇头装置中所涉及的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原理。
- 教材章节:《简单机械》2. 电机的应用:讲解电机在风扇摇头装置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控制电机实现摇头功能。
- 教材章节:《电机与电器》3. 制作风扇摇头装置: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扇摇头装置。
- 教材章节:《制作与实践》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引言:介绍风扇摇头装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 简单机械原理在风扇摇头装置中的应用。
- 电机的选型、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电风扇摇头的课程设计

电风扇摇头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风扇的基本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了解电风扇摇头功能的实现原理,掌握相关电路知识;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电风扇摇头功能的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风扇摇头电路;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电风扇摇头的安装与调试;3.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提出改进电风扇摇头功能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2. 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关注生活中电器的能效;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独立完成电风扇摇头电路的设计与搭建;2. 学生能通过实验报告、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电风扇摇头功能的研究成果;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家庭、学校等场所提供电风扇摇头功能的改进方案。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五章“电与磁”的相关内容,进行以下组织和安排:1. 电风扇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介绍电风扇的主要部件,如电动机、叶片、摇头机构等;- 讲解电风扇工作原理,重点阐述电动机的原理及其在电风扇中的应用。
2. 电风扇摇头功能实现原理:- 分析摇头功能的电路设计,讲解摇头电动机的控制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电风扇摇头功能的技术特点。
3. 电风扇摇头功能电路设计与实践:-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风扇摇头电路;-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动手搭建摇头电路,并进行调试。
4. 电风扇摇头功能改进与创新:- 分析现有电风扇摇头功能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提出改进方案;- 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为电风扇摇头功能提出新的设计理念。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电风扇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二课时:讲解电风扇摇头功能实现原理;第三课时:指导学生设计电风扇摇头电路;第四课时:实验课,学生动手实践,搭建并调试摇头电路;第五课时:分析电风扇摇头功能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案。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一.设计要求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装置要求能左右旋转并可调整俯仰角。
以实现一个动力下扇叶旋转和摇头动作的联合运动效果。
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在肯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摇摆)。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摇摆角度中、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安排见表。
方案号电扇摇摆转动电扇仰俯转动仰角夕/(°)摆角ψ/(°)急回系数K2.设计任务:⑴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⑵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⑶安排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他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4)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应满意摆角中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最大。
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的条件;⑸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二.功能分解明显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须要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在扇叶旋转的同时扇头能左右摇摆肯定的角度,因此,须要设计相应的左右摇摆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双摇杆机构)。
为完成风扇可摇头,可不摇头的吹风过程。
因此必需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本方案设计为滑销离合器机构)。
扇头的俯仰角调整,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
因此,须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整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外置条件按钮)。
三.机构选用驱动方式采纳电动机驱动。
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据上述功能分解,可以分别选用以下机构。
机构选型表:b图1:锥齿轮减速机构图2,蜗杆减速机构由于蜗杆蜗轮啮合齿轮间的相对滑动速度较大,摩擦磨损大,传动效率较低,易出现发热现象,常须要用较贵的减磨耐磨材料来制造蜗轮,制造精度要求高,刀具费用昂贵,成本高。
锥齿轮可以用来传递两相交的运动,相比蜗杆蜗轮成本较低。
所以在此我们选用锥齿轮减速。
2,离合器选用方案一方案二由以上两个机构简图可以看出:方案二采纳的比方案一少用了一个齿轮,它主要采纳的滑销和锥齿轮卡和从而实现是否摇头的运动.不管是从结构简便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方案二都比方案一好.也更简洁实现.所以我们选择方案一.3,摇头机构选用方案一方案二要实现扇头的左右摇摆运动有许多种运动方式可以选择,例如我们可以选用凸轮机构,多杆机构,滑块机构齿轮机构等.但四杆机构更简洁制造,制造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并且四杆机构能实现摆幅也更广更简洁实现,最重要的是它的制造成本比较低.所以首选四杆机构.从以上两个简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方案一比方案二多了一个齿轮盘,所以方案二更好.四,机构组合据上述功能机构的分析我们选用以下机构来实现电风扇的减速、摇头、俯仰运动。
课程设计风扇摇头装置

课程设计风扇摇头装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风扇摇头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物理知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法和观察法研究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理解风扇摇头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运作原理,能够解释风扇摇头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现象。
其次,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法和观察法,通过动手实践和数据分析,研究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过程。
最后,学生在探究风扇摇头装置的过程中,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
首先,介绍风扇摇头装置的基本结构,包括风扇叶片、摇头机构和电源等部分。
其次,讲解风扇摇头装置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感应、电动机原理和力学原理等。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法和观察法研究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风扇摇头装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风扇摇头装置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其次,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风扇摇头装置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接着,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风扇摇头装置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和准备了一系列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了风扇摇头装置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能够形象地展示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设备则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工具,帮助他们直观地观察和分析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过程。
电风扇摇头课程设计

电风扇摇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电风扇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摇头机制,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和动手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电风扇的基本结构。
2.掌握电风扇的工作原理。
3.理解电风扇摇头的原因。
4.能够组装和拆解电风扇。
5.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电风扇的摇头现象。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电风扇的基本结构:介绍电风扇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2.电风扇的工作原理:讲解电风扇如何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电风扇摇头的原因:分析摇头现象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电风扇的基本结构第二课时:电风扇的工作原理第三课时:电风扇摇头的原因第四课时:实验操作与观察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电风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摇头原因。
2.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风扇在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动手操作,观察电风扇的摇头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风扇相关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电风扇的工作原理及摇头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其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电风扇摇头装置课程设计

电风扇摇头装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风扇摇头装置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2. 学生能掌握电风扇摇头装置涉及的物理知识,如简单电路、电机原理等。
3. 学生能了解电风扇摇头装置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电风扇摇头装置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运用动手实践能力,完成电风扇摇头装置的组装与简单故障排查。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电风扇摇头装置的创意设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对电风扇摇头装置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勇于尝试、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电风扇摇头装置的原理、组装与设计展开,依据课程目标制定以下教学大纲:1. 电风扇摇头装置原理:- 简单电路基础知识- 电机工作原理与构造- 电风扇摇头装置的运作机制2. 电风扇摇头装置的组装与操作:- 模型组件的识别与了解- 组装过程的注意事项及步骤- 操控装置的使用与简单故障排查3. 电风扇摇头装置的创意设计:-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的形成与优化- 设计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简单电路知识与电机原理介绍第二课时:电风扇摇头装置原理及运作机制第三课时:模型组件识别与组装实践第四课时:操控装置的使用与故障排查第五课时:创意设计及成果展示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简单电路与电机原理”、“电器的结构与原理”等章节密切相关,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电风扇摇头课程设计

电风扇摇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风扇摇头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如电流、磁场和机械运动的关系。
2. 学生能描述电风扇摇头机构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学生能解释电风扇摇头过程中能量转换的类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电风扇摇头过程中的电流、磁场和机械运动关系。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电风扇摇头模型,展示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电风扇摇头速度、角度等参数的测量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原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电风扇摇头功能在节能方面的意义。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实验课程,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电风扇摇头的原理。
学生特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有限。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电风扇摇头原理:介绍电风扇摇头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电流、磁场和机械运动的关系。
- 电风扇摇头机构:讲解摇头机构的组成部分,如电机、齿轮、传动轴等,并阐述各部分的功能。
2. 实践操作:- 模型制作: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电风扇摇头模型,了解各部分的组装和调试过程。
- 参数测量: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对电风扇摇头速度、角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导入电风扇摇头原理,介绍相关物理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电风扇摇头的基本原理。
- 第二课时:讲解电风扇摇头机构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并进行课堂讨论。
-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制作电风扇摇头模型,并进行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起止日期: 2014 年 6 月 24日至 2014 年 6 月 29日学生姓名学号11405701404 学生姓名学号12405700302学生姓名学号12405700304班级机械1203班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机械工程学院(部)2014年06 月 29 日1目录一.设计要求 (3)二设计任务 (3)三.功能分解 (4)四.选用机构 (4)4-1.减速机构选用 (5)4-2.离合器选用 (5)4-3.摇头机构选用 (8)4-4.机构组合 (9)五.机构的设计 (10)5-1.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 (10)5-2.四杆位置和尺寸的确定 (11)5-3.传动比的分配 (13)六.摇头装置三维实体图 (15)七.摆角调节 (17)八.总结 (17)九.参考文献 (19)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方案一.设计要求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装置要求能左右旋转。
以实现一个动力下扇叶旋转和摇头动作的联合运动效果。
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
电扇摆动角度ψ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见表。
电扇摇摆转动方案号摆角ψ/(°)急回系数K二. 设计任务⑴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⑵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⑶分配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他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⑷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应满足摆角Ψ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 最大。
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的条件;⑸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
三.功能分解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
风扇要摇摆转动克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
以曲柄摇杆机构的曲柄作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蜗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摇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
机架可取80~90 mm。
本方案具体机构选用如下:摆转动力由电动机提供,由于功率大,转轴运转速度快,故需减速装置将电机的速度减慢传给摇头机构(本方案选用标准直齿轮和蜗杆涡轮二级减速装置)。
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本方案选用平面四杆机构实现左右摆动)。
同时设计相应的左右摆动机构完成风扇摇头或不摇头的吹风过程,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本方案设计为滑销锥齿轮机构)。
四. 选用机构驱动方式采用电动机驱动。
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据上述功能分解,可以分别选用以下机构。
机构选型表:4.1减速机构选用蜗杆涡轮减速机构执行构件 功能 执行机构工艺动作减速构件减速 标准直齿轮和蜗杆涡轮机构 周向运动 滑销执行摇头 滑销锥齿轮机构 上下运动 连杆左右摆动 平面四杆机构 左右往复运动标准直齿轮减速机构蜗杆涡轮传动比大, 结构紧凑,反行程具有自锁性,传动平稳, 无噪声, 因啮合时线接触, 且具有螺旋机构的特点, 故其承载能力强,适用于高速的传动场合,所以将其作为第一级减速机构。
又考虑第二级减速机构传动比小,是在低速的运转中,本方案采用标准直齿轮装置作为第二级减速机构。
综上,选择蜗杆涡轮机构和标准直齿轮机构作为减速机构。
4.2离合器选用方案一主要采用的滑销上下运动,使得涡轮脱离蜗杆从而实现是否摇头的运动。
而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用了一个齿轮,它主要采用的滑销和锥齿轮卡和从而实现是否摇头的运动,不管是从结构简便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方案二都比方案一好,也更容易实现,所以我们选择方案二。
4.3摇头机构选用方案一方案二要实现扇头的左右摇摆有很多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如选用凸轮机构,多杆机构,滑块机构等等,但四杆机构更容易制造,制造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并且四杆能够摆幅,且制造成本较低,所以首选四杆机构,从以上两个简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方案一比方案二多了一个长轮盘,所以方案二更好。
4.4机构组合如图所示,电机装在摇杆1上,铰链B处装有一个涡轮,电机转动时,电机轴上的蜗杆带动涡轮,涡轮与小齿空套在同一根轴上,再又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而连杆2固定在大齿轮上,从而迫使连杆2绕B点作整周转动,使连架杆1和3作往复摆动,达到风扇摇头的目的。
五.机构的设计5.1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和极限位置分析按组成它的各杆长度关系可分成两类:(1) 各杆长度满足杆长条件, 即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
且以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 即可得到双摇杆机构。
根据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原则, 由于此时最短杆是双整转副件, 所以, 连杆与两摇杆之间的转动副仍为周转副。
因此摇杆的两极限位置分别位于连杆(最短杆) 与另一摇杆的两次共线位置, 即一次为连杆与摇杆重叠共线, 如图所示AB′C′D, 另一次为连杆与摇杆的延长共线即图中所示ABCD。
摇杆的两极限位置与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的极限位置的确定方法相同, 很容易到。
(2) 各杆长度不满足杆长条件, 即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
则无论哪个构件为机架机构均为双摇杆机构。
此时, 机构中没有整转副存在, 即两摇杆与连架杆及连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都小于360°5.2四杆位置和尺寸的确定根据计算,极位夹角为180°*(K-1)/(K+1)=1.78°, 如上图所示BC,CD共线,根据题设机架AD长取80,再选取摇杆AB长为60,根据方案设计,∠D的位BA B′为90°,易得到摇杆AB的两个极限位置,如图所示:当杆AB处在左极限时, BC, CD共线,可得 L BC+ L CD=120..................................①当AB处在右极限时,即图中A′B′的位置, 此时BC, CD重叠, 算得 L C′D′- L B′C′=40................................②由①,②式可得L BC为40, L CD为80, B点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B B′, L BC+L AD=120< L CD+L AB=140满足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之和小于另外两杆之和, 且取最短杆BC的对边AD为机架,符合第一类平面双摇杆机构,故满足条件。
根据题目要求,电风扇摇头周期T=10s,可得其角速度w为30rad/s,即BC杆绕B点角速度为30rad/s,而电机又装在杆AB上,此时杆AB走过一个周期,即走180度,则带动电机来回摆动,且摆过的角度为90度。
5.3传动比的分配其设计规定转速 n=1450r/min= 可得,W1=9106rad/s由上面可知连杆的角速度W AB=36Rad/s, 而电动机的角速度w= 151.8rad/s 所以总传动比 i = 241由此把传动比分配给蜗轮蜗杆与齿轮传动, 其中,蜗涡轮蜗杆的传动比i1=W1/W2 = 51.,齿轮的传动比i2 = w2/w3 = 5.0(1)蜗轮蜗杆机构的几何尺寸计算蜗杆轴向模数(蜗轮端面模数)m m = 1.0则蜗杆分度圆直径d1=18 直径系数q=18传动比 i i = 51蜗杆头数 z1 z1 = 1蜗轮齿数 z2 z2 = i z1 = 51中心距 a a = (q+Z2)m/2 =34.5蜗杆轴向齿形角αα =20°蜗杆蜗轮齿顶高 h a1 h a2 h a1 = h a2 =h a*m =1蜗杆蜗轮齿根高 h f1 h f2 h f1 = h f2= (h a*+c*)m =1.25 蜗杆蜗轮分度圆直径 d1 d2 d1=qm=18X1=18d2=mz2=1 X 51=51 蜗杆涡轮齿顶圆直径d a1 d a2 d a1=(q+2 h a*)m =20d a2=(z2+2 h a*)m=53蜗杆蜗轮齿根圆直径 d f1 d f2 d f1=m(q-2h a*-2 c*)=15.5d f2= m(z2-2h a*-2 c*)=48.5蜗杆螺纹部分长度l l>=(12+0.1z2)m=21.125 蜗轮最大外圆直径 d a2 d a2<=d a2+2m=63.5蜗轮轮圆宽b b=30(2)齿轮机构的设计根据题设要求以及涡轮的角速度,可得齿轮传动比齿轮的传动比i2= W2/W3= 5.0, 以及大小齿轮安装位置, 小齿轮的齿数等于17。
齿轮机构的几何尺寸计算传动比 i i=5.0小齿轮齿数Z1=17 大齿轮齿数Z2 =85分度圆 d1 d2 d1= mz1=17 d2= mz2=85齿顶高 h a h a1= h a2= h a*m=1齿根高 h f h f1= h f2= (h a*+c*)m=1.25齿全高 hh1=h a1+h f1=2.25齿顶圆直径 d a d a1=d1+2h a1=19 d a2=d2+2h a2=87齿根圆直径 d f d f1=d1-2h f1=14.5 d f2=d2-2h f2=82.5 中心距 a a=m(Z1+Z2)=51齿轮两端面宽度 b b=20六.摇头装置三维实体图七:摆角调节方案摆角的调节只需改变其中杆的长度即可达到调节目的,如下图所示,假设AB、CD长度不变,仅调节连杆BC的长度,则BD=80+BC;B’D=80-BC。
根据三角函数求角公式及规定转角则可求出BC的长度,B、C为大齿轮上的固定点,则只需在大齿轮上设计制作不同的连接点,根据需要连接B、D两点,则可调节摆角。
八.总结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束了,回望这短暂的几天时间学习,我们学到的东西不少。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们对机械原理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以前不熟悉的环节理解。
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多麻烦,但是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和查阅资料,以及和组员一起讨论最终把问题都解决了。
这次设计给我们一个感受,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把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实践中来,而不是把每个章节分开来理解。
通过这个实践我学得了好多,同时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而且也激起了我们学习的兴趣。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合一种简单机器进行机器功能分析、工艺动作确定、执行机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评定、机构尺寸综合、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等,使我们学生通过一台机器的完整的运动方案设计过程,进一步巩固、掌握并初步运用机械原理的知识和理论,对分析、运算、绘图、文字表达及技术资料查询等诸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进行初步的训练,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计算机完成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开发和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机械类学生的知识体系训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次设计,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很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以改进。